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特别强调的是“辩证”唯物主义,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特别坚持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这主要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科学统—
②揭示了社会历史领域的辩证法思想
③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机械性
④是对以往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全面继承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 . 中医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分别对应人的肺、肝、肾、心、脾五脏,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通过经络相互联结,相生相克而相互调节,维持整体协调和平衡。中医思想的合理性在于(     )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②总结近代自然科学成就,丰富了唯物主义
③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④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
2022-08-08更新 | 598次组卷 | 18卷引用:江苏省常熟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政治试题(选修)
3 . 宋代著名哲学家张载认为,宇宙是由气构成的,是和谐共生的整体,其中的一切都与自己有直接的关系,他人与万物都是自己的同胞手足。基于对世界的这种理解,他主张人应该尊敬高年长者,抚育孤幼弱小,对宇宙大家庭及其成员尽自己的义务。张载的观点(     
①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②体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③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④体现了世界观影响做人做事的方法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1-09-16更新 | 9725次组卷 | 101卷引用:江苏省常熟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阶段学习质量检测政治试题
4 .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这说明旧的唯物主义(     
①把“主体的能动性”作为思维和存在统一的基础
②从经验直观出发,把人归结为单纯受动性的生物
③机械地从客体出发,否认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④脱离实践,在认识的方法论上陷了主观主义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1-07-23更新 | 179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常熟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5月阶段学习质量抽测政治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把一切知识和一切实在的共同根源叫做“自我”,以自我意识,或精神自我的创造性活动作为解释经验的唯一源泉。他的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
6 . 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人,物也;物,亦物也;物死不为鬼,人死何故独能为鬼?”该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①有力地批判了有神论的错误②只是猜测,在当时并没有科学依据
③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④科学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7 . 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以物质性的“水”或“气”为本原,从质料和性质方面研究事物的统一性。其创始人泰勒斯认为万物之源为水,水生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水。由此可见,米利都学派(   
①否定了神创论,在本质上是正确的                           ②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③科学回答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④产生的根源在于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8 .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在《论真理》中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下列与此观点相一致的有(       
A.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
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C.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
D.自然神就是自然本身,人神就是人本身
2020-07-15更新 | 41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政治试题
9 . 2019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公祭日,这个日子时刻提醒着所有中国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祭奠亡灵……而日本政府对侵略历史讳莫如深,企图美化。下列哲学观点,比较适合用来反驳“美化侵略历史”的是
A.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C.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D.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随行而应人
10 . 《周易》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作。对于宇宙与生命起源的认识,<周易》持有的是天地二元生成观,认为“天地氤氲,万物化醇”。从世界观角度看,这一观点属于
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