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全国校级联考】新课标全国卷2018年高考权威预测模拟试卷(四)语文试题
全国 高三 一模 2018-06-12 4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民胞物与”是宋明理学奠基者之一的张载提出的著名思想主张,在我国哲学思想史上占有一定地位。虽然这一思想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局限性,但辩证分析,其合理内涵在当今时代也有积极意义。

②“民胞物与”的核心思想是爱人爱物。张载在《西铭》中写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他认为,天地好比父母,一切人、一切物都是天地所生,一切人都是同胞兄弟,一切物都是同伴,应该爱一切人、爱一切物。这就叫做“民胞物与”。

③“民胞物与”思想对后世思想家影响甚大。例如,清代名臣曾国藩就将其视为“完人”的两个重要条件之一,他说:“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这个思想其实是一种阶级调和论,因为它并不要求取消封建等级制度,并不主张阶级平等,而是建立在封建宗法关系的基础上,不过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从上而下的怜悯而已。虽如此,对这个思想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而应辩证分析。其中的合理成分,有助于我们今天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④和谐社会的核心要求之一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人怎样才能和谐相处呢?我们可以从“民胞物与”的思想中获得启示:把别人当同胞兄弟,爱人如爱己。当前,经济社会深刻转型,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多元,思想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容易出现不和谐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应大力弘扬人道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尊高年”、“慈孤弱”,倡导和践行换位思维,帮人之需,济人之危,扶人之困。只要我们以一种“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情怀与人交往,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一份理解和包容,少一些矛盾和摩擦,社会就会变得越来越和谐,生活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取向。在这方面,“民胞物与”思想中的“物与”即把自然万物当作同伴的观点具有积极意义。当前,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等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出现这些突出的生态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些人一味将自然界视为索取和征服的对象,不尊重自然、不注意环境保护。其实,自然是具有独立性的。正如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所说的:“作为社会劳动的相关者,客体化的自然界保留着两种特征,即面对支配它的主体,它自身的独立性和外在性。”这种特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必须抛弃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而应把自然当同伴、当作共同生活在地球这个大家庭的一分子,与天地为友、与万物相随,顺应自然规律,爱护生态、保护环境,不过度垦荒、不乱砍滥伐,注意资源节约、保持生态平衡。只有认真践行和始终坚守这种理念,才能保持天蓝、地绿、水碧,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张载在《西铭》中提到,天地好比父母,一切人、一切物都是天地所生,君子立志时,应该爱一切人、爱一切物。
B.因为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所以应大力弘扬人道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反对个人主义,倡导践行换位思维。
C.我国目前出现诸多严重的生态问题,根本原因是人们将自然界视为索取和征服的对象,意识不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D.哈贝马斯认为自然界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和外在性,具有客体化特性,是社会劳动的相关者;这一观点具有积极的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首先明确“民胞物与”思想在我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然后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其做了总体评价。
B.②段阐述了“民胞物与”的内涵;③段紧承②段,举例论述了“民胞物与”思想对后世思想家的影响。
C.④段由和谐社会的核心要求谈起,分析了产生不和谐因素的原因,阐述了“民胞”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D.⑤段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着手,指出“物与”这一观点的积极作用,对比剖析了我国与德国的现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胞物与”是宋明理学家张载提出的思想主张,它在我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核心思想是爱人爱物。
B.在曾国藩的思想中,“有民胞物与之量”是成为“天地之完人”的重要条件之一,但它并不是主张阶级平等。
C.思想频繁的交融交锋必然导致社会不和谐,只要把别人当同胞,爱人如爱己,人与人之间就会少些矛盾摩擦。
D.把自然万物当作同伴,有助于我们反思当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资源短缺等问题。
2018-06-12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校级联考】新课标全国卷2018年高考权威预测模拟试卷(四)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夕雪

除夕夜,雪还在下着,对面的山已经成了刚出笼的白面馒头,被霭霭的暮色笼罩着。“咔嚓”一声,一根枝桠在雪的重压之下,带着雪沫扑簌簌地落了下来。然后就是静寂,无边无际的静寂。

一个亮着晕黄的灯光的草屋下,几个孩子倦倦地偎在炭烧火桶边,旁边一只烧煤的炉子,放着一只铝锅,里面“突突”地冒着热气,孩子们眼巴巴地望着。

屋外传来“咯吱咯吱”的响声,老大飞快地拉开木门,门像老牛般哼唧着,光亮随着门的开启逐渐拉宽,像面镜子躺在雪地里,她喊道:“妈!”

