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陈忠实(1942-2016)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0 题号:1002700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树

陈忠实

又有两个多月没有回原下的老家了。终于有了回家的机会,也有了回家的轻松,更兼着昨夜一阵小雨,把燥热浮尘洗净,也把自己都记不清的烦扰洗去。

进门放下挎包,先蹲到院子拔草。这是我近年间每次回到原下老家的必修课。或者说,每次回家事由里不可或缺的一条,春天夏天拔除院子里的杂草,给自栽的枣树、柿树和花草浇水,秋末扫落叶,冬天铲除积雪,每一回都弄得满身汗水灰尘,手染满草的绿汁。温习少年时期割草以及后来从事农活儿的感受,常常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

前院的草已铺盖了砖地,那些草无疑都是从砖缝里冒出来的。两月前回家已拔得干干净净,现在又罩满了。我的哥哥进门来,也顺势蹲下拔草,和我间间断断说着家里无关紧要的话。我们兄弟向来就是这样,见面没有夸张的语言行为,也没有亲热的动作,平平淡淡里甚至会让人产生其他猜想,其实大半生里连一句伤害的话从来都没有说过,更谈不到脸红脖子粗的事了。世间兄弟姊妹有种种相处的方式,我们却是于不自觉里形成这种习惯性的状态。

说话间不觉拔完了草,之后便坐在雨篷下说闲话,想到什么人什么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从雨篷下透过围墙上方往外望去,大门外场塄上的椿树直撑到天空。记不清谁先说到这棵树,是说这椿树当属村子里现存的少数几棵最大的树,却引发了我的记忆,当即脱口而出,这是咱爸栽的树。

我便说起这棵椿树的由来。大约是在“三年困难”中最困难的一年,我正上高中,周日回到家,父亲在生产队出早工回来,肩上扛着镢头,手里攥着一株小树苗。我在门口看见,搭眼就认出是一株椿树苗子。坡地里这种野生的椿树苗子到处都有,那时椿树结的荚角随风飘落,在有水分的土壤里萌芽生根,一年就可以长到半人高的树秧子。这种树秧子如长在梯田塄坎的草丛中,又有幸不被砍去当柴烧,就可能长成一棵大椿树;如若生长在坡地梯田里,肯定会被连根挖除晒干当作好柴火,怕其占地影响麦子生长。父亲手里攥着的这根椿树苗子是一个幸运者,它遇到父亲,不是被扔在门前的场地上晒干了当柴烧,而是要郑重地栽植, 正经当作一棵望其成材的树,进入郑重的保护禁区。

我对父亲的一个尤为突出的记忆,就是他一生爱栽树。他是个农民,除了农作本职外,业余爱好就是栽树。我家在河川的几块水地,地头的水渠沿上都长着一排小叶杨树。地头的水渠里大半年都流淌着从灞河里引来的自流水,杨树柳树得了沃土好水的滋养,迎着风如手提般长粗长高。我的父亲还指望着在地头渠沿培植的这些杨树,能补贴家用,能供给哥和我的学杂费用。

我在每个夏天的周日从学校回到家中,便要给父亲的那棵椿树秧子浇一桶水。这树秧长得很好,新发出的嫩枝竟然比原来的杆子还粗,肯定是水肥充足的缘由。这椿树就一直长着,直到现在。每隔一段时日抽空回到老家,到门口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棵椿树,父亲就站在我的眼前、树下或门口;我便没有任何孤独空虚,没有任何烦恼……

现在,在祖居的宅院里,两个年过花甲的兄弟,坐在雨篷下,不说官场商场,不议谁肥谁瘦,却于无意中很自然地说起父亲的两棵树。父亲去世已经二十五年,他经手盖的厦屋和承继的祖宗的老房都因朽木蚀瓦而难以为继,被我们拆掉换盖成水泥楼板的新房子,只留下他亲手栽的两棵树还生机勃勃,一棵满枝尖锐硬刺的皂荚树,守护着祖宗的坟墓园,一棵期望成材做门窗的椿树,成为一种心灵的感应的象征,撑立在家院门口,也撑立在儿子们的心里。

