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北京市北京汇文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北京 高三 期中 2022-10-10 17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著阅读、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电影与科学两者的关系就像婚姻,协调好两者关系需要个好“媒人”。近日开幕的中国科幻大会上,中国科协决定正式启动科技与影视融合平台建设,着力打造科技工作者和电影工作者的合作平台。这个平台恰巧就是两者需要的“媒人”。

一部经典电影的诞生离不开科学上的精准。2014年,天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为了让《星际穿越》中黑洞的镜头更加传神,特地聘请了天体物理学家基普·索恩(201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帮助计算机特效模拟出真实飞船穿越黑洞的镜头,科学家与特效人员巧妙地用弯曲的光线模拟出了这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

为什么许多伟大的导演不惜代价和金钱,始终痴迷于追求科学的准确性?这要从电影本身的魅力说起。从卢米埃兄弟的《火车进站》算起,几乎所有优秀的电影都用神奇与奥秘牢牢地吸引着人们的关注。随着工业革命与信息大爆炸时代的来临,人类开始进入到读图时代、视听时代,电影无疑是展现时代背景、个人才华的绝佳舞台。在这个舞台上,科学的准确性将会带来巨大的收益。

首先,收益直接体现在文化方面。科学准确、制作精良的电影无疑会传遍全球,有利于展示民族文化,印度宝莱坞就非常出色地完成了这项任务。再者,具有科学准确性、品质过硬的电影还能够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好莱坞成熟的工业体系俨然成了印钞机就是明证。反之,随着人们欣赏水准的不断提升,真实性差、禁不起推敲的电影毫无疑问会迅速沦为影迷吐槽的对象,一旦口碑崩坏,两者都无从谈起。

电影编剧、导演毕竟不是科学家,把一部电影拍得十全十美,难度比较大。1998年上映的经典电影《泰坦尼克号》就被一位天文学家指出存在破绽:沉船时,天上绝美的星河令人陶醉,但星星出现的时机、位置甚至整个背景都不准确。一向以注重细节著称的卡梅隆坦言自己对此耿耿于怀,直到2012年重新上映时,他终于有机会修正这处瑕疵。

就美国电影科学性方面的优异表现而言,主要因素并非美国导演的科学素质更加过硬,而是好莱坞提供的工业体系更加完善——专门成立了一个由科学家、工程师组成的协会,专门为剧组提供科学方面的咨询。如今中国科协启动了科技与影视融合平台建设,相信我们的电影尤其是科幻电影,也能够早日诞生出科学上“无懈可击”的经典作品。

(取材于2019年11月7日《科技日报》杨仑的文章)

材料二

近年来中国科幻作家两次获得国际科幻界顶级荣誉——雨果奖,在带动国内科幻阅读热潮的同时,也让中国科幻远播海外。中国科幻是否迎来了黄金时代?在中国科幻大会的高端论坛上,国内外科幻作家、行业观察者集聚一堂,畅谈中国科幻的未来。

美国畅销科幻小说作家凯文安德森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非常精彩,在我看来,它就是中国人丰富想象力的展示。”他认为中国科幻作家的思考和西方很不一样,他们讲述的故事以及讲故事的方式,为科幻写作提供了新视野,这些新鲜的表达会受到世界其他国家的欢迎。中国科幻电影同样如此。与会专家表示,今年年初上映的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选择通过团结与合作的方式,用奉献与牺牲、智慧与勇气,想方设法保住地球这个人类共同的家园,为科幻片创作如何处理灾难情节,提供了一种中国式解决方案。

科幻作家刘慈欣说,虽然我国科幻刚刚起步,在规模上称不上黄金时代;但从大的环境来讲,我国科幻确实处在一个黄金时代的氛围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很快,中国发展的环境是一个充满未来感的环境,这些都是催生科幻创造的土壤。另外,当前全社会对科幻的热情很高。过去中国人比较关注现实,今天开始比较关注未来,关注在时间与空间上离我们非常遥远的话题,比如外太空和宇宙命运。