母亲挑着两担雪,拖着一地水迹走了进来,老二老三也都一起站到了地上,眼巴巴地看着母亲。

母亲摘下头上的围巾,脸颊冻得通红,说:“以为有最后一班公交,没想到今天三十,中午就没了——”母亲一早就出门买菜了。

拨开筐子里的积雪,母亲扒拉出三棵大白菜,老二失望的眼神垂了下来,老三委屈地瘪嘴,眼圈泛红,老大瞪了他们一眼,就去拎起炉上的锅灌水。

母亲剥去了身上的军大衣,那还是父亲留下的,抻了抻衣袖,看着这三个瘦骨伶仃的儿女,眨眨眼说:“今天过年我们吃元宝吧。”

“元宝?”几乎是异口同声,目光也聚光灯般投向了母亲,老三吧嗒着满嘴的口水。

母亲点头,指挥道:“老大,你把这几棵白菜洗洗!”

“老二,去把床下的粉丝拿出来!”

老三才五岁,睁着透亮的黑眼珠注视着母亲,母亲说:“你给我准备一瓢水。”

母亲舀了几碗白面在盆里,吩咐道:“加水!”

老三两只手颤巍巍地端着水瓢,滴了两滴,“不够!”母亲说。又加了一点,母亲直接从老三手里夺过水瓢,“哗”的一声,水冲到面里,隐了身,母亲操手搓揉了起来,面团像雪球一般滚大,圆滚滚的像个白胖子,母亲安慰般拍打着面团。

洗净的白菜从热水里捞起,切碎,放到摊开的纱布里拧干,粉丝同样烫软,一起切碎,放在一个盆子里搅拌,加盐,又一通拌着,白菜也慢慢泛着喜色。

母亲把擀面杖直接压在了面团上,横一道竖一道,胖子被压扁,抻长。直到一张大面皮摊在桌上,又找来一个罐头瓶子,压在面皮上,一个圆形的面皮就出来了。

“饺子!”老二惊呼道,自从父亲去世后,就一直没有包过饺子,父亲擀面皮是掐一小块面剂,擀面杖搓动两下,一块面皮就飞了出来。不像母亲这样费劲。

饺子七零八落地散在桌上,像一群咧嘴的大肚汉。母亲对老二说:“去烧水吧!”老三在一旁不安分地用手揉揉捏捏,被母亲拍落了,老三噘着嘴,老大在一旁安静地包着饺子。

当水汽弥漫着整个屋子,一只只水饺“扑通通”地跳下水,沉到锅底,母亲掂着锅铲说:“你们三个把对联贴上!”

等三个孩子回到了屋里,三碗热气腾腾的水饺就端到了桌上。母亲颇为神秘地说:“这里面有惊喜,你们谁吃到了,谁明年就有好运哟!”

老二咬了一口,惊叫道:“我吃到了!”就吐出一枚硬币,摊开手掌,熠熠生辉。

老三有些着急,吞了几口溜光水滑的饺子,停了下来,翻着白眼看着老二,母亲吃了一个饺子,鼓励说:“三子,吃啊!”

老三眉头锁住,又解开,叫道:“我也吃到了!”从嘴里就吐出了硬币,在手里扬了扬,那样子比吃了开心果还兴奋。

老大看着母亲,说:“我吃撑了!”就把碗里两个饺子拨到了母亲的碗里,赶紧把碗抽走。母亲牙齿“咯噔”了一声,蹙眉,老三叫道:“妈也吃到了!”

