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夜》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叶圣陶

桌上的煤油灯放着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好像反而加浓了阴暗。桌旁坐着个老妇人,手里抱着一个大约两周岁的孩子。她感到特别不安,不知道快要回来的阿弟将怎么说。

晚上,在她,这几天真不好过。除了孩子的啼哭,黄晕的灯光里,她有时仿佛看见鲜红的一滩,在这里或是那里——那是血!弄外,汽车奔驰而过,她就仿佛看见一辆汽车载着被捆缚的两个。门首时时有轻重徐疾的脚步声经过,她总觉得害怕,以为或者就是来找她和孩子的。

这时候,在她衰弱而创伤的脑里,涌现着雾海般迷茫的未来。往哪方走才是道路呢?她一毫也不能辨认。怕有些猛兽或者陷阱隐在这雾海里边吧?她想十分之九会的。她不敢再想,便问孩子,大男乖的,你姓什么?

张。大男随口回答。

不!不!老妇人轻轻呵斥,大男姓孙。记着,孙,孙……

大男突然哭起来了,哇……妈妈呀……妈妈呀……

这样的哭最使老妇人伤心又害怕。屋内的器物仿佛跟着哭声的震荡而晃动起来,灯焰似乎在化得大,化得大,——啊,一滩血!

搭,搭,外面有叩门声。她吓得一跳,但随即省悟这声音极熟,一定是阿弟回来了,门才开一道缝,外面的人便闪了进来。

怎么样?老妇人悄然而焦急地问。

唉!总算看见了。

看见了?老妇人的眼睛张得可怕地大。

我今天去找了那个弟兄,好言好语同他说,求他大慈大悲,指点我去认一认他们的棺木。我又同他说了,我说这两个人怎样地可怜,女的有年老的娘,他们的孩子天天哭,叫着妈妈,妈妈,……请他看老的小的面上发点慈悲心……

老妇人听着,凄然垂下眼光看手中的孩子。

这一番话动了他的心。阿弟接续说,他叹口气说,‘听你讲得伤心,就给你指点了吧。不过好好儿夫妻两个,为什么不安分过日子,却去干那些勾当!’

嘘……老妇人舒口气,她感觉心胸被压抑得太紧结了。她一样不懂女儿女婿的心思,但她清楚地知道他们同脸生横肉声带杀气的那些囚徒决不是一类人。不是一类人为什么得到同样的结果?

他引着我向野里走,一路同我谈,啊——

他停住了。他想如果照样说出来,太伤阿姊的心了。两个人向野里走。没有路灯,天上也没有星月,是闷郁得像要压到头顶上来的黑暗。那兄弟幽幽地说,‘他们两个都和善。你知道,这样的家伙我们就怕。那一天,我们那个兄弟,上头的命令呀,退缩了好几回,才皱着眉头,砰地一响放出去。那知道这就差了准儿,中在男的臂膀上。又是三响,才算结果了,两个染了满身红。’

老妇人见阿弟瞪着细眼凝想,知道有下文,愕然问:他谈些什么?

他说那男的很慷慨,几件衣服都送了人,他得一条外国裤子,身上穿的就是。阿弟连忙闪避。

那是淡灰色。老妇人眯着眼凝视着灯火说。

这没看清,天黑。走到一处,他说到了。十来棵大黑树立在那边,树下一条条死白的东西就是棺木。他低下头来。受了那弟兄十七号,十八号,你去认一认吧的指示而向那些棺木走去时的心情,他不敢说,也不能说。他想定了,说,他说棺木都写着号码,十七十八两号是他们俩。

十七,十八!老妇人忘其所以地喊出来,眼眶里明莹着仅有的泪。她重新经验那天晚上那个人悄悄来通报恶消息时的况味。她知道,嗒,嗒叩门声是他们特别的调子,开进来,是肩并肩的活泼可爱的两个,这种事情绝不会有的了。一阵烈焰在她空虚的心里直冒起来,泪膜底下的眼珠闪着猛兽似的光芒,那辈该死的东西!

我告诉你,老妇人咬着牙说,你甥女儿嫁了,女婿是个清秀的人,我欢喜。她生儿子了,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我欢喜。他们俩高高兴兴当教员,和和爱爱互相对待,我更欢喜。唉!却成十七、十八!为了什么呢?总得让我知道。却说不必问了,就是你,也说不必问,问没有好处——怕什么呢!我是映川的娘,姓张的丈母,我要到街上去喊,看有谁把我怎样!她拍着孩子的背又说,说什么姓孙,我们大男姓张,姓张!啊!我只恨没有本领处置那辈该死的东西!

阿弟听呆了,侧耳听了听外面无声息,勉勉强强地说,这何必,就说姓孙又有什么要紧?——喔,我想起了。他伸手掏衣袋。他记起刚才在黑暗的途中,那弟兄给他一团折皱的硬纸,说是那男的托他想办法送与亲人的,忘了,一直留在外国裤子袋里。

他们留着字条呢!他说着。

啊!字条!老妇人身体一挺,周身的神经都拉得十分紧张。一种热望一忽儿完全占领了她。阿弟凝着细眼凑近煤油灯念这字条。‘儿等今死,无所恨,请勿念。’嗤!这个话才叫怪。没了性命,倒说没有什么恨。‘恳求善视大男,大男即儿等也。’他们的意思,没有别的,求你好好看养着大男;说大男就是他们,大男好,就如他们没有死。只这‘无所恨’真是怪,真是怪!

拿来我看。老妇人伸手攫取那字条,定睛直望。

虽然不识字,她看明白这字条了。就仿佛有一股新的生活力周布全身,心中也觉得充实了好些。睁眼四看,熟习的一些器物同平时一样,静处在灯光里。

大男,我的心肝,楼上去睡吧。她立起来走向楼梯,嘴唇贴着孩子的头顶,字条按在孩子的胸口,憔悴的眼放着母性的热光,脚步比先前轻快。

哇……孩子给颠醒了,并不张眼,皱着小眉心直叫,妈妈呀……

一九二七年十月四日作毕

(原载于192711月《小说月报》1810号,有删改)


