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山东 高二 阶段练习 2021-10-14 36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功名之士,决不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为敦庞大雅之响。故陶潜多素心之语,李白有遗世之句。其心如日月,其诗如日月之光。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到他们的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编者注:透入肌肉和骨髓,比喻感受深刻)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词作,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而且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励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蕙风词话》卷一)的境地,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

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对话。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宋诗词应成为我们学习古典诗歌的首选阅读对象,作出这一判断不仅是基于作品阅读价值。
B.唐宋诗词所包含的“志”与“情”是其流传至今仍然能够对读者产生价值和意义的重要前提。
C.唐宋诗词中的典范作品,从读者提升自我人格境界的角度而言,很值得我们与之展开对话。
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故将人生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进而传递给读者。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莫砺锋对所引用的清人叶燮、沈德潜的相关表述是持认同态度的,这两则材料论证了材料一人品与文品并重的中心观点。
B.莫砺锋举李、杜、苏、辛四个例子,论证了古典诗词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与价值判断对现代人而言是有重大意义的。
C.有人认为陆机说的“诗缘情”与古典诗歌“诗言志”的纲领是矛盾的,但孔颖达认为,两者是合一的,莫砺锋认可孔颖达的说法。
D.读者在阅读唐宋词的过程中会代入自身的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从而对作品作出多样的诠释和解读,这样容易导致解读过度。
3.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所引清人叶燮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苏轼《答张文潜书》:“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
B.刘勰《文心雕龙》:“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
C.刘熙载《艺概》:“苏、辛皆至情至性人,故其词潇洒卓茕。”“英雄出语多本色,辛弃疾词,于是可尚。”
D.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潘岳(晋代诗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潘岳的字)拜路尘。”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
5.下面材料对王国维读李璟词的描述评析,充分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对此作简要分析和说明。

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叶绍钧

桌上的煤油灯放着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好像反而加浓了阴暗。桌旁坐着个老妇人,手里抱一个大约两周岁的孩子。她感得特别不安,不知道快要回来的阿弟将怎么说。

晚上,在她,这几天真不好过。除了孩子的啼哭,黄晕的灯光里,她有时仿佛看见鲜红的一滩,在这里或是那里——那是血!弄外,汽车奔驰而过,她就仿佛看见一辆汽车载着被捆缚的两个。门首时时有轻重徐疾的脚步声经过,她总觉得害怕,以为或者就是来找她和孩子的。

这时候,在她衰弱而创伤的脑里,涌现着雾海似的迷茫的未来。往哪方走才是道路呢?她一毫也不能辨认。怕有些猛兽或者陷阱隐在这雾海里边吧?她想十分之九会的。她不敢再想,便问孩子,大男乖的,你姓什么?

张。大男随口回答。

不!不!老妇人轻轻呵斥,大男姓孙。记着,孙,孙……

大男哭了起来,哇……妈妈呀……妈妈呀……

这样的哭最使老妇人伤心又害怕。屋内的器物仿佛跟着哭声的震荡而晃动起来,灯焰似乎在化得大,化得大,——啊,一滩血!

嗒,嗒,外面有叩门声。她吓得一跳,但随即省悟这声音极熟,一定是阿弟回来了。门才开一道缝,外面的人便闪了进来。

怎么样?老妇人悄然而焦急地问。

唉!总算看见了。

看见了?老妇人的眼睛张得可怕地大。

我今天去找了那个弟兄,好言好语同他说,求他大慈大悲,指点我去认一认他们的棺木。我又同他说了,我说这两个人怎样地可怜,女的有年老的娘,他们的孩子天天哭,叫着妈妈,妈妈……请他看老的小的面上发点慈悲心……

老妇人听着,凄然垂下眼光看手中的孩子。

这一番话动了他的心。阿弟接续说,他叹口气说,‘听你讲得伤心,就给你指点了吧。不过好好儿夫妻两个,为什么不安分过日子,却去干那些勾当!’

嘘……老妇人舒口气,她感觉心胸被压抑得太紧结了。她一样不懂女儿女婿的心思,但她清楚地知道他们同脸生横肉声带杀气的那些囚徒决不是一类人。不是一类人为什么得到同样的结果?

他引着我向野里走,一路同我谈。啊——

他停住了。他想如果照样说出来,太伤阿姊的心了。两个人向野里走。没有路灯,天上也没有星月,是闷郁得像要压到头顶上来的黑暗。那弟兄幽幽地说,‘他们两个都和善。你知道,这样的家伙我们就怕。那一天,我们那个弟兄,上头的命令呀,退缩了好几回,才皱着眉头,砰地一响放出去。那知道这就差了准儿,中在男的臂膀上。又是三响,才算结果了,两个染了满身红。’

老妇人见阿弟瞪着细眼凝想,知道有下文,愕然问,他谈些什么?

