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源头活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在国内外不同场合阐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2015年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引用《荀子·天论》中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强调正确处理天人关系;2018年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引用《老子》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中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讲述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2021年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引用《管子·立政》中的“草木植成,国之富也”,进一步表达了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经济社会价值的观点,比农耕文明时代的生态文化更具时代意义。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认为,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所以生态治理不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打造多元共生的生态系统,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典型范例。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运用系统优化的有关知识,分析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科学性。
(3)请你就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再提两条建议(不能抄袭材料中的做法)。
2022-03-02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靖远县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文综政治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海南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六连岭革命遗址、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琼崖工农红军云龙改编旧址和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等8个革命遗址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这些红色旅游景区生动展现了琼崖革命精神。

某中学高二(6)班依托海南红色旅游资源,开展了研学旅行活动,追寻琼崖红色记忆,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研学归来,班级召开“最好的纪念是传承,最深的缅怀是弘扬”主题班会。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为班会活动写一段发言稿。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主题明确,逻辑清晰:③字数200字左右。
2022-03-01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2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适应性测试政治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近年来,一批文创设计师充分发据和利用红色资源,深入理解红色精神内涵,寻找红色文化与大众需求的对接点,力求以红色文创传承红色基因。

为使大众能够更加深刻地体悟革命先烈保家卫国之情,传递珍爱和平的信念,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推出“最可爱的人”搪瓷杯,这款基于抗美援朝历史实物设计的红色文创,以特有的怀旧设计铭记“最可爱的人”,引发观众情感共鸣;北京香山革命纪念馆推出的“开国大典纪念徽幸套装”。聚焦开国大典上使用过的大红灯笼、礼地等珍贵馆藏,以大气庄重的红金配色、简约现代的设计风格,镌刻红色记忆;深圳博物馆“深圳改革开放系列”文创产品,则从上世纪80年代前后的日常生活用品中提炼设计元素,并使其重新融入当代生活。如,“春天的故事”磁带形充电宝、“时同效年”万年历等,以经典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赋予红色文创情感价值、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优秀的红色文创,不仅是理解党史的一扇窗,也是建立情感连接的一座桥。历史深处的家国情怀、文物背后的赤子之心,无不是红色文创应有的闪亮底色。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如何让红色文创闪亮出更鲜明的底色?
2022-02-26更新 | 231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四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政治试题(梅县东山中学 广州五中 珠海二中 佛山三中)
4 . “冰玉环”挽起五洲,“雪如意”送来吉祥。奥林匹克之光在中国重启。从空中俯瞰北京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古杨树场馆群,一条“玉飘带”飞舞山间,这就是被称为“冰玉环”的漫步大道。它和被誉为“雪如意”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相呼应,颇有吴带当风之美。无论是“雪如意”还是“冰玉环”,无不体现了优雅的中国风。对上述设计认识正确的是(     
①要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融合中华文化元素,承载深远文化内涵
③结合中国传统艺术,实现传统文化复兴
④坚持国际创作导向,展现国际审美风范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5 . 国学经典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国学与现代教育并非对立的关系,相反,我们可以把国学核心内容与现代教育方法相结合,让国学走进校园,从而发挥国学独特作用,激发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的信心。倡导国学进校园旨在(     
①展示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独特魅力,坚定文化自信
②营造国学氛围,潜移默化提升青少年的文化素养
③逐渐恢复传统文化,焕发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
④加强国学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促进民族文化发展
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④
2022-02-24更新 | 125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六校联考政治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古籍修复室,修复师们耐心与岁月留下的痕迹交手,以干揭法分离书叶,轻扫去除泥沙、霉蚀;进行溜口、修补破损处等操作,糟朽、絮化严重处用薄皮纸加固,并适当加宽搭口;还以同样方式修补护叶,并按前书衣颜色配纸,修补后书衣,按原装帧形式复原装帧…古籍工作者与时间赛跑,将一份份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妥帖保存,让它们持续绽放光彩。

从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已经修复了370万叶珍贵古籍。古籍保护计划启动以前,古籍修复人才奇缺。这几年,办培训班、师徒传习、学历教育一起发力,修复师数量已经增长10倍。针对古籍纸张酸化导致的易老化、变黄、变脆、易碎等问题,国家图书馆从2015年起开展脱酸研究工作,研发了无水、液相、整本、批量、全自动、安全、有效、经济的脱酸工艺。目前,这一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更广范围的应用。国家图书馆还从20世纪80年代起进行数字资源建设工作,陆续建成"数字方志""宋人文集""碑帖菁华""甲骨世界"等专题资源库,通过国家图书馆官网免费向社会公众发布。2021年11月,国家图书馆升级了相关技术,"中华古籍资源库"实现免登录阅览,古籍资源加载和阅览速度明显提升。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们如何做到既保古籍不"死",又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2)古籍修复留艺不留名,修得再好的书,也不会留下修复师的名字。请你列举古籍修复过程中展现的精神(两条即可),并简要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加以阐释。
2022-02-21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入学联考政治试题
7 . 由杨枫执导的新片《铁道英雄》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临城枣庄英勇的“铁道队”与敌人斗智斗勇,殊死捍卫家园的故事。影片既是为战争中牺牲的战士们唱的颂歌,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史诗,展现了伟大民族在列强压迫下依然坚持血性和坚挺脊梁。观众在感受完极致的视听震撼之时,留下更多内心的感触。影片拍摄成功的启示有(     
①文艺创作要凝聚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
②文艺创作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根基
③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④文艺创作要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和文化滋养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2-02-20更新 | 17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9月1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立足地方文化特色,明确了以都镇湾故事、长阳山歌、西兰卡普、土家族撒叶儿嗬、南曲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措施。条例明确,自治县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和传承基地,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设置非遗传习场所,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网站等公共传媒应当积极做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展示和传播工作。条例提出,要加强非遗保护工作的宣传,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活动,以巴土文化为重点,结合廪君文化节、乡镇文化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开展健康有益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条例规定,对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利用和开发,应当尊重原真形式和文化内涵,不得歪曲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原意,不得伤害民族感情或者损害民族利益。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出台《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的文化依据。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特定的环境、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深厚的桂林文化:以甑皮岩为代表的史前历史文化,以靖江王陵、王府为代表的宏伟壮观的明藩王文化,以西南剧展为代表的影响深远的抗战文化等,无不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文化价值,而这一切也正是历代桂林人生活实践的成果。作为一个国际旅游城市,中外文化的交流丰富了桂林文化内涵,提升了桂林文化特有的精神和气质,给桂林人以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


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传承和发展桂林文化。
2022-02-09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小康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和夙愿。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顽强拼搏,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从“小康之家”到“小康社会”,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目标不断实现,小康梦想成为现实。

2021年9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白皮书指出,在一个底子薄,基础弱、国情复杂的大国,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极不平凡,极不容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付出了长期艰辛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人民过上了好日子,但还不富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中国共产党将团结带领人民,向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继续迈进。白皮书还指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延续了民族文化血脉,凝聚了民族精神,点亮了人们的小康生活。越来越多的传统经典,戏曲,音乐、舞蹈,书画等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挥毫泼墨、吟诗诵词成为青少年的新时尚。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了起来,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传统文化更可游可感可知,更好懂好听好读。


(1)结合材料并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知识,说明我国全面小康的建设历程。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们应如何让传统文化更可游可感可知,更好懂好听好读。
(3)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讲程,必须戒骄戒躁,切忌急于求成。请就如何推进共同富裕提出两条具体建议。
2022-01-25更新 | 22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政治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