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徐州市西苑中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 九年级 期中 2019-10-07 248次 整体难度: 较难 考查范围: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一、名句名篇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句名篇默写-句子默写 | 适中(0.65)
名校
1. 古诗文默写。
________________ ,柳暗花明又一村。
⑵ 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⑷ 受任于败军之际,_________________
⑸ 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
⑹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⑻相见时难别亦难,______________       
⑼李白的《行路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充满对未来的憧憬,是鼓舞人心的名句。
2019-10-07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西苑中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选择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选择题 | 适中(0.65)
名校
2.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怜(mǐn)        吸(yǔn)       (zì)       万恶不(shè)
B. (cè)            (tiǎn)     性(pì)       相形见 (chù)
C. (zhù) 藏        (sǎng)        然(qiǎo)       无消息(yǎo)
D.言(zhēn)       责(jí)        持(jīn)      (mǐ) 一时
2019-10-07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西苑中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基础知识综合 添加题型下试题

基础知识综合 | 较难(0.4)
名校
3. 根据上下文,回答问题。

过了,就是错了,这就是过错。这是至今我看到的关于过错最(        )的注解。凡事都有个度,过了这个度,哪怕是再美好、再正确的东西,也会走向它的反面。真理过了,就成了谬误;聪明过了,就成了狡猾;认真过了,就成了刻板。世上一些过错的产生,往往是因为追求过于圆满。过了,就是错了,(             ),适度而为,才是避免过错最有效的方法。


(1)为文中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精辟   精确     恰如其分   适可而止
(2)文中划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2019-10-07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西苑中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选择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选择题 | 较难(0.4)
名校
4. 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的故事。祥子在经历买车的“三起三落”之后,从原先的老实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变得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自暴自弃。通过祥子这个人物的变化,老舍无情地批判了这个社会一一它不让好人有出路。
B.尼摩船长、夏洛克、菲利普夫妇、奥楚蔑洛夫这四个人物分别出自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和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
C.对联是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具有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节奏相合、平仄相协、意义相关的基本特征,通常用毛笔竖写,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D.《与朱元思书》的“书”指书信:《出师表》的“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陋室铭》的”“铭”原来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不用韵的。
2019-10-07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西苑中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五、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也。以明经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贺。

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余,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曰:“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乘传。

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毋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盗威亦皆罢。渤海又多劫略相随,闻遂教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钩锄。盗贼于是悉平,民安土乐业。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

遂见齐俗奢修,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令口种一树榆,百本薤、五十本葱、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鸡。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益蓄果实菱芡。劳来循行,郡中皆有蓄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出自《汉书・龚遂传》)