谈到科幻电影的发展,北京博纳影业集团副总经理曲吉小江说,年初《流浪地球》上映成功给电影从业者带来信心。“我相信,未来资本对科幻电影会有持续的投入,我们要积累经验,总结教训,大胆尝试,中国科幻电影的繁荣发展指日可待。”对中国科幻影视前景,刘慈欣同样表示乐观。他认为,从当前科幻影视发展的趋势来看,未来的5—10年,会有相当数量的科幻影视作品出现。不过,科幻文学的基础还比较薄弱,随着科幻视野的扩大,科幻小说仍然有可能迎来真正的黄金时代,但首先是要有更多的人来创作科幻小说。“科幻小说是大众文学的题材,必须要有一定的作品、作家数量作为基础,才有可能产生经典作品。”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科普作家伦纳德·蒙洛迪诺也说,“激发更多人进行科幻创造,需要培养好的文化环境,让科幻作家有灵感,讲述他们想到的故事。”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认为,中国科幻事业需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与影视、科技、艺术、教育等行业跨界碰撞,推出优质的科幻作品,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声誉的科幻作家。

(取材于2019年11月7日《人民日报》喻思南、叶知微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科技与影视融合平台的建设可以更好地协调电影与科学的关系。
B.经典电影的诞生与电影水平的提高完全取决于电影中科技的精准性。
C.电影《火车进站》是用科学的神奇与奥秘引起人们关注的早期作品。
D.真实性差禁不起推敲的电影会被影迷吐槽,经济利益也就无从谈起。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与特效人员成功地用弯曲的光线拍摄出了真实飞船穿越黑洞的镜头。
B.读图时代、视听时代的今天,电影成为少数明星展现个人才华的绝佳舞台。
C.美国在电影科学性方面表现出色,与好莱坞提供的工业体系更加完善有关。
D.我国当代科幻电影,已经有了大众普遍公认的科学上“完美”的经典作品。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准确、制作精良的电影是因为民族文化得到了展示而传遍全球。
B.1998年上映的经典电影《泰坦尼克号》,不是拍得十全十美的作品。
C.《流浪地球》为科幻片运用中国式思维处理灾难情节提供有益探索。
D.中国发展的环境是一个充满未来感的环境,是催生科幻创造的土壤。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中国科幻电影获得发展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浮来一棵树

①我执拗地相信,眼前这棵银杏树与记忆中那棵银杏树,一定有某种亲密而必然的联系。

②四十多年前,在我家楼后,挺立着一棵银杏树,四下就这一棵树,看上去孤零零的。它粗壮的树干,我们六七个小伙伴手拉手围起一个圈才能环抱住。浓荫密布的树下是我们的乐园。我们坐在爆出地面的老树根上,阳光倾泻如瀑,穿过枝叶花花点点地打在我们头上、肩上。黔南的天气说变就变,山那边还出着太阳,树这边却突然下雨了,我们慌忙向树中央靠拢,树撑开它的枝叶,像一把伞,替我们挡住雨水。春天来了,我们在树下仰着脖子,等待大孩子摘一枚枚树叶扔给我们。我们将那扇形叶子对折成小鸟,一手捏着叶,一手扯着茎,仿佛一只大雁在不停地扇动翅膀。秋风秋雨至,吹落一地黄金叶,我们拾了洗净晾干,夹在书里。一整本书,夹了一个不长的秋天,随手翻翻就到了尽头。这是一棵野树,没人管它,也没人认领它。谁都可以扛着长长的竹竿,打树上结的果,但一般没人这样做,也不值得。累累果实摩肩接踵,悬挂枝头,被风扫荡,被雨痛击,相互追赶着坠落,滚入银杏叶铺成的眠床,深深浅浅地埋入时光中,也被漫不经心的脚步带到四方。

③这棵树默默见证着我的成长,与我一同分享着一年又一年青黄相接的记忆。当我回忆起童年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由它出发,我重新找回了自己的童年。

④牢牢扎根在记忆中的这棵树,是我童年的生命树,也是我成长路上的消息树。从它开始,我钟爱上了银杏树。它高大雄伟,宠辱不惊,叶黄知秋,长寿古老,是树中的君子、智者与寿星。大概是记忆中这棵树太根深蒂固了,我总认为其他银杏树都不如它老,它以强大而顽固的气场笼罩了我。

⑤直到我看见这棵银杏树。其枝干四下横生,莽莽苍苍;树身老气横秋,褶皱密集龟裂;根系暴露蜿蜒,仰之遮天蔽日。我承认,眼前这棵树肯定比记忆中那棵树老,不仅因为它是“天下第一银杏树”,更因为它四千年通天入地所承载和记录的历史。穿过历史的烟云和尘土,我仿佛看见它密如蛛网的年轮间,盘旋着多少兴衰往事……

