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云南省镇雄县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云南 高一 期末 2021-07-11 3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作为春秋文化的代表,孔子是哲人也是诗人和歌者。歌唱是孔子日常生活的常态。作为歌者的孔子,常常借音乐表达内心的情怀。孔子对音乐的兴趣与他对周礼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南宋史学家郑樵曰:“礼乐相须以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孔子对周礼的倾心追慕和深入钻研,使他对“音乐”的社会文化功能有着深刻的认识。歌诗、鼓琴、击磬,丰富的艺术实践和深厚的品德学养,使得三代以来的音乐艺术发展成果能够在他那里得以升华。

②“礼崩乐坏”之所谓“乐坏”,一方面表现为周代典章制度中用以昭示“以仪辨等”的用乐秩序的混乱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贵族群体审美倾向的转移,即厌古乐而喜新乐。二者的实质,都是“乐”与“礼”的分离即“雅乐”精神的失落。孔子适逢这段文化裂变期的时空中心,对行将失落的周代雅乐进行修复、改造和传播,是他必须面对的、不容回避的文化使命。

③“正乐”是孔子为纠正礼乐秩序倾颓采取的重要措施。孔子的“正乐”是对《诗》的乐章和音律的规范整理,使之符合周礼对雅乐的要求。孔子的“正乐”还包括对乐器使用制度的维护。乐音和乐器在孔子那里,不仅是供人欣赏、上下和合的表演艺术,也是载礼之器、行礼之仪,因此,孔子“正乐”的实质在于为乱世“正礼”。

④对待音乐,孔子不仅强调要关注外在音乐形式,还应注重对内在精神的发掘。在孔子看来,揖让周旋、羽仑钟鼓都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非内在的文化精神。“礼乐”的精神实质不是强加于人的外在规定,而是主体在践习礼乐的过程中,所得到的人格提升和审美愉悦。“言而履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礼”是知行合一的个人践履,“乐”是行有所得的内在愉悦。由此而来,“乐”不再仅仅是礼之用,而是发展成为礼的内在精神。因而,孔子“复礼”必重“正乐”,两者同样不可或缺。

⑤因为“正乐”即“正礼”,所以孔子在谈及自己的为邦理想时,多次强调要“放郑声”。孔子说“郑声淫”“乱雅乐”,是因为郑、卫地区的音乐十分讲究艺术技巧,情感力量大于伦理力量,世俗的娱乐之情大于典礼肃穆之情,不符合周礼温柔敦厚、中正平和的艺术精神。孔子对郑声的放逐并不意味着对音乐美学功能的忽视。事实上,孔子是第一个指出音乐美学功能的人。孔子曰:“不能《诗》,于礼缪;不能乐,于礼素。”孔子说,如果没有音乐,礼的仪式就会显得质朴无文。“乐”之于“礼”的功能,是礼在形态世界中美的呈现。

(摘编自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对“音乐”的社会文化功能认识深刻,在他看来唯有礼乐能够改变当时的社会现实。
B.“乐坏”主要表现为“以仪辨等”的用乐秩序的混乱和贵族群体审美倾向的转移。
C.孔子对《诗》的乐章、音律的整理和对乐器使用制度的维护,实质在于为乱世“正礼”。
D.“礼乐”的精神实质在于践习礼乐过程中的自我人格提升和个体审美愉悦的获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孔子对音乐的偏爱写起,逐渐引出春秋时期音乐与周礼的关联。
B.文章将孔子对周礼的重视与“礼崩乐坏”的现实进行对比,凸显出“乐”的重要性。
C.文章分别从音乐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的文化精神,论述了孔子“正乐”的具体内容。
D.第五段作者引用孔子的“不能乐,于礼素”,表明他认可“乐”可以丰富“礼”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将对周代雅乐修复、改造和传播作为自己的使命,扭转了“雅乐”精神失落的文化现实。
B.孔子丰富的艺术实践和深厚的品德学养,为他纠正礼乐秩序倾颓的“正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C.孔子认为“复礼”必重“正乐”,“礼”重在内在愉悦,“乐”重在个人践履,两者不可或缺。
D.孔子主张“放郑声”,是因为郑声不符合周礼的艺术精神,不具备音乐的美学功能。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弹幕功能发展初期,青少年是其发展与应用的主力军,他们拥有更高的接受度和创新能力,能带动新的功能与技术更快走向市场,弹幕在这类群体的推动下能快速郁勃于网络也不足为奇。弹幕作为视频观看中的一种评论功能,它的出现不仅能使用户在视频观看中实时浏览评论和发送评论,根本性的变革在于它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对话工具。参与对话的主体不再是以往的一对一的模式,而是以所看的视频为原始材料,弹幕为技术工具,形成了以观看视频并打开弹幕的人群为潜在沟通群体的多对多的全新对话空间。与以往社交平台中的沟通不同,弹幕只出现于视频播放中,因此各类秩序规范的约束会相对困难,受众更加倾向于在这样的环境中完成自我表达,他们之间交流也更加顺畅,从而倒逼传播者与创作者不断提高制作水准。