他说那男的很慷慨,几件衣服都送了人,他得一条外国裤子,身上穿的就是。阿弟连忙闪避。

那是淡灰色的。老妇人眯着眼凝视着灯火说。

这没看清,天黑。走到一处,他说到了。十来棵大黑树立在那边,树下一条一条死白的东西就是棺木。他低下头来。受了那弟兄十七号,十八号,你去认一认吧的指示而向那些棺木走去时的心情,他不敢说,也不能说。他想定了,说,他说棺木都写着号码,十七十八两号是他们俩。

十七,十八!老妇人忘其所以地喊出来,眼眶里明莹着仅有的泪。她重新经验那天晚上那个人悄悄来通报恶消息时的况味。她知道,嗒,嗒叩门声是他们特别的调子,开门进来,是肩并肩的活泼可爱的两个,这种事情绝不会有的了。一阵烈焰在她空虚的心里直冒起来,泪膜底下的眼珠闪着猛兽似的光芒,那辈该死的东西!

我告诉你,老妇人咬着牙说,你甥女儿嫁了,女婿是个清秀的人,我欢喜。她生儿子了,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我欢喜。他们俩高高兴兴当教员,和和爱爱互相对待,我更欢喜。唉!却成十七,十八!为了什么呢?总得让我知道。却说不必问了,就是你,也说不必问,问没有好处。——怕什么呢!我是映川的娘,姓张的丈母,我要到街上去喊,看有谁把我怎样!她拍着孩子的背又说,说什么姓孙,我们大男姓张,姓张!啊!我只恨没有本领处置那辈该死的东西!

阿弟听呆了,侧耳听了听外面有无声息,勉勉强强地说,这何必,就说姓孙又有什么要紧?——喔,我想起了。他伸手掏衣袋。他记起刚才在黑暗的途中,那弟兄给他一团折皱的硬纸,说是那男的托他想办法送与亲人的,忘了,一直留在外国裤子袋里。

他们留着字条呢!他说着。

啊!字条!老妇人身体一挺,周身的神经都拉得十分紧张。一种热望一忽儿完全占领了她。

阿弟凝着细眼凑近煤油灯念这字条。‘儿等今死,无所恨,请勿念。’嗤!这个话才叫怪。没了性命,倒说没有什么恨。‘恳求善视大男,大男即儿等也。’他们的意思,没有别的,求你好好看养着大男;说大男就是他们,大男好,就如他们没有死。只这‘无所恨’真是怪,真是怪!

拿来我看。老妇人伸手攫取那字条,定睛直望。

虽然不识字,她看明白这字条了。就仿佛有一股新的生活力周布全身,心中也觉充实了好些。睁眼四看,熟习的一些器物同平时一样,静处在灯光里。

大男,我的心肝,楼上去睡吧。她立起来走向楼梯,嘴唇贴着孩子的头顶,字条按在孩子的胸口,憔悴的眼放着母性的热光,脚步比先前轻快。

哇……孩子给颠醒了,并不张眼,皱着小眉心直叫,妈妈呀……

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四日作毕

(原载1927年10月《小说月报》18卷10号,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样的哭最使老妇人伤心又害怕”,“伤心”是因为老妇人由哭声想到大男父母的不幸,“害怕”则是因为这哭声可能会引来麻烦。
B.“这样的家伙我们就怕”“退缩了好几回”“这就差了准儿”,刽子手行刑的种种怯懦的表现,写出了革命者对反动派的震慑。
C.“十七、十八”两个棺木号码,写出遇难的年轻夫妇在反动派眼中只是代号,也暗示遇难人数之多,揭示了反动派残酷杀戮的罪行。
D.老妇人将“字条按在孩子的胸口”,“眼放着母性的热光”等细节,写出老妇人将为这新生的一代,勇敢担负起抚养他成人的责任。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画横线句运用了比喻和设问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了老妇人在悲哀、惶惑中满怀忧虑和恐惧的心理,担忧孩子在未来的日子里遭遇危险。
B.小说多处描写灯光、器物、姓氏及老妇人的眼睛等细节,使文章前后勾连,又形成纵向对照,让故事情节符合逻辑地展开,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C.小说故事发生在一间小屋内,又集中在一个晚上,通过一个集中的生活场景,让读者从老妇人心境的变化中了解时代的风云,极具艺术的感染力。
D.小说中的“夜”,一方面是写实,为故事设置背景;另一方面是象征,是大革命失败后黑暗、恐怖的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因此让人无法看到希望。
8.请简要分析“字条”在小说中的作用。
9.小说采用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行文,请分析两者的关系及效果。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初,仲淹以忤吕夷简,放逐者数年,士大夫持二人曲直,交指为朋党,及陕西用兵,天子以仲淹士望所属,拔用之。及夷简罢,召还,倚以为治,中外想望其功业。而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核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然更张无渐,规摹阔大,论者以为不可行。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幸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会边陲有警,因与枢密副使富弼请行边。于是,以仲淹为河东、陕西宣抚使,赐黄金百两,悉分遗边将。麟州新罹大寇,言者多请弃之,仲淹为修故岩,招还流亡三千余户,蠲其税,罢榷酤予民。又奏免府州商税,河外遂安。比去,攻者益急,仲淹亦自请罢政事,乃以为资政殿学士、陕西四路安抚使、知邠州。其在中书所施为,亦稍稍沮罢。以疾请邓州,进给事中。徙荆南,邓人遮使者请留,仲淹亦愿留邓,许之。寻徙杭州,再迁户部侍郎,徙青州。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赠兵部尚书,谥文正。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曰: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诸葛孔明草庐始见昭烈数语,生平事业备见于是。豪杰自知之审,类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幸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
B.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幸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
C.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幸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
D.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幸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朋党,封建社会中官员们为压制、打击政敌,利用同门、同乡、同年等多种关系结成的利益集团。
B.榷酤,汉以后政府所实行的酒业专卖制度,也泛指一切管制酒业取得酒利的措施。文中意指前者。
C.尚书,古代政府高官的名称,在明清,六部等部门的主官称为尚书,如主管科举的主官为兵部尚书。
D.论,评论,一般指史传文后面的评论性文字,主要是传记作者对传主一生功过是非的评价和总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以治理天下为己任,致力改革,削减冗滥,考核审查官吏,日夜谋划实现天下太平。但是他的改革打击官吏范围太大,评论的人认为无法实行。
B.麟州遭到敌寇侵扰,范仲淹整修旧的要塞,招回流亡百姓,免除他们的赋税,允许百姓卖酒,又上奏朝廷免除府州的商税,黄河以外的地区于是得以安定。
C.范仲淹曾有多次调动,先后任邠州、邓州知州和给事中等职。调任荆南时,邓州百姓拦住使者请求留任范仲淹,范仲淹也愿意留邓州,朝廷答应了这一要求。
D.传记作者认为,北宋是一个不乏明君和贤臣的朝代,范仲淹就是贤臣中的代表,他的坚毅品德、远大志向及承担责任的能力,可与古人媲美。
13.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百姓给范仲淹画像立生祠的原因。(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
(2)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3)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之道》)
(4)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四章》)
2021-10-1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

