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9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就制度而言,朝代与朝代之间永远是“继承”大于“断裂”的,制度自身自有其惯性。隐藏在制度的延续性下面的,是各个朝代所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如官僚的选任,新中国成立之初通常会“急于选拔人才”;四十年之后则难免“员多位少”、一位难求;再和平发展四十年,家族背景在官员升迁中的权重必定会大大提高。又比如皇帝周边势力(后妃、外戚、宦官等)的处置问题,士大夫与皇帝的关系问题,官员管理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治理问题,兵权的收放与边防的关系问题等。这些共性问题才是帝国治理的真正难题,也是“理乱兴衰”的深层原因。

——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习近平十九大报告

材料二:俄乌冲突不仅直接引起了欧洲政治经济形势发生重大的变化,也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形势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俄乌冲突的走向和结果对国际社会秩序产生的结果将是深远的。

——摘编自许宏“俄乌冲突、全球政治经济转型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学术研讨会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商人社会流动一览表

流动途径

现象描述

科举入仕

科举入仕向普通民众的开放实际上是国家把政治权利这样一种社会稀缺资源从贵族官僚手中向下移动的结果,富民阶层(平民地主和商人)成为最大受益者。宋朝社会逐渐出现了“士商对流”的局面。

以富攀贵

宋代门阀政治的消亡反映在人们的婚俗观念上就是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士庶不婚的陈规被打破,婚姻重科举进士,婚姻论财。宋代婚姻重财,而商人作为财富力量的代表,自然在以财买婚、攀附上层时得以大显身手。“榜下捉婿”之风在宋代盛行。

捐纳买官

捐纳买官是平民阶层实现向上流动的重要手段与阶梯,官是从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的需要出发,民是从向上登进的富贵实益着想,双方出于各自的需要,形成了一个类似于社会契约式的互惠体系。宋仁宗时商人就开始买官,而宋徽宗时情况更加严重。大观四年臣僚们的奏言中指出:“朝廷以三路财用少乏,边储未丰。近年以来,出颁假将仕郎等告牒,比之往岁,不啻数十倍。凡富商巨贾,乘时射利”。

——据冯芸《宋代商人的社会流动与宋代社会结构变迁》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商人社会流动”进行合理解读。(12分。要求:观点明确、解读合理、逻辑清晰)
4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着眼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立足大历史观,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京津冀地区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下表是某同学收集的相关资料
时间历史资料
1878清政府在唐山正式成立“开平矿务局”
1878朱其昂在天津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
1895维新派在北京成立强学会,领导政治活动“公车上书”
1895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1897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出版《天演论》
1912清帝颁布退位诏书
1917范旭东在天津创办永利碱厂
1917新文化运动《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
1919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
1924孙中山北上京津,宣传新三民主义

请从材料中选择恰当的材料和角度,论证“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XX近代化进程”这一主题。(要求:论题明确,提取材料信息充分,表述清晰,史论结合)
5 . 《共产党宣言》是青年必读常读之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

2

我们重温《共产党宣言》,就是要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追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理论源头,提高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3

《共产党宣言》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宝库,值得我们反复学习、深入研究,不断从中汲取思想营养。

4

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听习近平谈<共产党宣言>》


分析材料,结合世界史知识以“好书推荐——《共产党宣言》”为题写一则不少于150字的推介词。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古及今,东西方各国的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国家治理关系国家稳定与社会发展,东西方各国因国情不同采取了各具特色的治理措施。

——改编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从上图中任选两个影响国家治理的因素,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围绕“国家治理”这一主题自拟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07-15更新 | 760次组卷 | 20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部分)

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乌托邦意为“空想的国家”)。

1817年,以后圣西门的著作《论财产和法制》《论实业制度》和《新基督教》等著作,阐述了系统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

1824年,空想社会主义著名代表人物欧文开始新和谐移民区实验,4年后失败。

1831年、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运动。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

1871年,巴黎公社。

1880年,恩格斯发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选择一个合理的时间尺度,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划分阶段,并说明划分的依据。
8 . 现代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

材料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其外交思维与逻辑主要可划分为革命式外交、参与式外交和引领式外交……这种历史转变不仅映射出对时代主题的研判发生着变化,也反映着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在以自身古典优秀国家间政治思想资源并伴以马克思主义国际观为指导,来对西方资本主义主导建立的国际事务话语机制进行着有益改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在独立自主前提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所有国家开展正常外交这一原则始终未变。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段时间内的革命式外交到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引领式外交……始终以维护国家利益、捍卫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以及构建稳定有序的和谐世界为目的与宗旨。

——摘编自李博一《百年变局下的中国外交话语:转型与重构》


根据材料信息,围绕“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在探讨中国古代的社会阶层与国家治理成效时,提出了以下观点

秦代的缺失——中层与下层的疏离。

汉代政治权力的基础——中层的坚凝。

东汉的缺失——上层与中层的断裂。

唐代的用人——中层的变化。

宋代的养士——中层的扩大。

明清的缺失——中层与下层的断裂。

——据许倬云《历史分光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简要论述。(要求:论述须涉及两个及以上朝代,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0 . 中共中央驻地的变化。

材料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直至新中国的成立,中共中夫驻地曾不断迁移。

中共中央驻地变化情况简表(部分)

驻地时间驻地时间
上海19217月—192210瑞金1933年春—193410
广州19236月中央三大前—19239瓦窑堡193512月—19367
上海19239月—19274延安19371月—19473
武汉19274月—192710西柏坡19473月—19493
上海1927101933年春北京19493月开始迁往

——据林录《中共中央驻地变化情况》

近代以来,中共中央驻地发生了多次变化,从材料中选取一个有关中共中央驻地变化的信息,自拟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分析。(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2022-07-06更新 | 367次组卷 | 7卷引用: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