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东省湛江市二十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广东 高二 期中 2021-07-25 4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发展经济学是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许多发展中国家取得政治独立或摆脱半殖民地地位开始追求现代化的背景下,从现代经济学中独立出来的子学科。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主流发展经济学是结构主义。当时发展经济学家的目标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成发达国家。他们认为,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水平高是因为他们有当时先进的资本密集型大工业,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是因为以农业或自然资源产业为主,两者产业结构不同。这一说法似乎有理。因此,当时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为了赶超发达国家,必须依靠政府,克服市场失灵的弊病,直接动员资源、配置资源以发展现代化大产业。“斯大林模式”就是这一特点。实际上,二战后拉美、非洲、南亚国家所采取的政策框架都一样,即通过政府的直接干预,动员资源、配置资源,以发展现代化的先进产业。这种政策框架,通常能在开始时带来五至十年由投资拉动的快速经济增长,等这些产业建立以后,就陷入停滞状态,导致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未缩小,反而拉大。换而言之,按照发展经济学“第一版”——“结构主义”制定的政策是失败的。

到了80年代,发展经济学进入第二版:“新自由主义”。当时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差距不断加大的原因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干预过多,市场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单纯靠政府干预,很容易建立理论模型证明,不仅会导致资源错配,效率低下,不能有效增加国民财富,也会创造租金,导致寻租而生腐败和贪污,拉大收入分配差距。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依据的“华盛顿共识”在20世纪80、90年代广为传播,认为发展中国家必须以“休克疗法”推行市场化、自由化与私有化,一次性地消除各种政府干预,并紧缩政府开支,保持财政收支平衡,这样才能把市场经济成功地建立起来。

但是,从理论上看是正确的政策,在实践中往往不成功。比如,亚洲“四小龙”和中国大陆等在发展和转型过程中,都是市场经济,或转向市场经济,似乎与新自由主义强调的市场作用一致,但他们同时都有非常积极有为的政府。亚洲“四小龙”、日本和中国大陆所采取的发展和转型思路既不是结构主义所主张的只靠政府、忽略市场,也不是新自由主义主张的只靠市场、政府退出,而是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两者兼而有之,有机结合。

当然,并非违背主流理论制定的政策一定成功,但我们没有看到按照主流理论制定政策取得成功的。发达国家的理论是在不断变化的,发展中国家在采用来自发达国家的理论时,必须考虑其具体条件和适用性。

因此,作为知识分子,如想以我们的努力贡献于国家的现代化,必须注重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当遇到问题时,不是照搬现成的理论,而是深入分析考察问题的本质和决定因素,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之路。

(摘编自林毅夫《发展经济学的反思与重构》)

材料二: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来自MIT经济系的两位教授Abhijit Banerjee和Esther Duflo及哈佛大学经济系教授MichaelKremer共同获得这一经济学领域的最高奖项。

尽管此次诺奖得主的学术背景无可挑剔,且三位也均在学术界享有着至高声誉,但对于本次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授予,笔者还是颇有遗憾的。

发展经济学应多多鼓励重要宏观话题、重大实践的深入研究,有时通过常识便可以辨别的结论,不应代表发展经济学的主流方向,获得经济学最高荣誉。毫无疑问,贫困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的重大问题,田野实验提倡通过大量的微观数据与精心设计自然实验进行问题研究,虽然研究方法具有创新价值,研究者也需要长期在艰苦的环境下作业,十分不易,但由于其关注点过于细微,往往依靠常识判断便可得到大致结论,如是否应该通过发放蚊帐解决疟疾问题,为贫困儿童发放驱虫药物是否会帮助孩子提高上课出勤率等问题,其现实意义和政策影响都非常有限。缺席对中国、韩国乃至亚洲其他取得经济增长奇迹国家研究的发展经济学具有天然缺陷。特别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对全世界脱贫工作贡献最大的国家,过去70年,中国减贫人数达到7亿人,占全球减贫人口总数的70%以上。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中国政策层要求在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因此,中国政策实践是全世界消除贫困的绝佳案例。中国政策制定者从未通过自然实验来解决贫困问题,但在实践的道路上,却根据中国自身的资源禀赋特点,通过渐进式的政策措施,由设立经济特区开始,慢慢积累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并根据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通过结构性改革实现了脱贫与经济发展目标。如此绝佳的发展经济学案例,却不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研究方向,这是有缺陷的,很难令人信服。