岑参

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注:①武威:今甘肃凉州。②晋昌:今甘肃瓜州,在武威西北一千余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感情丰富,与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B.首联用淅淅沥沥的春雨和明艳的黄鹂,营造了清新明丽的意境,为下文抒发感情作了铺垫。
C.尾联既有好友出使归来的喜悦,又有自己滞留边塞、归日无期的伤感,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D.本诗首联以景起笔,颔联情景交融,颈联由景到人,尾联以事作结,脉络清晰又富于变化
16.请赏析颔联中“飘”与“挂”二字的妙处。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容易(0.94)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以轮毂、器皿和屋室为例,说明了“有”和“无”的辩证关系:“____________。”(《〈老子〉四章》)
(2)孔子认为,要使人民有羞耻之心,而且有错误会自觉改过,就要“____________”。(《论语·为政》)
(3)成语“文质彬彬”来自《论语》,一个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人才能成为君子,孔子论述文与质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论语·雍也》)
(4)见到一个品德能力超过自己的人及一个不如自己的人怎么去做,孔子教诲我们,“____________”。(《论语·里仁》)
2021-10-13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18. 下列文句的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A.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具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信用无欺;节约费用,爱护官吏,役使百姓要在农闲时间。”
B.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
C.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都可以忍耐,什么事不可以忍耐呢?”
D.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放荡,悲哀而不痛苦。”
2021-10-13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19.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产生了一大批哲人,如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等,他们虽已经逝去两千多年,但他们的言论如明灯一般依然照耀我们前行。请在以上五位先哲中任选一位,谈一谈你对他们的认知,要求至少引用他们的一句言论,不少于60字。
2021-10-13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之所以蚊子在飞行过程中能避开障碍物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蚊子是利用翅膀、触角和气流的组合来进行导航的。在飞行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这些气流模式就会改变形状,并立刻被蚊子触角基部的一个感受器阵列检测到。这使蚊子能够利用被研究人员称作“空气动力学成像”的技术建立起周围环境的图像,______出地面和其他障碍物的位置,从而______地避开障碍物。蚊子这种超强的飞行能力真是______,研究人员据此开发出了能躲避碰撞的感知系统,并在四旋翼飞机上进行了测试,测试表明,该四旋翼飞机可以在足够的距离内探测到地面或墙壁表面,几乎不需要进行数据处理,这就意味着:未来基于这套感知系统所开发的无人飞行器,将如蚊子般在飞行过程中不会存在盲区,也不会撞到墙壁等障碍物。这项技术的突破以及与无人机的融合,将在很大程度上______无人机飞行的应用现状。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映射   驾轻就熟   无与伦比   改进
B.投射   轻而易举   叹为观止   改进
C.投射   驾轻就熟   叹为观止   改善
D.映射   轻而易举   无与伦比   改善
21.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
2021-10-14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颜渊入,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颜渊对曰:知者自知,仁者自爱。子曰:可谓明君子矣。

——《荀子·子道篇第二十九》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第三十三章)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子·谋攻篇》

读了以上材料后你有什么感想?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与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1-10-13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3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夜》  其他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4《宋史》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岑参(715-770)  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94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0.65文言文翻译选择题
190.65谈观点,写评论语言表达
20-210.65一般词语  辨析并修改病句  熟语(含成语)选择+表达
六、作文
220.4生活体验  人生感悟  材料作文  个人 他人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