每到农历六月,麦收之后的暑天酷热,这椿树便放出一种令人停留贪吸的清香花味,满枝上都绣集着一团团比米粒稍大的白花儿,招得半天蜜蜂,从清早直到天黑都嗡嗡嘤嘤的一片蜂鸣,把一片祥和轻柔的吟唱撒向村庄,也把清香的花味弥漫到整个村庄的街道和屋院。每年都在有机缘回老家时闻到椿树花开的清香,陶醉一番,回味一回,温习一回父亲。今年却因这事那事把花期错过了,便想,明年一定要赶在椿树花开的时日回到乡下,弥补今年的亏空和缺欠。那是父亲留给这个世界也留给我的椿树,以及花的清香。

(选自《陈忠实自选散文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对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我”与哥哥拔草闲聊的情景看似闲笔,实则既表明兄弟间平淡又真实的关系,又引出了下文对父亲栽树的回忆。
B.作者回老家拔草常常能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原因是回老家后可以不说官场商场,不议谁肥谁瘦,远离世俗的纷扰。
C.从文中看,父亲爱栽树,除了这是他的爱好外,还有通过种树卖钱来补贴家用和供给哥哥与“我”上学的费用的原因。
D.文章最后一段运用比拟的手法描写蜜蜂,写出了村庄朴素、清新、宁静、祥和的特点, 表达了作者对老家村庄的热爱。
2.请结合文本分析文章标题“父亲的树”丰富的意蕴。
3.请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文章的语言平实风格。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晨

陈忠实

后院的鸡棚里传来一声雄壮而又洪亮的鸡啼,冯老五醒来了。蒙在木格窗子上的塑料薄膜儿,现出了蒙蒙的亮光,天明了。

冯老五走出上房,一边结紧腰里的带子,一边走到小院里。夜里落过一场小雪,瓦沟里坐着一层薄薄的白雪,天已经放晴了,农历正月末尾的一弯残月,挂在东塬顶上。

儿子住的厢房的木门板上,挂着一把铁皮锁子。冯老五心里一惊,夜黑他去哪儿了?

冯老五好容易才从公社书记那里给退伍归来的儿子求得一个社办工厂的指标,昨天傍晚兴冲冲回到家,老伴却告诉他,后晌开了社员会,儿子被众人选上队长了!

春节过完了,队里还没有开工,现在到哪里去找儿子?准备清扫街道的时候,河滩里一阵叽叽嘎嘎的笑闹声传过来了……

冯老五拄着扫帚,看见了大堤的杨柳林丛中,有两三个人影在跃动,叽叽嘎嘎的笑闹声就是从那儿传到村子里来的,他似乎立刻预感到,那里边就有他的儿子。

冯老五走上河堤,进了护堤人住的瓦房里,审视一下炕头,有一本新订的白纸本子,封皮上写着几个字,他还能认得:冯家滩三队委员会。他翻开封皮,第一页上写着什么制度,再一页上,又是什么管理办法,他淡漠地笑笑,把本子扔回到原处。

冯老五从小瓦房出来,走上大坝,他吃惊地看见,在坝头上,他的儿子——冯豹子,正和两个青年在冰窟窿里掏水洗脸呢。

这就是老伴告诉他的昨天后晌选举出来的三个干部,夸下海口要让三队致富的三个人手!其中一个大概发现了冯老五,给他的儿子——那个只穿着绿黄绒衣的高个子指一指,儿子回头一看,随之就朝父亲站着的石坝走来。

爸!儿子站在当面,有点不自然,你一大早跑来……

豹子,你来,我跟你说句话。冯老五叫儿子,他想避开那两个碍眼的青年,又说:干脆回家说。

不行!爸!豹子说,我要开会哩!

开啥会?

社员会。

开社员会做啥?

研究今年的生产、管理和制度。儿子说,我仨夜里凑了个计划,想交社员讨论。

冯老五冷冷地说:先甭张罗吧!你们选举的干部合不合乎原则?为啥不给我这个支书打招呼?

开选举会的时候,你到公社去了,到处找不见,就叫副支书参加了。你不在,副书记就不能当家?

等支部研究以后再说。冯老五说。

不行,爸爸!我们昨晚研究决定了。豹子恳求说,你不能……叫俺们新班子的头一个决议就落空。

豹子站在原地,两条浓浓的黑眉毛朝鼻梁上头挤,挤起来两道高高的肉梁。他沉默着,不看爸爸,也不看那俩同伴,半天,他猛然转过身,对那俩小伙说:你俩回村,二牛,你去打铃,挨家挨户都招呼一下;忍娃,你到饲养室,把会场打扫干净!

