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创造的主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5 道试题
1 . 古都之脊重振,北京老城复兴。

北京中轴线,是一条长达7.8公里的城市轴线。建筑学家梁思成盛赞它是“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聚焦这条“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北京市从2011年启动了申遗工作。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牵引,大批重点文物、历史建筑腾退,文物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强化。


【文物修缮】

近年来,中轴线上百余项文物修复陆续启动。栉风沐雨的古都细节,在时光中渐次闪亮。

从最北端的钟鼓楼向南望,是地安门大街,以及景山公园的寿皇殿、万春亭。景山向南,过故宫、天安门广场后,是京城所有城门中最具规模的正阳门。2020年10月,正阳门箭楼修缮启动,对象包括箭楼城台、浮雕、窗眉、室内木构件油饰、屋面等。修缮中,每一处都坚持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最大限度保留历史信息。

正阳门箭楼的开放规划中,设计了打卡中轴线、寻找镇水兽、重走正阳桥三个景观,通过引入互联网打卡、互动直播等新兴服务业态,向世界讲好中轴线故事。未来,正阳门箭楼可能打造成北京城的标志性建筑,并通过各种互联网玩法吸引众多年轻人到访游览。

【点亮中轴线】

中轴线两侧,北京在功能疏解、古建修缮、街巷治理等方面持续发力,“老城保护”替代“旧城改造”,百余项工程陆续启动,古都尽显芳华。

2021年,北京市开始实施“点亮中轴线”项目,北端范围延长至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晚上,从鼓楼向南远眺万春亭,一条璀璨的灯光带向南延伸,照亮了钟鼓楼、旧鼓楼大街和地外大街,仿佛郭沫若先生笔下的“天上的街市”。

【非遗保护】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既包括物质文化形态的中轴线,又包括国家礼仪传统、建造技艺传统、民俗文化传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级非遗项目“天桥中幡”(民俗杂技)、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民间音乐);北京市级非遗项目大栅栏五斗斋高跷秧歌(民俗舞蹈)、天桥掼跤艺术(传统体育)、北京四合院传统营造技艺(传统技艺)等都是中轴线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内容。这些传统民俗既承载着北京人对中轴线的集体记忆,更反映着北京老城生活的民俗文化以及中国传统建筑技艺。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第三章为“传承利用和公众参与”,鼓励、支持公众参与北京中轴线保护活动。“公众参与”既是近几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所强调的,也是北京中轴线申遗不同于以往申遗项目的突出特点。中轴线上不光有恢弘壮丽的建筑,也有普通百姓的生活。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相关知识,说明在北京中轴线申遗的过程中有哪些有益的经验。
2023-01-11更新 | 30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练习政治试题(选考)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昌城历史悠久,在大唐王朝开元盛世时期,就已呈现出一幅富足和兴盛的景象。为再现中国古代史的灿烂光辉,为城市经典留影,西昌一环路历史风貌核心区二期--唐园项目应运而生。2022年9月29日,坐拥城东繁华的重大文化项目唐园迎来了首个“高光时刻”,霓虹璀璨、盛世重光、古今交融、梦回“嵩州”,为广大市民游客打开了穿梭古今的时空之门,开启了一段南丝路.上的唐城之旅。

