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北省应城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湖北 高二 阶段练习 2022-11-17 11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王国维标举的“境界”是指真切鲜明地表现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这主要是侧重于作者的感受、作品的表现的角度上来强调表达“真感情、真景物”的。在《词话》第36则后,王国维又连续使用了“隔”与“不隔”的概念,对“境界”说又偏重于从读者审美的角度上来加以补充。

他说:美成《苏幕遮》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觉白石《念奴娇》《惜红衣》二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这里连用了“雾里看花”来比喻“隔”,都是倾向于指读者审美观感上体验到的“写景之病”。接着,他又进一步举例说明“隔”与“不隔”之别:

间“隔”与“不隔”之别。“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之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阙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乘烛游。”写情如此,方为不隔。

纵观上引数例,不论是“写情”还是“写景”,凡是直接能给人一种鲜明、生动、真切感受的则为“不隔”,所谓“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也就是“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造作之态”。反之,若在创作时感情虚浮矫饰,遣词过于做作,如多用“代字”(按:如“以‘桂华’二字代月”等)、“隶事”,乃至一些浮而不实的“游词”,以致或强或弱地破坏了作品的意象的真切性,这就难免使读者欣赏时犹如雾里观花,产生了“隔”或“稍隔”的感觉。

因此,归根到底,“隔”与“不隔”的关键还是在于作品本身是否真切地表达了“真感情、真景物”。

(摘编自《王国维<人间词话>导读》)

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来中国学者关于文学批评的著作,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为最精到。比如他所说的诗词中“隔”与“不隔”的分别是从前人所未道破的。现在就拿这个做讨论“诗的情趣和意象”的出发点。

王先生说: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第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王先生不满意于姜白石,说他“格韵虽高,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在这些实例中王先生只指出隔与不隔的分别,却没有详细说明他的理由,对于初学似有不方便处。依我看来,隔与不隔的分别就从情趣和意象的关系中见出。诗和其它艺术一样,须寓新颖的情趣于具体的意象。情趣与意象恰相熨贴,使人见到意象便感到情趣,便是不隔。比如“谢家池上”是用“池塘生春草”的典故,“江淹浦畔”是用《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典故。谢诗江赋原来都不隔,何以入欧词便隔呢?因为“池塘生春草”和“春草碧色”数句都是很具体的意象,都有很新颖的情趣。欧词因春草的联想而把他们拉来硬凑成典故,“谢家池上,江淹浦畔”意象既不明瞭,情趣又不真切,所以“隔”。

王先生论“隔”与“不隔”的分别,说隔“如雾里看花”,不隔为“语语都在目前”,也嫌不很妥当,因为诗原来有“显”和“隐”的分别,王先生的话太偏重“显”了。“显”与“隐”的功用不同,我们不能要一切诗都“显”。说概括一点,写景的诗要“显”,言情的诗要“隐”。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以及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些作品在写景中为杰作,妙处正在能“显”。秦少游的《水龙吟》首二句“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苏东坡讥诮他说,“十三个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它的毛病也就在不显。

温庭筠的《忆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在言情诗中本为妙品,但是收语就微近于“显”,如果把“肠断白蘋洲”五字删去,意味更觉无穷。他的《瑶瑟怨》的境界与此词略同,却没有这种毛病: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我们细味二诗的分别,便可见出“隐”的道理了。

(摘编自朱光潜《诗的隐与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隔”与“不隔”这一对概念偏重从读者审美感受方面加以阐述,使“境界说”的内涵覆盖更广,更加完善。
B.王国维先生认为,无论是“池塘生春草”,还是“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都是写景中“不隔”的佳句。
C.朱光潜先生认为,“谢家池上,江淹浦畔”二句意象不明瞭,情趣不真切,这一分析比王国维先生更为详尽。
D.温庭筠的《瑶瑟怨》,境界与其《忆江南》词大体相同,写景能够做到真切可感,但写情能够做到含而不露。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遣词过于做作,会破坏作品意象的真切性,由此可见,在诗词创作过程中应杜绝使用“代词”和“游词”。
B.写景真切情感真挚的作品,一定能给读者以“不隔”的审美感受,反之则会给人以一种“隔雾看花之恨”。
C.诗词中“隔”与“不隔”的分别在王国维之前并未有人阐明,因此《人间词话》才成为最精到的文学批评著作。
D.秦少游的《水龙吟》首二句“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在王国维先生看来很可能是“隔”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朱光潜“言情时要隐”观点的一项是(       
A.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B.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C.王渔洋常取司空图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和严羽的“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四语为“诗学三味”。
D.凡诗,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遂者,斯为善矣,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4.材料二引用了王国维“隔与不隔”的论据,请简要分析其论证目的。
5.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句,给人以“不隔”之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抉择

