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北京市顺义牛栏山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北京 高三 阶段练习 2021-10-22 10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纪录片能够相对忠实地将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乃至社会发展变化记录下来,从而成为见证国家变革、社会变迁的国家相册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纪录片体现了明显的家国叙事倾向。《新中国的诞生》全方位、多视角记载了开国大典的整个过程,用胶片铭刻了中华民族开辟历史新纪元的光辉时刻。从该片开始,新闻纪录片成为了新中国早期纪录片创作的主要形式,在影院观看是其传播的主要方式。祖国建设日新月异,极大地激发了电影工作者的热情,涌现出了《大西南凯歌》《第一辆汽车》《征服世界最高峰》等一大批反映新中国建设成就的纪录片。

改革开放营造了自由、现代、多元的社会环境,纪录片创作者用更开放的视野,怀着对生命与生活、民族与世界、历史与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掀开了纪录片制作的新篇章。1983年,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向人们展示了这条奔流不息的大河如何从远古走来,如何缔造出人类文明的奇迹。中华民族共饮一江水的主题带给海内外赤子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章回式结构、主持人串讲等制作手法的创新和突破,让人耳目一新。中外合作拍摄的模式也为中国文化走出国门,与世界交流开辟了道路,达到了极强的文化传播效果。

迈入新世纪后,中国纪录片更好地承担起塑造国家形象与书写中华文明的职能。《圆明园》首次在纪录片中使用数字动画技术,再现昔日万园之园的宏美景观,颠覆了纪实美学的定义,带领观众饱览视觉奇观。既让世界了解了东方古国博大厚重的千年底蕴,视觉奇观。既让世界了解了东方古国博大厚重的千年底蕴,又唤起国人对历史阵痛的深沉反思。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远方的家》,展示中国的自然之美和中国人眼中的世界之美。体现工匠精神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引发了观众的广泛共鸣。

近年来,纪录片出现了更多元的现实表达和呈现方式,在主流化的国家表达的同时,也关注着个体命运的浅吟低唱:《平衡》讲述了守护可可西里无人区的志愿者的故事;《俺爹俺娘》将摄影机对准父母,记录亲情与家庭生活……借力于融媒体的联合发展,纪录片的播放渠道更为丰富,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在手机、电视、电脑上都能观看,引起强烈反响。越来越多的电影纪录片重返院线放映,2018年院线上映了13部纪录片,其中《厉害了,我的国》更是创下4.81亿元的纪录片票房纪录。

(取材于王福来、刘悦、巩杰等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中国纪录片发展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容题材更加多元。B.播放渠道更为丰富。
C.家国情怀在各时代均有体现。D.与时俱进,引领时代发展。
2.下列对材料一中相关纪录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闻纪录片《新中国的诞生》,开启了新中国纪录片创作与传播的序幕。
B.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的制作手法和拍摄模式,较以往都有创新突破。
C.《平衡》《俺爹俺娘》将摄像机对准普通人,记录社会现实中的百姓生活。
D.《厉害了,我的国》等片在影院播放,使中国纪录片拥有了新的呈现方式。

材料二

纪录片“documentary”一词在英语中既可以当名词表示纪录片,也可以用作形容词,意思是文献的,纪实的。可见,纪录片与文史记录、传播有着天生的不解之缘。近年来,中国文史纪录片通过创新表达方式,有温度地展示历史,有灵魂地描摹传统,有情趣地传播文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近600年中国沧桑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海外观众眼中传统神秘、色彩瑰丽的东方大国的典型象征,它自然而然地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故宫》《故宫(国际版)》《故宫100》是这些纪录片中的佼佼者。故宫近600年的历史景象已不复存在,史料也有限,为顾及观众的观感体验,这组纪录片通过数字技术手段,特别是大量使用了的电脑动画,帮助海内外观众更好地理解故宫的历史文化。

