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9月联考语文试题
辽宁 高三 阶段练习 2021-09-10 63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三五以来,中国平均每两天新增一座博物馆,平均每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截至2020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总数达5788家。近日,多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的目标,并从优化博物馆体系布局、夯实博物馆发展基础、释放博物馆发展活力以及优化博物馆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其中,重点提到智慧博物馆建设。

实际上,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街区等概念层出不穷。博物馆智慧化建设,是博物馆自身在世界智慧化浪潮中与时俱进的主动选择。中国在实行博物馆免费开放后,于2014年就在多家博物馆开展了智慧博物馆建设试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有类似提法,《意见》的发布,可看作是规划的具体延伸。

智慧博物馆建设所聚焦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等众多领域,并非为博物馆专门打造。也就是说,这些新技术并不会天然地为博物馆带来全新的变化,某种程度上,它甚至与博物馆的传统工作模式大相径庭,因而需要我们找到对接的恰当路径,才能大放异彩。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就是目前我们找到的切入点。

从文物保护角度来看,运用相对成熟的新技术对文物进行保护,已经是业内共识。智慧保护代表着新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的最新应用。通过智慧保护,不仅能够建立环境监测与调控系统对文物进行预防性保护,建立文物修复管理系统、提升文物修复能力,还能从某种意义上实现文物的永生。正所谓绢寿八百、纸寿千年,无论保护水平如何高超,都无法扭转这一必然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采用最新技术对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尽可能完整、真实、准确地复制现存的文物,把文物本体承载的所有信息精准复制下来,从而使它的信息和价值能够传承下去,即可变相实现文物的永生永存。可以说,对文物进行智慧保护,不仅仅是博物馆的发展趋势,更是文物保护的必然要求。

博物馆智慧管理主要分为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两大版块。外部管理主要围绕观众及其活动展开,通过对观众信息、行为等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利用,优化博物馆运营方式,同时为观众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服务。内部管理包含的藏品资源管理、财产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业务,其涉及的技术和架构与社会其他行业联系最为密切、发展最为成熟,并一定程度上已经在某些行业中得到了验证与实践。特别是在我国电子商务十分繁荣的情况下,物流、仓储行业的智慧化程度很高,且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这无疑为博物馆内部管理的建设提供了参考借鉴和技术支撑。

智慧博物馆通过虚拟现实、数字展示、体感互动、智慧导览等技术,为展厅中的观众提供全方位沉浸式的高质量体验;通过举办配套的云展览为非现场观众提供服务,打破博物馆服务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建立文物知识图谱与知识平台,提升博物馆教育质量,打造可参与、可互动、可分享的高质量博物馆,使得文物真正活起来。新技术除了在展厅中为观众带来全新体验外,还可为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提供良好体验。智慧服务的潜力大,也需要用心用功对待。

智慧博物馆建设对接的是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带来的是与社区合作的可能性,是虚拟展览进入城市公共空间的更多方式,是全天候、全方位、永不落幕的奇妙探索,这也是其关键科学技术将纳入各类国家科技计划予以重点支持的原因。

博物馆的定义、功能、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智慧博物馆建设将为博物馆注入新的活力,沉寂在角落的文物将会被善于发现的眼睛点亮,千馆一面的现象将得到极大的改善。当然,无论博物馆如何智慧,其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使命不会改变,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才是博物馆建设的永恒基石。