【注释】①ニ千石:年俸禄为二千石的官吏。此指郡太守。②海濒:海边。③圣化:皇帝的教化。④潢池:即池塘。此比喻濒海的渤海郡。⑤钩:镰刀。⑥翕然:一下子平静下来。⑦齐:渤海郡古为齐地。
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以为/渤海太守B.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
C.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D.何为/带牛佩犊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心内___________________            (2)盗贼于是______________
(3)上闻遂对,甚__________________   (4)乃率以俭约______________
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盗贼     二石兽沉焉B.欲安之也     汝心之,固不可彻
C.明经为官     有先生也D.遂乃开仓廪贫民   以是人多以书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
(2)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文“劝务农桑”中的“劝”,解为“鼓励”、“勉励”,句意为勉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劝学”即勉励(他人)学习。
B.龚遂理政才能突出,在担任渤海太守时,罢免追捕盗贼的官吏,安抚百姓,改变当地的奢侈之风,使百姓安居乐业。
C.“好末技”中的“末技”是指工商业,当地百姓不爱从事农业生产,而喜欢从事那些不实用的工商业。
D.龚遂具有一定的政治远见,声名远播,汉宣帝一见龚遂就非常赏识他。他虽然身材矮小,但才思敏捷,与皇帝对答如流,皇帝很高兴,赏赐黄金、加官晋爵。
2019-10-05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西苑中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六、诗歌鉴赏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诗歌鉴赏 | 较难(0.4)
名校
10. 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秋季边塞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衡阳雁去无留意”,“无留意”是说边塞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边塞的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
B.千嶂、长烟、落日、孤城,这是所见;边声、号角声,这是所闻。把所见所闻连缀起来,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特别是“孤城闭”三字,它隐隐地透露出不利的军事形势。
C.“将军白发征夫泪”,总收全词。将军通宵不眠,发为之白的原因,很明显是“燕然未勒归无计”,征夫落泪也是出于同样原因。征夫和将军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既希望取得胜利,又难免思念家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他们纯粹而又统一的情绪。
D.这首词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发慷慨雄放之声,意境沉雄开阔、苍凉悲壮。
2019-10-07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西苑中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七、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回到车厂,他睡了两天。决不想上曹宅去了,连个信儿也不必送,A先生救不了他的命。睡了两天,他把车拉出去,心中完全是块空白,不再想什么,不再希望什么,只为肚子才出来受罪,肚子饱了就去睡,还用想什么呢?还用希望什么呢?看着一条瘦得出了棱的狗在白薯挑子旁边等着吃点皮和须子,他明白了他自己就跟这条狗一样,一天的动作只为捡些白薯皮和须子吃。将就着活下去是一切,什么也无须乎想了。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逐到野兽里去。他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他停止住思想,所以就是杀了人,他也不负什么责任。他不再有布望,就那么迷迷忽忽的往下坠,坠入那无底的深坑。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懒,他狡猾,因为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家摘了去。他只剩下那个高大的肉架子,等着溃烂,预备着到乱死岗子去。

11.选文中“他”"A先生”两个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联系选文前的情节,“他”为何懊悔?
13.联系整部作品,谈谈他从“人”到“走兽”的过程中哪些人对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写出两个)
2019-10-05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西苑中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八、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黄花蒿

杨斧

①中国学者屠呦呦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黄花蒿”“青蒿素”也开始引起关注。但人们的疑问也接踵而至:为什么“青蒿素”的来源植物不是“青蒿”而是“黄花蒿”?它们到底是一类什么样的植物?

②具备一定植物学知识的人都知道,被国人俗称为“蒿子”的野草,在植物学上大多属于菊科的蒿属。例如:在端午节被挂于门上驱邪的艾蒿,西北荒漠上被用来固沙的沙蒿,嫩苗可以当野菜食用的蒌蒿……这类植物大都是身材高大的野草,气候适宜时,一些种类可以长到1~2米高,因此被古人通称为“蒿”——草之高者也。

③但与高挑的身材相逆的是,这类植物的“花朵”却很小,不要说体型较大的蛾、蝶类在其上无法立足,就连体型较小的蜂类和蝇类,“上门服务”也十分不便。没关系,蒿子们另辟蹊径,改由风为“媒人”,同样达到了异花授粉的目的。蒿属植物还有一个为人乐道的共性:它们虽然难得开出艳丽醒目、气味芬芳的花朵,却多数遍体生“香”,揉搓茎叶,特殊的气味令人难忘。

④蒿属植物广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其属有300多个成员。由于他们在菊科中的特殊地位和分布地域宽广、种类繁多,具有特殊香气等特点,受到现代植物分类学鼻祖林奈的青睐,特别选用在欧洲古代传说中赫赫有名的树林和植物女神阿尔忒弥斯的名字,将其命名为“Artemisia”,使这些无婀娜多姿的野草,充满了仙气。

⑤中国地域广阔,气候条件适于蒿属植物生长。在《神农本草经》及以后的一些本草典籍中,青蒿、草蒿、香蒿等名称跃然纸上,成为中草药中不可或缺的成员。从《本草纲目》起,黄花蒿始与青蒿比肩,但却以“臭蒿”作为“释名”,与“香蒿”——青蒿相区别。在此后的几百年间,除了植物分类学文献或以此为基础的较权威的植物资源利用手册外,“青蒿”和“黄花蒿”这两个中文名字往往混淆不清。结果,当诺贝尔奖到来后,一些人自然产生疑问。