唐园,位于西昌市一环路与河东大道交汇处,毗邻环邛海组团,东至一环路东段,南至河东大道。项目整体设计源起地块内一段1300余年历史的唐代古城墙,故名为“唐园”。唐园围绕唐“潮”艺术生活街区的项目定位打造融文化旅游、商业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公园。同时以唐古城墙遗址和建昌塔为中心,以盛唐文化、南丝风情为文化基调,融入国风、国学、国潮,设置丰富的文化展览、精彩纷呈的演艺秀以及随处可见的NPC,让游客梦回大唐。项目建成后,将与一环路两端的丝路广场和汉阙广场形成呼应,共同构成一环路的历史文化脉络,改善城市夜间景观,为市民及游客提供舒适、生态的户外环境,改善群众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品牌,促进旅游产业升级,推动西昌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为省州重大民生工程,唐园项目已被列为西昌市创建“省级公园城市”的重点项目,该项目的建成,将为西昌打造国际生态田园历史文化名城再次添砖加瓦。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西昌唐园工程是如何为城市发展添砖加瓦的。
2022-11-28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西昌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创作生产优秀网络文艺作品为中心环节,加强正面引导力度,推动网络文学繁荣有序发展,鼓励推出优秀网络原创作品,不断巩固文学创作在文艺事业中的基础性作用,为推动我国文学艺术繁荣发展,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你认为网络作家应如何创作出优秀作品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
2022-11-27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北京冬奥,中华文化与冰雪文化交相辉映,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从带有浓郁中国味的会徽、吉祥物、奖牌到奥运场馆建设,再到独具东方特色的开幕式设计;从独具创意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黄河之水天上来,到中国大山里的孩子用希腊语演绎《奥林匹克圣歌》,再到水下机器人传递奥运火炬、零排放的冰丝带;从中国奥运健儿赛场上的奋勇拼搏到中国队的勇夺桂冠再到比赛场外无数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北京冬奥带给了世界一次次的惊讶,也给国人带来了一次次的感动与自豪。此次奥运,共有上千家国内媒体进行了全程全方位报道,并邀请了国外数十家知名媒体参与现场报道,向全世界展示了一个自信开放、可亲可爱的中国,不少外媒把此次冬奥称为史上最酷奥运。


北京冬奥的成功举办是展示中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次典范,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加以分析。
2022-11-17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10月,国家大剧院版经典歌剧《洪湖赤卫队》与观众线上相约。该剧首演于1959年,当时的创作骨干四下洪湖,在采风期间,他们同人民群众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在走访老赤卫队队员和大量搜集整理革命斗争史实和英雄人物的事迹后,最终将这段历史用歌剧形式反映出来。在音乐上,该剧充分汲取地方戏曲音乐、民歌和小曲等元素,借鉴了西方歌剧在表现手法上的戏剧性与音乐交响化的优点,演绎出洪湖岸边那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往事。

这部经典剧目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依然焕发出蓬勃的魅力与光彩。创作团队在尊重原版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剧本进行打磨,强化了歌剧的戏剧性,同时在舞美设计、人物塑造、音乐改编等方面深耕细作,赋予观众全新的观剧体验,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说明红色经典歌剧《洪湖赤卫队》受到观众热烈欢迎的原因。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6 . 传承中医药文化。
探究目标
以中医药文化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的作用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哲学与文化》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的有关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

情境呈现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中医药在“抗疫”过程中,彰显其独特的优势,为全球“抗疫”提供了“中国处方”。

那么中医能做什么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病机理,是感染免疫应答引发的急性进行性肺微循环障碍,即人体免疫系统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生、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干预人体的免疫系统,是预防和治疗本病的关键手段之一。而中医就是依据挖掘、调动、提高和利用免疫功能的机理,追求机体外环境和内环境的和谐、稳定、健康、统一。中医药的科研人员在此基础上,从中医药中筛选了“三药三方”(三药”即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颗粒和胶囊、血必净注射液,“三方”是指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使得中医药在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改善实验室指标,缩短病程,减轻抗病毒西药的副作用上发挥了独特优势。


自主探究
(1)说明如何让“中医处方”更好地造福百姓。
(2)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医在战“疫”中的中国经验为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学带来的启发。
2022-11-05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第08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全新的形式,让一些看起来高深莫测的艺术,变得通俗易懂了”“很有情境感,跟画作的内涵也很匹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开播后引发观众热议。

节目以中国经典名画作为内容载体和特定场景,与诗词、音乐、歌曲、舞蹈等跨界组合,“诗画合璧”中融入现代科技手段应用,让诗画经典焕发全新的生机,让古老的诗画“活起来”。节目导演田梅说“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始终怀着一份使命感和敬畏心,也不断从传统经典中汲取养分和力量。”

