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创造的主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什么是“学”?让我们从古老的汉字说起(见下图).早在甲骨文中,就有“学”了。到了金文和小篆,基本已具备“学”的字形结构。“学”的上面有两只手,手里拿的是“爻”,“爻”是算筹,是一种算算数的教学工具。再下面是“子”,谁来学习?当然是小朋友!在“子”的上面,还有一个类似房屋的形状,一般认为它代表古代教室。由此可见(     

①“学”字的演变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②“学”字在融汇多种文化的过程中实现形体简化
③“学”的字形结构是对学习这一实践活动的能动反映
④“学”的构字内涵表明学习要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 . 2020年9月29日,“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对话论坛在京开讲。论坛围绕当代文学的翻译、传播、推广、海外影响力、未来展望等方面展开了交流,并以国家一级作家雪漠及其作品的海外翻译与出版为例,进行了深度解读。

与中国本土当代文学所表现出的百花齐放景观相比,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与发展总体上还显得比较寂寥。怎么将我们的好作品传播到海外,最大限度地让读者接受?首先是作家的创作质量,因为这是一切优质作品海外传播的起点和根本所在。其次是翻译环节,翻译的对象是语言,而语言却是以文化为根基的。正确处理好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尊重差异,才能让海外读者更好地理解、体会中国文学。雪漠的作品立足中国西部乡土,书写了西部的历史、当下和西部文化,塑造了农民、猎人、骆驼客、民间武人等西部乡土人物形象,展现了中国文学成就和中国文化特质,是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传播的成功范例。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如何推动中国当代文学更好地在海外传播?
2021-01-19更新 | 249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西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4月月考政治试题
3 .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影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完成下列问题。
1.由周星驰导演的电影《美人鱼》大胆创新,人物造型和动作场面时尚新潮,赢得了各年龄阶段观众的喜爱,成为猴年春节期间内地最卖座的电影之一。这表明
A.电影创作要以观众的观赏意愿为主要依据
B.颠覆传统是电影创作成功的基本要求
C.一部好电影应该满足所有人的所有需求
D.成功的电影作品要体现时代精神
2.国产电影《捉妖记》在创作时,创作团队翻遍了《山海经》和《聊斋》,从中找到很多灵感。对“灵感”认识正确的是
①来源于古典文献 ②仍然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③具有主动创造性 ④是文艺创作的基础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16-11-26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英语:XVOlympicWinterGames,中文简称:北京冬奥会或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2022年2月4日至2022年2月20日在北京市和河北省张家口市联合举行。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办冬季奥运会。北京张家口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设计要求以两地发展的实际为重要考量并多次组织全国甚至世界规模的会徽征集活动,参与者踊跃。最终稿的设计是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上半部分展现滑冰运动员的造型,下半部分表现滑雪运动员的英姿中间舞动的线条流畅且充满韵律,代表举办地起伏的山峦赛场、冰雪滑道和节日飘舞的丝带,为会徽增添了节日喜庆的视觉感受,也象征着冬奥会将在中国春节期间举行。会徽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的现代风格融为一体,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新形象、新梦想,传递出新时代中国想办好北京冬奥会,圆冬奥之梦。在“BEIJING22022”字体的形态上汲取了中国书法与剪纸的特点,增强了字体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力,也体现了与会微图形的整体感和统一性。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冬奥会会徽设计是如何体现文化创新的。
2021-08-13更新 | 277次组卷 | 6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政治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近年来,农村题材创作不断拓展视野,通过影像叙事等方式,生动记录山乡巨变,获得观众认可,《十八洞村》讲述杨家兄弟填土造田的故事,表现不畏艰险、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毛丰美》通过创新影像表达,反映个人与家庭变化显影乡村变化,描摹地方文化……这些作品紧密贴近现实生活,用新技巧和新元素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将“人”的故事加以艺术化描摹,在情感和思想上给人以感染。当然,也要看到,个别创作者远离现实、脱离人民,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也有个别作品叙事老套,甚至有低俗情节。如何将农村题材富矿变成精品摇篮是创作者待解的命题。


