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城市的变化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图中反映出的城市发展进行评析。
2021-07-07更新 | 116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历史上的奢俭观

材料一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是一以贯之的信条,也是社会各阶层共同推崇的道德风尚和消费观念,被视为国之大脉、家之根基。

明代中期以前,豪富之家不乏骄奢之实例,但就整个社会而言,还未形成挥财斗侈的风气,社会仍以淳朴为本色。晚明社会奢靡之风大起,从名公巨卿到富商大贾皆穷奢极欲,以财自豪,乃至整个社会都竞相仿效,崇尚侈丽。此风“犹江河之走下,而不可返也”。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重商之风日益兴盛,人们的消费观念开始发生转变。

晚清,上海报刊讨论俭与奢的问题繁华之事皆裒(减少)多益寡(富者多消费可增加穷人收入),以有济无之道也。行之何害?禁之何为?此道若得,则上下皆富矣,何至有患贫之时哉?区区节俭又何足道哉?
假设一邦之富人食必糙米,服必布衣,用必粗恶之具,则营业工匠自食其力之人,又何以自鬻其技能?安能各臻于富乎?民不能自富,国又何由富乎?
抵制奢侈观念和社会风气民国初期的上海有人发起成立俭德会,强调“救贫之本,诚非导民以俭不为功”,“吾国民穷国弱至于斯极。夷考其故,皆一奢字为害也……今者俭德会出现,不特挽回薄俗,且于中国前途大有裨益。”
“兴实业以救奢靡”的观点“时处今日,万国交通,民智大启,而欲阻之遏之,使返于上古淳朴之风,为政者势不能家喻户晓,又不能以武力强制……俭者一二,而奢靡者千万也”“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又何怨今世之奢靡”。所以,中国必须大力发展实业,自制各种生活用品,否则“虽节俭而难自振”。

——摘编自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晚明时期社会风气的变化,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中国近代“奢俭观”。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番薯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由广东、福建人分别从安南(今越南)吕宋(今菲律宾)传入中国大陆。清初番薯入赣。番薯传入湖南始于平江:“平江山中广(东)福(建)客民多种之”。不久推广到邻近县份,嘉庆年间,民“赖以佐食”。后来,闽粤移民在四川建成了规模可观的番薯产区。

——摘编自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简明中国移民史》


人口与粮食问题是明清时期所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试评析材料中所示现象,并得出结论。(要求:现象需描述材料所示主要历史信息;论证充分;结论符合史实;逻辑清晰。)
4 . 古代中国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至隋唐农业发展的趋势。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西“商业革命”的不同表现,分析两者结果迥异的根本原因。
(3)指出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这主要是中国官商合作的单项贸易,所以,这条海上丝路的重要性远不若陆上丝路;其所谓“官商合作”,是指属于官方的“译长”或“译使”,会同民间商人“俱入海”;其所指“单项贸易”,是因中国方面,“赉黄金杂缯而往”,以购“夜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啤供皇室与贵族所用,致有为官府采办之实,何况这些国家的主角——黄支国,据近代学者考证,似为《大唐西域记》中印度境内之建志补罗国,如此,则已程不国,应即当时之狮子国,今日之锡兰,这些国家在汉的经济开发及对贸易的重视程度,均远逊于当时的中亚与地中海各国。

——摘编自侯家驹《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欧洲文化浸荡全世界的工具,也不止一个,其中有的是武士政客,有的是商人,有的是传教士,或教育家。凡以上各类人物势力所到之处,那里便不免成为白人的属地。但如武人政客的势力,弱于商人或教士等的势力,那么白人所到之处,尚能多少保持他们的自由权。不过承受欧洲文化的一件事,却仍是不能免的。换句话说,即是现在地球上的各处,无论是自由的,或是欧洲的殖民地,他们是没有不再承受欧洲文化的了。

——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开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发展状况。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中西方海上商路的开辟。
6 . 《中国好声音》节目使“好声音”一词成为热门流行语。从某种程度上说,不同时代的“声音”也折射出了历史变迁。