田梅表示,“导演组在专家们的协助下,认真梳理每一幅画作的创作背景、艺术价值、精神内涵,随后围绕每幅画作设计文艺呈现形式;从音乐、舞蹈、戏剧、武术等创演形式,到CG、AR、XR等先进技术的创新融合,我们希望能够找到最极致的表达方式,让诗画作品在节目中‘活’起来。”“与此同时,想要真正实现‘诗画合璧’,还需要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及电影级拍摄手法用‘诗画合璧’打开观众想象力的全新维度,实现沉浸式体验,帮助观众更好地通过这档节目认识中国画、理解中国画、热爱中国画。”

《诗画中国》注重多元艺术的融合,例如在郎朗演奏的《杂花图》卷中,融合了中西方三首经典旋律来描绘徐渭泼墨大写意的草木风骨,也是一场东西方文化艺术的精彩碰撞,给观众带来听觉和视觉上的感官震撼。

“与时代同步伐”是《诗画中国》的又一突破口。无论在表演者的选择上,还是在艺术、技术形式的实践上,《诗画中国》以年轻观众喜闻乐见的呈现形式,创造符合时代的当代性表达,以可感、可观、可爱的视角拥抱传统文化。重新唤醒那些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瑰宝,激发出深藏在时代肌理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核。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阐述《诗画中国》这类文化节目是怎样重新唤醒那些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瑰宝的。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是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代就有5万多首诗、2000多个诗人,这是其他国家与我们无法比拟的。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淘洗,承续至今的古诗文,都是古代先哲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目前,《中国诗词大会》已带动全民重温曾经学过的古诗词的热潮,特别是在我国中小学校,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新古诗文的教育教学形式,如开设传统文化社团,举办“品味经典诵读经典”、“古诗朗诵”,将古诗文嵌入学校宣传栏、文化走廊等方式让孩子通过感受古诗文的魅力,激发学生身上的“诗性”,让古诗文重新焕发时代魅力。

材料二   《平“语”近人》是新时代电视文化节目的探索与创新,其成功之处在于把握住了一个“近”字。亲近中华历史文化:每一集的经典佳勺,源自千古名篇,至今还广为流传。贴近我们所处的时代:这些典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合,精选的总书记用典是党的领导核心与普通百姓的贴心话、连心语。切近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原声微视频、思想解读、经典释义、现场访谈、互动问答、经典诵读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传播,把严肃的理论思想转化为亲民的大众语言。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让古诗文重新焕发时代魅力。
(2)有人说:“《平语近人》的成功是文化创新的典范,给我们在文化创新方面提供了很多启示。”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进行分析说明。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防疫工作总要求,为科学战“疫”指明了方向。中医药专家和人才作为中医药科普传播的重要力量和传播主体,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为做到最大程度地发挥中医药积极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

首先,发挥科普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传播的内容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充分发挥中医药专业优势,真实可靠、准确无误,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做优传播内容,增加优质科普知识供给,使民众在第一时间掌握和应用中医药防控知识,增强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其次,中医药文化传播与知识普及,是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新媒体环境下,中医药文化传播要充分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注重传播路径的创新改革和路径研究,利用新媒体矩阵来拓宽中医药知识的传播方式,加快中医药科普速度。

最后,要让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直入人心,就是要把深奥的知识讲浅显,将复杂的道理弄简单,使枯燥的内容变有趣,通过设计中医药文化创意产品、组织中医药文化活动,把群众听得懂、用得上的中医药文化和知识送到老百姓身边。这场科学战“疫”正是中医药科普走进百姓生活的契机,要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广大中医药界人士做大做强中医药科普知识传播,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宝贵的中医力量。


(1)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中医药文化科普传播过程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并运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分析中医药文化在科学战“疫”中能够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
2022-10-20更新 | 228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10 . 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袁隆平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为解决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主动投身当时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研究。经过数年的探索、试验和研究,彻底推翻传统经典理论“无性杂交”学说,并推论水稻亦有杂交优势。之后,他与其团队以坚如磐石的意志,不畏艰难、甘于奉献,数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苦苦求索,成功研究出“二系法”杂交水稻,揭开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的序幕,还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的水稻技术创新和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文化》中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袁隆平在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的过程中是如何体现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2)运用“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的知识,分析袁隆平是如何推动我国水稻技术创新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