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创造的主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11月7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

本届获奖作品中,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重要的展现主题。《同心战“疫”》等作品,全景呈现2020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迎难而上、沉着应对,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壮阔历程。融媒报道《最美逆行者》等70余件优秀新闻作品聚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展现了关键时刻新闻工作者逆行出征报道新冠肺炎疫情动态,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为夺取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作出的贡献。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伟大历史性成就中的典型事件和变迁变化,也是获奖作品聚焦的重要主题。微纪录片《家告别悬崖》、短视频《说“彝”解字:这间“房”有丝也有粮》等四川媒体作品,从不同角度记录四川脱贫攻坚的成就,致敬时代和奋斗者,揭示典型经验,彰显中国精神。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本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对新闻工作者的启示。
2022-05-25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2年高考最后一卷(押题卷七)
2022·辽宁·模拟预测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2021年端午节,河南卫视的《洛神水赋》惊艳网络,火爆出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微博转发,被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发推特向全球推介。河南卫视主创团队坚持舞蹈是奉献给人民群众的,深入研究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内心需求和审美高度,以辞赋名篇《洛神赋》中的人物和故事为依托,在敦煌壁画《飞天》中寻找动作灵感,融入互联网思维和国潮元素,实现古典文化与现代舞蹈的完美结合;运用水下拍摄技术,让水下场景与舞蹈融合,使原本在陆上不可能实现的“飞天”被“真实”演绎,第一次将水下舞蹈表演搬上荧屏。河南卫视主创团队在内容上狠下苦功的同时,在传播渠道上更是动了不少脑筋。除了自有媒体,河南主创团队还充分利用其他平台的资源,在微信、微博等平台做了先于大屏端的首发,此外,还设置了系列话题,吸引大家围绕话题展开热议。


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洛神水赋》的成功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启示。
2022-04-14更新 | 233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2022年新高考政治测评卷(猜题卷八)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春节期间,一档来自某卫视春晚的歌舞节目《唐宫夜宴》成功出圈,节目视频播放量超20亿,微博主话题阅读量4.9亿次,多次登上网络热搜榜。传统文化在创新传承中焕发新生,是真正的顶级流量,它们不迎合、不媚俗、不煽情,因东方气韵而打动人心,传颂四海。从文明古国到文化强国,最直观的体现在于文化自信的回归、东方文明的重塑,这是我们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时代风气的引领者,当亿万人民自觉热爱传统文化并由衷自信,这条民族复兴的精神纽带将永恒传续,我们也将手握通往未来的文明密码。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唐宫夜宴》是如何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的。
2022-01-07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政治信息卷(二)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广播电视行业一系列文化节目彰显中国之美、文化之美,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非凡魅力。

从《梨园春》对待传统戏曲文化、《武林风》对中华武术文化、《汉字英雄》《成语英雄》对汉语言文化的展示,再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弘扬,某省广播电视台在融合、联动的全媒体传播矩阵中发挥传统文化的内容价值,并利用AR、VR、MR技术,将中国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通过跨时空转换、二次元衔接,让视觉产生奇观“唐宫小姐姐”从古老画卷中走出,《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文化宝藏活了起来、动了起来,厚重、古朴、有距离感的历史文化严肃形象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传统经典焕发生机,成为年轻一代喜爱的“新国潮”,形成一种文化现象。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知识,说明“新国潮”文化现象对再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启示。
2021-10-14更新 | 521次组卷 | 17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豫剧历史悠久,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但随着多元媒体的发展和人们文化艺术需求的多样化, 豫剧格式化表演、难懂的行腔归韵,越来越不适应当代人的审美要求。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观众迅速改变的口味,古老的豫剧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改革。