【注】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革命群众。本小说反映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样的哭最使老妇人伤心又害怕”,“伤心”是因为老妇人由哭声想到大男父母的不幸,“害怕”则是因为这哭声可能会引来麻烦。
B.“这样的家伙我们就怕”“这就差了准儿”“又是三响,才算结果了,两个染了满身红”再现了刽子手因害怕和厌恶而虐杀革命者的过程。
C.“十七、十八”两个棺木号码,写出遇难的年轻夫妇在反动派眼中只有代号,也暗示遇难人数之多,揭示了反动派残酷杀戮的罪行。
D.老妇人将“字条按在孩子的胸口”“眼放着母性的热光”等细节,写出老妇人将为这新生的一代,勇敢担负起抚养他成人的责任。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的“夜”,一方面是写实,为故事设置背景;另一方面是象征,是当时黑暗、恐怖的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因此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全都充满绝望。
B.小说多处描写灯光、器物、姓氏及老妇人的眼睛等细节,使文章前后勾连,又形成纵向对照,让故事情节符合逻辑地展开,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C.小说故事发生在一间小屋内,又集中在一个晚上,通过一个集中的生活场景,让读者从老妇人心境变化中了解时代的风云,极具艺术的感染力。
D.小说中对映川夫妇采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手法,是通过老妇人和阿弟的回忆或两人之间的谈话表现出来的。
3.小说采用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行文,请简析其在情节方面的作用。
4.戏剧谋篇中有一种技巧叫“锁闭式结构法”,采取横截面的手法,从接近高潮处写起,或从靠近结局写起,把矛盾冲突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时刻呈现在舞台上,而那些有关情节则用回顾叙述的方式在剧情发展中逐步透露出来。有人说,叶圣陶的《夜》融戏剧锁闭式结构于小说创作之中,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2-23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注]

叶圣陶

一条不很整洁的里弄,一幢一楼一底的屋内,桌上的煤油灯发出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好像反而加浓了阴暗。桌旁坐着个老妇人,她手里抱着一个大约不过两周岁的孩子。那老妇人的状貌没有什么特点,虽然额上已画上好几条皱纹,但不见得怎样衰老。只是她的眼睛有点儿怪,深陷的眼眶里,红筋牵牵连连的,发亮;放大的瞳子注视着孩子的脸,定定地,凄然失神。

近来,那孩子特别爱哭,叫开了头便难得停,好比大暑天的蝉。今晚,那老妇人却似乎感觉特别安慰;时候到了,孩子的哭还不见开场。然而在另一方面,她又感觉特别不安——不知道快要回来的阿弟将怎么说,不知道几天来醒里梦里系念着的可怜宝贝到底有没有着落。

她注视着孩子,在她衰弱而创伤的脑里,涌现着雾海般迷茫的未来。她不敢想,无聊地问孩子:大男乖的,你姓什么?

张。大男随口回答。

不!不!老妇人轻轻呵斥,不要瞎说,哪个姓张!我教你,大男姓孙。记着,孙……

孙。大男并不坚持,仰起脸来看老妇人的脸,就这样学着说。

老妇人的眼睛重重地闭了两闭,她的泪泉差不多枯竭了。

乖的,大男乖的。老妇人把大男紧紧抱住,脸贴着他的花布衫。不管哪个问你,你说姓孙,你说姓孙……声音渐渐凄咽了。

哇……大男突然哭起来了,泪水淌得满脸,妈妈呀……妈妈呀……

这样的哭最使老妇人伤心又害怕。伤心的是一声就如一针,针针刺着自己的心。害怕的是单墙薄壁,左右邻舍留心一听就会起疑念。

老妇人于是站起来踱步,让大男躺在臂弯里。

嗒,嗒,外面有叩门声,同时,躺在跨街楼底下的那条癞黄狗汪汪地叫起来。她吓得一跳,但随即省悟这声音极熟,一定是阿弟回来了,便匆遽地走去开门。

门才开一道缝,外面的人便闪了进来;连忙,轻轻地,回身把门关上。

怎么样?老妇人悄然而焦急地问。

唉!总算看见了。阿弟摸着额角,颓然,像完全消失了气力。

看见了?老妇人几乎要拉了阿弟便引她跑出去看。

阿姊,今天去找的那个弟兄,我同他说,有这样两个人,现在,人是没了,求他指点我去认一认他们的棺木。我又告诉他,这两个人是夫妻,女的有年老的娘,他们的孩子天天在外婆手里啼哭,叫着妈妈……唉!总之什么都说了,只少跪下来对他叩头。

老妇人听着,凄然垂下眼光看手中的孩子;孩子朦胧欲睡了。

老妇人感觉心胸被压抑得太紧结了。她虽不懂女儿女婿的心思,但她清楚地知道,他们同脸生横肉、声带杀气的那些囚徒决不是一类人。

阿弟又说:他引着我向野外去,他说棺木都写着号码,十七十八两号是他们俩。我们逐一认去,认到了,一横一竖放着。

他们两个倒下时,满身染红了。这话阿弟没敢说出来。

十七,十八!老妇人忘其所以地喊出来,脸色凄惨,眼眶里亮着仅有的泪。一阵忿恨的烈焰在她的心里直冒起来,泪膜底下的眼珠闪着猛兽似的光芒。

我告诉你,老妇人咬着牙说,身体索索地震动,我不想什么了,明天死好,立刻死也好。这样的年纪,这样的命!——怕什么呢!我是映川的娘,姓张的是我的女婿,我要到街上去喊,看有谁把我怎样!忿恨的火差不多燃烧着她全身,说到后段,语声转成哀厉而响亮。她拍着孩子的背,又说:说什么姓孙,我们大男姓张,姓张!我只恨没有本领处置那辈该死的东西,给年青的女儿女婿报仇!

阿弟听呆了,说:我想起了,他们留着字条呢!

啊!字条!老妇人身体一挺,周身的神经都拉得十分紧张。一种热望一忽儿完全占领了她。不接触女儿女婿的声音笑貌,虽只十天还不到,却似已隔绝了不知几多年。现在这字条,将诉说他们的一切,解答她的种种疑问。

字条拿出来了,是撕破了的一个联珠牌卷烟匣子,印着好几个指印,又有一处焦痕,反面写着八分潦草的一行铅笔字。

阿弟凝着细眼凑近煤油灯念那字条:‘儿等今死,无所恨,请勿念。’嗤!这个话才叫怪。没了性命,倒说没有什么恨!‘恳求善视大男,大男即儿等也。’他们的意思,没有别的,求你好好看养大男;说大男就是他们,大男好,就如他们没有死。只这‘无所恨’真是怪,真是怪!