互联网迅速发展,使处于信息社会中的人们,逐渐在技术作用下变成了漂浮于汪洋中的孤岛。人具有社会性,有时需要在互动中找寻自我价值,需要与人沟通来获得满足感。“弹幕”的出现使观看视频这个相对私密的个人活动开始出现互动感。弹幕文本叙事风格大多以轻松搞笑幽默为主。弹幕作为视频中即时评论与互动的文本,体现了用户对主流文化的调侃,对主流价值观的颠覆与解构,弹幕使用的受众通过戏谑的话语传播,轻松搞笑的吐槽,不断对视频文本进行加工与重组,受众的集体价值与倾向在这样的二次创作中展现。

无论是有强烈现场感的直播互动弹幕,还是情感化的、占满屏幕的视频弹幕,都会给人强烈的仪式参与感,这种“虚拟在场”的情感共鸣,使得参与弹幕发送和浏览的受众都产生了由互动带来的狂欢。与其他社交媒体中的观点表达不同,弹幕的属性更自由与开放,不按照时间顺序机械的排列,更像是广场中随意的发言,同时又借由科技的作用保存于视频的某一个时段,消除了时空中的距离感,拉近了视频观看中互动的受众。同时在弹幕中,没有在公共空间中极具话语权和影响力的KOL (关键意见领袖)存在引导观点,使得文本更加贴近于受众自身的情感状态,受众在此刻具有身份隐匿的平等感,通过或讽刺或调侃的话语,不断进行文本与情感的互动,在这一过程中参与其中的受众都得到了情绪的释放,达到了狂欢的作用。

(摘编自白怡雯《从受众视角分析弹幕兴起的原因》)

材料二:

弹幕里充满了各式各样有趣的灵魂。在B站重温四大名著,无异于加入了一场集体怀旧。这令我们不难想起席勒的著名论断:“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那么,弹幕的游戏性与趣味性,对于其追随者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真的可以带来更美好的人生状态吗?

必须承认,弹幕文字游戏的创造门槛与理解成本都极低。时至今日,弹幕的飞翔,也不能摆脱这一噩梦。鉴于弹幕运动速度飞快,且面向最广大的受众,所以必须令人“秒懂”,否则将坠落于语言之海。秒懂的前提,是对庸常的臣服,这不仅是指对于媒体流行语的追随,更指向一种“自诩快乐的末人心态”。自嘲或嘲讽,均跳不出金箍棒画下的“安全圈”,保持在尚不触及本质的限度内。弹幕语言游戏,是从云端抛来的断断续续的经验碎片,其将四大名著融化降解,转变成一种轻型的、实用的人生法则。一句句俏皮话,将潜意识外化为文字趣味,就这样,弹幕暴露着人们“多快好省”的幽默感。

在热衷弹幕的人看来,弹幕具备野蛮生长的创发力。与口头表演一样,弹幕业已创造出了许多“套话”与流行语。比如缩略语就正是近年常见的网络用语类型,以极其经济的拼音缩写,提高了沟通的效率,召唤出固定的、集体性的反应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语言的“失焦”。格套无可厚非,但其中令人上瘾的传染力造成的传播效应,以及凌驾于差异性表达之上的霸权地位,恐怕与解放创造力的初衷恰好相反。

弹幕的趣味不仅是套路化的,也是相对的。区别于规范化的文学读写,它本身就被加冕为“快乐与创造力的福地乐土”。对于“自发性”“自由度”的无限肯定,势必掩盖“自由”背后的体制——弹幕场域的游戏规则与反应方式——正在发挥的主导作用。这一规则并非由游戏者共同制定,而是由“趣味”的治理术生成,其操纵者乃是资本——平台——流量的三位一体。“三位一体”再叠加超级技术,正在强势改变人们的生活环境,培养固定情境下的消费“习性”,进而重塑他们的文化趣味与生活方式。人们看不见“趣味”的后台,而只是将之视为人性自然,“趣味”的治理术也就顺畅无比了。在最为讽刺的意义上,不断制造继而满足人的欲望,不正是最“人道”的生财之道吗?