豫剧工作者们将豫剧引入市场机制,把传统戏曲艺术和现代媒体相结合;在继承豫剧优秀传统的基础上,     融合其他艺术门类优秀艺术元素,大胆探索创新;立足群众,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入群众生活积累艺术素材,通过多种形式调动群众参与创作和表演;从舞台布景到唱腔舞功,引入西方蒙太奇表现手法,引入西方乐器,将抽象化的舞台表现形象化,将传统戏曲的个人讲故事模式转变为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他们的坚守和创新,让豫剧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豫剧是如何迎来“又一个春天”的。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7月19日,《人民日报》刊发《城市地标不应盲目追求网红效应》一文。该文认为,地标,是每个城市的标志性区域或地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生活与时间的积淀。网红建筑的走红往往是凭借一张照片或一段视频,反映的是瞬时、片面、局部的信息,其形成不一定来自人们的真实体验,也不需要时间积淀,甚至可以与当地市民无关,推动其成为网红的流量,完全可能来自不同地域。网红建筑作为一种新兴事物,有其价值与意义,可以触发人们的喜爱、好奇或者惊叹。但由于其形成过程和原因过于简单,照片可能变成“照骗”,打卡可能成为廉价的炫耀。所以,不能简单地把网红建筑与城市地标画等号。该文指出,现代建筑的大量涌现破坏了城市整体性,大规模建设也造成了“千城一面”的问题,城市文化传统未能得到充分尊重,城市个性被削弱,城市辨识度下降。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信息不断涌现、迭代,网络世界纷繁复杂,面对城市建设问题,规划者、建设者、设计师都需要沉潜下来,坚守住最根本的价值标准和文化立场,为增添建筑之美贡献智慧。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应如何建设好城市地标。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遗产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并且还应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透过一块屏幕,在北京“寻访千年运河”,去广东“穿越古今、漫游岭南”,到甘肃“一眼千年、云游莫高”……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庆祝这个日子,各地纷纷推出线上活动,让观众在云端就能了解和体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记忆。放眼神州大地,人文胜迹总是满载历史,一墙一瓦都是文化,山水之中皆有故事。我们理应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最好的保护是成为日常所需。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之中。当博物馆“打卡”日益成为公众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当故宫开发的文创产品频频卖断货,当陕西剪纸、遂昌龙粽等非遗伴手礼受到顾客青睐,“活起来”的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有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文化遗产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并且还应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让它们亲民而不再“高冷”,有趣但不失厚重,这恐怕是擦亮文化瑰宝的必经之路。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文化抗疫成为举国上下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一道特色风景,彰显了文化力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疫情期间,由中国文联、中国视协、中国影协创作的抗疫主题MV《坚信爱会赢》在多个网络平台上线。北京龙在天皮影剧院创作的皮影戏《孙悟空大战病毒妖》,把孙悟空降妖除魔的传统形象与白衣战士抗击疫情、消灭病毒巧妙结合,受到观众喜爱。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文艺志愿服务队唱出了“最炫民族风”,联系澳洲等留学生加入,对土家文化山歌、南曲、渔鼓、花姑子戏等“旧瓶装新酒”,创作出各类宣传宣讲视频。广大文艺爱好者创作话剧、戏歌、诗歌、小戏小品、戏曲微电影等记录、讴歌抗疫一线各行各业凡人英雄的事迹,起到了强信心、鼓士气、暖人心的作用。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抗疫“以文化人”,凝聚起中华儿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强大精神力量。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文化抗疫是如何凝聚起中华儿女强大的精神力量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
2021-04-17更新 | 209次组卷 | 26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盐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政治试题

9 . 贫困地区不仅需要经济扶贫,还需要文化扶贫,某“文化扶贫小组”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他们从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两个层面与某贫困县结帮扶关系;鼓励该地区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讲仁爱”的时代价值,推进传统文化进农家,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同时,利用互联网,通过手机APP、在线课堂,实施技能提升培训,帮助当地农民掌握更多致富技术;通过以老带新,委托培训等方式,培养出乡土文化人才,解决基层文化人才短缺的问题。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某“文化扶贫小组”的做法给我们的启示。
2021-04-06更新 | 236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辛集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政治试题
2021·河北·模拟预测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天龙山石窟位于太原市西南方向的群山之中,始凿于北朝东魏时期,历经北齐、隋、唐等不同时期的开凿,形成石窟20多座,为后人研究佛教、美术、雕刻、建筑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的宝库”。

20世纪上半叶,天龙山石窟惨遭盗凿,大量精品文物流失海外。这是人类文化的浩劫,更是国人心中的伤痛。在国内,遗存的是残缺的石窟,难以再现曾经的辉煌;在国外,展出的是孤独的造像,无法还原其在洞窟和林泉山水中美的意境,为让天龙山石窟“重见天日”,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博物馆与国内外多所高校、文博单位合作,历时六年,采集到100余件天龙山流失造像的三维数据,实现了11座主要洞窟的专业数字复原。

2019年7月,作为国家“中华文化走出去”重点推广项目,“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成功在法国展出。2020年7月,展览云平台上线,海外流失文物以数字“虚拟”形式重现旧日盛颜。展览利用多种表现形式,创造了观众能够高度参与互动、沉浸体验、愉悦震撼的陈展方式,广角度、多层次、近距离展示了天龙山石窟被盗凿前的原貌,重现了美轮美奂的天龙山石窟艺术。


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知识,分析成功举办“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启示。
2021-03-22更新 | 271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2021届高三新高考测评政治试题(八)2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