拿来我看。老妇人伸手攫取那字条,定睛直望,像嗜书者想把书完全吞下去那样地专注。但是她并不识字。

室内十分静寂,小孩的鼾声微细到几乎听不见。

虽然不识字,但她看明白那字条了。岂但看明白,并且参透了里边的意义,懂得了向来不懂的女儿女婿的心思。就仿佛有一股新的活力周布全身,心中也觉得充实了好些。

大男,我的心肝,楼上去睡吧。她站起来走向楼梯,嘴唇贴着孩子的头顶,字条按在孩子的胸口,憔悴的眼透出母性的热光,脚步比先前轻快。她已决定勇敢地再担负一回母亲的责任了。

192710

(有删改)


[注]本文是最早反映“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的文学作品之一。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煤油灯发出黄晕的光”“器物模糊、惨淡”,阴暗浓重,是为了表现老妇人一家生活的穷困。
B.“近来,那孩子特别爱哭”,如“大暑天的蝉”,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的哭声不已,又制造了悬念。
C.老妇人在女儿女婿英勇就义后,决定再担负一回母亲的责任,善视大男,变成了勇敢坚定的革命者。
D.小说讲述的故事充分反映了当时的民众都能够理解革命者牺牲的意义,他们将会前赴后继英勇战斗。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十分注重内容的前后照应,如老妇人对女儿女婿的心思从不懂到懂,使整个故事既有呼应又耐人寻味。
B.小说有两条线索,明线写老妇人,暗线写她的女儿女婿,两条线索同时在同一地点交织,结构非常独特。
C.小说叙写老妇人反复告诫大男要记着自己姓孙,不能说自己姓张,这一行为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D.作者没有刻意追求故事情节的惊险曲折,而将大量笔墨用在对人物的刻画上,从而使小说颇具感染力。
3.请根据作者对老妇人眼睛的描写,分析她的心理变化。
4.茅盾先生曾指出,短篇小说创作应“抓住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来表现比它本身广阔得多、也复杂得多的社会现实”。请分析这篇小说的创作特点。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叶圣陶

一条不很整洁的里弄,一幢一楼一底的屋内,桌上的煤油灯放着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桌旁坐着个老妇人,手里抱一个大约两周岁的孩子。那老妇人深陷的眼眶里,红筋牵牵地,发亮;放大的瞳子注视孩子的脸,定定地,凄然失神。

近来,那孩子特别会哭,叫开了头便难得停,好比大暑天的蝉儿。老妇人百般抚慰,可是不大见效,直到他自己没了力,一壁呜咽,一壁让眼皮一会开一会闭而终于阖拢,才算收场。

今晚老妇人感到特别安慰:到这时候了,孩子的哭还不见开场,假若就这样倦下来睡着,岂不是难得的安静的一晚?然而她又感到特别不安:不晓得就将回来的阿弟怎么说法,不晓得几天来醒里梦里系念着的可怜宝贝到底有没有着落。这时候,她注视着孩子,她衰弱而创伤的脑里,涌现着雾海般迷茫的未来。她不敢再想,无聊地问孩子:“大男乖的,你姓甚?”“张。”大男随口回答。“不!不!”老妇人矫正他说,“我教你,大男姓孙。记着,孙,孙!”“孙。”大男并不坚持,仰起脸来看老妇人的脸,就这样学着说。

老妇人心头一阵酸。“随便哪个问你,你说姓孙,你说姓孙……”声音渐渐凄咽了。

“哇——”大男突然哭起来了。小身躯死命地挣扎,泪水淌得满脸。

老妇人知道每晚的常课又要开头,便以柔和的声音来呜他。大男照例不理眯,喉咙却张得更大了,“哇……妈妈呀……”这样的哭最使老妇人伤心又害怕。那一声就如一针,针针刺着自己的心。她于是站起来走,把大男横在臂弯里。从她那动作的滞钝以及步履的沉重,可见她确实有点衰老了。

搭,搭,外面有叩门声,同时,躺在跨街楼底下的那条癞黄狗汪汪地叫起来。她吓得一跳,但随即省悟这声音极熟,一定是阿弟回来了,便匆遽地走去开门。

门才开一道缝,外面的人便闪了进来;连忙,轻轻地,回身把门关上,好像提防别的什么东西也乘势掩了进来。

“怎样?”老妇人悄然而焦急地问。

“唉!总算看见了。”阿弟摸着额角,颓然,像完全消失了气力。

“看见了?”老妇人的眼睛张得可怕地大,心头是一种悲痛而超乎悲痛的麻麻辣辣的况味。

“阿姊,我今天遇见的那个弟兄,是一个好人。我找着了他,求他的恩典,指点我去认一认他们的棺木。我告诉他这两个人怎样地可怜,是夫妻两个,女的有年老的娘,他们的孩子天天在外婆手里啼哭,叫着妈妈,妈妈,……请他看老的小的面上发点慈悲心。”

“他约我六点钟在某路转角等他。我自然千恩万谢,提早等着。他引着我向野地里走,一路同我谈。啊——那弟兄嘴唇粘着支纸烟,一壁吸烟一壁幽幽地说,‘那一天,我们那个弟兄,上头的命令呀,缩了好几回,才皱着眉头,砰地一响开出去。又是三响,才算结果了,两个染了满身红。’”

“他说棺木都写着号码,他记得清楚,十七十八两号是他们俩。我们逐一认去,认到了,一横一竖放着,上面外国号码十七十八我识得。”

“十七,十八!”老妇人忘其所以地喊出来,脸色凄惨,眼眶里明莹着仅有的泪。一阵忿恨的烈焰在她空虚的心里直冒起来,泪膜底下的眼珠闪着猛兽似的光芒,“那辈该死的东西!”

阿弟看阿姊这样,没精没采回转头,叹着说。“我看棺木还好的,板不算薄。”

“我告诉你,”老妇人咬着牙,身体索索地震动,继续说,“我不想什么了,明天死好,立刻死也好。这样的年纪,这样的命!——怕什么呢!我是姓张的丈母,映川的娘,我要到街上去喊,看有谁把我怎样!”忿恨的火差不多燃烧着她的全体,语声毫无顾忌地哀厉而响亮。她拍着孩子的背又说,“说什么姓孙,我们大男姓张,姓张!啊!我只恨没有本领处置那辈该死的东西,给年青的女儿女婿报仇!”