⑥毋庸置疑,中医药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贡献卓著。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传统中草药体系并非建立在现代植物分类学基础之上,因地域或习俗的差别,物种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1982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草药同名异物辨》中,仅以吉林省所产药物为主,就收载了42组,约350种同名异物、同物异名或名称同音而物异的草药。看来问题还真不少。尤其是许多入药植物应用历史久远,为今天中草药的科学应用遗留了不少问题,青蒿和黄花蒿的是非之争,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要保证处方中植物物种的正确无误,必须应用植物分类学等知识,对其进行准确的分门别类。

⑦目前可以确定的是:青蒿素的来源植物是林奈定名的蒿属植物Artemisia annus L.,头状花序小而多,黄色。据我国植物分类学家考证,此即《本草纲目》中记载的“黄花蒿”。在1991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76卷第二分册中,它的中文正名为黄花蒿,异名有草蒿、青蒿、臭蒿等20余个。而在以往一些植物学文献中被称为“青蒿”的植物,拉丁学名为Artemisia carvifolia Buch,-Ham.,不含青蒿素。

⑧由此看来,青蒿素的来源植物是黄花蒿不容置疑。但一些关心青蒿和青蒿素的人仍在“思辨”青蒿和黄花蒿的谁是谁非。如果这种执着精神进一步演变成深入探究草药世界的动力,为人类的健康和自然的和谐作出贡献,意义将远不止于此。

14.根据文章内容看,人们为何会产生“为什么‘青蒿素’的来源植物不是‘青蒿’而是‘黄花蒿’”这样的疑问?
15.请分析“……被国人俗称为“蒿子”的野草,在植物学上大多属于菊科的蒿属”一句的语言特点。
16.第⑥段主要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7.你从本文体会到了哪些科学的精神或科学的方法。
2019-10-05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西苑中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风起处是故乡

鲁先圣

①秋意在一个多雾的黎明溜来,到了炎热的下午便不见踪影。广袤的北方,一到了秋天,最明显的是颜色的变化。似乎是一夜之间,漫山遍野的绿色都变成了满眼金黄。金黄色的叶子和金黄色的果实,在金黄色的土地上,演奏起金黄色的乐章。

②这一切都是从一枚落叶开始的。在某一天的清晨,像平日一样起来晨练,突然发现踩着了一枚叶子,或许是梧桐的叶子,或许是槐树的叶子,也许是白杨的叶子。叶子是金黄色的,静静地躺在地上。下意识里就想起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意味,你蓦然醒悟,秋天来了。这个时候,走在任何一条小路上,你都会闻到弥漫在天空中的轻微的茴香气息,还有金菊的芬芳气味。

③秋天并不是一下子就占据了统治地位的,就在气温下降了十几度,你赶快加了衣服,以为冬天快来的时候,温度又慢慢回升起来。阳光看上去温存愉快,大地一片祥和。但是,这样的天气大多是靠不住的,温暖的日子没有几天,灰色的日子又来了,风起劲地刮起来。接着,又是一夜散乱的犹如游丝一般的细雨,粗硬的灌木也开始变黄,山坡上和旷野里稀疏的草绿色彻底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④秋天的田野里到处都是农人的身影,一车一车的成熟的庄稼行进在弯弯的乡间小路上。间或会有几声欢快的歌声传来,那是农人发自内心的喜悦。天空中有飞翔的天鹅,有排成人字型南飞的鸿雁,湖里是成群的野鸭。它们就像一片阴深的云朵,使秋天显得更加苍郁了。

⑤成熟的庄稼在几天之间就消失在了村落里,粮食都装进了农民的粮仓里,有金灿灿的豆子,有金黄色的玉米,还有各种各样的杂粮。农民把小麦种上,然后就等着度过一个漫长而悠闲的冬季了。

⑥当一个个伤感的文人正感叹着季节的无情之时,正在旷野里收获着庄稼的农人,却唱着一年中最欢乐的歌。辛勤的汗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艰苦的付出得到了加倍的回报,一年的希望变成了沉甸甸的现实,幸福的脸上怎能不挂满开心的欢心和喜悦!

