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0 道试题
1 . 下图为1861年某思想家提出的主张。与洋务派相比,其主张的特色在于(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中国)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
A.完整阐述了“中体西用”的内涵B.充分认识到了中国伦理纲常的价值
C.冲击了顽固派对中国传统的坚守D.超越了洋务派富国强兵之术的阐释
2 . 如表为学者统计的1871—1909年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翻译书籍统计表。这反映,该时期(        
学科分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医学、农学工艺制造军事科学船政、工程、矿学
数量21种37种23种28种41种30种
A.民族危机不断加深B.洋务派旨在学习西方技术
C.开始主动学习西学D.科学救国跃居为主流思潮
3 . 19世纪晚期,晚清学者陈虬在《经世博议》中说:“夫科目者,人材之所出、治体之所系也。今所习非所用,宜一切罢去,改设五科:曰艺学科;曰射;曰算……曰西学科,分光学、电学、汽学、矿学、方言学、化学六门,试以图说、翻译。”据此推知,这一主张(     
A.促进了西学传播渠道的有序化B.说明科举考试的程序亟待完善
C.遭到封建统治力量的全面抨击D.迎合了国内对实用人才的需求
4 . 1881年夏,大清驻美副公使容闳给留美幼童带去了出洋局停办、尽撤回国的坏消息。有人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命令下达,对幼童言乃一忧伤之日,大多数再过一两年即可毕业,中途荒废学业,令人悲愤异常”。这反映出(     
A.中国国内政局动荡B.清廷保守势力强大
C.国人求学之路艰辛D.中美关系急剧恶化
2023-02-08更新 | 269次组卷 | 4卷引用:考点巩固卷05晚清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西学中源”,亦称“中源西流”。即西方文化源出中国,近代西方文明,中国“古已有之”。这是中国人早期认知西方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西学东渐”过程的产物。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停滞与落后,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乃至制度,但是,传统文明的强大惯性却使他们的心理处在一种矛盾当中……加之时人昧于世界,只能将新生事物与自己熟知的知识相比较,从中寻求认识的依据,所以,“西学中源”说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摘自中华书局《清史资料》

材料二   “中体西用”是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保守派和务实派都认可的“自强”方式,是对“西学中源”的继承与超越……“中体西用”解决了保守派只看到“百年变局”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收拾人心、重修政治却轻视外部威胁的问题上。……“中体西用”解决了务实派只看到“千年变局”而没有意识到在缺乏对传统文化自信心基础上学习西方也可能引起对传统文化冲击,以及由此引起大一统内部涣散的问题。

——摘自陆勇《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传统“中国”观念的调适》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学说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并指出“中体西用”对“西学中源”有何超越。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对中国产生的共同影响。
6 . 有学者认为,洋务派同改良派的“变”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只布新而不除旧,后者布新同时除旧。但是,比之布新,除旧更难。因为它会打破大大小小的旧饭碗,从而把代表私人利益的仇神招来。当它与历史的惰性合流之后,又会成为护旧的力量。该学者旨在说明当时(     
A.守旧势力根深蒂固B.社会思想新旧杂陈
C.除旧革新已成定势D.中体西用观念仍需更新
2022-11-30更新 | 488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晚清时期的郭刘之辩光绪元年(1875年),清政府向各方征集兴办洋务“求强”的意见、方法与谋略。时任地方官员的郭嵩焘积极响应,把自己的主张和观点写成《条陈海防事宜》上奏,同时把奏折给同僚刘锡鸿看,请他评论。刘锡鸿也把此事记录了下来。

嵩焘窃谓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策,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一节也。故先欲通商贾之气…(洋人)以保护商贾为心,故能资商贾之力以养兵…盖洋人皆有保护商贾之心,而于地方官多所捍格,此即因其意所向利导之者也。(西方各国的轮船、铁路等,主要是商人制造,经济实力在商人而不在国主,政策起着调控作用)是以国家大政,商贾无不与闻者。——郭嵩焘《条议海防事宜》折洋人之商贾与闻政,官商相保卫,资商力以养兵,非其法较中国为善也,情形迥不侔也。洋人所谓国主,无异乡里中之首事;所谓官,无异乡里中之富室大家。国主由公众举,畀以一定分禄,承办一国之事,而不能专断其事,遇事则集富室大家及一国之众而公议之。…中国天下为家,已更数千载,政令统于一尊,财富归诸一人,尊卑贵贱体制殊严,士农工商品流各派。涣汗(帝王的圣旨、号令)颁而八方罔不承听,矧(况且)其在逐末之人何得妄参国是…夷狄之道未可施诸中国也。中国制治必须朝廷操利权。利不足操朝廷之权,然后可冀效诚于商贾;使富商大贾视官宦如帝天,偶一盼睐便可以为至荣极宠,斯匍匐以献其财力而惟恐不纳矣。

——刘锡鸿《论时事书偶笔》


(1)比较两人的观点,其具体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综合上述材料,从作者视角和史料价值的角度,你如何看待郭刘之辩。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与西方相比,中国启蒙不仅匮缺市民社会的根基和动力,而且没有西方式的孕育了现代性的传统资源可资利用。这样,当启蒙运动移植西方现代性价值并以其批判本土传统时,传统的抗拒和文明的冲突,都是西方内源性启蒙所未曾遭遇过的。五四时代中国思想文化的转型,是一个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的西方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摘编自高力克《五四:未完成的启蒙》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9 . 晚清冯桂芬主张设立船炮局并聘洋人为师,“招内地善运思者,从受其法…工成与夷制无辨者,赏给举人,一体会试。出夷制之上者,赏给进士,一体殿试”。这反映出(     
A.科举制顺应时代发展要求B.洋务运动近代化成效显著
C.制度变革的条件已经成熟D.民族危机引发观念更新
10 . 近代以来,中国的一批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路。他们著书立说,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领域不断拓展,内容不断深化。其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著作为(     
A.《海国图志》B.《校邠庐抗议》
C.《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D.《孔子改制考》
2022-07-09更新 | 401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06旧民主主义革命-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追踪分析与预测(全国通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