二牛和忍娃转过身,奔跑着走了。

天亮了,东山顶峰的那一片蛋青色愈来愈透亮,开始现出明亮净洁的白光。群山,河川,南塬和北岭,已经呈现出清晰的轮廓。

一阵沉默。

冯老五点着了旱烟,看着儿子,恨铁不成钢地说:你知道我昨日到公社做啥去了?

知道。儿子很平静地说,给我寻出路。

既然你知道,为啥还要把队长接到手上?

爸,我给你说过,我不想到社办企业去!儿子说。

爸!儿子走到他跟前,流着眼泪,你不要气我!你知道我为啥要当这个队长吗?

冯老五转过头,瞅着儿子。

我为你!

为我?冯老五吃惊了,莫名其妙!

为你。儿子肯定说,你知不知道,社员对你的看法?

我当干部二十多年,一没偷,二没抢!谁对我有啥看法?冯老五理直气壮。

可是,你起手当干部的时候,大家分的粮食能吃饱,干了二十多年,现在倒吃不饱了!我参军那年,劳值二毛三,去年复员回来,长了七分,三毛!豹子说。

那是‘四人帮’捣乱,农业生产受破坏……

‘四人帮’垮台三年了,你看邻近的那些队变化多大!可我们队里还是老一套。而今正月已经完了,我看支部里头也没有个啥举动!豹子说。

冯老五沉默了,爸!社员说你是个好人。儿子说,可也对你不抱啥希望。

冯老五觉得儿子说得太扎刺了,说:你甭吹!农村事情的复杂性,你还没尝过。儿子胸有成竹地说:我们三个昨黑专门给自己订下了纪律!

你再想想!甭一时热血蒙心!等到你后悔的时候,就晚了。冯老五说,三队这个烂摊子,凭你仨?哼!好好掂量掂量!

我们掂量过了!绝不会比现在更瞎!豹子说,要是一年没见变化,我绝不赖在台上!

村口传来二牛呼叫豹子的声音。

爸,我要开会去了。豹子说,你也该去听听,你是支书,又是三队的社员!

我不去!冯老五说。

你该去!爸!豹子说,我们给社员拿出一个新管理办法,你听了会吃惊的!

冯老五看着儿子走下河堤,扯开步子,朝村庄走去。

太阳刚刚冒红,把群山的峰顶染成了红色,雪地里闪烁出耀眼的色彩。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冯老五给儿子寻出路,利用自己的关系很容易地为冯豹子谋了一份社办工厂的工作。
B.冯老五作为三队的支书,不偷不抢,社员对他的评价是好人,可见冯老五是个好支书。
C.冯家父子思想不同,观点对立,冯豹子言辞尖锐,没给这个做支书的父亲颜面和尊重。
D.冯老五对儿子恨铁不成钢,认为儿子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思谋出路,对他做队长充满担心。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境描写往往有象征作用,小说开头“后院的鸡棚里传来一声雄壮而又洪亮的鸡啼”,预示着新时代新生力量的强大。
B.冯老五把冯豹子等人新订的白纸本子“扔回到原处”的细节描写,说明冯老五对这制度不感兴趣,也反映出其思想守旧。
C.小说结尾对初升太阳色彩的描写,暗示冯老五其实已经理解并支持儿子的选择,父子二人冰释前嫌,消除了矛盾。
D.小说通过大量的语言描写来展现父子两代,新旧力量的冲突和较量,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3.小说语言具有地域特色,多用方言口语,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小说标题“早晨”具有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1-12-11更新 | 29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徐家园三老汉(节选)

陈忠实

农谚说:大寒将完,菜籽下田。

蔬菜生产专业队徐家园,在大寒节令到来的时候,准备务育夏菜苗儿的苗圃全部修整就绪,一方一方苗圃的矮墙上,重新抹上了麦秸泥皮,安在木格上的大块玻璃明光闪闪,圆床里铺上了由马粪、鸡粪和人粪混合的营养土,只等下籽了。

苗圃二人小组组长徐长林老汉,傍晚时,冒着三九寒风,骑着车子回到苗圃,进了土围墙的圆洞门,解下衣架上的白布袋,推开三间瓦房的木门,脚步利索得简直像个小伙子。

门里好暖和呀!无烟煤炉子上火苗呼呼直蹿,他的唯一的组员黑山老汉,正蹲在火炉旁淘洗着菜籽,那么认真,真是个实在人哩!不管组长在不在,他该做啥活就做啥活儿,不要人指拨,绝不会偷懒。长林老汉瞧着组员的黑四方脸,亲昵地说:伙计,事办成咧!咱想试办的那几样菜籽儿,种子站都给咱解决咧!

