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发展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要使这条大河水道畅通,水清质美,就必须清理和维护好它的源和流。要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中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我们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方面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2020-11-26更新 | 130次组卷 | 3卷引用:【补习教材.寒假作业】2020-2021学年高二政治(统编版必修4)练习18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华字典》时隔 9 年再次修订,新版于 2020 年 8 月 10 日发行上市。本次修订增录的“初心”“点赞”“拼车”“截屏”"“二维码”等新词,记录着当下中国的新现象、新概念、新事物。一个个新词,勾勒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当代文化风尚,在生活内外、线上线下,供全民共用共享。远可鉴历史,近能征时事。综观词汇发展历程,无论是旧词消失、新词诞生,还是外来词引进与本土化融合。抑或打破词汇既定含义翻用新义,无不体现语言和时代的同频共振与无缝对接。语言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流变发展、不断被整理规范,进而保持着生机。一代代读者通过翻阅和检索这本小小的字典,识得更多文字,规范汉语用法。也正是因为语言文字的规范,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基础更牢固,步伐更坚实。从古至今,人们用语言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人们用语言承袭旧章,创造新器。一个个新词语不断萌发,一个个新寓意脱颖而出。这些词语不仅会在使用中获得意义,也会汇入历史的长河,成为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记忆。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新华字典》收录新词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途径”知识,说明语言如何才能在不断流变发展中保持生机。

3 . 康熙年间,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桐城的家人与邻居争宅基地,双方因之成讼。老家的人驰书求助张英,张英作诗调解:“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邻居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成“六尺巷”。

2002年,当地政府在原址重建六尺巷,长约百米,宽2米,青砖黛瓦卵石路。巷道两端立有徽式汉白玉牌坊,一端刻着“礼让”,一端题有“懿德流芳”。尽管此巷已非彼巷,然而络绎不绝的游人在此无不感慨张英的胸襟与情怀,沉浸在浓浓的谦和礼让氛围中。在化解基层矛盾工作中,六尺巷的故事常能让有关各方深深触动,民间纷争往往以一句“让他三尺又何妨”而冰释。



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六尺巷的文化价值。
4 . 中华五千年文化,熠熠生辉,如何正确认识、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是当下全体社会成员的一个重要命题。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德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思想深邃,言简意赅,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无穷魅力。它不仅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块绚丽夺目的瑰宝,而且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时至21世纪,古老的《道德经》所蕴涵的理念与主张,仍然熠熠生辉,今天,我们要弃其糟粕,更要结合时代内涵,扬其精华,让远古的思想,再一次发出它耀眼的光芒。我们要发挥其作用,同时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其新的内涵。当然《道德经》里面也有一些消极的道理和理论,如不提倡竞争和主动学习等。

材料二:从孔子时代的子贡,明清之际的晋商、徽商到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以及“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东亚经济的崛起,都可以看到儒家的“经世致用”哲学在经济领域的运用。儒商文化提倡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在约束儒商自身诚信经营、重义轻利的同时,也提高了儒商的信誉,降低了社会交易的成本和风险,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


(1)利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一说明如何处理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有人认为:“复苏儒商文化是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剂良药。”结合材料,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评析该观点。

5 . 《浮生六记》原是清代苏州文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记叙的是沈复和妻子芸娘充满烟火气的日常生活。昆曲是综合了戏剧、文学、服装、音乐等门类的古老东方艺术。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和世界文化遗产沧浪亭的园林景观创新结合,突破了传统戏剧的观演形式,让观众置身于演出实景之中,随着剧情的推进,跟随演员穿行在园林的亭轩廊窗间,且听且行、且坐且立。这一浸入式表演形式,自2018年8月首演以来,没有任何的宣传投入,只是靠着昆曲迷们在朋友圈的“圈粉”而悄然走红。


运用文化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结合材料分析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悄然走红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古村落都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寄托着先人天人合一、耕读传家的美好愿望。如今古村落在快速消失,依附于其上的文化也在迅速瓦解。有人对此“痛心疾首”,感叹“依依墟里烟”、老牛耕作的景象不再;也有人认为人类从农业文明步入工业文明再到现代的信息社会,原有的粗放农业生产方式必然被淘汰,村落作为村民居住的载体也会自己消失,对待传统村落文化应该顺势而动,最好还是让村民选择他们的居住地、选择他们的生活。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相关知识回答,应如何对待传统村落文化?

7 . 新型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许多村庄将逐渐消失,不少独特的、传统的乡村文化随之消亡。一些地方以推进城镇化为名,拆除有价值的传统建筑。有专家警示,这样做是没有文化的,也是不负责任的。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继承的有关知识,说明专家警示的合理性。
(2)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提出两点建议。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4月24日,武汉实现新冠肺炎重症病例清零。此次抗疫中,中医药全程参与、全程发挥作用,形成了中西医联手抗疫的格局,再次让人们见证了中西医联手的力量。

中医和西医,各有优势、各有擅长,实践中选择最优组合治疗患者。中医具有药治未病、辨证施治、多靶点干预的特点,在经典名方基础上,总结推出以清肺排毒汤为代表的有效方剂“三药三方”有效调节病患的体质状态,为彻底恢复奠定了基础;救治中一人一策,精准施治,治法多样。与此同时,西医通过检测手段给病人明确的诊断,当病症加重时,西医在患者生命支撑、控制并发症等方面发挥优势。中西医协作配合、通力合作,起到了1加1大于2的效果。由此产生了中医西医共同并肩战“疫”的中国诊疗方案。

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战疫形势,我国主动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分享中医药参与疫情防控有关情况,并将我国最新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的中医药部分翻译成英文,与国际社会分享。传承数千年中国智慧、历久弥新的中医药,正在助力各国护佑生命,给世界带来中国温暖,贡献中国力量。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知识谈谈应怎样传承好中医药文化。
(2)中医药的抗疫临床效果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请就如何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医药的价值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走进北京市西胡林村、天津市六街村等传统村落,我们能够欣赏风格独特的民居建筑、丰富多样的村镇空间格局,品味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俚语方言、家风家训、乡约乡规、民情风俗,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韵味。传统村落承载着绚丽多彩的农耕文化,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情感记忆和绵远乡愁,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不少传统村落因缺少产业支撑,医疗、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导致人口流失严重,甚至出现“空心化”;古民居、古建筑得不到及时修缮和维护,自然毁损严重;传统工匠越来越少,传统建筑工艺、传统艺术日渐失传;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无视传统村落的自然、历史、文化等个性化特征而盲目折旧建新、拆真建假,对传统建筑、历史风貌造成破坏性影响,导致“千村一面”。

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村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2012年以来,我国大部分传统村落已被列为保护对象。

(注: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


(1)有人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运用所学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2)结合材料,就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提出三条建议。
2020-10-11更新 | 247次组卷 | 12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10 . 中医药文化无疑是中国文化当中的优质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我国历代疫病的防治过程中,中医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系统且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面对复杂顽固的新冠肺炎病毒,中医诊疗强调辩证审因论治,因人因地制宜,古老的中医药再立新功。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在没有疫苗的情况下,总结中医药病毒性传染病规律和经验深入发掘古代经典名方,结合临床实践,形成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的诊疗方案,成为中国方案的重要特色和优势,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相关知识,请阐述在新冠肺炎治疗过程中应如何处理好中西医治疗之间的关系?
(2)某校高三某班拟以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为主题召开班会,请你写一份不少于3条的发言提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