阿弟听呆了,怀着莫名的恐惧,伸手掏衣袋。“他们留着字条呢!”他说着“啊!字条!”老妇人身体一挺,周身的神经都拉得十分紧张。字条拿出来了,是撕破了的一个联珠牌卷烟匣子,反面写着八分潦草的一行铅笔字。阿弟凝着细眼凑近煤油灯念这字条。“‘儿等今死,无所恨,请勿念。’嗤!这个话才叫怪。没了性命,倒说没有什么恨。‘恳求善视大男,大男即儿等也。’他们的意思,没有别的;求你好好看养着大男;说大男就是他们,大男好,就如他们没有死。只这‘无所恨’真是怪,真是怪!”

“拿来我看,”老妇人伸手攫取那字条,定睛直望,像嗜书者想把书完全吞下去那样地专凝。但她并不识字。

“大男,我的心肝,楼上去睡吧。”她立起来走向楼梯,嘴唇贴着孩子的头顶,字条按在孩子的胸口,憔悴的眼放着母性的热光,脚步比先前轻快。她已决定勇敢地再担负一回母亲的责任了。

“哇……”孩子给颠醒了,并不张眼,皱着小眉心直叫,“妈妈呀……”

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四日作毕


【注】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革命群众。本小说反映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绘了一幅凄凉惨淡的暗夜图,暗示了老妇人与孩子的生存环境之恶劣。
B.“近来,那孩子特别会哭”的原因是孩子岁数太小,而外婆年老,照料难以周全。
C.老妇人告诉大男说自己姓孙,而且反复强调,是怕孩子时间一久忘了自己的姓氏。
D.老妇人不识字却专凝地看字条,说明她在悲愤的打击之下,已经有点神志恍惚了。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夜”为标题,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自然背景,同时具有象征意义:统治者凶狠异常,整个社会还处在黑暗残暴的统治之下。
B.小说多次提到大男哭,而且两次写他哭着喊“妈妈呀……”,使情节前后连贯,相互呼应,真实自然,小说的结构因此显得很严谨。
C.“眼眶里亮着仅有的泪”“泪膜底下的眼珠闪着猛兽似的光芒”,这样神态上的细节描写表明老妇人不再伤感,只一心想报仇雪恨。
D.小说中的“字条”在结构情节和塑造人物上作用极大,既丰富了情节内容,助推了情节发展,又进一步刻画和丰富了人物形象。
3.这篇小说采用了明暗双线结构全文。请说说小说的两条线索各是什么,它们又是怎样交织在一起的。
4.小说中的字条在结构情节和塑造人物上作用极大,请简要分析。
2022-10-26更新 | 16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叶圣陶

桌上的煤油灯放着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好像反而加浓了阴暗。桌旁坐着个老妇人,手里抱一个大约两周岁的孩子。她感到特别不安:不知道快要回来的阿弟将怎么说。

晚上,在她,这几天真不好过。除了孩子的啼哭,黄晕的灯光里,她有时仿佛看见鲜红的一滩,在这里或是那里——那是血!弄外,汽车奔驰而过,她就仿佛看见一辆汽车载着被捆缚的两个。门首时时有轻重徐疾的脚步声经过,她总觉得害怕,以为或者就是来找她和孩子的。

这时候,在她衰弱而创伤的脑里,涌现着雾海般迷茫的未来。往哪方走才是道路呢?她一毫也不能辨认。怕有些猛兽或者陷阱隐在这雾海里边吧?她想十分之九会的。她不敢再想,便问孩子,“大男乖的,你姓什么?”

“张。”大男随口回答。

“不!不!”老妇人轻轻呵斥,“大男姓孙。记着,孙,孙……”

大男突然哭起来了“哇……妈妈呀……妈妈呀……”

这样的哭最使老妇人伤心又害怕。屋内的器物仿佛跟着哭声的震荡而晃动起来,灯焰似乎在化得大,化得大,——啊,一滩血!

嗒,嗒,外面有叩门声。她吓得一跳,但随即省悟这声音极熟,一定是阿弟回来了,门才开一道缝,外面的人便闪了进来。

“怎么样?”老妇人悄然而焦急地问。

“唉!总算看见了。”

“看见了?”老妇人的眼睛张得可怕地大。

“我今天去找了那个弟兄,好言好语同他说,求他大慈大悲,指点我去认一认他们的棺木。我又同他说了,我说这两个人怎样地可怜,女的有年老的娘,他们的孩子天天哭,叫着妈妈,妈妈,……请他看老的小的面上发点慈悲心……。”

老妇人听着,凄然垂下眼光看手中的孩子。

“这一番话动了他的心。”阿弟接续说,“他叹口气说,‘听你讲得伤心,就给你指点了吧。不过好好儿夫妻两个,为什么不安分过日子,却去干那些勾当!’”

“嘘……”老妇人舒口气,她感觉心胸被压抑得太紧结了。她一样不懂女儿女婿的心思,但她清楚地知道他们同脸生横肉声带杀气的那些囚徒决不是一类人。不是一类人为什么得到同样的结果?

“他引着我向野里走,一路同我谈,啊——”

他停住了。他想如果照样说出来,太伤阿姊的心了。两个人向野里走。没有路灯,天上也没有星月,是闷郁得像要压到头顶上来的黑暗。“那兄弟幽幽地说,‘他们两个都和善。你知道,这样的家伙我们就怕。那一天,我们那个兄弟,上头的命令呀,退缩了好几回,才皱着眉头,砰地一响放出去。那知道这就差了准儿,中在男的臂膀上。又是三响,才算结果了,两个染了满身红。’”

老妇人见阿弟瞪着细眼凝想,知道有下文,愕然问,“他谈些什么?”

“他说那男的很慷慨,几件衣服都送了人,他得一条外国裤子,身上穿的就是。”阿弟连忙闪避。

“那是淡灰色。”老妇人眯着眼凝视着灯火说。

“这没看清,天黑。走到一处,他说到了。十来颗大黑树立在那边,树下一条条死白的东西就是棺木。”他低下头来。受了那弟兄“十七号,十八号,你去认一认吧”的指示而向那些棺木走去时的心情,他不敢说,也不能说。他想定了,说,“他说棺木都写着号码,十七、十八两号是他们俩。”

“十七,十八!”老妇人忘其所以地喊出来,眼眶里明莹着仅有的泪。她重新经验那天晚上那个人悄悄来通报恶消息时的况味。她知道,“嗒,嗒”叩门声是他们特别的调子,开门进来,是肩并肩的活泼可爱的两个,这种事情绝不会有的了。一阵烈焰在她空虚的心里直冒起来,泪膜底下的眼珠闪着猛兽似的光芒,“那辈该死的东西!”

