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实践的内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一座寓意“启航”的大桥将横跨潮白河。效果图上,桥身圆弧拱和V型结构杆件勾勒出“舵轮”形象,三个“舵轮”抽象成一艘驶于潮白河上的“轮船”,穿梭于水城共融的环境中。大桥建成后,京冀两地在水上“握手”,助力腾飞。大桥的设计(     

(潮白大桥的设计效果图)
①体现了艺术与科学、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②通过发挥想象可以实现设计方案到现实成果的转化
③用动态性的思维方式展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程
④意图通过创造人为事物的联系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 .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发出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强调“民族复兴事业前途光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我们要埋头苦干、真抓实干,不断取得一个个丰硕成果”。“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这是因为(     
①实践能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改造”客观世界
③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④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认识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2-10-28更新 | 396次组卷 | 3卷引用:九省联考广西卷变式训练之哲学与文化

3 . 郑板桥把画竹过程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视觉中竹子外在形态;“胸中之竹”,是竹子外形在画家头脑中的反映,融入了画家的审美意识和分析判断;“手中之竹”是“胸中之竹”的物化结果。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关于“眼中之竹”与“胸中之竹”,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①“眼中之竹”是客观的,“胸中之竹”是主观的
②“眼中之竹”与“胸中之竹”二者彼此依赖
③“眼中之竹”上升到“胸中之竹”是认识的深化
④“胸中之竹”转变为“手中之竹”离不开实践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从艺术家的愿望和理论上讲,“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二者应当是一致的,但在创作实践中,往往不能使“胸中之竹”变成理想的“笔下之竹”。这表明(   
①实践水平的高低关系到预期目标能否实现
②观念的存在与现实的存在往往不完全一致
③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④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1-09-11更新 | 972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高三三模考试政治试题变式训练之哲学与文化

4 . 材料一   老子提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荀子提出,没有什么“生而知之”,而是“求之而后得”,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并非“天性”,而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

柏拉图提出“认识即回忆”,认为存在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人的知识来源于对其中“理念”的回忆。

材料二   黑格尔: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

费尔巴哈:理论的活动是真正的人的活动,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利己主义”活动。

杜威: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和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相比,只有高下程度的差异,没有本质的区别。


[探究任务]
(1)材料一三种关于认识的观点有何不同?谈谈你对认识的理解。
(2)你怎样看待材料二的观点?
(3)实践的含义是什么?实践有哪些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