那就好!黑山笑着,诚恳地关心组长,快,先到火炉跟前来,今日冷得很。

长林放下装着新品种菜籽儿的布袋走到火炉边,摘下棉手套儿烤火。火苗映着他冻得红红的瘦码条脸,格外精神。他问:‘矮秆早’番茄籽儿冒芽咧没?

黑山高兴地答道:冒咧!

冒咧好!长林老汉语气里带一股热火火的劲头,明日晌午天气好的话,咱摆籽儿!

黑山却告诉他:治安今日一天来了几回,寻你哩!

没说有啥事吗?

没!黑山冷冷地说,你知道,那人和咱没言儿!

黑山老汉直杠子脾气,对他信任的组长毫不隐怀,直截了当说出他经过认真思索的猜测我看他是想往苗圃里头钻哩!今年蔬菜面积扩大咧,队长群娃前日说过,想给咱苗圃增加个人,三人务苗。保险是那个灵人逮着风儿了,不信,你看……

不等黑山把话说完,门外已传来治安本人亲切的问话:长林哥,回来咧?随着干散的声调,治安走进门来了。

治安老汉外表完全是一副闲闲散散的神气,随随便便坐在火炉边,对着火苗抽旱烟,大大方方问这问那,一副超然的神态。

长林老汉还是从治安老汉的眼神里看出了意思:不是闲谈的!只是碍于黑山在场,话不好开口罢咧!眼睛瞒不过人。

好一阵东拉西扯的闲谈,长林有点不耐烦,直接把话提出来:听说你今日寻了我几回,啥事呀?

没啥事!没!治安说着,瞟一眼黑山,我随便转来苗圃,看看收拾准备得咋样,节令不饶人呀!这关乎明年一料夏菜,社员半年收入,全看苗苗……

黑山站起来,不吭声走出去了。他看出治安是碍于他在当面,不好开口,自动腾了地方,让人家畅畅快快和组长说话。长林老汉心里完全明白直杠子黑山举动的含义。

果然,黑山一出门,治安老汉那派超然姿势没有了,用很小心的声调打探:老哥,听说苗圃上要添个人?

长林心里暗暗叹服,黑山猜测得准!他装作不在意地说:群娃有过这话,我给他说,春里事多活杂,劳力紧,苗圃上可以不添人!

你这老哥可想差池咧!省劳省工要会省,关键的弦口不敢省!治安大加反对,精明的他讲起苗圃应该添人的道理,苗圃,啥地方?关键的弦口……

不怎不怎!长林轻松地笑着,表示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我思谋来,我跟黑山脚手忙点,能支应下来。

治安有点失望,掩饰不住灵活的大眼珠里灰暗的神色,又不甘心地问:队长怎说?也不想添人咧?

队长还没吐核儿!长林笑着说。

看看看!还是人家干部想得周到,不像你老哥好强!治安大声说,希望之光使他的眼睛又明亮起来,今年扩大蔬菜面积成百亩,不是小事哩!这大的家业,怕多摊一个人的工分,把你和黑山累死图啥?

说是表扬队长,其实连他俩也都捎带上了,多会说话的人呀!这会儿,他是哪个人都不敢伤害,够灵醒的!长林老汉瞅着治安,抿着嘴笑,淡淡地说:其实,蔬菜面积扩大咧,大田里更费人手,劳力确实紧。

治安沉吟一下,终于问:不知队长把人定下没?

不知道。

嗨!治安虚叹一声,脸上现出难受的样子,不是兄弟今日拜在你门下,咱有这点技术,真个还带到黄土里去呀?前几年乱糟糟,如今世事大治咧!咱也想挽一挽袖子哩!