“我告诉你,”老妇人咬着牙说,“你甥女儿嫁了,女婿是个清秀的人,我欢喜。她生儿子了,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我欢喜。他们俩高高兴兴当教员,和和爱爱互相对待,我更欢喜。唉!却成十七、十八!为了什么呢?总得让我知道。却说不必问了,就是你,也说不必问,问没有好处——怕什么呢!我是映川的娘,姓张的丈母,我要到街上去喊,看有谁把我怎样!”她拍着孩子的背又说,“说什么姓孙,我们大男姓张,姓张!啊!我只恨没有本领处置那辈该死的东西!”

阿弟听呆了,侧耳听了听外面无声息,勉勉强强地说,“这何必,就说姓孙又有什么要紧?——喔,我想起了。”他伸手掏衣袋。他记起刚才在黑暗的途中,那弟兄给他一团折皱的硬纸,说是那男的托他想办法送与亲人的,忘了,一直留在外国裤子袋里。

“他们留着字条呢!”他说着。

“啊!字条!”老妇人身体一挺,周身的神经都拉得十分紧张。一种热望一忽儿完全占领了她。阿弟凝着细眼凑近煤油灯念这字条。“‘儿等今死,无所恨,请勿念。’嗤!这个话才叫怪。没了性命,倒说没有什么恨。‘恳求善视大男,大男即儿等也。’他们的意思,没有别的,求你好好看养着大男;说大男就是他们,大男好,就如他们没有死。只这‘无所恨’真是怪,真是怪!”

“拿来我看,”老妇人伸手攫取那字条,定睛直望。

虽然不识字,她看明白这字条了。就仿佛有一股新的生活力周布全身,心中也觉得充实了好些。睁眼四看,熟习的一些器物同平时一样,静处在灯光里。

“大男,我的心肝,楼上去睡吧。”她立起来走向楼梯,嘴唇贴着孩子的头顶,字条按在孩子的胸口,憔悴的眼放着母性的热光,脚步比先前轻快。

“哇……”孩子给颠醒了,并不张眼,皱着小眉心直叫,“妈妈呀……”

一九二七年十月四日作毕(原载1927年11月《小说月报》18卷10号,有删改)


【注】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革命群众。本小说反映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样的哭最使老妇人伤心又害怕”,“伤心”是因为老妇人由哭声想到大男父母的不幸,“害怕”则是因为这哭声可能会引来麻烦。
B.“这样的家伙我们就怕”“退缩了好几回”“这就差了准儿”,刽子手行刑时的种种怯懦的表现,写出了革命者对反动派的震慑。
C.“十七、十八”两个棺木号码,写出遇难的年轻夫妇在反动派眼中只有代号,也暗示遇难人数之多,揭示了反动派残酷杀戮的罪行。
D.老妇人将“字条按在孩子的胸口”“眼放着母性的热光”等细节,写出老妇人将为这新生的一代,勇敢担负起抚养他成人的责任。
2.请简要分析“字条”在小说中的作用。
3.小说以“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试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2022-07-29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市天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叶圣陶

桌上的煤油灯放着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好像反而加浓了阴暗。桌旁坐着个老妇人,手里抱一个大约两周岁的孩子。她感到特别不安;不知道快要回来的阿弟将怎么说。

晚上,在她,这几天真不好过。除了孩子的啼哭,黄晕的灯光里,她有时仿佛看见鲜红的一滩,在这里或是那里——那是血!弄外,汽车奔驰而过,她就仿佛看见一辆汽车载着被捆缚的两个。门首时时有轻重徐疾的脚步声经过,她总觉得害怕,以为或者就是来找她和孩子的。

这时候,在她衰弱而创伤的脑里,涌现着雾海般迷茫的未来。往哪方走才是道路呢?她一毫也不能辨认。怕有些猛兽或者陷阱隐在这雾海里边吧?她想十分之九会的。她不敢再想,便问孩子,大男乖的,你姓什么?

张。大男随口回答。

不!不!老妇人轻轻呵斥,大男姓孙。记着,孙,孙……

大男突然哭起来了哇……妈妈呀……妈妈呀……

这样的哭最使老妇人伤心又害怕。屋内的器物仿佛跟着哭声的震荡而晃动起来,灯焰似乎在化得大,化得大,——啊,一滩血!

搭,搭,外面有叩门声。她吓得一跳,但随即省悟这声音极熟,一定是阿弟回来了,门才开一道缝,外面的人便闪了进来。

怎么样?老妇人悄然而焦急地问。

唉!总算看见了。

看见了?老妇人的眼睛张得可怕地大。

我今天去找了那个弟兄,好言好语同他说,求他大慈大悲,指点我去认一认他们的棺木。我又同他说了,我说这两个人怎样地可怜,女的有年老的娘,他们的孩子天天哭,叫着妈妈,妈妈,……请他看老的小的面上发点慈悲心……。

老妇人听着,凄然垂下眼光看手中的孩子。

这一番话动了他的心。阿弟接续说,他叹口气说,‘听你讲得伤心,就给你指点了吧。不过好好儿夫妻两个,为什么不安分过日子,却去干那些勾当!’

嘘……老妇人舒口气,她感觉心胸被压抑得太紧结了。她一样不懂女儿女婿的心思,但她清楚地知道他们同脸生横肉声带杀气的那些囚徒决不是一类人。不是一类人为什么得到同样的结果?

他引着我向野里走,一路同我谈,啊——

他停住了。他想如果照样说出来,太伤阿姊的心了。两个人向野里走。没有路灯,天上也没有星月,是闷郁得像要压到头顶上来的黑暗。那兄弟幽幽地说,‘他们两个都和善。你知道,这样的家伙我们就怕。那一天,我们那个兄弟,上头的命令呀,退缩了好几回,才皱着眉头,砰地一响放出去。那知道这就差了准儿,中在男的臂膀上。又是三响,才算结果了,两个染了满身红。’

老妇人见阿弟瞪着细眼凝想,知道有下文,愕然问,他谈些什么?