老二拍着巴掌说:“大姐,就你没有吃到了!”

老大鼓起嘴咽着一口,瞪大眼说:“不好,我吞到肚子里了!”

欢乐的笑声爆起,冲破除夕夜白雪皑皑的屋顶张扬开来。母亲转头望向墙上丈夫的照片,嘴咧开,眼圈却已经红了……

(摘编自《小小说月刊》)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主要运用形象的比喻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描绘除夕夜的雪景,突出了过年的热闹和草屋环境的寂静,同时也为故事的展开做了铺垫。
B.小说通过穿“父亲”留下的军大衣、“父亲”去世后没包过饺子、墙上挂“父亲”的照片等细节,暗示了“父亲”去世给这个家庭造成的穷困和不幸。
C.第三段画线句子属于细节描写,既生动地展现了开门后光线由窄到宽的变化过程,同时“门像老牛般哼唧着”,也暗示了这个家庭生活的窘迫。
D.小说中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了孩子们的形象。老三天真烂漫,老二鲁莽性急,老大贴心懂事,个性鲜活,真切生动。
5.母亲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请简要分析结尾段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我从3月份开始到现在研究了大半年的棋软,无数次的理论、实践,就是想知道计算机究竟强在哪里。昨晚辗转反侧,不想竟一夜无眠。人类数千年的实战演练进化,计算机却告诉我们人类全都是错的。我觉得,甚至没有一个人沾到围棋真理的边。但是我想说,从现在开始,我们棋手将会结合计算机,迈进全新的领域,达到全新的境界。新的风暴即将来袭,我将尽我所有的智慧终极一战!

(柯洁①微博,2016年12月31日)

材料二 昨天下午,棋圣聂卫平以七目半负于电脑屏幕后的神秘棋士Master。对弈刚刚结束,聂老单手托腮,两眼微闭,显然还沉浸在刚刚的对弈之中。他说:“我本来是赢棋的,一块活棋走死了,损失很大。”有人问他“连您都输了,人类智慧是否真的在围棋领域敌不过人工智能了?”时,聂卫平先是激动地反驳,后来的回答又有些沮丧。他说这一盘棋说明不了什么,但它前面下的50多盘棋非常说明问题。这盘棋它其实下得不好,我应该赢的,我的 形势比较好。可以肯定的是,它很厉害,我知道人是下不过人工智能的。”

自从去年初李世石与AlphaGo进行公开比赛后,人类棋手终将全面不敌人工智能的结论似乎已经鲜有人反驳。沉寂一年后,AlphaGo的马甲Master在网络围棋平台上再出江湖,短短7天,车轮战60场,挑落中日韩三国的顶尖才俊柯洁、井山裕太、朴廷桓,可谓打遍天下无敌手。

更加令人惊叹的是,Master在过去七天里一次又一次 打破了不少“定式”和“棋理”,很多此前被认为“铁亏”的下法,它最后都赢了。日本著名棋手藤泽秀行先生曾说:“棋道一百,我只知七。”AlphaGo用60盘对弈,真正让当今棋手们领悟到了这句话的奥妙与实在。棋盘对面的人工智能,计算能力和学习能力都远超人类。在IT界看来这不仅不足惧,反而是内藏惊喜。

IT分析师付亮表示,从Master的连续获胜中能看到,电脑的进步相当快,计算机在学习方面比人有明显的进步,它可以快速学习,快速改正自己的错误,不需要休 息,这些都是人没法做到的。“Master不用人定的规矩出牌,它自己找到了规律。它的棋谱让棋手推演,发现人给自己设置了很多陷阱,把思维封闭在某些环境下。如果跳出这些思维,有可能下得更好。相信经过AlphaGo和Master的比赛,各国棋手可能会有不少新的招式出现。”

(摘自《围棋界:打破职业棋手思维定式》央广网2017年1月5日)