《故宫》中三维电脑动画技术逼真地重现了历史中的原始生态、风土风貌,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特别是将重要历史事件用先进的视觉技术呈现,极大地丰富、美化了纪录片,也支撑起了整部片子的叙事构架。例如开篇以3D动画对故宫做出全景呈现:浩瀚宇宙,繁星点点,视线从深邃宇宙穿越厚重的白色云层,以俯视的视角全景呈现宏伟壮大的宫殿群,表现了故宫与日月同辉、与山川共存的厚重感。《故宫100》在介绍吉祥瑞兽时,站立在屋顶上的各种瑞兽突然了起来,一个个萌萌的卡通形象从天而降,落到代表中国传统美好品质的文字上:坚韧、高贵、威武、灵敏……神气活现地围成一圈,寄托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望。

随着纪录片领域国际合作不断深入,中国纪录片迎来了最好的时代。在此背景下,文史纪录片应不断创新表达方式,成为激发家国情怀的国家相册,传播中华绚烂历史文明的绝佳媒介。

(取材于王宁、张德明等的相关文章)

3.依据文意,在文中横线处填入语句,将内容补充完整,使上下文语意连贯。(不超过20字)
4.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对数字动画技术在纪录片中作用的解说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圆明园》开创性地使用数字动画技术,颠覆了纪实美学定义,丰富了纪录手段。
B.《故宫》《故宫100》的动画设计,通过以小见大的方法创新了纪录片的表达方式。
C.数字动画技术要将形式美和内容美有效融合,才能更好地展现历史文化的意蕴。
D.成功加入动画元素,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能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观感体验。

材料三

作为国家文化对外传播的有力载体,中国纪录片正经历从讲述中国认同中国的转变。这正是我国文化对外传播从走出去走进去的微观呈现。我们可以从题材、叙事、制播、平台等方面着手,调整策略方法,加强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在题材上注重选择不同地区、民族、国家的受众共同关注的故事、人物和现象。中国纪录片在选题上可以完成两个层面的设置:其一,在中国题材中挑选出具有全球性的话题,从自我立场的议题设置转向全球视角的主题选择;其二,积极发掘同一主题下不同情节的故事,在多元差异中体现出同一性的全球主题。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以讲述人类视角下的日常故事为叙事原则。人类视角即普遍的人看待世界、认知自我的视角,它与我们是谁?”“我们生活在怎样的世界?等哲学色彩的人类终极命题相关。人类视角下的纪录片叙事可以理解为人类通过了解和把握自己生存的世界来认识把握自己,即使是非人类的生命体也可以在人类视角基础上表现人性化的日常生活。人们从这些生活的场景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并影响自己的思考。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制播方式以融合为基础,具体表现为分离式的制播融合合作式的制播融合两种情况。前者指本国制作团队与国际播出渠道的融合,是一种单线式的融合;后者是以多方合作方式分别组建制作团队,搭建播出平台,是交叉互动式的融合。目前,用于国际传播的中国纪录片正在从分离式的制播简单融合转向合作式的制播深度融合,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中国要积极搭建中国倡议下的世界对话平台。中国纪录片要能够号召世界力量完成对话交流,需要建设成一个自主且开放的动态发展系统。中国纪录片的意义不能局限在中国的单一标签上,而应体现在中国世界的互动关系中。在这种互动结构中,中国纪录片应改变高高在上沉默寡言的极端姿态,以价值共享的立场,展示出自身在世界议题设置上的责任和能力,开发全球化的合作项目,搭建持续有效的国际共享平台。

(取材于雷璐荣、胡正荣等的相关文章)

5.材料三说中国纪录片需从四个方面调整策略方法,以提升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下列与所举事例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将三个动物角色置于家庭背景中,呈现出金丝猴淘淘嫉妒父母对妹妹的爱、熊猫丫丫阻止女儿爬树冒险等丰富的日常生活细节,给人强烈的代入感。

A.题材选择B.叙事原则C.制播方式D.平台搭建
6.阅读下面关于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的新闻报道,并根据上面三则材料简析这部纪录片广受好评的原因。

2019年11月9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敦煌研究院联合柬埔寨相关部门,共同出品了国内首部亚洲文明对话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该纪录片播出后,受到各方面的赞誉。