(摘编自段勇、梅海涛《开启博物馆的智慧之眼》)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十三五”以来,中国平均每两天新增一座博物馆,平均每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而博物馆智慧化建设,是在世界智慧化浪潮的裹挟下发生的。
B.作为世界博物馆强国,国家从优化博物馆体系布局、夯实博物馆发展基础、释放博物馆发展活力、优化博物馆发展环境以及博物馆智慧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
C.运用相对成熟的新技术对文物进行保护,已经是业内共识。新技术在文物保护等领域的最新应用会为博物馆带来全新的变化。
D.关键科学技术之所以将纳入各类国家科技计划予以重点支持,是因为它对接的是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十四五”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多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可以看出,国家很重视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
B.智慧博物馆建设所聚焦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等众多领域,虽然并非为博物馆专门打造,但只要我们让它们为博物馆的传统工作模式服务,就能实现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
C.智慧博物馆既可为展厅中的现场观众提供高质量体验;又可通过举办配套的“云展览”为非现场观众提供服务;既可为普通观众带来全新体验,还可为某些特殊群体提供良好体验。
D.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将为博物馆注入新的活力,打破“千馆一面”的现象,使博物馆更好地履行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使命。
3.根据原文分析,下列选项中,全都属于智慧博物馆建设的一项是(     
A.在展厅中运用数字展示、体感互动、智慧导览等技术探索建设国家级行业博物馆,对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
B.建设具有当代主题的特色博物馆,展厅多设观看座椅以消除长久站立带来的疲劳感,
博物馆内部设陈列室、藏品库等功能分区
C.采集、分析和利用观众信息、行为等数据,精准复制文物本体承载的所有信息,建立文物知识图谱与知识平台
D.“云展览”进入城市公共空间,关注社区、乡村和边疆地区博物馆发展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5.请根据材料概括,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我国在博物馆建设方面可以有哪些举措?
2021-09-08更新 | 16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9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

梁衡

①由西安出发西行,车驶入甘肃境内,公路两边就是又浓又密的柳树。这种柳,是西北高原常见的旱柳,它树身高大,树干挺直,如松如杨,而枝叶却柔密浓厚。每一棵树就像一个突然从地心涌出的绿色喷泉,茂盛的枝叶冲出地面,射向天空,然后再四散垂,泼洒到路的两边。远远望去连绵不断,又像是两道结实的堤坝,我们的车子夹行其中,好像永远也逃不出这绿的围堵。

②左宗棠在西北的政治、军事建树历史自有公论。左宗棠隐居乡间时曾躬耕农亩,他是抱着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准备种田教书,终老乡下的。但是命运却把他推向西北,让他达则兼济天下,兼顾西北。而且除让他施展胸中的兵学、地学外;还要挖掘他腹中的农林水利之学。

③面对赤地千里,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栽树,这当然是结合战争的需要,但古往今来西北不知几多战事,而栽树将军又有几人?用兵西北先要修路,左宗棠修的路宽三到十丈,东起陕西的潼关,横穿甘肃的河西走廊,旁出宁夏、青海,到新疆哈密,再分别延至南疆北疆。穿戈壁,翻天山,全长三四千里,后人尊称为左公大道。他先选树种,认为西北植树应以杨、榆、柳为主。河西天寒,多种杨;陇东温和多种柳,凡军队扎营之处都要栽树。他还把种树的好处编印成册,广为宣传,又颁布各种规章保护树木。史载左宗棠严令以种树为急务相檄各防军夹道植树,意为居民取材,用庇行人,以复承平景象。左每到一地必视察营旁是否种树。在他的带领下,各营军官竞相种树,一时成为风气。现在甘肃平凉仍存有一块《威武军各营频年种树记》碑,详细记录了当时各营种树的情景。

④由于这样顽强地坚持,左宗棠在取得西北战事胜利的同时,生态建设也卓有成效。他在西北十多年,刚到西北时的情景是土地芜废,人民稀少,弥望黄沙白骨,不似人间光景。到他离开时,中国这片最干旱、贫瘠的土地上奇迹般地出现了一条绿色长廊。中国西北自秦以来共有三条著名的大道。一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的驰道;二是唐代的丝绸之路;三就是左宗棠开辟的这条左公绿柳之路,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西北公路建设基本上是沿用这个路基。三千里大道,百万棵绿柳,这在荒凉的西北是何等壮观的景色,它注定要成为西北开发史上的丰碑。左宗棠的绿色情结也还远不只是沿路栽树。他不但要三千里路绿一线,还要让万里河山绿一片。至少还有两点值得一说。一是种桑养蚕,引进南方的先进耕作,还亲自在酒泉驻地栽了几百株桑示范。蚕桑随之在西北逐渐推广。二是美化城镇,改善环境,听说国外有公园,左将总督府的后花园修治整理,定期向社会开放。

⑤兵者,杀气也。向来手握兵权的人多以杀人为功、毁城为乐,项羽烧秦宫,黄巢烧长安,前朝文明尽毁于一旦。他们能掀起造反的万丈狂澜,却迈不过政权建设这道门槛。只有少数有远见的政治家才会在战火弥漫的同时就播撒建设的种子,随着硝烟的退去便显出生命的绿色。