(摘编自沈建光《发展经济学的创新还是歧途?——评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发展经济学观点认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水平不同是因两者产业结构不同。
B.“斯大林模式”和二战后拉美、非洲、南亚国家所采取的政策框架均为通过政府直接干预,以发展现代化的先进产业。
C.亚洲“四小龙”、日本和中国大陆的发展不是只靠政府、忽略市场,也不是只靠市场、政府退出,而是市场和政府有机结合。
D.20世纪80年代,发展经济学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消除各种政府干预,保持财政收支平衡,以建立市场经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纯靠政府发展经济,不仅会导致资源错配,效率低下,也会因寻租而生腐败和贪污,造成社会不公。
B.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授予,忽略了中国对全世界脱贫工作的贡献,其现实意义和政策影响是有限的。
C.发展经济学理论上看是正确的,在实践中却往往不成功,说明发展经济学本土化问题很重要,不能照搬。
D.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是建立在发展经济学基础之上的,发展中国家采用这些理论要结合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发展经济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A.中国经济区域发展差距的趋势分析。
B.中国民众个体储蓄行为研究。
C.巴西区域经济政策的有效性研究。
D.中国中部的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发展经济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风拂面

孙春平

这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理发棚,简易得没法再简易。四根竹竿做桩,四片灰白布充墙。

小棚里有四个人,理发员是个高高瘦瘦的中年汉子,罩着白褂。他很健谈,手忙嘴不停,此时正跟理发的那位老者聊得欢。坐在靠边的凳上排队的便是我和另一位小伙子。棚子虽简陋,可理发员却想得周到,竹竿上挂了几本新杂志。我漫不经心地翻着一本《婚姻与家庭》。我旁边那位是个音乐爱好者,他东张张,西望望,嘴里却一刻不停地吹着口哨。

突然,口哨独奏戛然而止。我奇怪地从杂志上抬起眼睛,只见独奏者陡地站起身,竟在这比床铺大不了多少的棚子里踱起步来,踱到理发员身后,又蹲下身去扣鞋上的卡子。可那鞋卡并没有松,只见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然后站起身,把手插进裤袋……

那是一张50元的票子。棚子里好一阵没进别人,而我自己坐在这里没见地上有票子,况且站在棚子里不断活动的只有那理发员,显然,钱一定是他刚才掏东西时带出来的,而现在却进了别人的裤袋。

小伙子坐回座位,理发员回过头,淡淡地笑了笑,说:“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

“行啊,也不是在这里长住过日子。”小伙子胡乱应了一句,口哨又响起来。

我该怎么办?要不要马上把他“揪”出来,还是躲得远一点?

“喂,你们二位,谁先来呀?”老者已在对着挂在简易“墙”上的镜子“相面”了。理发员抖着围巾,转身问我们。

小伙子慌忙站起身,拔步却往外走:“哎,你理吧,我有点急事,得走。”他对我说。

走?便宜你!我一把拉住他:“喂,你有事就先理嘛,我不忙。”先稳住他,至于下一步,我还得好好想一想。

理发师傅笑着向我点点头,那有节奏的“嚓嚓”声很快伴着两个人的谈话又响起来:“要个啥发型啊?”

“你看着来吧。”

理发师傅转身抓毛巾擦了擦脸上的汗:“小伙子,工作啦,还是念书呢?”

“俺是临时工,正给热电厂撅屁股挖地沟呢。”

“甭愁,临时工也照样出息人。有句老话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当年诸葛亮未出隆中时,其实也是个待业青年,一直待到二十七岁,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汉朝还有个韩信,当待业青年时,受辱胯下都不在乎,后来为汉高祖打天下立下了大功。人生就怕没个志气,对不?”

我惊羡理发师傅的博识和引经据典的能力,我无心再看书,便也加入了谈话:“师傅,您没少读书呢。”

“倒是爱翻翻,下乡那几年,几本闲书都让我翻零碎了。唉,没赶上好时候,等熬回了城,都快三十了。”

“回城没分配工作呀?”