两窟千年相望,却不相闻;命运相通,却不相知。该纪录片中,莫高窟诚邀同为东方文明的吴哥窟共赴一场横跨万里的千年之约,做一次超越时空的文明对话。纪录片全方位展示两大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变迁和惊人艺术成就,在两窟相遇的文化符号中,在两窟相似的历史境遇中,阐发一带一路沿线文明兴衰的历史反思。莫高窟洞壁上精美的壁画人物,在3D动画里翩翩起舞,舞步里有古老文明的千年余响。吴哥窟的一幕幕历史往事,由现代人扮演展现,再现了先祖追求和平的努力。

2021-10-19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牛栏山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赏者,所以辨情也;评者,所以绳理也。赏而不正,则情乱于实;评而不均,则理失其真。赏而不正,在乎信耳而弃目;评而不均,由于贵古而贱今。古今虽殊,其迹实同;耳目诚异,其识则。识齐而赏异,不可以称正;迹同而评殊,未得以言平。平正俱翻,则情理并乱也。

昔鲁哀公遥慕稷、契之贤,而不觉孔丘之圣;齐景公高仰管仲之谋,而不知晏婴之智;张伯松远羡仲舒之博,近遗扬子云之美。夫子之圣,非不光于稷、契;晏婴之贤,非有减于管仲;扬子云之才,非为劣于董仲舒,然而弗贵者,岂非重古而轻今,珍远而鄙近,贵耳而贱目,崇名而毁实邪?

观俗之论,非苟欲以贵彼而贱此,饰名而挫实,由于美恶混糅,真伪难分,弃法以度物情,信心而定是非也。今以心察锱铢之重,则莫之能识;悬之权衡,则毫厘之重辨矣。是以圣人知是非难明,轻重难定,遂制为法则,揆量物情。故权衡诚悬,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诬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以方圆。故摹法以测物,则真伪易辨矣;信心而度理,则是非难明矣

越人臛蛇以飨秦客,秦客甘之以为鲤也,既觉而知其是蛇,攫喉而呕之,此为未知味也。赵人有曲者,托以伯牙之声,世人竞习之,后闻其非,束指而罢,此为未知音也。宋人得燕石以为美玉,铜匣而藏之,后知是石,捧匣而弃之,此为未识玉也。郢人为赋,托以屈子,举世而诵之,后知其非,皆缄口而捐之,此为未知文也。故以蛇为鲤者,唯易牙不失其味;以赵曲为雅声者,唯钟期不混其音;以燕石为美玉者,唯猗顿不谬其真;以郢赋为丽藻者,唯相如不滥其赏。

今述理者贻之知音,君子聪达亮于闻前,明鉴出于意表。不以名实眩惑,不为古今易情,采其制意之本,略其文外之华,不没纤芥之善,不掩萤烛之光,可谓千载一遇也。

(取材于北齐·刘昼《刘子》)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识则             落霞与孤鹜
B.不可以方圆             士也
C.束指而罢             飞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D.捧匣而弃之             我欲之梦吴越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权衡诚悬,不可欺以轻重
       所以秤砣和秤杆确实挂在那里,就不能在重量上骗人了
B.信心而度理,则是非难明矣     
相信自己可以超越公理,那么是非的标准就难以明辨了
C.以郢赋为丽藻者,唯相如不滥其赏
       人们把郢赋误当作词藻优美的作品,只有相如不会丧失鉴赏准则
D.君子聪达亮于闻前,明鉴出于意表
       君子智慧明达表现在于盛名之前能看清价值,明辨是非表现在从外在表象能看出实质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章开篇明确指出了评赏对于辨明人情、匡正事理有重要意义。
B.第二段指出,鲁哀公等三人在辨识人才方面,都存在贵古贱今的问题。
C.第四段运用类比论证,意在批评世人盲目追随潮流的变化,喜新厌旧。
D.作者认为由于美恶混糅,真伪难分,所以能赏文识人的知音千载难遇。
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子之圣,非不光于稷、契。
②今以心察锱铢之重,则莫之能识。
11.要避免鉴赏品评时失实、失真,应遵循哪两个原则?请根据文意,分条概括。
2021-10-22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牛栏山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12.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1】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论语·子张》)

注释:【1】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


上面文字蕴含了许多关于“学”的道理,请分条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感遇(其十一)