好么!好么!长林老汉说,你的技术确实不错!

不是我吹!治安来了劲,咱徐家园,除了你老哥,咱谁也不服他谁!要不是你老哥在这儿,我还不想来哩!说着吹着,自觉说溜了嘴,又莞尔一笑,勉强地说起光面子话,黑山老汉倒也实诚,就是脾气倔,难共事!这也没啥!

几年前,长林老汉被抽到大队兴办的试验站去了,徐治安在小队苗圃里主事。队长给治安又派了个帮手黑山。大家都看见,花白头发的治安老汉穿着洗得干干净净的衣服,白褂灰裤儿,过早地蓄起一撮花白相间的短胡须,经常坐在苗圃井边的柳荫下,捉着三尺长的长管子旱烟袋,优哉游哉地纳凉。黑山老汉撅着屁股,浇水呀,施肥呀,忙得丢鞋遗帽子。治安老汉只是指拨他做完什么,下来再做什么。黑山老汉并不在乎,他抱定一条不能白挣队里的工分的主意,不管组长怎样,自己该做啥还做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和第三段通过对井然的准备工作和长林老汉的动作的描写,暗示了育苗工作的紧张与辛苦,也展示了人物的精神状态。
B.黑山老汉与治安老汉之前在一起共过事,但二人之间存在矛盾,这也是治安老汉不愿在黑山老汉面前透漏自己的真实目的的一个原因。
C.苗圃是徐家园里育苗保苗的地方,在生产队中较受重视,对技术要求也较高,治安老汉想进苗圃是不想让自己的技术荒废。
D.长林老汉看出治安老汉的心思,但在神态和语言中故意装作不知道,使治安老汉的情绪跌宕起伏,增加了谈话的趣味性。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部分引用农谚,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徐家园精心准备务育夏菜苗儿的内容,也为后面主要人物的出场提供背景。
B.文本中的环境描写比较精练,“无烟煤炉子上火苗呼呼直蹿”反衬出外面天气寒冷,也渲染烘托了紧张忙碌的氛围。
C.本文语言特色鲜明,人物对话多用方言俚语,如“摆籽儿”“吐核儿”“灵醒”等词,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生活气息。
D.本文主要通过对话来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人物性格,并在简短的对话中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富有深意。
3.治安老汉最终能不能进入苗圃?请根据文本内容谈谈你的推断。
4.作者陈忠实在谈到《徐家园三老汉》的创作动机时曾说过:“我在这篇小说中有意锻炼人物塑造的基本功。我想看看自己能不能写出同类人物的差异来。”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中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差异”。
2024-01-27更新 | 4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日子

陈忠实

两架罗筛,用木制三脚架撑住,斜立在掏挖出湿漉漉的沙石的大坑里。男人一把镢头一把铁锨,女人也使用一把镢头一把铁锨;男人有两只铁丝编织的铁笼和一根扁担,女人也配备着两只铁丝编成的铁笼和一根扁担。

我回到乡下的第一天,走到滋水河边发现了河对面的这一对夫妇。就我目力所及,上游和下游的沙滩上,支着罗网埋头这种劳作的再没有其他人了。

早春中午的太阳已见热力,晒得人脸上烫烫的,却很舒服。

“你该到城里找个营生干,”我说,“你是高中生,该当……”

“找过。也干过。干不成。”男人说。

“一家干不成,再换一家嘛!”我说。

“换过不下五家主儿,还是干不成。”女人说。

“工作不合适?没找到合适的?”我问。

“有的干了不给钱,白干了。有的把人当狗使,喝来喝去没个正性。受不了啊!”他说。

“那是个硬熊。想挣人家钱,还不受人家白眼。”她说。

“不是硬熊软熊的事。出力挣钱又不是吃舍饭。”他说。

“凭这话,老陈就能听出来你是个硬熊,”女人说,“他爷是个硬熊。他爸是个硬熊。他还是个不会拐弯的硬熊——种系的事。”

“中国现时啥都不缺,就缺硬熊。”他说。

“弓硬断弦。人硬了……没好下场。”她说。

“这话倒对。俺爷被土匪绑在明柱上,一刀一刀割。割一刀问一声,直到割死也不说银圆在哪面墙缝里藏着。俺爸被斗了三天两夜,不给吃不给喝不准眨眼睡觉直到昏死,还是不承认‘反党’……我不算硬。”

