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2021年4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再次重申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一个生态哲学的概念。从古代的农业文明到近代的工业文明再到当代的生态文明,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否定之否定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形成过程。由此可见(       
①哲学就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和总结          ②人们对世界的根本观点是变化和发展的
③哲学总是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实践             ④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意识产生于实践活动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在当代,我们所要构建的生态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意味着人类已经开始从人类中心主义的盲目自信中走出来,用一种新的哲学反思自己批判自己,力图找到一条能够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生存困境的正确道路。这体现了(       
①哲学可以通过对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
②哲学对人们认认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③“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④真正的哲学使人实现了由面向神到面向人和自然的转化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共中央政治局2021年5月31日召开会议,听取“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政策举措汇报,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就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调整生育政策等问题,会议作出重磅部署。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根据我国人口发展变化形势,先后作出实施单独两孩、全面两孩政策等重大决策部署,取得积极成效。同时,我国人口总量庞大,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分析说明人口政策调整的哲学依据。
2021-07-05更新 | 204次组卷 | 4卷引用:渭南市尚德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考试政治试卷
3 . 在“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十六字防疫要求中,“科学防治”是一条重要的方法论。一方面要避免反应迟钝、见怪不怪的“麻痹症”,另一方面要力戒反应过度、鸡鸭断粮的“过敏症”,既“治已病”又“治未病”。这主要体现的方法论要求是(     
①重视事物量的积累,循序渐进②防微杜渐,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③把握客观规律性,审时度势④坚持发展的观点,开拓进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 .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下列成语与“单人不成阵,独木不成林”蕴含哲理一致的是(       
A.众口铄金,积毁销骨B.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C.一着不慎,满盘皆输D.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5 .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更新。这说明(       
A.自然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B.人类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C.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D.人的认识的发展决定社会的发展
2020-10-09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十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6 . 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这句古语来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以下与这句古语蕴含哲理一致的是(  )
A.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B.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D.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7 . 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专程从北京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张扬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中国革命的航船从南湖起航时,我们党只有50多名党员。90多年英勇奋斗,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近8000万党员的执政大党,成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第一天起,他就注定要在风雨中发展壮大,因为他要推翻的是一个反动力量十分强大的社会制度,他要建立的是中国自古未有的社会制度。因此,风风雨雨在所难免,但是因为它代表的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民的利益,党旗总能历经风雨而弥艳。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

材料二:“不忘初心,牢记历史”。实现“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习近平主席强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同时,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家庭梦才能梦想成真。广大家庭都要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


(2)结合材料,运用整体和部分关系的知识,谈谈对“中国梦”与“家庭梦”关系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儒家思想文化在长达两千多年的进程中,一直在不断地变化。从孔子到孟子已经有了发展,到了汉代董仲舒时又是一次巨变。在这之后出现的谶纬之学,仍然是儒家思想的变化。南北朝时期,南学北学有所差异,又是一个明显的变化。而随着佛教的传入和佛教渐趋中国化,佛学思想被引入儒学,于是宋明理学由此发端。及至明代阳明心学的出现,儒学的发展又上了一个层次。
儒家文化思想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长期的发展中,它不断吸收异质文化,完善自己。比如,宋明理学对于心性的关注,直接受到了禅宗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道、释三大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是一个例证。其次,在儒家文化数千年的发展中,一直未抛开“和”与“合”的内核。
儒家文化思想并非十全十美,反思先前思想中的困惑与不足,摒弃不适用于当代的部分,亦是对儒学的一种新发展。思想的发展、文化的振兴,不是以十年、百十年计,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经过无数次吐故纳新与激烈争辩,在对过往的不断扬弃中方能慢慢归于坦途。
儒家思想并非十全十美,结合发展观和辩证否定观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看待儒家文化思想的发展。
9 .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由、平等、人格尊严等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新生代农民工也在接受这样的价值观。“不仅要在城市里挣钱,更想在城市里有一个体面的生活”已成为越来越多农民工的生活梦想。这表明(  )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④认识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018-06-29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7-2018学年高一6月月考政治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0 .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有诗云:“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桑和梓原本是两种树,在古代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常在房前屋后栽植桑梓,而后人对父母先辈所栽植的桑树和梓树也心怀敬意。久而久之,“桑梓”便成为祖先崇拜的符号和故乡的代称。由此可见
①文化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的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③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④文字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载体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18-06-10更新 | 3076次组卷 | 26卷引用:陕西省兴平市南郊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政治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