陈子昂

吾爱鬼谷子,青溪无垢氛。

囊括经世道,遗身在白云。

七雄方龙斗,天下久无君。

浮荣不足贵,遵养晦时文。

舒可弥宇宙,卷之不盈分。

岂徒山木寿,空与麋鹿群。


注择:①鬼谷子,战国时楚人,通晓纵横捭阖之术,智见卓绝。②青溪:山名,指鬼谷子隐居之处。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赞叹鬼谷子隐居山林,用幽静的环境映衬出其人高远绝俗的风貌。
B.三四句一放一收,“志在济时”与“藏身云间”的矛盾为读者设置了悬念。
C.“七雄”四句写出鬼谷子处于争斗不已的乱世,却仍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D.末二句是作者对自己虽欲经世兼济,但更向往隐逸自在的人生观的宣示。
14.陈子昂的感遇诗体现了他的“兴寄”主张,即比兴、寄托,要求诗歌创作在审美意象中隐含深层思想,下列诗句符合该主张的一项是
A.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王物《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B.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王维《陇头吟》)
C.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李白《古风(其十二)》)
D.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杜甫《宿府》)
15.“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谁言未忘祸(“祸”指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磨灭成尘埃。”这是陈子昂的《感遇(其三十五) 》,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感遇(其十一)》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6. 默写。
①彤管有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皇览揆余初度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忧思难忘
④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阿房宫赋》中作者指出真正灭秦的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归园田居》中写到远离村庄,炊烟袅袅的美景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琵琶行》中,作者写五陵年少暴殄天物,花天酒地生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提醒太宗懈怠的时候就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将进酒》结尾作者不惜豪掷千金买酒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10-19更新 | 17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牛栏山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六、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

①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在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它那里一跳,我的心就一跳。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指的是水。水永远不停地流逝,让孔夫子吃惊兴叹。我的心跳,跳的是时间。水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时间却看不见,摸不着,它的流逝你感觉不到,然而确实是在流逝。现在我眼前摆上了座钟,它的秒针一跳一跳,让我再清楚不过地看到了时间的流逝,焉能不心跳?焉能不兴叹呢?

②远古的人大概是很幸福的。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根据太阳的出没来规定自己的活动。即使能感到时间的流逝,也只在依稀隐约之间。后来,他们聪明了,根据太阳光和阴影的推移,把时间称作光阴。再后来,人们的聪明才智更提高了,用铜壶滴漏的办法来显示和测定时间的推移,这是用人工来抓住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的尝试。到了近几百年,人类发明了钟表,把时间的存在与流逝清清楚楚地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但是,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有一利必有一弊,人类成了时间的奴隶,成了手表的奴隶。现在各种各样的会极多,开会必须规定时间,几点几分,不能任意伸缩。如果参加重要的会而路上偏偏赶上堵车,任你怎样焦急,怎样频频看手表,都是白搭。这不是典型的时间的奴隶又是什么呢?然而,话又说了回来,在今天头绪纷纭杂乱有章的社会里,开会不定时间,还像古人那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悠哉游哉,今天的社会还能运转吗?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成为时间的奴隶就正是文明的表现。

③不管你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大自然还是把虚无飘渺的时间用具体的东西暗示给了人们。比如用日出日落标志出一天,用月亮的圆缺标志出一月,用四季(在印度是六季或者两季)标志出一年。农民最关心这些问题,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对他们种庄稼有重要意义。在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眼中,时间具有另外的意义。他们说,大千世界,人类万物,都生长在时间和空间内,而时间是无头无尾的,空间是无边无际的。我既不是自然科学家,也不是哲学家,对无头无尾和无边无际实在难以理解。可是不这样又能怎样呢?如果时间有了头尾,头以前尾以后又是什么呢?因此,难以理解也只得理解,此外更没有其他途径。

