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49 题号:574195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宣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没有权柄不是出自神的——君主的权力是上帝通过教皇授予的——治理人民的国王是上帝的一个仆人。

——意大利阿奎那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董仲舒和阿奎纳两人思想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思想提出的目的何在?

材料三与新文化运动诸同仁一样,胡适的动机和目的是要从他们认为是最根本的文化上制造中国不亡的原因,即为中国“再造文明”,以达到中国在世界上各方面不落后于人。实际是要复兴中国文明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这就是胡适将他所参与并认同的运动命名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的深意。

——罗志田《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

(2)依据材料三指出胡适等人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命名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的深意?它与西欧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一样吗?请从动机和内容两个方面说明理由。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但是它在历史的传承中不断地被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材料二 (董)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珠(异)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一致)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应“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四 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争夺。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                                     
——赵清、郑城《吴虞文集·陈独秀复吴虞信》
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要政治思想,并指出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政治主张的原因。
(3)材料三是谁的观点?其观点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如何?
2016-11-18更新 | 78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四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人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请回答:

(1)材料一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2)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的哪些思想主张?这对西汉王朝的统治有何意义?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

(4)材料四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5)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2018-11-06更新 | 9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原始社会末期与阶级社会早期,我国出现了很多神话,其中不少是家喻户晓的,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等。这些神话极其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初民的核心价值观。西周时期,制订了较为严谨的礼制,如孝、忠、德、礼等等。……到西汉时代,汉王朝经过反复比较和慎重选择,最终确立了“罢黜百家,独荨儒术”的文化格局。从此,儒家就从春秋战国时的一个普通学派一跃而成为天下独尊,特别是董仲舒“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等所谓天人合一价值模式的确立,事实上标志着中国人的价值和精神生活完全政治化、宗教化了。

——周兴茂《中国人核心价值观的传统变迁与当代重建》

材料二纵观近代100多年中国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演变过程,有两方面的基本特点;一是从时间上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1840年到1919年,为第一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的相互冲突为主线,并以19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和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而告终。从1919年到1949年,为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西方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三者交织以及相互冲突为主线,并以1949年中国共产党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而告终。二是从内容上看,虽然“中、西、马”三者的演变各有侧重,但“西、马”基本上是处于对“中”冲击和相互冲突的地位。

——周兴茂《中国人核心价值观的传统变迁与当代重建》

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核心价值观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分析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2018-02-01更新 | 6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