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20-21高二·全国·课时练习
1 . 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今天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根据经济社会情况的发展,确立了我国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这一历程告诉我们(  )
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能够推测未来②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③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引起客观事物的改变④事物的发展总是与人们的预期相一致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将查中学习教育概括为“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明理是增信、崇德、力行的前提。要从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弄清楚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学史明理,关键在于从党的非凡历程中领会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深刘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深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认识。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把握历史规律、汲取真理力量,做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把党的百年奋斗延伸向未来。

今天,我们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正需要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品味“信仰的味道”,传承好“真理的火炬”。


某校拟举办“学史明理”宣讲活动,请你以“品味信仰的味道”为主题撰写一篇宣讲提纲。(要求:①围绕主题,逻辑清晰;②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③论据充分,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字数在200字左右。)
2021-07-18更新 | 416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宁德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政治试题

3 .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中国迈入“民法典时代”,开启中国民事法律新时代。

材料一《民法典》是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承载着几代立法者、法律工作者乃至亿万人民的梦想。

时间编纂过程
1954年第一次编纂民法典工作,随着“整风”“反右”运动兴起而中止。
1962年第二次编纂民法典工作,被“文化大革命”所中断。
1979年第三次编纂民法典工作,最后因条件尚不够成熟也未能成功。


2015年后
第四次民法典编纂工作,第一步,编纂民法典总则编,第二步,编纂民法典各分编。
2017年3月,《民法总则》由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
2002年5月,《民法典(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

材料二 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法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巨大变化。我国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遵循民事立法的基本规律,形成了一部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民法典的颁行,必将掀开新时代法治社会建设的新篇章,为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关好生活需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1)新中国的民法典编纂工作几经波折,历经六十多年最终完成。结合材料一,运用“认识的反复性”相关知识分析其原因。
(2)结合材料二,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相关知识,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编纂《民法典》的必要性。
4 . 2019年11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团队发现了一颗迄今为止最大质量的恒星级黑洞,“在银河系内发现7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将迫使天文学家改写恒星级黑洞的形成模型”;这表明(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思维和存在相互依赖
③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       ④思维和存在相互决定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 . 火箭呼啸而去、飞船摇曳而归。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开启了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最后一步——空间站时代。空间站和航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带动众多科技领域的进步,使航天成果广泛应用。由此可见(       
A.航天技术是引领我国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
B.制定正确的战略是航天事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C.开启空间站时代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一次质的飞跃
D.航天技术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必然联系
2020-07-11更新 | 5019次组卷 | 50卷引用:福建省宁德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6 . 《平“语”近人一一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电视文化节目,通过“思想解读”“经典释义”“现场访谈”等环节,将总书记的人格魅力、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百姓的真情实感融入场景之中,深深触动了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那份情丝,引发收视热潮。该节目热播,有其必然性。“彰显民族文化,塑造文化自信”是国家在转型期所倡导的重要精神,让“软文化”渐趋流行;现代治国理政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频共振,充分运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增强了新思想的感染力和信服力;以接地气的文风直抵人心,以讲故事的方式沟通古今,给人以教诲,给人以感悟。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平“语”近人》节目热播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文艺界社科界联组会、内蒙古代表团、甘肃代表团、河南代表团、福建代表团、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等6个团组参加审议讨论。无论是同代表委员交流互动,还是发表重要讲话,每到一个团组,习近平总书记都发表了主题鲜明、极具针对性的重要讲话。这些讲话都始终贯穿一个“实”字。


根据材料结合唯物论知识回答“实”的理论依据并谈谈如何做到“实”?
8 . “我要为你疯狂打Call”“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我可能复习了假书”……每个网络流行语背后都有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这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①只要有人和社会事件,就会有流行语
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③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离
④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A. ①②B. ①③ C. ②④ D.③④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国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是经济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前些年,有些电视文艺节目一味追求投资回报,出现了低级庸俗、品味低下,价值扭曲的倾向,不能满足群众的高品质文化需求,不能对社会生活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为此,国务院制定了《百部重点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远景规划(2016-2020年),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创新创优节目的扶持力度;广电总局对全国卫视节目和电视剧播出进行结构性管理,提高公益性节目和主旋律题材电视剧播出比重;各级行政管理部门采取措施,鼓励引导文化工作者到人民的真实生活中寻灵感,到基层的实践中出著作;更多电视文艺节目关注普通群众,让人民成为节日舞台和电视荧屏的主角。一大批优秀电视文艺节目涌现,电视文艺节目面貌焕然一新,主旋律强劲,正能量饱满,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材料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最本质的体现,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在对青年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是选择生硬灌输,“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单向交流,还是选择润物无声、和风细雨的双向互动方式,显现着教育者和引导者的水平与层次。至于教育和引导的效果,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跟上青年学生生活变化的新节奏,传递青年学生生活变化的新信息,与青年学生的需要和利益相契合,才会被其主动地接受。唯有说到点子上,打动内心,青年学生才会积极接受和认同,进而自觉维护和捍卫。


(1)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并结合材料一,分析电视文艺节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2)有人根据材料二得出结论:“对青年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否收到成效取决于教育者的理念。”从辩证唯物论角度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10 . 2017年9月,由袁隆平挂帅的“海水稻”项目在试验区多次实地测产,亩产最高达620. 95公斤。这项科研成果的研发与推广,有望使我国2.8亿亩盐碱地成为普通耕地。下列观点与材料蕴含的哲理不相符的是
A.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B.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创造新物种
C.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不断积累和传递的
D.在实践中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