“分了,在纺织厂,干保全。在厂里的时候,一车间男工女工的头发,差不多都归我‘保全’。这几年,厂里放长假,咱总得找个挣饭吃的营生吧,就把业余变成专业啦。可厂里那些工友们还常大老远地跑来找我,剪完头10元20元的一扔就走人。我知道工友们的心意,可那钱咱能接吗,凡是到这儿来剪头的,不是蹬三轮就是守摊儿的。大家还想着我,还记得我的这点手艺,咱就知足啦。”

说话间,棚门口跑进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怀里抱着饭盒,进门就喊:“爸,快吃饭吧。我妈说,面条一放就打团了。”

我翻腕看表,哟,快两点了,忙说:“师傅,您还是先吃饭吧。”

“不忙,不忙,这小伙子有急事呢。”

“我等等,中。”小伙子“表态”了。

“你们年轻人的时间金贵。”师傅手中的剪刀仍在“嚓嚓”地响,又对站在旁边的姑娘吩咐:“把饭盒先放凳子上,拿着扇子给这位大哥扇扇,你看他出了多少汗。”真的,小伙子怎么出了那么多的汗,顺着脸颊和脖颈儿往下流。天是热,可也没热到这个程度啊。

姑娘撅撅嘴,执拗地端着饭盒:“我妈今天腿又痛得厉害,强撑着做了饭就又躺回床上去了。她说今儿午后要下雨,叫你早点收摊儿呢。”

“等你这位大哥剪完我就回去。”师傅又自言自语地说,“她妈在冷冻厂,那个厂也是活不起的样子了。本来开工资都难,偏又得了个风湿性关节炎,刮风下雨的,比天气预报都灵。”

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姑娘站在身旁,不情愿地正对着那位小伙子一下一下地扇。

此时,再看那小伙子,端坐椅上,双目紧闭,是在安然领受父女二人对他尽心尽意的服务,还是在内心对自己做着谴责?

小伙子理完发,站起身,红头涨脸地摸出2元钱,往师傅手里一塞,连声“谢谢”都没说,便匆匆跑出去了。我急了,跳起来要追出去,可胳膊却被师傅紧紧地拖住了。

“师傅,不能让他跑了!”

“他忙哩。”

“您不知道……”

“我知道,知道。”师傅笑呵呵地拍拍我肩头,硬拉我坐下。

“他——”我要喊出来了。

师傅对我笑着摇摇手,然后抬起一只脚,指给我看。原来在他脚下,正踩着小伙子刚才捡去的那张50元的票子。

“唉,人哪,谁没从年轻时过过,知道错了,就中啦!”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小理发棚简易得不能再简易,但理发师傅却在竹竿上挂了新杂志让顾客打发时间,可见他是个周到细致、为顾客着想的人。
B.理发师傅不愿意接受工友们理发时多给自己的钱,这不仅表现了理发师傅的自尊自爱,也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同情。
C.“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天气的变化没有给小理发棚带来凉爽,这暗示了理发棚里气氛沉闷。
D.小说围绕“捡钱”事件,以小理发棚为场景,通过对理发师傅、小伙子人物形象的塑造,含蓄地表现了理发师傅的善意和小伙子的转变。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动作细致传神,表现了小伙子的机警灵活。
B.“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暗示理发师傅已察觉小伙子捡钱的动作,设置巧妙。
C.小说叙写理发师傅女儿送饭情节,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的善良,也表现了理发师傅夫妻互相关心、和睦相处,丰富了作品内容。
D.小说中的“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参与者、见证者,“我”的情绪波动让读者身临其境,使故事更富真实性。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伙子的心理变化过程。
9.小说题目“清风拂面”有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
2023-01-02更新 | 186次组卷 | 35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校际联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1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伋(孔子的孙子)。
B.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
C.《孟子》共七篇,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D.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12.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发展生产,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13.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4.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应从哪些方面入手?请简要说明。
2021-07-25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二十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此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晚年旅居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孤雁“不饮啄”“声念群”,写出孤雁有品骨,非常想念它的同伴。
B.颌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境界忽然开阔。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仅是“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此际显得惶急、焦虑和迷茫
C.尾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表达了诗人感情。作者对孤雁无比怜悯,对野鸦也是羡慕,野鸦们全然不懂,它们无忧无虑、热闹非常,自得其乐。
D.“谁怜”二字直抒胸隐,凝聚了诗人对抓雁的怜惘之情。这一联以“谁怜”二字设问诗人与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了。
16.这首诗中“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