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9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都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双方只是在实现目标的路径上不同而已。他们是同路人,而不是敌对者。将革命与改良视为完全对立的两极,是不可取的。在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既有路径分歧的一面,又有互为促进和声援的另一面。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可以通过和平手段实现社会变革,但这一和平路径是有前提条件的。近代中国不存在这一条件,旧秩序的顽强抵抗,使得新秩序难以以和平渐进的方式产生。

——摘编自王建朗《再议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根据材料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冷战结束后引发国际冲突的因素,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读(如下表所示)。

序号

解读

观点一

在后冷战时代的新世界中,冲突的基本源泉将不再是意识形态或经济,而是文化…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发生于不同文化的国家和集团之间。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下一次世界大战,如果有的话,必将是所有文明之间的战争

观点二

(后冷战时代,国与国)冲突的真正原因是社会经济,而不是文明。虽然文明差异确实助长和促成了许多冲突,但它们与一些冲突并无必然的关联,而只是作为诸多因素中的一个,或许在有些情况下,文明的差异甚至有助于避免战争

观点三

(后冷战时代)因权力、财富、影响分配不公以及大国不尊重小国引起的世界性冲突,大大超过基督教、儒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文明冲突。文化是表达冲突的载体而非原因

——摘编自[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等


根据材料,就后冷战时代的冲突因素得出一个观点,并运用所学世界现代史的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不得与材料观点重复,史论结合,阐释合理,表述清晰。)
2022-11-09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五校联考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图片中分别提炼出一个或两个信息,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的内容进行比较说明。(要求:提炼信息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历年来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清朝科举制终于消亡。从此可知,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制度须不断生长,又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

——选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概括作者对科举制的观点,并选择一个谈谈自己对科举制度的看法或建议。可以从制度设置的背景、用意、内容、演变和影响、启示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要求:自拟论题,论述有据,论述准确,表达清晰)
2022-10-31更新 | 285次组卷 | 14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单元AB卷-选择性必修1-期中检测卷(第1-10课)【高考能力提升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表

年份党员人数年份党员人数
19217月(一大)53193430
19227月(二大)1951937年初4
19236月(三大)432194080
19251月(四大)99419454月(七大)121
19274月(五大)5.7194712270
19274月后1194910448
19286月(六大)4

——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结构变化及发展趋势》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进行论证。(要求: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2022-10-31更新 | 318次组卷 | 33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学者鞠佳认为:“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历史中,有四次人文主义热潮。”如图。

——摘编自鞠佳《变革之路:中国历朝改革得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一政策随着国际形势和国内中心任务的变化不断进行必要的调整。

时期外交基本战略演变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50年代末“一边倒”(与苏联结盟)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两个拳头打人”(反美反苏)
20世纪70年代初“一条线、一大片”(联美反苏)
20世纪8090年代末不结盟外交政策(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外交关系)

——摘编自吕小波《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国际地位的提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就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1949-1999)进行阐述。(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历代有关科举制度史料。

朝代出处史料
唐朝《通典》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
两宋时期《金史》辽起唐季,颇用唐进士法取人。……金承辽后,凡事欲轶辽世,故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终金之代,科目得人为盛
明朝《明实录》科举是国家取人材第一路,不可滥
清朝后期《梦蕉亭杂记》末世不察,至薄帖括为小技,而未审先朝驾驭英雄之彀,即在乎此。科举一废,士气浮嚣,自由革命,遂成今日无父无君之变局
民国时期《孙中山全集》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实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9 . 中国古代的“士”是历代的精英阶层,其内涵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
内涵
西周贵族的最后一个等级,大多受过“六艺”教育。
春秋战国指文士,即具有一定知识和才学、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特殊阶层,来源广泛,派别众多,为各诸侯国所重视。
两汉(武帝后)儒学之士,学习儒家“五经”、“六艺”等。
魏晋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
隋唐宋元泛指读书人,来源广泛。
明清指秀才以上的读书人,以学“四书”“五经”为主。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任选三个历史时期,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史学家荀悦认为:古时候建国,有大有小,这是在考察了前朝的弊端之后加以变通的结果。夏、商时代,诸侯国不过百里大小,所以诸侯弱而天子强,桀和纣得以肆行暴虐。周朝建国,吸取前代的教训,诸侯国的规模很大,方圆在五百里以上,提高诸侯的地位,制约王室的权力。到了周朝末年,诸侯强大,互相攻伐,而王室衰微,祸难重重。秦朝吸取周代的教训,改易制度,然而矫枉过正,废除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以强权统治天下。因此,秦帝得以独断专行,无所顾忌,奢侈淫逸,暴虐天下,然而仅仅统治了十四年就灭亡了。汉朝建立,吸取周、秦之教训,兼用周、秦之制度,既行分封,也设郡县,然而也发生了七国之乱这样的事件。此后都实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唐)赵蕤著、周苏平注译:《反经》

材料二   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

——柳宗元《封建论》

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

——顾炎武《郡县论》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


(1)材料一中荀悦“此后都实行郡县制”是否符合史实?结合相关史实予以说明。
(2)结合材料一、二中学者对郡县制的观点,以“郡县制”为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