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严复与《天演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举中国万里之土壤,历二千四百年之绵暖,合数万后王卿士绅缨民庶妇孺之礼俗,所信受奉行,诵读尊敬者,岂非先圣孔子之遗教耶?夫孔子之道,本于天,人之性出于天,故因人性以为道,若男女食味被服别声,人之性也,但品而节之,而不绝之,故至易至简,而人不可须臾离其道也。苟非若婆罗门之去由出家,墨子之非乐不歌,则普大地万国之人,虽欲离孔教须臾而不能也。非惟中国人,凡人之为人,有生我者,有与我并生而配合同游者,有同职事而上下者,则因而立孝慈友弟义顺忠信笃敬之伦行。苟非生于空桑,长于孤岛无人之地,则是道也,凡普大地万国之人,虽欲离孔教须臾而不能也。非惟中国为然也,恻隐羞恶谋虑进取,人之性也,扩而充分之,以为仁义智勇之德,虽禽兽亦有是一二焉,但不能合而扩充耳。则是道也,凡普大地万国之人,虽欲离孔子教须臾而不能也。……

故灭国不足计,若灭教乎,则举其国数千年之圣哲豪杰,遗训往行尽来灭之,所祖述者,皆谓他人父也,是与灭种同其惨祸焉。何其今之人,不自爱国,乃并数千年之文明教化,与其无量数圣哲之心肝,豪杰之骨血,而先灭之欤?彼以孔教为可弃,岂知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若孔子教可弃也,则一切文明随之而尽也,即一切种族随之而灭也。

——康有为《孔教会序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康有为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 . 维新派效法西方,将“人”视为改造社会的关键,通过教育提高国民素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维新派的教育思想

思想出处
小学是学生身体成长的关键时期,应少做课多游戏,“以养身健乐为主”。中学生身体稚弱,除养体外可重点学习礼乐,“礼以固其肌肤之会,筋骸之节……乐以涵养其性情,调和其气血,节文其身体,发越其神思。”大学“亦重体操,以行血气而强筋骸”康有为《大同书》
尚武精神是“急务”,认为“体操而外,凡击剑、驰马、蹴鞠、角抵、习射击枪、游泳竞渡诸戏”的参与者,应该受到格外的鼓励和嘉奖,从而强种强国《梁启超文存》
“盖生民之大要三,而强弱存亡莫不视此:一日血气体力之强,二日聪明智虑之强,三日德行仁义之强。”“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严复《原强》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维新派的教育思想”,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析。(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2-01-17更新 | 234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凡文明之国,其进化历程必由渔猎社会而游牧、而耕稼,只是为时有迟速而已。

二、至禹乃确立传位之定法。盖专制之权渐固,亦世运进步使然,无所谓德之隆替也。

三、优胜劣汰……服从强权,遂为世界之公例,成力所及,举世风靡,弱肉强食,视为公义。于是有具智、仁、勇者出,发明一种反抗强权之学说。以扶弱而抑强,此宗教之所以兴,而人之异于禽兽也。

四、本孔子专制之法,行荀子性恶之旨,在上者以不肖待其下,无复顾惜;在下者亦以不肖自待,而蒙蔽其上。自始皇以来,积二千余年,中国社会之情状,犹一日也。

——摘编自夏曾佑《中国古代史》(1904—1906年)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4 . 中西交流与文化形象

材料一   利玛窦的《中国传教史》将孔子比拟为古代希腊的大哲学家,认为中国人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过着良善的道德生活。该书在当时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8世纪欧洲流行的洛可可艺术风格,深受中国输入的陶瓷、丝绸产品的影响,具有纤细、轻盈和繁琐的装饰性。18世纪,法国人魁奈创立了重农学派,其刊物大量引用中国的典籍。在魁奈的敦促下,路易十五模仿中国皇帝举行了显示重视农业的仪式“籍田大礼”。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1898年,严复节译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并结合中国的时政分析,掺杂进自己.的大量发挥,出版了《天演论》。该书将进化论的适用范围推向极限,痛陈物竞天择、弱肉强食是万古不易的天演定律,一经刊印便风行全国。梁启超说:“中国数千年学术之大体,大抵皆取保守主义,以为文明世界,在于古时,日趋而日下”,进化观念传入后,“以为文明世界,在于他日,日进而日盛”。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对17、18世纪的欧洲产生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19世纪末进化论在中国风行的现象。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严复认为……应做到“体用一致”,“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叶隽《严复、蔡元培在北大精神初构中的影响评析》

材料二 余言皆视乎一己之志愿如何,吾此身愿为华盛顿、拿破仑、玛志尼、加尼波的乎?则政治、军事不可不学也……

——宋教仁日记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体用一致”的内涵,其思想实质又是什么?
(2)材料二中宋教仁的“志愿”是什么?他希望通过这种“志愿”建立哪种类型的“政治”?这种“政治”与材料一所倡导的“政治”相比在实现方式上有何不同?
6 . 古往今来,“经世”(治理国事)精神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特质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为此,他主张“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摘编自金良年撰《孟子译注》