他说那男的很慷慨,几件衣服都送了人,他得一条外国裤子,身上穿的就是。阿弟连忙闪避。

那是淡灰色。老妇人眯着眼凝视着灯火说。

这没看清,天黑。走到一处,他说到了。十来颗大黑树立在那边,树下一条条死白的东西就是棺木。他低下头来。受了那弟兄十七号,十八号,你去认一认吧的指示而向那些棺木走去时的心情,他不敢说,也不能说。他想定了,说,他说棺木都写着号码,十七十八两号是他们俩。

十七,十八!老妇人忘其所以地喊出来,眼眶里明莹着仅有的泪。她重新经验那天晚上那个人悄悄来通报恶消息时的况味。她知道,嗒,嗒叩门声是他们特别的调子,开进来,是肩并肩的活泼可爱的两个,这种事情绝不会有的了。一阵烈焰在她空虚的心里直冒起来,泪膜底下的眼珠闪着猛兽似的光芒,那辈该死的东西!

我告诉你,老妇人咬着牙说,你甥女儿嫁了,女婿是个清秀的人,我欢喜。她生儿子了,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我欢喜。他们俩高高兴兴当教员,和和爱爱互相对待,我更欢喜。唉!却成十七、十八!为了什么呢?总得让我知道。却说不必问了,就是你,也说不必问,问没有好处——怕什么呢!我是映川的娘,姓张的丈母,我要到街上去喊,看有谁把我怎样!她拍着孩子的背又说,说什么姓孙,我们大男姓张,姓张!啊!我只恨没有本领处置那辈该死的东西!

阿弟听呆了,侧耳听了听外面无声息,勉勉强强地说,这何必,就说姓孙又有什么要紧?——喔,我想起了。他伸手掏衣袋。他记起刚才在黑暗的途中,那弟兄给他一团折皱的硬纸,说是那男的托他想办法送与亲人的,忘了,一直留在外国裤子袋里。

他们留着字条呢!他说着。

啊!字条!老妇人身体一挺,周身的神经都拉得十分紧张。一种热望一忽儿完全占领了她。阿弟凝着细眼凑近煤油灯念这字条。‘儿等今死,无所恨,请勿念。’嗤!这个话才叫怪。没了性命,倒说没有什么恨。‘恳求善视大男,大男即儿等也。’他们的意思,没有别的,求你好好看养着大男;说大男就是他们,大男好,就如他们没有死。只这‘无所恨’真是怪,真是怪!

拿来我看,老妇人伸手攫取那字条,定睛直望。

虽然不识字,她看明白这字条了。就仿佛有一股新的生活力周布全身,心中也觉得充实了好些。睁眼四看,熟习的一些器物同平时一样,静处在灯光里。

大男,我的心肝,楼上去睡吧。她立起来走向楼梯,嘴唇贴着孩子的头顶,字条按在孩子的胸口,憔悴的眼放着母性的热光,脚步比先前轻快。

哇……孩子给颠醒了,并不张眼,皱着小眉心直叫,妈妈呀……

一九二七年十月四日作毕

(原载1927年11月《小说月报》18卷10号,有删改)


【注】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革命群众。本小说反映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样的哭最使老妇人伤心又害怕”,“伤心”是因为老妇人由哭声想到大男父母的不幸,“害怕”则是因为这哭声可能会引来麻烦。
B.“这样的家伙我们就怕”“退缩了好几回”“这就差了准儿”,刽子手行刑时的种种怯懦的表现,写出了革命者对反动派的震慑。
C.“十七、十八”两个棺木号码,写出遇难的年轻夫妇在反动派眼中只有代号,也暗示遇难人数之多,揭示了反动派残酷杀戮的罪行。
D.老妇人将“字条按在孩子的胸口”“眼放着母性的热光”等细节,写出老妇人将为这新生的一代,勇敢担负起抚养他成人的责任。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夜”,一方面是写实,为故事设置背景;另一方面是象征,是大革命失败后黑暗、恐怖的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因此让人无法看到希望。
B.小说多处描写灯光、器物、姓氏及老妇人的眼镜等细节,使文章前后勾连,又形成纵向对照,让故事情节符合逻辑地绽开,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C.小说故事发生在一间小屋内,又集中在一个晚上,通过一个集中的生活场景,让读者从老妇人心境的变化中了解时代的风云,极具艺术的感染力。
D.小说中的年轻夫妇采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手法,是通过老妇人的回忆或她和阿弟的谈话或阿弟的回忆带出来的。
3.请简要分析“字条”在小说中的作用。
4.小说采用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行文,请分析其效果。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叶绍钧

桌上的煤油灯放着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好像反而加浓了阴暗。桌旁坐着个老妇人,手里抱一个大约两周岁的孩子。她感得特别不安;不知道快要回来的阿弟将怎么说。

晚上,在她,这几天真不好过。除了孩子的啼哭,黄晕的灯光里,她有时仿佛看见鲜红的一滩,在这里或是那里——那是血!弄外,汽车奔驰而过,她就仿佛看见一辆汽车载着被捆缚的两个。门首时时有轻重徐疾的脚步声经过,她总觉得害怕,以为或者就是来找她和孩子的。

这时候,在她衰弱而创伤的脑里,涌现着雾海似的迷茫的未来。往那方走才是道路呢?她一毫也不能辨认。怕有些猛兽或者陷阱隐在这雾海里边吧?她想十分之九会的。她不敢再想,便问孩子,大男乖的,你姓什么?"

张。大男随口回答。

不!不!老妇人轻轻呵斥,大男姓孙。记着,孙,孙……

大男哭了起来,哇……妈妈呀……妈妈呀……

这样的哭最使老妇人伤心又害怕。屋内的器物仿佛跟着哭声的震荡而晃动起来,灯焰似乎在化得大,化得大,——啊,一滩血!

嗒,嗒,外面有叩门声。她吓得一跳,但随即省悟这声音极熟,一定是阿弟回来了。门才开一道缝,外面的人便闪了进来。

怎么样?老妇人悄然而焦急地问。

唉!总算看见了。

看见了?老妇人的眼睛张得可怕地大。

我今天去找了那个弟兄,好言好语同他说,求他大慈大悲,指点我去认一认他们的棺木。我又同他说了,我说这两个人怎样地可怜,女的有年老的娘,他们的孩子天天哭,叫着妈妈,妈妈……请他看老的小的面上发点慈悲心……

老妇人听着,凄然垂下眼光看手中的孩子。

这一番话动了他的心。阿弟接续说,他叹口气说,‘听你讲得伤心,就给你指点了吧。不过好好儿夫妻两个,为什么不安分过日子,却去干那些勾当!’

嘘……老妇人舒口气,她感觉心胸被压抑得太紧结了。她一样不懂女儿女婿的心思,但她清楚地知道他们同脸生横肉声带杀气的那些囚徒决不是一类人。不是一类人为什么得到同样的结果?

