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创造的主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中国人历来抱有家国情怀,崇尚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深刻揭示了(       
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
②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取决于其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③中国人民夺取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的精神密码
④中华民族穿越风雨、砥砺前行的文化基因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 . 2020年2月,湖南卫视推出《朋友请听好》节目,以声音陪伴为内容核心,采取“电台直播+真人秀”的形式,关注现实社会中最为平凡的个体,敏锐地抓住当代人“倾听”和“诉说”的欲望,并围绕他们身边发生的真实困惑给予对方真实建议,达到传递正能量,治愈人心,疏导心理的作用。该档节目的成功启示我们,文化创新要(       
①挖掘传统文化,赋予时代精神       ②立足现实生活,反映人民心声
③发挥主体作用,打造文化品牌       ④创新呈现形式,焕发文化活力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0-10-10更新 | 1710次组卷 | 21卷引用:5.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 同步练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舞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
2020-04-15更新 | 569次组卷 | 34卷引用:2018年高考政治复习课堂练习:23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4 .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这句话表明()
A.文艺创作源于创作者的灵感
B.艺术创作靠想象
C.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D.社会实践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原创)依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17年4月底,反腐大戏《人民的名义》已接近尾声,并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人民的名义》是一部海内外都热的电视连续剧,也许海外比国内还热,好像多数人都看了或正在看。任何现实作品都不能离开客观现实。《人民的名义》这部作品的难得之处就在于,没有回避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矛盾,让普通观众通过艺术作品深刻地感受到腐败对社会的危害性。
有些人感叹主人翁的悲欢离合,有些人痛恨腐败分子贪得无厌,有些人赞赏演员的精彩演技,有些人则表大义于微言,认为它充分体现出中国身份社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反腐败不可能一蹴而就,反腐败过程需要全民的参与。让人们自觉地拿起法律武器,主动与犯罪分子作斗争,从而使犯罪分子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也就是说,反腐败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原则,必须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对文艺创作者的启示。
(2)运用“社会历史的主体”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中人们对“反腐败过程需要全民的参与”的认识。
(3)某校举办以“创作文艺精品”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请就这一活动写出两条宣传标语。(每条10——20字)
2018-06-18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广平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政治综合训练1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法者,治之端也。”2017年8月18日以来,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在中央电视台和融谋体平台热播,掀起收视高潮的同时,其中传达的法治理念也在社会上激发广泛共鸣。
第六集《全民守法》强调,法治,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艰辛探索;法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法治建设,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国家治理的深刻变革。全民守法,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始终对宪法法律怀有敬畏之心,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只有这样,这个“关键少数”才有底气给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法治”,形成“全民守法”的良好政治生态,构建和谐社会、奔向全面小康。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为法治中国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