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21-22高一上·河北张家口·开学考试
名校
1 .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材料一   

春秋牛尊(山西诨源出土)     战时期铁制农具复原图

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农具来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经使用牛来耕地。
(齐国)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古代一种大锄)。

材料二   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原来的封建诸侯国。这些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一些国君意识到,要想比对手在王位上坐得更久,就不能让地方封建领主继续分享他的权威。领地不能再作为封邑在亲属和公子之间进行分封。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许倬云(历史学家)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

材料三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材料四   先秦诸子百家的部分主张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来源,其思想包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即“仁者爱人”;提出为政以德;孟子:提出“仁政”道德标准;提出“舍生取义”的思想;庄子:主张人应顺应自然的本性;韩非: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倡导变法革新的思想。

(1)从材料一中你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2)依据材料二,借助表格内容提示,概括战国“新型国家”的主要特征。
时期
内容
春秋及以前战国
治理国家分权治理        
官员产生贵族世袭        
地方管理分封诸侯③设置郡县
(3)参照示例,先从材料三中选取任意一个观点(道家除外),然后从材料四中选择对应的史实加以印证。
学派观点史实
示例:道家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道”是天地万物的来源,包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2021-09-18更新 | 130次组卷 | 4卷引用:训练专项0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2 . 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对“礼”的阐释(部分)。据此可知,先秦儒家认为“礼”的主要功用在于(     
     出处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礼记·曲礼》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
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荀子·大略》
A.构建合理有序的社会秩序B.消弭尊卑贵贱的等级差别
C.与法治相辅相成维护统治D.强化中央政府的政治权威
2024-01-11更新 | 254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仿真模拟(一)历史试题
3 . 下表为明末清初一些著名思想家的言论和思想。据此可知,当时(     
思想家言论和思想
张履祥提出无论为农为士者,均须耕读相兼。耕则力耕,学则力学,须知“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义遂亡”。
颜元重视“习行”,要求学生学习农学知识,认为劳动能“治心"“修身”,“君子之处世也,甘恶衣粗食,甘艰苦劳动,斯可以无失矣”。
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训》中言及“樊迟问稼"时,对子孙提出了“不有耕者,无以佐读者”的观点,寄望子孙以耕读传家。
A.士人开始投身于基层教化B.存在耕读相兼的教育思想
C.儒学已经逐渐向基层渗透D.盛行礼法结合的理学教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部分思想家的观点。
人物观点
老子“圣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孙子“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孟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据此可知,这些思想家都主张(     
A.无为而治,小国寡民B.以德治国,恢复礼制
C.民贵君轻,实行仁政D.顺其自然,尊重规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下表是北宋不同年间相关记述。这反映出当时
时间记述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四月(皇帝)赐金明池善泅军士缗钱。先是,每岁为竞船之戏,纵民游观者一月
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正月皇帝参加的上元灯节,是皇帝与民共度佳节的重要时日,皇帝会亲上御楼与百姓一起观灯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正月(皇)上以郭家大长公主薨,不御楼观灯。何执中、刘正夫言:长公主于属虽尊,于服已……圣主御楼观灯)不宜以此事而辍
A.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影响深远B.儒家“与民同乐”的思想得到践行
C.传统社会门第观念被彻底打破D.理学伦理道德秩序逐步得到强化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内涵在不断转换的重要词语。不同时期,“中国”一词的内涵也是不同的。如下表所示。

时期内涵
西周“中国”最初的意思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之地,与“四方”对称,是一一个地理概念,伴随政治衍生。后“中国”指代古代华夏族聚居地域,主要指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
春秋战国中原周边的各个少数民族先后称霸中原,从而将“中国”的地理范围扩大。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已出现在众多史料中
“中国”范围进一步扩大,“及秦始皇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
汉唐“中国”涵盖范围在空间上又有所伸张,包括东、南到大海,西、北到达大漠的广阔领域
宋元明清两宋时期,“中国”一词更加强调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元明清则沿袭这一趋势,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在华夏大地流传开来。清代,中国的领土东到乌苏里江与黑龙江交汇处、西达帕米尔高原、北到漠河、南至南海,辽阔的疆域由此奠定
近代以来民族国家意义上的“中国”是在清朝与西方列强建立条约关系时出现的,《南京条约》出现了“中国”与“英国”的对称,此后,清政府多以“中国”名义与外国签订条约。辛亥革命后,“中国”先后作为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以正式国名被国人共用,并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据史宏波《近代以来“新中国”名词的历史考察》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一词的内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7 . 分析下表中各思想家的主张,下列结论最准确的是
国籍人物观点
古代希腊普罗泰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古代中国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孟子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荀子与人善言,暖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A.古代中国强调鬼神忽视人性
B.中西方思想在某些方面相通
C.中西方思想发展上趋于雷同
D.古代希腊思想理论简单易懂
8 . 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
材 料
结 论



史料记载,东汉桓帝是中国第一位实行道教及佛教教化政策的帝王,他也支持翻译佛经和其他佛教活动。
——据古正美《从天王传统到佛王传统》
佛、道思想是中国文化传统思想的主流。



游酢和杨时去拜访老师程颐,程颐正用佛家打坐瞑目而坐。游、杨二人遂恭敬站在其身旁,等候良久,直到程颐发觉。
——据朱熹《近思录》
中国古代有尊师传统。



孙家鼐建议京师大学堂应“以中学(中国传统学术与政治思想)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据孙家鼐等《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1896年)
这份奏折中,孙家鼐认为中学比西学重要。
请回答:
(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
(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
(3)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