(1)请从“文化创新”的角度,说明《十八洞村》等作品获得观众认可的原因。
(2)运用价值观知识,分析如何将农村题材富矿变成精品摇篮。
2020-08-21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政治试题
6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发起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塞万提斯三大世界文化名人逝世400周年活动。这将为我们重振中国戏曲艺术,向世界宣传中华优秀文化,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
   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描写的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表现出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反映出当时人民群众渴望获得更多自由的心声。在艺术形式上,汤显祖没有采用当时士大夫在音律上津津乐道的昆山腔,而是注重文采真情,选择了当地流行的宜黄腔,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汤显祖的创作实践告诉我们,一个作家的成功,在于他必须时刻关注时代主题,贴近现实生活,反映民众心声。中国的戏曲艺术,有别于西方,除华美服饰、舞台艺术、独特唱腔、优美文词外,别具一格的表演理念、独树一帜的表演艺术,更是中国戏曲创作与表演艺术的独特魅力所在。比如,同样是表现声音,中国艺术更强调无声之声,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同样是表现色彩,传统艺术往往用光亮表示黑暗。有声的寂静,有光的幽暗,则是中国艺术的独特感受。汤显祖《牡丹亭》的成功,对于今天的戏曲创作工作者依然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汤显祖《牡丹亭》的成功对当代文学艺术工作者的启示。
(2)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戏曲艺术风格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3)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依然有巨大的现代价值。为让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在当今社会中活跃起来,请你拟订两条公益广告。(每条20字以内,两条即可)
7 .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些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歌曲中透射出的是浓浓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也是对自己国家、家乡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是一个人深厚的精神家园。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培养家国情怀的意义。
(2)运用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知识,简析如何培养家国情怀?
2017-07-04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政治试卷
8 . 随着脱贫攻坚总决战日益临近,我国涌现了一批描写和反映扶贫工作和脱贫进程的纪实作品,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山盟》正是一部富有感染力的、具备艺术真实、令人信服的优秀之作。材料表明
①社会实践是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
②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作的追求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④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党要坚定道理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把文化自信与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结合起来,既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重视,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其紧密相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必然强化文化自信;而坚定文化自信又能使道路自信更持久、理论自信更科学、制度自信更完备。

文化自信,本质上是中国人民对自己创造的文化的信念与信心。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于内主要表现为人民对中华文化创造力的灵活运用;于外则表现为中国人民“不拒众流”“海纳百川”的包容姿态,以及积极“走出去”等具体行动上。可见,文化自信归根结底要通过人民来实现。一旦离开人民,文化自信就会失去存在的根基。


(1)人民是文化自信的根基,这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经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这一经验的合理性。
(2)坚定文化自信,需要从青年学生做起。请你就青年学生如何坚定文化自信提出两条合理化意见。
2018-10-11更新 | 173次组卷 | 3卷引用:2019年1月11日 《每日一题》人教必修3-文化生活主观题答题技巧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对于中国人来说,孙悟空是几代人从小玩到大的“朋友”。50后、60后大概从连环画第一次接触腰缠虎皮裙的美猴王;70后、80后或许在“咚咚咚”的《西游记序曲》中认识一个筋斗冲上云霄的石猴;90后、00后又可能是在“二次元”中与大圣结缘。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孙悟空还漂洋过海,出现在国外文艺作品中。众多“孙悟空”及其不断重塑的过程,折射出经典形象具有的永恒艺术魅力,体现着时代对文艺创新创造的永恒呼唤。

文艺是常为常新的。孙悟空只是一个例子,从中可以看到,随着时代变迁,越来越丰富的媒介和艺术形式以及世界文艺的交流碰撞,无不深刻影响经典形象再创造。创作者应当反复探寻经典形象的艺术内涵,在新的时代语境中汲取文艺经典提供的智慧,大力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以更大的勇气直面社会转型期多样生活经验,以更充沛的创造力赋予经典形象以新的话语和色彩。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途径的知识,说明如何赋予经典形象新的话语和色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