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先秦儒家有着丰富的人口伦理思想。孔子称赞卫国人口富足,指出“足食、足兵”百姓就会信任统治者。孔子把人口分为“君子”和“小人”;孟子则进一步把人口分为“劳心者”和“劳力者”;荀子将人口划分为“士农工商”,认为“工商众则国贫”。孔子认为人民生活富足后就应该接受教育,要以德为先、全面发展,培养为国效力的合格人才,充分肯定了人的社会性,主张“礼之用,和为贵”,重视人的身心和谐。孟子首次系统提出了建立“人和”社会的理念,认为战争、政治胜负的关键是“人和”。

——据蒋琴《先秦儒家人口伦理思想初探》等

材料二1894年,孙中山认为“今日之中国,已大有人满之患矣”。1924年,他却指出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相比人口数量,孙中山更重视人口的其他问题。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饬外交部妥筹禁绝贩卖猪仔及保护华侨办法令”等,同时力主引进外资和“外才”;在国内移民方面以国家的力量来主导,以外国有经验的人士辅助,达到发展经济、舒缓人口和巩固边防的作用。他还主张人生而平等,“天赋人权,男女本非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在教育、养老、医疗、卫生等方面也提出了很多设想,以“为人民谋社会种种之幸福”。

——据李道缉《孙中山人口思想刍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儒家人口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简析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人口思想的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近代人口思想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认为,“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榖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明代顾亭林也说:“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尊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在这种战争硝烟味极浓的政治环境中,孟子向统治者推行以德化人的“王道”理论势必行不通。

——摘编自肖观梅《浅析孟子政治思想在战国不被重视的原因》

材料二   赵宋王朝依靠文人,大兴科举,平民士人因此而崛起,具有了强烈的自觉意识,逐步走上了政治舞台。宋代自开国创制以后的几十年里,社会积弊很深,政治气氛越来越消极。同时统治者借佛、老思想粉饰太平,以佛、老那种清静、无为来为他们的因循守旧作辩护。这种不思进取、无视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社会事实,促使有忧患意识的儒者同时发出了辟佛、老和改革政治的呼声。唐末五代是人欲炽盛、天理不存的时代,士人无耻,学风不正,有识之士多认为惟有重振儒学才能磨砺士气,重建道德。因此,复兴儒学是解决一切难题的唯一途径。

——摘编自叶平《北宋儒学复兴的社会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子政治思想在战国时期不被重视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复兴的社会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推行德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兼相爱、交相利”;“非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和“无”、“难”和“易”、“美”和“丑”、“福”和“祸”,都可以相互转化;“加强中央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

——摘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完成表格中空缺的内容。
主题:百家争鸣
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仁”、“礼”、“德治”
孟子
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墨家墨子
道家老子
法家韩非子

材料二   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杰出的人。

——引自易中天《百家讲坛·百家争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最欣赏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并说明理由。
4 . 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在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他甚至直接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又说:“为国以礼”。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礼的力量。

——宋石男《孔子的历史和历史的孔子》

材料二   仲舒复对日:“……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卷》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坚持此种理念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与董仲舒思想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4)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故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是以誉广而名威,民治而国安。

——《韩非子》

民乏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道德经》

材料二   夫专制之威至明而极,故专制之至明而显。梨洲(黄宗羲)责民之古义,不啻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使黄氏生当清季,其为一热烈之民权主义者,殆属可能。然而吾人细绎《待访录》之立言,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故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一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三   在甲午前,他写了一篇《孔子改制考》。他说孔子根本是个改革家,孔子作《春秋》的目的就是要改革法制……康有为这本书的作用无非是抓住孔子做他思想的傀儡,以便镇压反对变法的士大夫。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正因为两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罔论是老店,是冒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

——胡适《吴虞文录序》


(1)概括材料一中三个人的思想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黄宗羲思想“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比较康有为、胡适对待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态度。据此谈谈当今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文化自信是推动理论创新的源泉,理论创新来源于实践,也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杰出的人”。

——易中天

材料二:“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李贽)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式)

“天地之化日新”(王夫之)

“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唐甄)

——摘编自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三》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易中天的这段话是对中国历史上哪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概括?选取材料中的三位思想家,分别指出其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中空缺的内容。
主题:明清进步思想
代表人物思想主张
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唯物论思想
唐甄大胆批判君主专制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理性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为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已、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已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教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2019-01-30更新 | 1591次组卷 | 22卷引用:云南省广南县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9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刚健”“有为”,《象辞》所说的“自强不息”,其实正是孔子生命主题的写照。他主张“时变”,应在变化的时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与时偕行”。《孔子家语五帝德》载:“治民以顺天地之纪…‘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春夏秋冬育护天下”之类都提及应对自然的问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迭人”作为世界政治生活中的最低共识,用孔子一样对他人充满善意的目光去看待其他的国家和民族,庶几人类可以实现“有道”的大同社会。

——程嘉宏《论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材料二;

苏格拉底的信息永远被人们用来尽可能地派各种各样的用场。尽管那些审判者想强迫他无言,这个在雅典响起已有2300年的声音从未沉寂过。

——克西季《苏格拉底的新申辩》

材料三:

有人说:孔子是东方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西方的孔子,作为代表性的先哲,都是一种文化符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提出的对当代社会仍具指导意义的思想。
(2)材料二提到“苏格拉底的信息”被人们“派各种各样的用场”,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观点。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作为代表性的先哲,都是一种文化符号”这句话的看法。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

材料二   对于那些以财富自夸,认为不需要受教育,财富会成就他们的心愿,使他们能受到人们的尊敬的人,他就教导他们说道:“只有愚人才会自以为不用学习就能够分辨好歹,单凭财富就可以取得自己所向往的并能做出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只有呆子才会认为,尽管自己一无所知,但由于有财富就会被认为是个有才德的人,或者尽管没有才德,却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材料三   我们的好胜心会表现为两种不同品质:一种是目空一切的野心和毫无掩饰的贪婪;一种是谦逊有理和公正正直……前者促使每一只飘忽不定的眼睛去注意它;后者除了非常认真、仔细的观察者之外,几乎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大部分人都是财富和显贵的钦佩者和崇拜者……

—[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1788年

(1)概述材料一中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

(2)材料二反映了苏格拉底的哪一思想?

(3)孔子与苏格拉底在财富与道德的论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共同的社会原因。

(4)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谈谈你对财富与道德关系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董仲舒

材料三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宋】朱熹

材料四   “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末】黄宗羲

请回答:

(1)以上材料体现了儒家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请问每个阶段的思想核心内容是什么?

(2)根据每个阶段的历史背景,谈谈每个阶段的思想内容是如何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