他引着我向野里走,一路同我谈。啊——

他停住了。他想如果照样说出来,太伤阿姊的心了。两个人向野里走。没有路灯,天上也没有星月,是闷郁得像要压到头顶上来的黑暗。那弟兄幽幽地说,‘他们两个都和善。你知道,这样的家伙我们就怕。那一天,我们那个弟兄,上头的命令呀,退缩了好几回,才皱着眉头,砰地一响放出去。那知道这就差了准儿,中在男的臂膀上。又是三响,才算结果了,两个染了满身红。’

老妇人见阿弟瞪着细眼凝想,知道有下文,愕然问,他谈些什么?

他说那男的很慷慨,几件衣服都送了人,他得一条外国裤子,身上穿的就是。阿弟连忙闪避。

那是淡灰色的。老妇人眯着眼凝视着灯火说。

这没看清,天黑。走到一处,他说到了。十来棵大黑树立在那边,树下一条一条死白的东西就是棺木。他低下头来。受了那弟兄十七号,十八号,你去认一认吧的指示而向那些棺木走去时的心情,他不敢说,也不能说。他想定了,说,他说棺木都写着号码,十七十八两号是他们俩。

十七,十八!老妇人忘其所以地喊出来,眼眶里明莹着仅有的泪。她重新经验那天晚上那个人悄悄来通报恶消息时的况味。她知道,嗒,嗒叩门声是他们特别的调子,开进来,是肩并肩的活泼可爱的两个,这种事情绝不会有的了。一阵烈焰在她空虚的心里直冒起来,泪膜底下的眼珠闪着猛兽似的光芒,那辈该死的东西!

我告诉你,老妇人咬着牙说,你甥女儿嫁了,女婿是个清秀的人,我欢喜。她生儿子了,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我欢喜。他们俩高高兴兴当教员,和和爱爱互相对待,我更欢喜。唉!却成十七,十八!为了什么呢?总得让我知道。却说不必问了,就是你,也说不必问,问没有好处——怕什么呢!我是映川的娘,姓张的丈母,我要到街上去喊,看有谁把我怎样!她拍着孩子的背又说,说什么姓孙,我们大男姓张,姓张!啊!我只恨没有本领处置那辈该死的东西!

阿弟听呆了,侧耳听了听外面有无声息,勉勉强强地说,这何必,就说姓孙又有什么要紧?——喔,我想起了。他伸手掏衣袋。他记起刚才在黑暗的途中,那弟兄给他一团折皱的硬纸,说是那男的托他想办法送与亲人的,忘了,一直留在外国裤子袋里。

他们留着字条呢!他说着。

啊!字条!老妇人身体一挺,周身的神经都拉得十分紧张。一种热望一忽儿完全占领了她。

阿弟凝着细眼凑近煤油灯念这字条。‘儿等今死,无所恨,请勿念。’嗤!这个话才叫怪。没了性命,倒说没有什么恨。‘恳求善视大男,大男即儿等也。’他们的意思,没有别的,求你好好看养着大男;说大男就是他们,大男好,就如他们没有死。只这‘无所恨’真是怪,真是怪!

拿来我看。老妇人伸手攫取那字条,定睛直望。

虽然不识字,她看明白这字条了。就仿佛有一股新的生活力周布全身,心中也觉充实了好些。睁眼四看,熟习的一些器物同平时一样,静处在灯光里。

大男,我的心肝,楼上去睡吧。她立起来走向楼梯,嘴唇贴着孩子的头顶,字条按在孩子的胸口,憔悴的眼放着母性的热光,脚步比先前轻快。

哇……孩子给颠醒了,并不张眼,皱着小眉心直叫,妈妈呀……

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四日作毕

(原载1927年10月《小说月报》18卷10号,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样的家伙我们就怕”“退缩了好几回”“这就差了准儿”,刽子手行刑时的种种怯懦的表现,正面写出了革命者对反动派的震慑。
B.“这样的哭最使老妇人伤心又害怕”,“伤心”是因为老妇人由哭声想到大男父母的不幸,“害怕”则是因为这哭声可能会引来麻烦。
C.“十七、十八”两个棺木号码,写出遇难的年轻夫妇在反动派眼中只是代号,也暗示遇难人数之多,揭示了反动派残酷杀戮的罪行。
D.老妇人将“字条按在孩子的胸口”,“眼放着母性的热光”等细节,写出老妇人将为这新生的一代,勇敢担负起抚养他成人的责任。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几处写到“一滩血”,这并非真实的景象,而是老妇人的一种幻觉,一种预感。她在悲哀、惶惑中捱着时光,还总担忧孩子在未来的日子里遭遇危险。
B.小说多处描写灯光、器物、姓氏及老妇人的眼睛等细节,使文章前后钩连,又形成纵向对照,让故事情节符合逻辑地展开,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C.小说故事发生在一间小屋内,又集中在一个晚上,通过一个集中的生活场景,让读者从老妇人心境的变化中了解时代的风云,极具艺术的感染力。
D.小说中的“夜”,一方面是写实,为故事设置背景;另一方面是象征,是大革命失败后黑暗、恐怖的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因此让人无法看到希望。
3.请简要分析“字条”在小说中的作用。
4.小说采用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行文,请分析其效果。
2021-11-10更新 | 165次组卷 | 2卷引用:海南省万宁市北京师大万宁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叶绍钧

桌上的煤油灯放着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好像反而加浓了阴暗。桌旁坐着个老妇人,手里抱一个大约两周岁的孩子。她感得特别不安,不知道快要回来的阿弟将怎么说。

晚上,在她,这几天真不好过。除了孩子的啼哭,黄晕的灯光里,她有时仿佛看见鲜红的一滩,在这里或是那里——那是血!弄外,汽车奔驰而过,她就仿佛看见一辆汽车载着被捆缚的两个。门首时时有轻重徐疾的脚步声经过,她总觉得害怕,以为或者就是来找她和孩子的。

这时候,在她衰弱而创伤的脑里,涌现着雾海似的迷茫的未来。往哪方走才是道路呢?她一毫也不能辨认。怕有些猛兽或者陷阱隐在这雾海里边吧?她想十分之九会的。她不敢再想,便问孩子,大男乖的,你姓什么?

张。大男随口回答。

不!不!老妇人轻轻呵斥,大男姓孙。记着,孙,孙……

大男哭了起来,哇……妈妈呀……妈妈呀……

这样的哭最使老妇人伤心又害怕。屋内的器物仿佛跟着哭声的震荡而晃动起来,灯焰似乎在化得大,化得大,——啊,一滩血!

