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左宗棠收复新疆
①背景:1864年,新疆地区形成内乱局面;英国支持的浩罕国军事首领
②概况: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发兵平乱;1878年2月,收复新疆南北两路
③结果:
(2)中法战争
①背景:1883年8月,法国控制了越南,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
②经过:1884年8月,法军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同年,法军进攻台湾,被击退;1885年3月,清军在
③结果: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签订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④影响:
材料 晚清不同阶段的外交情况
时间 | 主要事件 |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缔约谈判中 | 清廷拒绝英法代表提出的向皇帝递交国书的要求,不许外国公使驻京。 |
1858年 | 《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驻京。 |
1861年 | 清廷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该机构为临时机构,总理衙门大臣、章京、郎中全都是兼职。 |
1867年 | 清廷聘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为中国外交使臣,既可达到遣使出洋的实效,又能避免天朝往外遣使的体制问题和中外礼仪纠葛。 |
1873年 | 清廷降谕“著准”各国使臣觐见,双方同意各国使节按中国要求行五鞠躬之礼。日、俄、美、英、法、荷等国使节在紫光阁顺序觐见同治帝,未行跪礼,总共约半个小时。 |
1876年 | 派遣郭嵩焘出任驻英国外交大使,同时任命已在美国负责留美幼童事务的陈兰彬、容闳为出使美国正副使臣。中国对外派驻常驻使节,以此开端。 |
1901年 | 清廷正式设立外务部。 |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材料一 15-17世纪,各种重大事件和人物在文艺复兴这座大舞台,上风云聚会。只有当文艺复兴的个人主义精神进入神学领域及基督教会的信仰层面,欧洲才爆发具有重大意义的反抗罗马教会的宗教改革。在文艺复兴巅峰时期,通过联姻形成的西班牙国家,热衷于宗教传播,近海宜商的地理环境,推动了地理大发现。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动摇了宗教神学理论的基础,理性思考导致了科学革命,科学革命成为文艺复兴的最后表现,也是它对现代世界观的突出贡献。米兰多拉创作了《论人的尊严演说》成为文艺复兴的人道主义宣言,为后来以理性为基础的政治哲学引导社会政治革命方向、确定以个人权利和社会契约为核心的政治形式奠定基础。文艺复兴推动了一场自发的、越来越广泛地革命意识产生,它真正影响到西方文化的每一个方面,西方文化发展毫无疑问的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
——摘编自上海社科出版社出版《西方思想史》
材料二 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比较开明的英美新教传教士开始认为,他们的工作应当是“世俗化”,由宗教宣传扩展到对西方知识和文化的介绍。以前的重点一直是“把异教徒从地狱的苦难中解救出来。”而现在的问题则是要“把异教徒从现实苦难的地狱中解救出来。”在中国沿海通商口岸,有许多传教士设教堂、办学校,发表公开演讲,开办图书馆、博物馆和医院,出版报纸和杂志,传播西方文化。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促进宗教发展的史实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70年代前后西方传教士在华活动的变化及主要原因。
A.战役结束后清军舰队全军覆没 | B.台湾人民武装抗日斗争的关键战役 |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 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
A.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情境 | B.中法战争爆发前的情境 |
C.中法战争全面爆发后的情境 | D.八国联军侵华时的情境 |
法国明信片 19世纪末瓜分中国的狂潮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 |
(1)背景:日本早就想占领中国的台湾和藩属国朝鲜、琉球,然后进攻中国大陆;朝鲜发生农民起义,日本趁机出兵。
(2)经过
①
③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895年台湾义勇军与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重创了日本占领军。台湾人民的武装抗日斗争,表明了
(1)1864年英国支持的阿古柏入侵,占领
(2)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当地居民在台湾军务大臣
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 |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
C.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 | D.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材料一 历代统治者为巩固自身统治,制定并实施治理边疆的政策,以实行有效的管理。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又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年班朝觐和联姻等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清末,随着边疆危机的深入,边疆建省呼声日益高涨。有人提出在西藏等地建立行省,实行直接统治,去掉那种在新的国际规则下往往授人以柄的“藩属”关系。1884年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885年建台湾省,1907年建东北三省。在新的国际形势之下,晚清政府改变了传统的治边理念和统治方式,昭示中国对边疆的主权。
——摘编自但兴悟《“大一统”中国的重新塑造:近代边疆危机与建省改制》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措施与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边疆治理理念发生变化的原因,并简述其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