张爱国

客栈的门被轻轻敲了一下。我爷爷大惊,紧捂口鼻,一只眼贴上门缝。外面,除了风雪声,黑灯瞎火的,什么也看不见。   

“张老板,在吗?我从城外来。”声音很低也很平静。听到“城外”,我爷爷不知道怎么就拉开了门。来人不高,不胖,很精干,握住我爷爷微微颤抖的手,低声道:“谢谢同志。哦,我可以称呼您同志吗?”

我爷爷略显迟疑:“长官……”

“别,我姓范,叫我老范。我还叫你张老板。”老范说话很干脆,“张老板,客栈里没有住客吧?请给我一间房,能容我一人就中。这是房费。”老范将两块大洋塞进我爷爷手里。

“不,不……”。

“有住客?”老范立马有了警惕。

“城都被你们围了一个多月了,外乡人哪里还住得起店?”我爷爷将两块大洋往老范手里回塞,“这个不要,你们也是为了……”

“所以你更得收下。”老范将大洋摁到我爷爷掌心,“四十八天了,别说外乡人,你们也不好过哦。没办法啊,这么一座千年古城,炮火一开,我们都是历史和民族的罪人。”

“我懂。青沙城的人都懂。”我爷爷将老范领上二楼最东头的房间,两人的脚步都轻得没有一点儿声音。关上门,我爷爷要给老范送瓶开水泡泡脚,被老范制止:“不用,习惯了。”老范拍拍我爷爷后背:“张老板,你能让我进来,就能为我保密,是吧?”

我爷爷木讷地点了点头,轻手轻脚地走回楼下,隐隐觉得刚才不该让这个人进来,他此时能从城外进入城内,说明绝非一般人物。他的到来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呢?我爷爷不由地害怕。“铃”,铃声非常低,却惊得我爷爷一大跳,房里哪来的铃声?

“铃,铃”,我爷爷立即知道了铃声的来源,全身的汗毛立马竖立。四五年没用了,那个很难引人注意的铃铛已落满灰尘,那根从楼上穿壁而来的丝线也落满灰尘,正被轻轻牵动着。“他来了?什么时候来的?”我爷爷紧搭猛烈跳动的胸口,蹑手蹑脚走上三楼最西头那间房前,轻轻触碰门头隐蔽的小钉子。门悄无声息地打开了。

房内温暖如春。魏鸣之倚在大床上,手里捧着烟枪,烟枪换了,周身镶嵌着红蓝宝石。“子林兄,外面如何?客栈里如何?有无异样?”魏鸣之吐一口烟圈。

“没,没……”我爷爷知道魏鸣之的厉害,愈发紧张。

“咔!”魏鸣之一只手继续捏着烟枪,另一只手变魔术般举着一把手枪,子弹也被推上了膛,枪口对准我爷爷的眉心:“张老板,别和我耍心眼儿。”

我爷爷反而平静了——与魏鸣之打交道这么多年,受到他不小的影响,越是紧急时刻越表现得平静。“鸣之兄,哦,长官,我可以请你离开这儿吗?这是我的客栈,你入住经过我同意了吗?按你们的法律,我有权这么做。”

魏鸣之手腕一闪,手枪不见了,坐起,向我爷爷微微一抱拳:“子林兄勿当真,兄弟不过开个玩笑。子林兄,并非兄弟信不过你,实在是兄弟重任在身,不可有丝毫差错。不瞒子林兄,不出三日,兄弟我,我们,就大功告成,城外那些……”

“明白,鸣之兄一到,我就知道事关重大。我也明白,鸣之兄一出手,局势就会逆转。”我爷爷淡淡地说。

“张子林,不是你,我早已死于日本人之手,故而你也是抗日英雄。然,此时同样国难当头,你若胆敢有丝毫背叛,我魏鸣之的子弹是不认人的!”魏鸣之说着从保险柜里拿出一根金条,“子林兄,兄弟也只能如此相报了。子林兄放心,青沙城解围,全国秩序恢复后,兄弟和南京都不会忘记你。”

