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宋代词人柳永写下“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的名句。促成该城市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A.传统坊市制度的解体B.农耕文明的自我调整
C.古代都会的传统优势D.中外贸易的空前活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东端形成多元并存的局面,武威、平城、洛阳、长安都曾担负起丝路起点的重任。这表明当时
A.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空前B.政治格局变动较为频繁
C.丝路沿线大量城市兴起D.北方经济得以恢复发展
3 .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021-03-26更新 | 2091次组卷 | 85卷引用: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2020-12-02更新 | 4389次组卷 | 76卷引用: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材料二   


17世纪,中国犁由荷兰人带入欧洲。由于中国犁简便轻巧,操作容易,节省畜力,而工作高效,因此,很快就在欧洲推广开来,……甚至还传到了美国。到18世纪,中国犁已是欧洲最便宜而又最好的犁。后来,欧洲人在中国犁的基础上设计出钢架犁,进一步提高了工效,推动了欧洲农业革命的到来。

材料三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饿莩,饿死的人)耳。

——董猬《救活荒民书》

材料四   


材料五   如图这两件清代瓷器,现藏于英国不列颠博物馆。史载,16~18世纪出现了中国瓷器外销欧洲的高峰,当时欧洲的皇室、贵族和富有人家竞相购买中国瓷器。对此,一位西方收藏家评论道:“有着数千年传统的中国瓷器,对整个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18世纪末中国瓷器外销却走向衰落。这固然和欧洲制瓷业的兴起、竞争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当时中国政府实行的政策有关。这一政策不仅限制了中国瓷器外销,更严重制约了中国制瓷业的发展。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图文:对欧洲农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国犁是        犁;中国历史上,这种犁最早出现于        时期。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统治阶级采取了什么措施?并分析历代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布局、城市功能二个方面分析两个城市有了哪些变化?
(5)从造型、装饰图案和器面绘画看,这两件清代瓷器有什么鲜明特色?根据图文:18世纪末中国瓷器外销走向衰落的国内因素是什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如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与“安史之乱”前相比,“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
A.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B.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
C.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D.官府设市数量增加,坊的数量减少
2020-10-05更新 | 5273次组卷 | 71卷引用: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列图片显示了宋代经济发展的相关状况。由此可见,当时
A.商帮推动了城市的繁荣B.国家经济集权日益加强
C.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D.商品经济取得良好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2020年受疫情影响,“地摊经济”突然火了起来。据考证,地摊集市早在春秋战国就已兴起,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正是这个时代商业发展的写照,下列情况出现于春秋战国时代的是
①富足的巨商            ②繁荣的商业中心       ③“市井”商业区       ④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的漫长历程。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它们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纵向序列。

——据吴于廑《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历史)》整理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在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材料三   从汉至明清甚至近代,中国传统的农业耕作虽处在进步中,但一直变化幅度不大。具体而言,犁和铧无论在形制、种类还是质地上改进都比较大,但就主要耕作形式而论,自汉到近代没有什么根本不同。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四   


(1)结合材料一,列举春秋战国时期体现生产力发展的史实,简述其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
(3)指出材料三中这一耕作形式“自汉到近代没有什么根本不同”的主要原因。
(4)比较图1、图2、图3,提取两项有关西汉至明朝商业城市发生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020-05-19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拉萨市拉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东华门外,市井最盛,盖禁中(指帝王所居的宫苑)买卖在此。凡饮食、时新花果、鱼虾鳖蟹、鹑兔脯腊、金玉珍玩衣着,无非天下之奇。”材料所描述的城市最有可能是
A.秦咸阳城B.汉长安城C.唐洛阳城D.北宋汴梁城
2020-05-03更新 | 649次组卷 | 21卷引用: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