(摘编自李静《弹幕版四大名著:“趣味”的治理术》)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少年是弹幕发展与应用的主力,他们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同时也能带动新的功能与技术加速融入市场,推动弹幕的发展。
B.弹幕的受众通过戏谑的话语传播,对视频文本进行加工与重组,体现了其对主流文化的调侃,对主流价值观的颠覆与解构。
C.弹幕用户在保持尚不触及本质的限度内,将四大名著转变成一种轻型的、实用的人生法则,是为了让观众秒懂。
D.缩略语以经济的拼音缩写,召唤出固定的、集体的反应模式,必然会带来语言的“失焦”,影响弹幕用户的差异化表达。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以往的社交平台不同,弹幕的对话主体数量增多,对话的规则约束较少,受众更加愿意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由表达。
B.弹幕给人以强烈的仪式参与感,借由科技手段拉近受众距离,其文本也更加贴近于他们的情感状态,达到了狂欢的作用。
C.弹幕区别于规范化读写,是“快乐与创造力的福地乐土”,它正在重塑我们的文化趣味和生活方式,是一种人性自然的体现。
D.人们对于“自发性”“自由度”的无限肯定,势必会让弹幕背后的资本——平台——流量操纵的“趣味”的治理术变得更加顺畅。
6.弹幕有哪些弊端?请依据两则材料简要作答。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树

陈忠实

又有两个多月没有回原下的老家了。终于有了回家的机会,也有了回家的轻松,更兼着昨夜一阵小雨,把燥热浮尘洗净,也把自己都记不清的烦扰洗去。

进门放下挎包,先蹲到院子拔草。这是我近年间每次回到原下老家的必修课。或者说,每次回家事由里不可或缺的一条,春天夏天拔除院子里的杂草,给自栽的枣树、柿树和花草浇水,秋末扫落叶,冬天铲除积雪,每一回都弄得满身汗水灰尘,手染满草的绿汁。温习少年时期割草以及后来从事农活儿的感受,常常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

前院的草已铺盖了砖地,那些草无疑都是从砖缝里冒出来的。两月前回家已拔得干干净净,现在又罩满了。我的哥哥进门来,也顺势蹲下拔草,和我间间断断说着家里无关紧要的话。我们兄弟向来就是这样,见面没有夸张的语言行为,也没有亲热的动作,平平淡淡里甚至会让人产生其他猜想,其实大半生里连一句伤害的话从来都没有说过,更谈不到脸红脖子粗的事了。世间兄弟姊妹有种种相处的方式,我们却是于不自觉里形成这种习惯性的状态。

说话间不觉拔完了草,之后便坐在雨篷下说闲话,想到什么人什么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从雨篷下透过围墙上方往外望去,大门外场塄上的椿树直撑到天空。记不清谁先说到这棵树,是说这椿树当属村子里现存的少数几棵最大的树,却引发了我的记忆,当即脱口而出,这是咱爸栽的树。

我便说起这棵椿树的由来。大约是在“三年困难”中最困难的一年,我正上高中,周日回到家,父亲在生产队出早工回来,肩上扛着镢头,手里攥着一株小树苗。我在门口看见,搭眼就认出是一株椿树苗子。坡地里这种野生的椿树苗子到处都有,那时椿树结的荚角随风飘落,在有水分的土壤里萌芽生根,一年就可以长到半人高的树秧子。这种树秧子如长在梯田塄坎的草丛中,又有幸不被砍去当柴烧,就可能长成一棵大椿树;如若生长在坡地梯田里,肯定会被连根挖除晒干当作好柴火,怕其占地影响麦子生长。父亲手里攥着的这根椿树苗子是一个幸运者,它遇到父亲,不是被扔在门前的场地上晒干了当柴烧,而是要郑重地栽植, 正经当作一棵望其成材的树,进入郑重的保护禁区。

我对父亲的一个尤为突出的记忆,就是他一生爱栽树。他是个农民,除了农作本职外,业余爱好就是栽树。我家在河川的几块水地,地头的水渠沿上都长着一排小叶杨树。地头的水渠里大半年都流淌着从灞河里引来的自流水,杨树柳树得了沃土好水的滋养,迎着风如手提般长粗长高。我的父亲还指望着在地头渠沿培植的这些杨树,能补贴家用,能供给哥和我的学杂费用。

