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精神所在。深圳市华为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华为从创立之初就注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爱祖国、爱人民为企业的文化根基,坚持成就客户、开放进取、自我批评、至诚守信等理念,形成了以艰苦奋斗、团队合作、低调务实、时时刻刻危机意识为灵魂的企业文化。企业重视员工的文化培训,使企业文化得以延续和继承。卓越的企业文化推动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底线思维是华为转危为安的重要秘诀。近年来,受国际环境影响,华为的处境越来越困难。为摆脱困境,企业坚持底线思维,将发展目标定为“活下去”,同时往“活得好”的方向发展,全线收缩甚至关闭边缘业务,聚焦核心主业。同时企业还创新发展渠道,将生存基点调整到以现金流和真实利润上来,加强金融科技和智慧家居的投入。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企业始终没有放弃在半导体领域方面的研究。采取一系列积极的应对措施后,华为摆脱困境,恢复了正常运营。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价值所在。
(2)结合材料,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分析该企业是如何坚守底线思维,让企业活下去、活得好。
2023-06-19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揭东第一中学等三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政治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维和摊款出资位居前列。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中国率先批准《巴黎协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6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


(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阐述。

材料二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100年来,中国青年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积极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为人民战斗、为祖国献身,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并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新要求:要树立远大理想,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要勇于砥砺奋斗。没有广大人民特别是一代代青年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更不会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要练就过硬本领,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努力提高人文素养,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结合材料,运用“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知识,简述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砥砺奋斗。

3 . 2022年10月25日,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第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在全面落实上下功夫。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有近期的,有中期的,也有长期的,要分清轻重缓急。既要全面推进,又要突出重点;既要狠抓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各地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谋划和推动本地区本部门工作,要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为全局添彩。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观的知识,说明各地区各部门应如何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至2022年,是非凡的十年。十年来,值得讲述的中国故事灿若繁星。

材料一   刻真情真貌呈时代画卷

作为迎接党的二十大优秀电视剧展播活动重点剧目,《我们这十年》可谓宏大格局下的一次广域创作。艺术家们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高度出发,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将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建设发展的辉煌历程浓缩进11个单元故事,在充满烟火气的“人民视角”里,升腾起一个真实的中国。该剧以“我们”为讲述视角,确定了“一带一路开放中国”“民族一家团结中国”“精神富有文化中国”等主题方向,将中国这十年发展的横切面置入百姓日常。由始至终,“我们”是剧的主体,因为剧中所反映的生活,就是所有观众共同创造的。此剧一经播出就引发了观众的共鸣和追剧热潮,收视和热度持续攀升。

材料二   聚十年成就讲奋斗故事

《前海》是《我们这十年》唯一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的单元剧。该单元将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蓬勃的创业环境呈现给大众,处处彰显出前海优越的政策环境,为观众们真实展现了梦想的实现需要时代的机遇与国家的力量。看完此单元剧后,有人认为,“创业会遇到很多困难,如果没有国家做支撑,没有好的政策支持,我们就没有办法做好,《前海》给了我们年轻人特别大的力量。”也有人认为,“相信还有更多年轻人和剧中人物一样,正在以湾区速度背靠祖国,向阳生长。”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我们这十年》是如何在充满烟火气的“人民视角”里升腾起一个真实的中国,赢得收视和口碑双丰收的。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哲学与文化》知识,谈谈青少年应如何背靠祖国,向阳生长。
2023-04-03更新 | 222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政治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从投资驱动加速向创新驱动转型,粤港澳大湾区再次走在新一轮改革的前沿,逐步转型为新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从昔日的“世界工厂”蜕变升级为“中国硅谷”。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城市合作、产业互通正在变得愈发紧密,产业集群呈现出“跨城市”的特点;科学、技术、生产在不同的城市间实现一体化整合,形成了以香港、深圳和广州为联动核心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广深两大核心城市携手并进,带动了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个组团之间的边界彻底被打破,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体联动格局正在形成;香港、澳门也积极采取了相应举措,加速融入大湾区发展。未来深圳将协同东莞、惠州共同强化临深片区产业升级发展,重点打造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高端制造业集群,使该地带成为引领大湾区产业创新要素集聚的重要节点。广佛携手打造发展融合试验区,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四大领域,共育30个产业平台,打造4万亿级产业集群。


结合材料,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解密“双循环”新格局之下,粤港湾大湾区是如何从昔日的“世界工厂”蜕变升级为“中国硅谷”的。
2023-03-30更新 | 38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政治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深圳成功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板∶坚持“全国一盘棋”,加大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实现了帮扶协作的4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创建和完善以“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为内核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在厚植现代化物质基础的同时,加强文化强市建设,全面实施文化软实力跃升行动,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全国率先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干部任免奖惩的最大考核项,并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考核,用制度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文化》知识,阐述深圳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所蕴含的智慧。
2023-03-09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南北鸿沟继续拉大,粮食、能源安全出现危机,人类发展指数30年来首次出现下降。个别国家将发展议题政治化、边缘化,搞“小院高墙”和极限制裁,人为制造分裂和对抗。面对这种情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自立同学认为:



你赞同哪种观点?请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知识加以说明。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大食物观是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是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的一种观念。传统的粮食观主要关注吃得饱,而大食物观拓宽了食物的边界,在口粮安全的基础上,保障营养供给的安全,确保人民健康饮食。

进入新时代,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顺应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让老百姓吃得更好、吃得更健康,正是树立大食物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食物供求长期处于一个紧平衡的状态,需要把农业着眼点从耕地转向全域资源的开发利用,构建可持续的食物系统。要在牢牢端稳饭碗基础上,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推动食物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观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贯彻落实大食物观。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材料一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需求可能进一步波动收缩。特别是某些国家试图通过脱钩断链、打压企业等方式极限施压,阻碍我国经济发展和结构升级,对全球总供需平衡产生重大冲击。从国内看,近来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亟待从供需两端发力。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是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的长久之策,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二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需要把握以下重大原则要求。一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现实的经济运行是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的连续循环过程,经济政策要着眼全局和整体进行设计,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二是必须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经济发展最终靠供给推动,从长期看是供给创造需求。要发挥创新第一动力作用,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着力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以自主可控、优质有效的供给满足和创造需求。


(1)结合材料一,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简要分析把二者结合需要把握的重大原则要求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2023-01-14更新 | 279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三校联考(增城中学、华侨中学、协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政治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

材料一 2022年的《开学第一课》以“奋斗成就梦想”为主题。节目邀请“八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科技工作者、奥运健儿、志愿者等登上讲台,与全国中小学生共上一堂主题鲜明的课。节目中,从冬奥赛场上奋力拼搏的奥运冠军,到50年扎根土地只为培育金色种子的院士;从在荒原上种出全球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的三代造林人,到勇攀世界之巅、探源青藏高原地理气候变迁的青藏科考队……他们用生动的讲述启发广大中小学生感悟奋斗的真谛。

材料二   一百年来,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青年始终是推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同时,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复兴,始终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坚强依靠。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广大青年要树立崇高目标与远大理想,以“青春小我”书写“强国大我”。


(1)有人认为,只要努力奋斗,就一定能走向成功。请结合材料一,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2)结合材料二,运用整体和部分的知识,分析“青春小我”和“强国大我”的关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