嗒,嗒,外面有叩门声。她吓得一跳,但随即省悟这声音极熟,一定是阿弟回来了。门才开一道缝,外面的人便闪了进来。

怎么样?老妇人悄然而焦急地问。

唉!总算看见了。

看见了?老妇人的眼睛张得可怕地大。

我今天去找了那个弟兄,好言好语同他说,求他大慈大悲,指点我去认一认他们的棺木。我又同他说了,我说这两个人怎样地可怜,女的有年老的娘,他们的孩子天天哭,叫着妈妈,妈妈……请他看老的小的面上发点慈悲心……

老妇人听着,凄然垂下眼光看手中的孩子。

这一番话动了他的心。阿弟接续说,他叹口气说,‘听你讲得伤心,就给你指点了吧。不过好好儿夫妻两个,为什么不安分过日子,却去干那些勾当!’

嘘……老妇人舒口气,她感觉心胸被压抑得太紧结了。她一样不懂女儿女婿的心思,但她清楚地知道他们同脸生横肉声带杀气的那些囚徒决不是一类人。不是一类人为什么得到同样的结果?

他引着我向野里走,一路同我谈。啊——

他停住了。他想如果照样说出来,太伤阿姊的心了。两个人向野里走。没有路灯,天上也没有星月,是闷郁得像要压到头顶上来的黑暗。那弟兄幽幽地说,‘他们两个都和善。你知道,这样的家伙我们就怕。那一天,我们那个弟兄,上头的命令呀,退缩了好几回,才皱着眉头,砰地一响放出去。那知道这就差了准儿,中在男的臂膀上。又是三响,才算结果了,两个染了满身红。’

老妇人见阿弟瞪着细眼凝想,知道有下文,愕然问,他谈些什么?

他说那男的很慷慨,几件衣服都送了人,他得一条外国裤子,身上穿的就是。阿弟连忙闪避。

那是淡灰色的。老妇人眯着眼凝视着灯火说。

这没看清,天黑。走到一处,他说到了。十来棵大黑树立在那边,树下一条一条死白的东西就是棺木。他低下头来。受了那弟兄十七号,十八号,你去认一认吧的指示而向那些棺木走去时的心情,他不敢说,也不能说。他想定了,说,他说棺木都写着号码,十七十八两号是他们俩。

十七,十八!老妇人忘其所以地喊出来,眼眶里明莹着仅有的泪。她重新经验那天晚上那个人悄悄来通报恶消息时的况味。她知道,嗒,嗒叩门声是他们特别的调子,开门进来,是肩并肩的活泼可爱的两个,这种事情绝不会有的了。一阵烈焰在她空虚的心里直冒起来,泪膜底下的眼珠闪着猛兽似的光芒,那辈该死的东西!

我告诉你,老妇人咬着牙说,你甥女儿嫁了,女婿是个清秀的人,我欢喜。她生儿子了,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我欢喜。他们俩高高兴兴当教员,和和爱爱互相对待,我更欢喜。唉!却成十七,十八!为了什么呢?总得让我知道。却说不必问了,就是你,也说不必问,问没有好处。——怕什么呢!我是映川的娘,姓张的丈母,我要到街上去喊,看有谁把我怎样!她拍着孩子的背又说,说什么姓孙,我们大男姓张,姓张!啊!我只恨没有本领处置那辈该死的东西!

阿弟听呆了,侧耳听了听外面有无声息,勉勉强强地说,这何必,就说姓孙又有什么要紧?——喔,我想起了。他伸手掏衣袋。他记起刚才在黑暗的途中,那弟兄给他一团折皱的硬纸,说是那男的托他想办法送与亲人的,忘了,一直留在外国裤子袋里。

他们留着字条呢!他说着。

啊!字条!老妇人身体一挺,周身的神经都拉得十分紧张。一种热望一忽儿完全占领了她。

阿弟凝着细眼凑近煤油灯念这字条。‘儿等今死,无所恨,请勿念。’嗤!这个话才叫怪。没了性命,倒说没有什么恨。‘恳求善视大男,大男即儿等也。’他们的意思,没有别的,求你好好看养着大男;说大男就是他们,大男好,就如他们没有死。只这‘无所恨’真是怪,真是怪!

拿来我看。老妇人伸手攫取那字条,定睛直望。

虽然不识字,她看明白这字条了。就仿佛有一股新的生活力周布全身,心中也觉充实了好些。睁眼四看,熟习的一些器物同平时一样,静处在灯光里。

大男,我的心肝,楼上去睡吧。她立起来走向楼梯,嘴唇贴着孩子的头顶,字条按在孩子的胸口,憔悴的眼放着母性的热光,脚步比先前轻快。

哇……孩子给颠醒了,并不张眼,皱着小眉心直叫,妈妈呀……

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四日作毕

(原载1927年10月《小说月报》18卷10号,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样的哭最使老妇人伤心又害怕”,“伤心”是因为老妇人由哭声想到大男父母的不幸,“害怕”则是因为这哭声可能会引来麻烦。
B.“这样的家伙我们就怕”“退缩了好几回”“这就差了准儿”,刽子手行刑的种种怯懦的表现,写出了革命者对反动派的震慑。
C.“十七、十八”两个棺木号码,写出遇难的年轻夫妇在反动派眼中只是代号,也暗示遇难人数之多,揭示了反动派残酷杀戮的罪行。
D.老妇人将“字条按在孩子的胸口”,“眼放着母性的热光”等细节,写出老妇人将为这新生的一代,勇敢担负起抚养他成人的责任。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画横线句运用了比喻和设问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了老妇人在悲哀、惶惑中满怀忧虑和恐惧的心理,担忧孩子在未来的日子里遭遇危险。
B.小说多处描写灯光、器物、姓氏及老妇人的眼睛等细节,使文章前后勾连,又形成纵向对照,让故事情节符合逻辑地展开,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C.小说故事发生在一间小屋内,又集中在一个晚上,通过一个集中的生活场景,让读者从老妇人心境的变化中了解时代的风云,极具艺术的感染力。
D.小说中的“夜”,一方面是写实,为故事设置背景;另一方面是象征,是大革命失败后黑暗、恐怖的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因此让人无法看到希望。
3.请简要分析“字条”在小说中的作用。
4.小说采用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行文,请分析两者的关系及效果。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