我在每个夏天的周日从学校回到家中,便要给父亲的那棵椿树秧子浇一桶水。这树秧长得很好,新发出的嫩枝竟然比原来的杆子还粗,肯定是水肥充足的缘由。这椿树就一直长着,直到现在。每隔一段时日抽空回到老家,到门口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棵椿树,父亲就站在我的眼前、树下或门口;我便没有任何孤独空虚,没有任何烦恼……

现在,在祖居的宅院里,两个年过花甲的兄弟,坐在雨篷下,不说官场商场,不议谁肥谁瘦,却于无意中很自然地说起父亲的两棵树。父亲去世已经二十五年,他经手盖的厦屋和承继的祖宗的老房都因朽木蚀瓦而难以为继,被我们拆掉换盖成水泥楼板的新房子,只留下他亲手栽的两棵树还生机勃勃,一棵满枝尖锐硬刺的皂荚树,守护着祖宗的坟墓园,一棵期望成材做门窗的椿树,成为一种心灵的感应的象征,撑立在家院门口,也撑立在儿子们的心里。

每到农历六月,麦收之后的暑天酷热,这椿树便放出一种令人停留贪吸的清香花味,满枝上都绣集着一团团比米粒稍大的白花儿,招得半天蜜蜂,从清早直到天黑都嗡嗡嘤嘤的一片蜂鸣,把一片祥和轻柔的吟唱撒向村庄,也把清香的花味弥漫到整个村庄的街道和屋院。每年都在有机缘回老家时闻到椿树花开的清香,陶醉一番,回味一回,温习一回父亲。今年却因这事那事把花期错过了,便想,明年一定要赶在椿树花开的时日回到乡下,弥补今年的亏空和缺欠。那是父亲留给这个世界也留给我的椿树,以及花的清香。

(选自《陈忠实自选散文集》,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对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我”与哥哥拔草闲聊的情景看似闲笔,实则既表明兄弟间平淡又真实的关系,又引出了下文对父亲栽树的回忆。
B.作者回老家拔草常常能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原因是回老家后可以不说官场商场,不议谁肥谁瘦,远离世俗的纷扰。
C.从文中看,父亲爱栽树,除了这是他的爱好外,还有通过种树卖钱来补贴家用和供给哥哥与“我”上学的费用的原因。
D.文章最后一段运用比拟的手法描写蜜蜂,写出了村庄朴素、清新、宁静、祥和的特点, 表达了作者对老家村庄的热爱。
8.请结合文本分析文章标题“父亲的树”丰富的意蕴。
9.请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文章的语言平实风格。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B.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C.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D.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狱掾,秦汉县级行政机构的属吏,辅佐县令主管刑法,位在狱史上。
B.河南,古代所指地域不同,文中指与河北相对的黄河以南广大地区。
C.亚父,意思是仅次于父亲,是项羽对范增的尊称,他坐在最尊席位。
D.为寿,古代祝颂辞,意为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祈祝他健康长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少有大志,不屑小事。青少年时代他不愿认真学习识字和剑术;在他看来识字只能记姓名,剑术只能胜一人,他要学习万人敌。
B.项羽豪气纵横,以勇自恃。秦始皇巡游浙江时,他渡过浙江准备袭击秦始皇并取而代之;凭借这份勇力与才气,让吴中子弟敬畏。
C.项羽豪爽率直,胸无城府。面对沛公拜见时的一番拉拢和试探,他很直率地说出曹无伤是告密者,并且还盛情挽留沛公与自己饮酒。
D.项羽自信自负,坚持己见。范增暗示杀掉沛公以绝后患,他不认同范增;他凭借自己的判断行事,没有意识到沛公是他未来的敌手。
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2)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楼[注]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注]


【注】①这首诗是764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写。当时诗人客居四川已是第五个年头。上一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定;十月便发生了吐番攻陷长安、立傀儡、改年号,代宗奔逃陕州的事;不久郭子仪收复京师。年底,吐蕃又破松、维、保等州(在今四川北部),继而再攻陷剑南、西山诸州。②梁父吟:古乐府中一首养歌。《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借以抒发空怀济世之心,聊以吟诗以自遣。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以哀景写哀情。“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颌联中“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四句的“变”,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引发读者作联翩无穷的想象。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D.全诗融自然景象、个人情思为一体,与《蜀相》一样寄意深远,体现了诗大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15.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