⑦没有一个季节像秋天那样色彩斑斓。秋天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师,那么纵臂一挥,大地上的颜色立刻就如一幅巨画一般涂抹得恰到好处。松柏依然是苍翠的绿色,但是,却增添了漫山遍野的金黄,增添了艳丽的火红。更不要说挂满枝头的果实,妖娆芬芳的菊花,骄傲地昂首大地的高粱。没有一个季节像秋天这样色彩缤纷,没有一个季节像秋天这样果实累累,没有一个季节像秋天这样丰富繁盛,没有一个季节像秋天这样祥和、温暖和安静。

⑧秋天的美好更在于它迷人的澄净,它的干净如洗,它的爽朗开阔,它的泾渭分明,它那弥漫在空气中的果实的气息。还有秋天的湖,别有一番情致,夏天的汪洋恣肆早就沉到了湖底,深邃澄净,波澜不兴,意境高远。

⑨最让人陶醉的,是镶嵌着金黄色花边的向日葵。圆圆的脸盘里,挤满了饱满的果实,争相着向太阳展示自己,那种毫无保留的宽阔胸怀,让人肃然起敬。

⑩北方的秋天和南方截然不同。北方的秋天是多彩的,饱满的,丰硕的,干冷的,凌厉的秋风使树木落下片片黄叶,只剩下自己强硬的枝干。花草都隐藏到了大地深处,松软的黄土地一览无余地裸露在阳光下。南方的秋天季节特征并不明显,秋天的树叶依然是苍翠的绿色,没有火红的枫叶,也没有高贵的金黄,到处是四季常青的植物,唯一不同的,大约只有人们的心境。

⑪我最喜欢王勃的那句写秋天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从天而下,孤鹜由下而上,高下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水天形成一色。王勃把一个辽阔秋天的意境写到了极致了。杜甫的“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写的是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但是,他的意境太过苍凉了,远没有李白“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豪迈。

⑫这样的情怀,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来说,是不会有的。城市里只有热和冷的区别,哪里有颜色的变化呢?天空是一样的天空,楼群是永远不变的楼群,马路是永远不变的马路。灿烂的季节,斑斓的色彩,只属于城市之外的旷野,只属于黄土地上的生灵,只属于美丽的故乡。

18.文中描写的秋天具有哪些特点?
19.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句子的妙处。
秋天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师,那么纵臂一挥,大地上的颜色立刻就如一幅巨画一般涂抹得恰到好处。
20.如何理解这句话“灿烂的季节,斑斓的色彩,只属于城市之外的旷野,只属于黄土地上的生灵,只属于美丽的故乡。”
21.作者意在写北方的秋天,为什么又要写南方的秋天?
2019-10-07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西苑中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九、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 | 适中(0.65)
名校

22. 花是有脚的,因为它们的足迹处处皆是,有的开在山间崖畔,有的开在房前屋后,有的开在床头案上,有的开在胸前发梢——而有一些花,如友善之花、谦虚之花、坚强之花、自信之花——一旦栖落于心灵的沃土上,就会生根发芽,抽枝展叶,开出美丽的花来。

要求:以“开在心中的花”为题,写一篇文章
②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800字。
④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2023-12-09更新 | 260次组卷 | 32卷引用:2015-2016学年江苏海安县七校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较难
考查范围: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试卷题型(共 10题)

题型
数量
名句名篇默写
1
选择题
2
基础知识综合
1
文言文阅读
1
诗歌鉴赏
1
名著阅读
1
现代文阅读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2
阅读与鉴赏
3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名句名篇默写
10.65名句名篇默写句子默写
二、选择题
20.65字音  常见易错字
40.4文学常识综合  文化常识综合
三、基础知识综合
30.4词义辨析  病句辨析与修改
四、文言文阅读
5-90.4班固(32-92)  人物传记类课外阅读
五、诗歌鉴赏
100.4范仲淹(989-1052)  词
六、名著阅读
11-130.4老舍(1899-1966)  《骆驼祥子》
七、现代文阅读
14-170.4事物说明文
18-210.4散文
八、作文
220.65全命题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