⑥柳树是一种易活好栽,适应性很强的树种,但也有一个缺点,不像松柏那样耐年头。我们要找千年的古柏很容易,千年的古柳几不可能,甚至百年以上的也不多见。所以对左公柳的保护、补栽,成了西北人民的一个情结,也是官方的一种责任,历代出台的保护文告接连不断。这一半是为了保护生态,一半是为了延续左公精神。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保护文件是晚清官府在古驿道旁贴的一张告谕:昆仑之阴,积雪皑皑,杯酒阳关,马嘶人泣,谁引春风,千里一碧。勿剪勿伐,左公所植。可以看出,此告谕的重点不在树而在人,是保护树但更看重左公精神的传承。

⑦我们发现在清和民国两代的政府文告中总少不了这样的词汇:左公、先贤、遗爱、遗泽等,要知道这是官方的公文啊,但仍难掩对左宗棠的尊敬。民国时还将左宗棠修缮过的兰州城门改名宗门,由省长亲笔题写,在众多研究左宗棠在西北的著作中最权威的一本是1945年初版于重庆,经王震将军提议又在1984年重印的《左文襄•公在西北》。此书从书名到内文,凡说到左宗棠时概不直呼其名,都是尊称文襄公,可见清和民国两代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只是进入当代后因极政治影响才有了一个小的反复。但随着人们对生态的再认识,又不觉想起了这位在西北栽树的湖南人。

⑧岁月无情,从1871年左宗棠下令植树到现在已一百四十多年,要想拜谒一下左公亲植的柳树不是件容易的事了。档案记载,1935年时的统计,平凉境内还有左公柳七千九百七十八棵,而1998年8月出版的《甘肃森林》记载,全省境内的左公柳只剩二百零二棵,其中大部分存于柳湖公园,有一百八十七棵。看来我十年间两到柳湖还是来对了,这里确是左公遗泽最多处。但198年到如今又过了十五年啊,斗转星移,大树飘零,左公柳还在锐减。

⑨那天,我到柳湖去,想穿越时空一会左公的音容。只见湖边星星点点,隔不远处就会现出几株古柳,躯干总是昂然向上的,但树身实在是老了,表皮皴裂着满是纵横的纹路,如布满山川戈壁的西北地图;齐腰处敞开黑黑的树洞,像是在撕心裂肺地呼喊;而它的根,有的悄无声息地抓地入土,吸吮着岸边的湖水,有的则青筋暴突抱定青石,如西北风霜中老人的手臂。但不管哪一棵,则一律于枝端发出翠绿的新枝,密浓如发,披拂若裾,在秋日的暖阳中绽出恬静的微笑。柳湖公园正在扩建,岸边补栽的新柳柔枝嫩叶随风摇曳,如儿孙绕膝。而在柳湖之外,已是绿满西北,绿满天涯了。我以手抚树,读着左公柳这本岁月的天书,端详着这座生命的雕塑。古往今来于战火中不忘栽树且卓有建树的将军恐怕只有左宗棠一人了。

文本二:

①综观众多作家的历史文化散文,可以看出他们在创作理念上具有某些一致性,即:追求文、史、哲的融合,用诗性话语在叩问历史的沧桑中对历史进行深度的意义拷问。

②创作历史文化散文,作家应是一只脚站在往事如烟的历史尘埃上,另一只脚又牢牢地立足于现在。他立足于现在而与历史倾心交谈,但他的宗旨绝不是简单地再现过去,而是从对过去的追忆、阐释中揭示它对现在的影响和历史的内在意义,从而开创一片以史明思的审美境界。

