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认识具有反复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10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本次修改,新增“网络保护”“政府保护”两章,由7章扩展为9章,条文由72条增加到132条,修改几乎涉及原法的每一个条文。

社会上对未成年人能否参与网络直播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修改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此明确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得为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直播发布者账号注册服务。随着人口流动速度的加快,“留守儿童”群体规模也在不断加大。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对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因外出务工等原因在一定期限内不能完全履行监护职责的,要求其委托具有照护能力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代为照护;无正当理由的,不得委托他人代为照护。

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回答:
(1)简要说明社会上对未成年人能否参与网络直播问题存在争议的原因。
(2)全国人大常委会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是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请评析该观点。
2024-02-24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1号卷·A10联盟2022届全国高考第一轮总复习试卷政治试题(二十)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

1921年,时任中国政府矿政顾问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中国考古学家袁复礼首次主持发掘了位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大批精美陶器、石器等珍贵遗物,揭示了史前华夏的人文之光,开启了中华文化的寻根之门,破除了“中国无石器时代”的谬论,推翻了“中国文化西来说”的错误认识,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

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陕西蓝田上陈、云南元谋等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了中华大地在200万年前就已有人类活动。湖南道县玉蟾岩、浙江浦江上山和义乌桥头遗址的考古发现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水稻农业1万多年前发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是世界粟作与稻作农业的起源地。北京周口店遗址、浙江余杭良渚遗址、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甘肃敦煌莫高窟、广东“南海1号”沉船……见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之光,向世界诠释着何为“中国气派”……百年考古实践不仅完全重建了中国史前史,也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有文献以来的中国历史。


有人认为:“只有通过考古发掘,人们才能认识真实的历史。”结合材料并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对该观点加以评析。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1)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知识,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
(2)有观点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证明人类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结合材料,运用“认识发展的特点”对此加以评析。
2023-02-15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域中牟等县市2022-2023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政治试题
4 . 辨析题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寄语青年学子:“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


请运用探索认识的奥秘知识辨析,人生要有远大志向,就可以磨砺出出彩的青春。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央视《2020年元宵节特别节目》播出后,受到观众好评。节目深挖防疫一线故事,致敬为防疫工作默默奉献的“最美逆行者”,他们用行动诠释了责任和担当、敬业和奉献,让人看到了众多初心如炬、九死不悔的“刀锋战士”,展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节目表白一线抗疫的医护人员、运送物资的工作人员,表白正在作出贡献的各行各业劳动者,尤其是“你看见了什么?你记住了什么?你为什么感动,又为什么彻夜难眠?”一咏三叹,在播出后更是引起广大网友的强烈共鸣。

材料二   在观察中国社会时,有些人总喜欢以西方的眼光作为评判标准;有些人只看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却对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视而不见;有些人总是因为自己的不如意而对社会大加鞭笞;有些人只看事件的表面,却看不到中国社会生活中有深层价值的东西。如果真正去了解中国就会发现,一个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足以安放每一位有志者的理想:对留守儿童的关怀、城乡鸿沟的跨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道路、抗疫大战中同舟共济的决心……这确实是一个既能感受个人命运浮沉,又能思考中华民族复兴大势的时代。


“真理不只是眼睛与事物的相遇。”根据材料,用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6 . 由海南书博物馆和安庆博物馆联合推出的“涨海推舟千帆竞渡——南海水下文化遗产大展”分为礁起礁没、帆起南溟、千帆竞渡、舸楫齐扬四个部分,分别对南海自然地理、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形成、宋代“华光礁1号”沉船、南海历代出水文物进行介绍,共展出展品21I件(套)。在展览上,考古工作者发掘出的展品极其生动地佐证了海南对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让观众通过遥望南海航线的辉煌,了解涨海先民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所作出的贡献,加深对“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丝路精神的认识。


有人认为:“只有依靠考古佐证,我们才能认识真实的历史。”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对上述观点加以评析。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

1921年,时任中国政府矿政顾问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中国考古学家袁复礼首次主持发掘了位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大批精美陶器、石器等珍贵遗物,揭示了史前华夏的人文之光,开启了中华文化的寻根之门,破除了“中国无石器时代”的谬论,推翻了“中国文化西来说"的错误认识,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