“你已经硬到只能挖石头咧!你再硬就没活路了。硬熊——”

他很坦率又不无迷津地悄声对我说,他也搞不清自己为什么偏偏注意女人的腰,一定要娶一个腰好的媳妇,脸蛋嘛倒在其次,能看过去就行了。

他大声慨叹着,不无讨好女人的意思:“农村太苦太累,再好的腰都给糟践了。”

男人把堆积在罗网下的石子铲进笼里,用扁担挑起来,走上沙坑的斜坡,木质扁担吱呀吱呀响着,把笼里的石头倒在石堆上。折返身回来,再装再挑。女人对我说:“他见了你话就多了。他跟我在这儿,整晌整晌不说一句话。”

太阳沉到西头的这一瞬,即将沉落下去的短暂的这一瞬,真是奇妙无比景象绚烂的一瞬。泛着嫩黄的杨柳林带在这一瞬里被染成橘红。河岸边刚刚现出绿色的草坨子也被染成橘黄色。小木桥上的男人和女人被这瞬间的霞光涂抹得模糊了,男女莫辨。

应办了几件公务,再回到滋水河的时候,小麦已经吐穗了。我有点急迫地赶回乡下老家来,就是想感受小麦吐穗、扬花飘香这个季节的气象。

女人正挥动铁锨朝罗网上抛掷着沙石。男人呢?

“那位硬熊呢?”“没来。”

我问:“咋咧?出什么事了?”

她停住手中的铁锨,重重地深深地吁出一口气:“女儿考试没考好。”

“就为这事?”我也舒了一口气,“这回没考好,下回再争取考好嘛!”

“这娃娃也是……平时学得挺好的,考试分数也总排前头。偏偏到分班的节骨眼上,一考就考……”

“直到昨日晚上,他才说了一句话:我现在还捞石头做啥!我还捞这石头做啥……”

“你不是说他是个硬熊吗?这么一点挫折就软塌下来了?”我说。

“他高考考大学差一点点分数没上成,指望娃能……”

“他来了!天哪!他自个儿来了——”

我听见女人的叫声,也看见她随着颤颤的叫声涌出的眼泪。

我瞬间看见他正向这边的沙梁走来。

他的肩头背着罗网,扛着镢头铁锨,另一只肩头挑着担子,两只铁丝编织的铁笼吊在扁担的铁钩上。

他对我淡淡地笑笑。

他开始支撑罗网。

“天都快黑咧,你还来做啥?”她说。

“挖一担算一担嘛。”他说。

许久,他都不说话。 镢头刨挖沙层在石头上撞击出刺耳的噪声,偶尔迸出一粒火星。

许久,他直起腰来,平静地说:“大不了给女儿在这沙滩上再撑一架罗网!”

我的心里猛然一颤。

我看见女人缓缓地丢弃了铁锨。我看着她软软地瘫坐在湿漉漉的沙坑里。我看见她双手捂住眼睛垂下头。我听见一声压抑着的抽泣。

我的眼睛模糊了。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男人”为了不受城里人的轻视,为了心灵的轻松,选择了回乡挖石,“他”宁可体力受损,也不愿心灵受到伤害。
B.从对女儿考试没考好这件事的态度可以看出,女人是一个通情达理而又乐观的人,而那个自认为“硬”的男人却被打垮了。
C.“我”之所以反复劝男人“到城里找个营生干”,是因为他是个高中生,也因为“我”和他谈得很投机,可以给他提出建议。
D.小说开头写男人、女人使用同样的镢头、铁锨、铁丝编织的铁笼、扁担,意在表明男人与女人都承受着一样的生活煎熬。
2.对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处表明时间的推移,照应前文关于“早春中午的太阳已见热力”的描写。
B.①处代季节,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写“我”再来乡下感受小麦吐穗、扬花飘香埋下伏笔。
C.②处通过直接描写谷物的生长情形来表现偏远乡村老家的环境。
D.②处虽无修辞手法,但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急迫以及对这种自然环境的由衷喜爱。
3.小说中的对话语言有什么特点?试结合材料分析。
4.小说结尾说“我的眼睛模糊了”,请结合全文探究“模糊”的原因。
2021-04-01更新 | 19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