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20世纪世界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南北之间矛盾和冲突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展开的,这一时期美国北部建立了纺织、制鞋、采矿、钢铁、交通等工业部门,发展十分迅速。南部地区自美国独立战争后,一直种植烟草、蓝靛和棉花为主……奴隶在监工皮鞭的鞭笞下艰辛地劳动……林肯当选总统成为南北分裂的信号,1861年4月,南北战争的爆发,这次战争人员伤亡超过美国参加的历次战争。

——摘编自谷宇新《美国南北战争对我国统一大业的几点启示 》

材料二   在战争中州权主义因其最终导致联邦分裂和维护奴隶制度的严重后果声名狼藉,战后加强联邦权力和威权是顺理成章的逻辑发展……推进了美国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与时俱进。南北战争以统一战争始,以废除黑人奴隶制的革命终。在战争期间颁布的宅地法……就是用革命的手段,以最有利农民的方式解决了土地问题。废除了黑奴制直接扫除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障碍,土地问题的解决直接推动农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北方工业资产阶级还利用政权,通过“南方重建”等行动,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又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美国梦,美国经济很快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摘编自余志森《南北战争结束150周年记:美国崛起的开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北战争对美国崛起所起的作用。
2 . 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A.联邦制并未真正得到推行
B.铁路已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
D.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他们在数百年不被外族征服的优越中,在精神层面上向来蔑视一切外来文化。但出门便是深深的海洋而且资源贫乏的现实,又使他们充满生存危机感,所以在技能层面非常注重乃至模仿先进的东西。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奇不意地创造神话。
——《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二 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置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态度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1)结合日本19世纪下半期改革的相关史实,说说日本人是如何“‘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
(2)依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下半期中、日两国改革的共同原因,及其改革结果不同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4 . 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2019-01-30更新 | 1114次组卷 | 31卷引用:2012-2013学年海南省洋浦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5 . 亚历山大二世曾经赢得“解放者”的美誉,也曾经得到过农奴的欢呼,但是他最终被暗杀身亡。这主要是因为他
A.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B.严重损害了农奴主利益
C.遭到资产阶级的反对D.对农民进行了残酷的掠夺
6 . 德国19世纪中期仍处于分裂状态,促成德国实现统一的人物是
A.马丁·路德B.俾斯麦C.加尔文D.歌德
2019-01-30更新 | 925次组卷 | 24卷引用: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海南卷精编版)
7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国所有忠实臣民以及世界各强国庄严地发表过声明,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俄罗斯人!你们的劳动及牺牲不是白费的。伟大的事业已经实现了,虽然这是通过另外一种不能预见的道路来实现的,现在朕可以问心无愧地结束流血牺牲,将宝贵的和平归还朕可爱的祖国。

——《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1856年3月19日)》

材料二   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1)从战争目的和结果两方面来批驳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
(2)为克服材料二中的“关键弱点”,俄国统治者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改革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并指出这一举措的局限性。
(3)据上述材料,总结俄国农奴制改革给你的启示。
2019-01-24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三亚华侨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下列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有
①王安石变法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
③戊戌变法
④日本明治维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并未给予资产阶级实权,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皇帝和联邦议会的批准才能生效。……德国宪政中注有实权的恰恰是相当于议会下院的帝国议会,而皇帝是国家元首、权力中心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德国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传统的统治阶级为了迎合工业化发展的需求,尽心竭力地以政府威权干预经济发展,制定出各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摘编自《德意志君主立宪政体的选择、比较及影响》

材料二   清末宪政改革是晚清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派员秉承“用备甄采、择善而从”之旨、分赴欧美各国考察政治以后,清政府初步选定德国及日本的君主立宪政体为进一步研究、筛选与描摹的对象。最终,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钦定宪法大纲》——摘编自胡凯《略论清末宪政改革对德国模板的取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实施宪政民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宪政改革仿效德国宪政不成功的原因。
10 . 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这些姓民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条措施有关(     )
A.废除封建身份制度B.“废藩置县”C.“殖产兴业”D.“文明开化”
2018-05-05更新 | 210次组卷 | 39卷引用:2011年海南省海南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