④生与死也属于时间范畴。一般人总是把生与死绝对对立起来。但是,中国古代的道家却主张万物方生方死,把生与死辩证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准确无误地道出了生即是死的关系。随着座钟秒针的一跳,我自己就长了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那么一点点。同时也就是向着死亡走近了那么一点点。不但我是这样,现在正是初夏,窗外的玉兰花、垂柳和深埋在清塘里的荷花,也都长了那么一点点。不久前还是冰封的湖水,现在是风乍起,吹皱一池夏水,波光潋滟,水色接天。岸上的垂杨,从光秃秃的枝条上逐渐长出了小叶片,一转瞬间,出现了一片鹅黄;再一转瞬,就是一片嫩绿,现在则是接近浓绿了。小山上原来是一片枯草,一夜东风送春暖,满山开遍二月兰。今年是二月兰的大年,山上地下,只要有空隙,二月兰必然出现在那里,座钟的秒针再跳上多少万次,二月兰即将枯萎,也就是走向暂时的死亡了。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方生方死。这是自然的规律,不可逆转的。

⑤印度人是聪明的,他们把时间和死亡视为一物。梵文hāla,既是时间,又是死亡或死神。《罗摩衍那》的主人公罗摩,在活了极长的时间以后,hāla走上门来,这表示他就要死亡了。罗摩泰然处之,既不饮恨,也不吞声。他知道这是自然规律,人类是无能为力的。我们今天知道,不但人类是这样,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始有终,无一例外。顺其自然是最好的办法。我在这里顺便说一下。在梵文里,动词的字根是mn;但是此字不用manati来表示现在时,而是用被动式mniyatiti),这表示,印度人认为是被动的,主动自杀者究属少数。

⑥同印度人比较起来,中国人大概希望争取长生。越是有钱有势的人越希望活下去,在旧社会里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小百姓,决不会愿意长远活下去的。而富有天下的天子则热切希望长生。中国历史上几位有名的英主,莫不如此。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寻求不死之药或者仙丹什么的。连唐太宗都是服用了印度婆罗门的仙药而中毒身亡的。老百姓书呆子中也有寻求肉身升天的,而且连鸡犬都带了上去。我这个木头脑袋瓜真想也想不通。如果真有那么一个的话,人数也不会太多。升到那里去干些什么呢?那里不会有官僚衙门,想走后门靠贿赂来谋求升官,没有这个可能。那里也不会有什么市场,什么WTO,想发财也英雄无用武之地。想打麻将,唱卡拉OK,唱几天,打几天,还是会有兴趣的,但让你一月月一年年永远打下去,你受得了吗?养鸡喂狗,永远喂下去,你也受不了。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无益之事天上没有。在天上待长了,你一定会自杀的。苏东坡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有见地之言。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待在人间吧。

⑦要待在人间,就必须受时间的制约。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想不通我在上面说的那一些并不深奥的道理,时间就变成了枷锁,让你处处感到不舒服。但是,如果真想通了,则戴着枷锁跳舞反而更能增加一些意想不到的兴趣。我自认是想通了。现在照样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但是我的心却不跳了。我觉得这是时间给我提醒儿,让我知道时间的价值。一寸光阴不可轻,朱子这一句诗对我这个年过九十的老头儿也是适用的。

(取材于季羡林《一花一世界》)

17.下列语句中的“焉”,与“焉能不心跳”的“焉”,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C.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红楼梦·题帕三绝其一》)
D.盘盘焉,困困焉(《阿房宫赋》)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古人很幸福,表明了对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厌弃。
B.第④段对初夏景物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对死亡这一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的深度感伤。
C.在作者看来,印度人比中国人聪明,他们意识到在死亡面前“人类是无能为力的”。
D.第⑥段中作者以调侃的语气描述着天上的生活,体现出一种透悟人生真谛的幽默感。
19.请结合文章第②段,简要说明人类对时间的认识过程。
20.文章开头说秒针“一跳,我的心就一跳”,结尾则写道“秒针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但是我的心却不跳了”。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21.《红楼梦》第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迷贾政悲谶语”讲述了贾府上下在上元节制灯谜、猜谜语的故事。其中“更香”(古代用于计时的一种香)的谜面有这样四句诗: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在曹雪芹的构思里,每个谜语都象征着制谜人的性格,暗示了其命运。“更香”这个谜语在小说中是谁出的,不同版本存在争议,一说是薛宝钗,一说是林黛玉。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具体情节简要分析。
2021-10-22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牛栏山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