材料三 Master连克围棋顶尖高手后,围绕人工智能的讨论席卷网络,网民观点呈现多元化趋势。多数网民具有较强忧患意识,担心人工智能将抢占人类工作机会,恐惧它们终将拥有自主意识从而统治人类。部分吃瓜群众则热衷于利用段子调侃人机大战。还有网 民感慨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期待其在科学领域的运用,并开始探讨人工智能的伦理界限。围绕围棋展开的言论集中于讨论人工智能战胜棋手的原因,思考职业围棋今后发展的意义等。

总体而言,恐惧和担忧等悲观情绪一度占据主流。高晓松在Master连胜后感慨称“多少代大师上下求索,求道求术,全被破解。未来一个八岁少年只要一部手机就可以战胜九段,荣誉信仰灰飞烟灭。等有一天,机器做出了所有的音乐与诗歌,我们的路也会走完”,这一表态也引发众多网民共鸣。早在1997年,人就在与超级电脑“深蓝”的国际象棋对弈中败下阵来。但一直以来,围棋被公认为棋牌类游戏中最难被电脑攻克的一种,多年来成为一座堡垒,坚持捍卫着人类的尊严。然而,Master和AlphaGo的出现再次打破了这个局面,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可见一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人工智能会迅速发展直至超越人类。这也是人工智能在围棋界战胜人类,引发轩然大波的重要原因。

(摘自《Master横扫围棋界,被人工智能支配的恐惧感席卷而来》网易新闻2017年1月6日


注①柯洁:中国围棋职业九段棋手,围棋等级分排名世界第一,也是榜单上唯一一名排在AlphaGo之前的棋手。
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柯洁的微博中说“新的风暴即将来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人工智能对围棋界的冲击很大。
B.材料二从动作、神态、语言对聂卫平输棋后的反应进行了细致刻画,体现出他无法走出失败的 阴影。
C.材料三高晓松的话体现了多数网民在围棋被电脑攻克后对待人工智能时所体现出的恐惧和担忧。
D.三则材料形式多样,微博、新闻、评论,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各界人士对人工智能的不同看法。
8.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概括,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从棋手的角度提到了人工智能对传统围棋思维的突破,这些突破会反过来促使棋手进步。
B.材料二引用藤泽秀行的话 证明了人工智能打破了职业棋手的思维定式,使人们看到了围棋发展的无数可能。
C.材料三从棋手和网民的角度讨论了人工智能的各种影响,人们开始相信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会超越人类。
D.三则材料既运用了正侧面描写、比喻、夸张等多种艺术手法,又融记叙、描写、抒情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
E.三则材料的语言体现了直白简洁的特点,材料三加入了“吃瓜群众”之类的流行语元素,轻松活泼,颇具特色。
9.比较三则材料,概括出棋手、IT届人士、网民对人工智能的不同态度。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抃,字梦得,眉州眉山人。抃读书属文,中进士甲科,以大理评事通判绛州。皇祐中,以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制下,谏官韩绛论奏抃非纠绳才。抃即手疏曰:“臣观方今士人,趋进者多,廉退者少。以善求事为精神,以能讦人为风采;捷给若啬夫者谓之有议论,刻深若酷吏者谓之有政事。谏官所谓才者,无乃谓是乎?若然,臣诚不能也。”仁宗察其言,趣视事,且命知审官院。抃辞以任言责不当兼事局,乃止。   在台,数言事,不为矫激。帝欲除入内都知王守忠领武宁军节度使,抃奏罢之。温成皇后葬,以刘沆为监护使,抃奏沆为宰相,不当为后妃护葬丧事。时又议为后建陵立,抃率官属言非礼。因相与请对,固争不能得,伏地不起,帝为改容遣之。 御史请罢宰相梁适,未听,抃奏曰:“适在相位,上不能持平权衡,下不能笃训子弟。言事官数论奏,未闻报可,非罢适无以慰物论。”宰相陈执中婢为嬖妾张氏榜杀,置狱取证左,执中弗遣,有诏勿推。抃复与官属请对论列,疏十上,适、执中卒皆罢。改翰林学士承旨,帝读《史记·龟策传》,问:“古人动作必由此乎?”对曰:“古有大疑,既决于己,又询于众,犹谓不有天命乎,于是命龟以断吉凶。所谓‘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盖圣人贵诚不专人谋默与神契然后为得也帝善其对再迁礼部侍郎抃久居侍从泊如也人以为长者既而枢密副使程戡罢,帝欲用旧人,即以命抃。岁中,参知政事。抃性笃厚寡言,质略无威仪。居两府,年益耄,无所可否。御史韩缜弹奏之,罢为观文殿学士。英宗即位,进户部侍郎。告老,以太子少傅就第,卒。,赠太子太保,谥文懿。