(摘编自王充间《论散文》)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紧紧围绕标题“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组织材料,写出了左公在西北植柳的巨大贡献和人们对他的纪念。
B.③、④两段文字对于读者把握作品内容有提示作用,读者可以由此出发,想象西北边陲茫茫的大漠中,连绵不断、伸向天边的绿柳。
C.文章⑦、⑧两段,作者把充分的事实和史料相结合,介绍了左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左宗棠治理西北边陲的现实意义。
D.作者着重强调了左宗棠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不仅仅体现在当时的官场上,即使放在整个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也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7.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运用类比的手法,写出了只有少数有远见的政治家,能够迈过政权建设这道门槛,植树栽柳、种桑养蚕、美化城镇,播撒建设的种子。
B.文本融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为一体,以饱含深情的笔墨追古思今,情感充沛,思想深邃,给读者以深沉的思考和艺术的享受。
C.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引用了一些文言文,并运用了不少四字词语,文白相杂,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并凸显了厚重、典雅、优美的文风。
D.文本情理并重,以评带传,所写的人物在百年历史中已有定论上又重新给出评价,这种评价又是不落窠臼的,从深层重新来诠释人物。
8.文本一第⑨段画线句子体现了散文的语言之美,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9.文本二中说:“创作历史文化散文,作家应是一只脚站在往事如烟的历史尘埃上,另一只脚又牢牢地立足于现在”,文本一在这一点上就做得非常成功,请据此简要谈谈文本一在材料选用方面的安排及其艺术效果。
2021-12-10更新 | 344次组卷 | 19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9月联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沈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迁提举司天监,日官皆市井庸贩,象图器,大抵漫不知。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后皆施用。

淮南饥,遣括察访,发常平仓钱粟,疏沟渎,治废田,以救水患。迁集贤校理,察访两浙农田水利。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挻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并而辇解[注]池盐给之言者论二事如织,皆不省。括侍帝侧,帝顾曰:卿知籍车乎?曰:知之。帝曰:何如?对曰:敢问欲何用?帝曰:北边以马取胜,非车不足以当之。括曰:车战之利,见于历世。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帝喜曰: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遂问蜀盐事,对曰: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一使出于官售,诚善。然忠、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偿费。帝颔之。明日,二事俱寝。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帝遣括往聘。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帝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赐括白金千两使行。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他日复问,亦如之。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

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耆旧出处,传于世。

(节选自《宋史·沈括传》)


【注】解:解州,地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挻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
B.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挻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
C.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挻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
D.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挻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进士第:考中进士。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宋制进士分五甲,元制为三甲,明清从元制。
B.常平仓:中国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而设置的粮仓,在市场粮价低的时候,适当提高粮价进行大量收购,在市场粮价高的时候,适当低价格进行出售。
C.列候:设置一系列侦察哨所。候,斥候,即侦察兵或侦察哨所。王维《使至塞上》中“萧关逢候骑”的“候骑”就是指骑马的侦察兵。
D.耆旧:年高望重者。耆,老人五十岁。古人对年龄的称呼还有:及笄,女子十五岁;弱冠,男子二十岁;花甲,六十岁;古稀,悬车,老人七十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沈括担任提举司天监时,掌管天文历算的官员都是些碌碌无为的人,而沈括设置了浑仪、景表、五壶浮漏等天文仪器。
B.对于蜀盐一事,沈括认为填塞私并,使所有的盐都由官府发售,当然好,但“列候加警”等花费将会使官府得不偿失。
C.面对辽国索要土地的无理要求,沈括从容应对,并凭借口辩之才取得了最终胜利。
D.沈括博学善文,他把平时与宾客谈论的事情记录下来,写成了《梦溪笔谈》,至今流传于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者论二事如织,皆不省。
(2)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
14.黄嵬之争中,沈括取得谈判胜利的原因是什么?请分条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喻西境

朱熹

北岭苍茫雨欲来,南山腾踯翠成堆。

稚杉绕麓千旗卷,野水涵空一鉴开。

客路情怀元倥偬,今晨游眺却徘徊。

自然触目成佳句,云锦无劳更剪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苍茫”二字,状出空阔辽远的场景;“翠成堆”,描绘了群山环抱、抵苍翠欲滴的风貌,“腾踯”二字,用拟人手法,照应“雨欲来”三字,间接写出云层翻滚的场景。
B.颔联,“绕”与“涵”相对,以前句之动显后句之静,用前句之疏形下句之密,促成视觉意象的变换。涵,原来是包容的意思,这里形容出碧水连天的壮观景象。
C.颈联,诗人被这瞬息变换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了,一时间竟/忘记了自己还要赶路,旅途中的心情原是那般迫不及待,而今日清晨游览后,又不愿离开。
D.前两联描摹山野景象,让读者身临其境,让诗人顿感心旷神怡,如人画境;诗人用笔墨记录这段偶遇,为后两联发出感慨做铺垫。
16.朱熹说过“未觉诗情与道妨,尽除理障出理趣”,请结合本诗的尾联,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2021-09-25更新 | 477次组卷 | 5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9月联考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崇仰真理,当仁不让,有强烈的道德觉醒意识(诗人当仁不让,自荐充当楚国政治的引路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树郭橐驼传》中,柳宗元借郭橐驼之口讲述了种树之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庭坚《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表达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脱和孤傲情怀。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________,娱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