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陕西蓝田上陈、重庆巫山龙骨坡、云南元谋等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了中华大地在200万年前就已有人类活动。湖南道县玉蟾岩、浙江浦江上山和义乌桥头遗址的考古发现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水稻农业1万多年前发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是世界粟作与稻作农业的起源地。北京周口店遗址,浙江余杭良渚遗址、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陕西秦始皇陵、甘肃敦煌莫高窟、江西景德镇御窑厂窑址……这些遗址见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之光,向世界诠释着何为“中国气派”……百年考古实践不仅完全重建了中国史前史,也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有文献以来的中国历史。


有人认为:“只有通过考古发掘,人们才能认识真实的历史。”结合材料并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对该观点加以评析。

8 . 当前,国外疫情持续扩散蔓延,又因季节因素叠加,天气转冷,10月17日以来,我国国内出现多点散发本土疫情,呈快速发展态势,一周之内已波及11个省份。感染者大多有跨地区旅游活动,疫情进一步扩散风险仍在加大。有网友感叹:“好不容易得到控制的新冠疫情又近乎失控了,不确定性已经成为生活的常态,未来不可预知、无法控制。”


运用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知识,评析网友的观点。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缕药香跨越古今……中医药学,饱含着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在战“疫”中再次绽放夺目光彩。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中医药文化发展和应用提出了新的课题,大“疫”当前,中医药人第一时间上场,第一时间研究,仁心仁术,大医精诚,凝聚了前行动力,彰显了特色优势,贡献了重要力量。截至20204月中句,中国中医药相关部门共派出中医专家组和五批国家中医医疗共773人奔赴武汉抗疫一线;各地中医结构派出4900人支援湖北;超过90%的确诊患者接受了中医药特色治疗。张伯礼等三位院士领导的团队在武汉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不仅如此,中医药抗疫经验还被传播到许多国家,在更大范围持续发挥作用。世界针联先后5次组织国内权威中医专家和伊朗等20多个国家的团体会员进行网上交流,了解各国抗疫情况并提供帮助;中华中医药学会还为海内外中医药专家搭建了5个国际交流合作平台,邀请国内抗疫一线的权威专家介新冠肺炎疫情防治的中国办法和临床经验,累计全球受众人数近200万人次。

材料二   历史上,中华民族屡遭天灾、战乱和瘟疫,却能一次次转危为安,人口不断增加、文明得以传承。可以说,中医药功不可没。今天,中医药在“治未病”方面彰显其独特的优势,解决了许多西医无法解决的医学难题,为全球卫生治理提供了“中国处方”。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因中药超剂量使用造成的中毒事件将中医药“妖魔化”。殊不知,中医典籍中提出“中病即止”理念,传统中医药学认为用药过量就会出现毒性反应。


(1)结合材料一,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分析中医药文化为什么能在战“疫”中绽放夺目光彩。
(2)结合材料二,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批驳将中医药“妖魔化”的观点。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公元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带着"月球土特产"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人类探月工程里的奇迹。今天,我们靠着一代代航天人的不懈奋斗,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嫦娥奔月",开启了探月圆梦的旅程。

回顾此次嫦娥五号月球挖"土",自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发射入轨,经历了地月转移、近月制动、在轨分离、平稳落月、钻表取样、月面起飞、交接对接及样品转移、环月等待、月地转移、再入回收等阶段。各环节顺利进行,离不开航天科研人员的科技保障。

根据中国探月工程规划,嫦娥一号主要进行轨道实验,嫦娥二、三、四号进行着陆实验,嫦娥五号进行天体采样返回实验,将来还会进行无人月球飞船、载人登月,直至建立月球基地,人类对月球的认识将进一步深化。虽然美国、苏联已经实现月球采样返回,但中国这次成功仍然让外界震惊不已,尤其是俄罗斯专家打破沉默,给出超高评价,他们坦言,从没有人像中国人这样做过。因此,有人说中国的探月工程是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


(1)结合材料,说明中国探月工程活动是如何彰显实践的特点。
(2)"中国的探月工程是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结合材料并运用认识论知识对此加以评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