(节选自《宋史·孙抃传》)

10.下列对文本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圣人贵诚/不专人谋/默与神契/然后为得也/帝善其对/再迁礼部侍郎/抃久居侍从/泊如也/人以为长者/
B.盖圣人贵诚/不专人/谋默与神契/然后为得也/帝善其对/再迁礼部侍郎/抃久居侍从/泊如也/人以为长者/
C.盖圣人贵诚/不专人/谋默与神契/然后为得也/帝善其对/再迁礼部侍郎/抃久居/侍从泊如也/人以为长者/
D.盖圣人贵诚/不专人谋/默与神契/然后为得也/帝善其对/再迁礼部侍郎/抃久居/侍从泊如也/人以为长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甲科,在宋代科举制度中,甲科、乙科都是指进士而言的,甲科是优于乙科的。
B.庙,古代本是供祀祖宗之地,《礼记》说:“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C.龟策,是指龟甲和蓍草,古人用它来占卜吉凶。古时卜用龟甲,筮用蓍草。
D.户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籍、科举、财政等,长官为户部尚书,副长官为户部侍郎。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抃性格笃厚,言辞温和公正。他不认同找别人的事、攻击别人、嘴巴快捷、行事刻毒是谏官有才能的表现,亦是议事不发表偏执的言论。
B.孙抃在职尽责,维护朝廷礼仪。有人建议为皇后建陵立庙,以孙抃为首的官员都说这样做违背礼仪,他伏地进谏,皇帝因为他脸色都变了。
C.孙抃不惧权贵,能够仗义执言。他请求罢免宰相梁适,皇帝不听,他就上奏章告诫皇帝说不罢免梁适不能平息众人的议论,那最终他的请求得到落实。
D.孙抃通晓典籍,解说周详深刻,面对皇帝的质问,他从古人有疑难之事时的的做法来解释,即自己的决定加上众人的意见见解,也要用卜筮来询问上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宗察其言,趣视事,且命知审官院。
(2)置狱取证左,执中弗遣,有诏勿推。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

曹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点出行旅的节令和境地,秋雨初晴,秋空如洗,秋色如画,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感情基调。
B.临水人家竹篱茅舍,岸边酒旗迎风轻扬,远处烟村错错落落,一丝温暖慰藉油然而生,一缕乡思也由心底萌生。
C.“凄凉”二字直抒胸臆,点明“乡心”的况味,处此境地,“心”不由己,深入一层写乡思之撩人,感情更深挚。
D.“凤楼”借指家中的妻子,此句写路远人遥,视线难及,回头凝望,也是徒劳,点明“乡心”的具体内涵。
E.最后四句从望乡的怅惘转入今宵旅宿的孤寂情景,全从实处着笔,身未经而心先想,念及此,不禁黯然神伤。
15.整首词包含了词人哪些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请结合词句简要说明。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容易(0.94)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________”两句描绘出山间朝暮的变化,语言精练,对比鲜明。
(2)《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批判了“____________”的态度。
2018-06-13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校级联考】新课标全国卷2018年高考权威预测模拟试卷(四)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