因为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________。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向秀《思旧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惨遭遇的________,日趋多样和深切。即使实用文体,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就文学性而论,(                 )。

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________。由此,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因而,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传神写照       舒畅安心       感同身受       箴言
B.活灵活现       焦灼忧虑       无微不至       箴言
C.传神写照       焦灼忧虑       感同身受       宣言
D.活灵活现       舒畅安心       无微不至       宣言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
B.正因为内容的扩大与丰富,所以不仅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而且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
C.正因为内容的扩大与丰富,所以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
D.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而且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刘勰重“风骨”与“情采”,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
B.曹不“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
C.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
D.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墨是书法绘画的用品,       ①       ,“松烟墨”“油烟墨”和“油松墨”。松烟墨是采用松木烧烟,然后再加入胶和香料制作而成,墨色深重,但是缺乏光泽;油烟墨是采用桐油或菜油烧烟为主要原料,再掺入胶和香料制成,墨色黑而有光泽;油松墨是由松烟和油烟混合而成。作画时多用油烟墨,书法时油烟墨与油松墨皆可,因为它们不仅墨色黑有光泽,而且质地较为细腻。辨别墨的品质优劣,首先要看质地是否细腻;尤以黝黑而发紫光者为上;再看所含胶质轻重,以不涩笔、不泥砚为其标准;最后听研磨或者叩击的声音,以细腻清脆为准则。

徽墨是最有名的墨,被人们誉为“坚如石、纹如犀、黑如漆”。(             )。书画家公认徽墨“落纸如漆,万载存真”。据《徼州府志》记载,徽墨创产于晚唐时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徽墨”原名“奚墨”“李墨”。南唐时墨工奚超、奚廷圭父子被李后主册封为墨官,并赐给他们“国姓”李氏。从此之后,“李墨”便名闻天下。宋代宣和年间,李墨的产地歙州改名为徽州,“李墨”之名也就随之       ③       。用徽墨书写或绘画,墨色经久不变,至今似漆有光,故徽墨被人称为“千秋光”,驰名中外。

21.依次填入括号处的语句,最恰当的排序是
①宜书宜画       ②舐纸不胶       ③香味浓郁       ④入纸不润       ⑤徽墨色泽黑润
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21-09-08更新 | 147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9月联考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第3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又称2020年东京奥运会,于2021年7月23日至8月8日在日本首都东京举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从历史的角度看金牌。113年前,我国还未取得举办奥运的资格,但我们企盼金牌;89年前,刘长春只身代表中国参加奥运空手而归,我们渴望金牌;37年前,许海峰一枪实现中国奥运金牌的突破,辉光乍现;13年前,我们举办奥运,金牌数达到世界第一,举国欢腾,却逐渐陷入对金牌的魔怔;2016年里约,中国金牌数大幅下滑,舆论哗然;如今,中国队金牌失落,拒绝反感者有之,亦不乏鼓励安慰之声。

金牌的确重要。它是中国运动员优秀的表征,是全国人民的热切期望、是民族自豪和自信的来源,亦是一定程度上国家强大的体现。

但金牌也不重要。如今我国力增强,政治实力、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我们不必再为奥运会上得几块金牌而揪心。我们应更享受奥运的过程,更接近奥运精神的本真。


学校拟举办一场辩题为“过程更重要/结果更重要”的辩论会请你根据以上所给材料选择方,联系现实,写一篇辩论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65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6-90.4其他散文文学类-双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4脱脱等  《宋史》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朱熹(1130-1200)  哲理类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连贯选择题组
21-220.65情境补写  衔接与排序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4青年成长  任务驱动型作文  竞争 合作  哲理·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