回到楼下,爷爷愁死了,事情已经很清楚,老范和魏鸣之,一个城外,一个城内,正在领导一场针锋相对的重大行动。“魏鸣之当年孤身潜入被日本人占领的青沙城,与敌人展开殊死较量,身受重伤,是我冒着危险救他。可是,我不能成为罪人啊!”我爷爷终于咬了咬牙,走向二楼最东边的房间,默默念道,“鸣之兄,我并非背叛。我当年救你,是救英雄;现在,我是……”

补记:《青沙志》载,是夜,魏鸣之被捕。次日,解放军挫败青沙城守军一次重大阴谋。旋即,青沙城宣告解放。

(摘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第7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爷爷拒绝接收老范的两块大洋,老范虽然能够理解“我”爷爷,但仍然保持了应有的警惕。
B.“我”爷爷将老范领上二楼最东头的房间,因为那里没有人居住,并且房费只需要两块大洋。
C.当非常低的铃声传来时,因为铃铛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使用,加之内心正充满恐惧和吃惊,“我”爷爷竟一时不知道铃声从何而来。
D.出于对魏鸣之个人能力的认可和对魏鸣之本人的害怕,“我”爷爷盛赞魏鸣之一出手就可以逆转局势。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故事开始就不断地出现悬念和空白,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为读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B.小说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侧面表现了客栈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充满复杂性的特殊环境。
C.清沙城内外剧烈的矛盾冲突引发了“我”爷爷的内心冲突,决定着抉择的意义,是小说充满紧张感的根源。
D.小说写魏鸣之“变魔术般举着一把手枪”,又写他“手腕一闪,手枪不见了”,这些动作描写意在表现魏鸣之是一个精于玩枪的人。
8.小说结尾以补记的形式明确地交代了故事的结局,请结合文本谈谈小说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突出这种结局的必然性。
9.小说中“我”爷爷是一位识大局、明大义的典型人物,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侣,儿女饿碍者数人。久之,召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峻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武卒,崔肝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
B.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
C.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
D.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只是唐代科举各科中的其一,因为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故此地位成为各科之首。
B.“赋”是我国古代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通常被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的篇幅抒情说理的。
C.“补”是候补,等待授职。古代官职的变化有许多术语,如“擢”是提升官职,“迁”是调动官职。
D.“永泰元年”是帝王年号纪年法,古代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善于写赋,受到皇帝赏识。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杜甫仍然在天宝末年被玄宗下召考试,授以官职。
B.杜甫仗义敢言,帮助朋友解难。在房琯被免去宰相职务时,杜甫努力上疏救助,终因此给自己带来祸患,也受到了降职处分。
C.杜甫一生多难,家庭屡遭不幸。在华州做司功参军时,因为京畿发生动乱,粮食价格奇贵,杜甫的几个孩子缺粮惨被饿死。
D.杜甫客居舟中,晚年四处流浪。由于不能拜见郭英乂,高适后来也死去,杜甫无依无靠,为躲避战乱,携全家沿长江漂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②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
14.比较《旧唐书》和《新唐书》的记载,对于杜甫的放诞无礼,严武的态度有何不同?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感愤

[宋]王令

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却太平。

狂去诗浑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①玉蜺:长虹。②天心:君主的心意。③浑:简直,几乎。④夸俗:超凡拔俗。⑤燕然未勒:《后汉书·窦宪传》记载,窦宪曾追击匈奴单于,登燕然山勒石记功。
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体裁上属于七言律诗,主要通过委婉含蓄的抒情方式,来表达极为深沉的精神力量。
B.首联欲扬先抑,二十男儿本应容光焕发,诗人却是面色似冰,而嘘气成虹则显示出诗人内心的堂堂正气。
C.颔联表明诗人的志向,身世虽微但不甘虚度岁月,时刻等待被君主任用,为国纾难,使乱世回到太平盛世。
D.颈联“狂”字是诗人兴酣落笔的自我写照,“过人声”表面指歌声美妙,实则指诗人有过人才学、远大志向。
16.请简要分析本诗尾联与曹操《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两句相同的表现手法及不同的思想情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