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创造的主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作,从内容与形式上增强吸引力。乌兰牧骑是活跃在内蒙古的一种小型文艺演出队。60多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在大草原上起舞、放歌,将演出送到牧民身边,得到广大农牧民的认可和赞扬。乌兰牧骑讲述最美人物的奋斗人生,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歌颂了文明的中国、进步的中国、英雄的中国,犹如怒放的鲜花点缀在广表无垠的草原上。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乌兰牧骑是如何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导向的。
2021-08-01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政治试题
11-12高三·河南郑州·阶段练习
2 . 经过一年多的提炼和290多万群众投票评选,由“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为内容的“北京精神”表述语于2014年11月2日在京正式向社会发布。北京精神“成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材料表明
①文化创新的实质在于文化发展     
②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④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2016-11-26更新 | 302次组卷 | 2卷引用:2013届河南省郑州四中高三第二次调考政治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全新的形式,让一些看起来高深莫测的艺术,变得通俗易懂了”“很有情境感,跟画作的内涵也很匹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开播后引发观众热议。

节目以中国经典名画作为内容载体和特定场景,与诗词、音乐、歌曲、舞蹈等跨界组合,“诗画合璧”中融入现代科技手段应用,让诗画经典焕发全新的生机,让古老的诗画“活起来”。节目导演田梅说“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始终怀着一份使命感和敬畏心,也不断从传统经典中汲取养分和力量。”

田梅表示,“导演组在专家们的协助下,认真梳理每一幅画作的创作背景、艺术价值、精神内涵,随后围绕每幅画作设计文艺呈现形式;从音乐、舞蹈、戏剧、武术等创演形式,到CG、AR、XR等先进技术的创新融合,我们希望能够找到最极致的表达方式,让诗画作品在节目中‘活’起来。”“与此同时,想要真正实现‘诗画合璧’,还需要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及电影级拍摄手法用‘诗画合璧’打开观众想象力的全新维度,实现沉浸式体验,帮助观众更好地通过这档节目认识中国画、理解中国画、热爱中国画。”

《诗画中国》注重多元艺术的融合,例如在郎朗演奏的《杂花图》卷中,融合了中西方三首经典旋律来描绘徐渭泼墨大写意的草木风骨,也是一场东西方文化艺术的精彩碰撞,给观众带来听觉和视觉上的感官震撼。

“与时代同步伐”是《诗画中国》的又一突破口。无论在表演者的选择上,还是在艺术、技术形式的实践上,《诗画中国》以年轻观众喜闻乐见的呈现形式,创造符合时代的当代性表达,以可感、可观、可爱的视角拥抱传统文化。重新唤醒那些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瑰宝,激发出深藏在时代肌理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核。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阐述《诗画中国》这类文化节目是怎样重新唤醒那些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瑰宝的。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运用数字技术的力量,能以“今”入“古”,让流转千年的古风古意穿屏而出,联通历史与当下,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为《洛神赋图》《千里江山图》等传世名画填词谱曲,让“古画会唱歌”;用手机小程序自行设计藻井、瑞兽版“敦煌丝巾”,一键下单即可收到丝巾实物:汇集中原古都元素的“考古盲盒”,一上线就被抢购一空。近年来,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河南博物院等文博机构推动文化生产与消费全流程数字化转型,不仅让文物活起来,也形成了新的消费体脸。当文化遗产拥抱数字技术,新型文化业态创新发展,文化产业链也随之延长。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会议指出,要开展创新服务,使文物更好融入生活、服务人民。当前,我国数字技术发展迅猛,已广泛应用到文化领域,给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带来很大的变化。只有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才能提高文化产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如何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2016年开始,于每年新春之际倾情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成功掀起现象级电视节目的新风尚。

《2022中国诗词大会》极力突破演播室大厅的时空限制,让诗词的触角走向奋斗一线和生活现场,走向浩瀚苍穹和神州大地。独创“带诗词上太空”的电视呈现环节,用诗词问候在太空出差的三位中国宇航员,在“云端”为诗词和生活搭起了一座桥梁。从代表当代青年风貌的医学才子宋明糠、古风少女黄琪惠,到描摹行业奋斗群像的烈火英雄蒋韩、蓝天卫士卢文杰,再到将观众视线带到祖国边防的马背警队队长阿其图……在节目徐徐展开的“诗词图鉴”中,最美的风景是怀揣诗心的人,更是人所展示的时代的脉搏与生命的光彩。《2022中国诗词大会》的现场舞美以千年敦煌的恢宏穹顶为灵感来源,呈现古今碰撞、四海共读的震撼场景,寓意经典诗词穿越古今,照耀当下,点亮人心。镜前虚拟等先进技术的综合运用,以及立体的外景连线视角,将变“知识竞答”为“沉浸观影”,帮助观众展开一场酣畅淋漓的“诗词遨游”。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对电视节目制作的启示。
2022-04-21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联考政治试题(三)
6 . 什么是“学”?让我们从古老的汉字说起(见下图).早在甲骨文中,就有“学”了。到了金文和小篆,基本已具备“学”的字形结构。“学”的上面有两只手,手里拿的是“爻”,“爻”是算筹,是一种算算数的教学工具。再下面是“子”,谁来学习?当然是小朋友!在“子”的上面,还有一个类似房屋的形状,一般认为它代表古代教室。由此可见(     

①“学”字的演变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②“学”字在融汇多种文化的过程中实现形体简化
③“学”的字形结构是对学习这一实践活动的能动反映
④“学”的构字内涵表明学习要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7 . 下面漫画《曲“高”和寡》启示文艺工作者要

①积极投身文化实践活动②坚持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
③以改革创新精神传播高雅文化④真正理解人民的文化需要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