【中国古代的叫卖声】

叫卖广告在先秦已出现,《楚辞》记载姜太公站立市井吆喝卖肉,可谓吆喝叫卖的祖师爷。宋代叫卖广告中以唱卖为主,“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叫卖配上词曲,曲牌中有《甜水令》《包子令》等,韵味十足。到清代商贩及手艺人有近500种,所售商品不同,唱卖的声调也有所不同,甚至不同季节的唱卖,或艳丽或悠长。


(1)概括叫卖广告的变化并分析其历史原因。

【20世纪初的湖北“音响”】

20世纪初张之洞在湖北推行新政……汉阳铁厂的轰鸣、师范学堂的读书声、新军操练的呐喊,其实这些音响传递着张之洞捍卫的制度行将崩溃的信息。不久湖北武唱响起了辛亥首义的枪声。对此王先谦、恽毓鼎等人指责张之洞主办新政“遂为乱天下之具”,清朝灭亡“罪魁祸首,则在张之洞”。


(2)结合史实,谈谈你对王先谦等人观点的认识。要求:准确理解观点,充分运用材料,全面评述。

【关于全球化的论调】

(19世纪到20世纪初)世界经历过一个类似的全球化时期……现在所处的全球化时代,我们不妨将其称乏为“全球化第二轮”。(第一轮全球化时期)由于火车、汽车的发明可以在更多的地方以更快、更便宜的价格进行更多的贸易……由于光导纤维、因特网的发明,今天的世界能比以前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那次全球化的初期,占支配地位的是大英帝国的力量、英镑和海军,而今天这个时期完全是由美国的力量、文化、美元和海军所统治。在美国的鼓动下创建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使那些开放市场更容易连接。

——摘自2005年托马斯·弗里曼所著《世界是平的》


(3)依据材料,完成下表。

【评价历史问题的不同声音】



(4)请以“不同时代对林则徐的不同评价”为主题,简要阐释你的观点。要求:结合时代背景,充分利用材料,史论结合。
2020-04-27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7 . 以蚕丝为原料的纺织品起源于中国,是中国的著名特产。
材料一秦汉时期,官营丝织业规模宏大,每年经费高达千万钱,官营丝织工场“作工各数千人”。大工商者经营的丝织业兴盛发达,《史记》载,通邑大都中从事买卖“帛絮细布”者,可“比千乘之家”。官僚地主也自营纺织,田庄中有养蚕、缫丝、织缣、染色等全部生产过程;其产品除自身消费,亦出售求利。社会消费的丝织品明显增加,《盐铁论》中说:“古者庶人耄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粢(xi,指麻类植物的纤维)而已……夫罗纨文绣者,人君后妃之服也……是以文缯薄织,不鬻于市。今富者缛绣罗纨,中者素绨冰锦,常民而被后妃之服。”

                                                                           ——摘编自林剑鸣等著《秦汉社会文明》


(1)依据材料一分析秦汉时期丝织业的经营方式和消费状况。
材料二 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和四川成为丝绸主要产区。海外贸易进一步繁荣,据记载,南亚、东南亚、欧洲、非洲等地50多国的海船常到华南采购丝绸。宋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已用于航海,而且海运比陆运省钱。宋朝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宁波)、秀州(嘉兴)、温州、江阴、密州(山东诸城)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征收关税以增加财政收入。当时的海港以扬州、泉州和广州最为繁荣,这也促使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地区大力发展蚕丝生产。直航路线也越采越远,从南印度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东非海岸。

                                          ——摘编自刘治娟著《丝绸的历史: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彩带》


(2)依据材料二说明宋代海路丝绸贸易兴盛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的图表,评述晚清时期的中外生丝贸易。
2017-11-09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活动比较发达。以下关于这一时期商业活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出现了许多以工商业著称的乡村集镇B.在政治中心基础上形成商业中心
C.各国币制不统一不利于商业发展D.一些诸侯国采取抑制商业发展的政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