材料二   明中叶以来,学术界“高谈性命”、“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等现象不断蔓延。黄宗羲以“求同存异”的方式评析明代学术。黄宗羲主张“学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乃不为迂儒”,同时他又将重视儒者的道德操守和经世能力判为具有正面意义的明代思想。

——摘编自史革新著《清代理学史》等

材料三   19世纪40年代~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代表及其经济思想

知识分子代表魏源(传统士大夫,近代初期改革派思想家)郑观应(从事洋务、自创企业、撰书立说)严复(早年留学英国,翻译亚当·斯密的《原富》等大量西方著作)
经济思想“语今日(鸦片战争后)缓本急标(同“末”)之法,则货先于食”。“习兵战,不如习商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要使国家富强,就要“利民”,“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

——摘编自吴慧主编《中国商业通史(第五卷)》


(1)孟子主张君王要“施仁政”。根据材料一概括其措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他提出上述主张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的思想与明代儒学的“求同存异”之处。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发展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概述近代知识分子为国家求“富强”在经济思想方面的认识轨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揭示近代中国先进分子为国家求“富强”所显示出的精神特质。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80年,应船政大巨吴赞成之聘,曾是福州船政学堂驾驶学堂第一届优秀毕业生的严复回母校担任教习。但因官阶太低,又不是科举正途出身,所以职微言轻。为了改变这一尴尬现状,从1885年开始,连续八九年间,严复参加了四次乡试,以博取一个举人的功名,增加一点说话的分量。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每次都铩羽而归。屈服于考试的压力,四次秋闱,四次落第,这被严复视为一生中洗刷不掉的耻辱。此后他再也没有参加过科举。1894年的甲午战争,多年经营的海军灰飞烟灭,大受刺激的严复开始了著述以醒世的写作,并以飞快的速度开始翻译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

——摘城自赵柏田著《帝国的迷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热衷于科举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严复。
2021-09-20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华大新高考联盟2019届高三4月教学质量测评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呜呼!观今日之世变,益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夫世之变也,莫知其所由然,强而名之日运会。运会既成,虽圣人无所为力,盖圣人亦运会中之一物。既为其中之一物,谓能取运会而转移之,无是理也。彼圣人者,特知运会之所由趋,而逆睹其流极(预料到它的发展方向)。唯知其所由趋,故后天而奉天时;唯逆睹其流极,故先天而天不违。于是裁成辅相,而置天下于至安。后之人从而观其成功,遂若圣人真能转移运会也者,而不知圣人之初无有事也。即如今日中倭之擤难,究所由来,夫岂一朝一夕之故也战!

——严复《论世变之亟》


根据材料和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评述严复关于”运会"的观点。(要求:明确观点,论据充分,论证合理,逻辑清晰。
2021-11-20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嬴秦以降,虽盛衰分合不常,然汉、唐、宋、明之外患,不过曰匈奴,曰突厥、曰回讫、吐番、曰契丹、蒙古,总之不离西北塞外诸部而已,降及今日,泰西诸国以器数之学,勃兴海外,履垓埏若户庭,御风霆如指臂,环大地九万里,罔不通使互市。虽以尧舜当之,终不能闭关独治。而今之去秦汉也,亦二千年。于是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夫自群圣人经营数千年以至唐虞,自唐虞积二千年以至秦始皇,自始皇积二千年以至于今,故曰不过万年也,而世变已若是矣。

——薛福成《变法》

材料二   处此时代,苟用平民主义,致令国内纷乱,势必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何能自立图存?惟国家主义盛行,则上下一心,遐迩一体,国人皆互相团结,壮其合群之魄力,发其爱国之精神,然后众志成城,急公仇而缓私仇,先国家而后家事,其国未有不盛,其种未有不倡者也。故欲致和平之幸福,为伟大之国民,必自尊重国家主义始。

——《论平民主义与国家之主义之兴废》,《东方杂志》1907年第4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天下观”的变化并分析晚清思想意识变化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国家主义”思想。
2019-01-01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历史(文)试题
10 . 启蒙运动中法国文化圈出现了研究中国热,而近代中国也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研究中国是启蒙思想家们的重要课题之一。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中国的皇帝拥有绝对权威,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法律,而是以皇帝的意志决定一切,这是他将中国归为专制政体的主要缘由。伏尔泰十分欣赏康雍乾的统治,认为皇帝自身受到儒家道德的约束以及文武百官的监督,同时又以道德来治理天下,是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

——摘编自崔婕《论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两种中国观》

材料二   启蒙运动的影响超出了欧洲范围,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独立斗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启蒙思想伴随着中国革命运动的兴起传播到中国,在中国革命的舆论准备和理论指导等方面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摘编自朱勇《欧洲启蒙运动及其影响》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孟德斯鸠与伏尔泰对中国政治体制认识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家热衷于研究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意图。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启蒙运动与中国近代社会变革”这一主题,提炼观点并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020-07-04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