⑥它也是一棵野树。它从一粒果实开始,也许是随着一阵风飘浮而来,也许是顺着一场雨漂浮而下,还也许是一只鸟,不知从哪儿衔了一粒银杏果,一松口,让它落了下去……当然,想象还可以有另外一些。但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四千年前的一天,一粒银杏果落到了浮来山的山坳间,生根发芽,渐渐枝繁叶茂,根系像一只铁拳,紧紧攫住山石,任由狂风暴雨、地震海啸也撼动不了。浮来山——山也可以浮来吗?像这棵树一样,飘浮或漂浮而来。我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一个好名字,动感十足,禅意也浓,浮来一座山,又浮来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是多么不容易呀,它要忍受和承担一棵树与生俱来的宿命,比如风摧、雨打、雷劈、霜冻、鸟啄、虫咬、火烧、斧砍……这个过程漫长而危险,它不会拔起自己躲避,只能站在原地逆来顺受,一声不吭地往下扎根,朝上和四周扩张。它幸运地躲过了一次次天灾人祸,直到它足够健壮和强大,一些宿命对它没了威胁,另一些宿命仍然如影随形。

⑦它在与身边的同伴赛跑,在年轮的跑道里跑,跑着跑着它成了浮来山上最老的树。此时人们才惊讶地发现,自己身边居然有这么一棵树,活过了许多代人。他们开始意识到它对每一个人的重要,是它将纵横驰骋的根系扎入包容他们生死的土地,成为土地的一部分,共同托起了他们。他们无比信赖它,虔诚地膜拜它,因为他们在它身上看见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这些东西可以笼统地归之于生命力。他们生病时取一片它的叶子入药煎服,逢灾时对它祭拜祈祷,没病没灾时系上一条红色福带,朝它说出自己的心事,借助它四千年的寿命,搭起与天地对话的阶梯,也听到了雄浑苍凉的回声。

⑧它是一棵长满故事的树。《左传》记载,鲁隐公八年,鲁莒两国曾在此树下会盟。它见证了两国国君笙歌弦舞、化剑为犁的情景。莒国虽小,“毋忘在莒”之典故,自春秋至西汉,犹如这棵树繁密的根系,在《管子》《吕氏春秋》《新序》等典籍中鲜活地延续,逐渐由臣子规劝君王居安思危、不可忘本,演变为普通人之间的相互告诫。而“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则有揪出罪魁祸首,不杀不足以求安宁、平民愤的意味……这些都发生在它眼皮底下,四千年不过它的四季,由绿转黄,从繁华到凋零,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它扎根于历史腹地,矗立在道义的制高点上,历二十朝代,铭记多少成败是非,洞悉多少善恶兴亡。

⑨公元495年,一个叫刘勰的莒地读书人,先后经历了丧父丧母的打击,又以一介清贫白衣,在寺院中孤苦伶仃地苦读十年。而立之年的一个夜晚,他梦见自己手捧祭器,追随孔子南行。他认为这是孔子在暗示他要有所担当,遂决心著书立说,树德建言。此后历经四个寒暑,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著述之中,终生未娶的他终于有了一生最得意的孩子——《文心雕龙》。人因文显,自此刘勰名噪一时,他也终于从寺院中走出来,做了一系列小官。正当他渴盼施展政治抱负之际,梁武帝下诏解除他的职务,敕令他重回寺院编纂经藏。两年后,完成任务的他“燔发出家”,改名慧地。从此,俗世少了一个官,寺院青灯下多了一个孤傲的身影。通往这棵银杏树的黄泥古道上,常常能够看见他鹑衣百结,飘然而过。校经楼中,晨钟暮鼓,青灯黄卷,楼外银杏树绿了黄了,经年不辍……

⑩一千五百年后,我站在这棵银杏树下,才意识到《文心雕龙》也是一棵结满累累成语、格言和警句的银杏树。这棵树氤氲着千载充沛文气,雕版着千年工笔乡愁。

我绕着这棵树走了一圈又一圈。我想能够生长如此长寿树的地方,必得吸纳天地之精华。我要围绕着它,呼吸它的气息,啜饮它的甘露。临走我还要拾一片它的落叶,我将重温我曾被它荫庇的童年和少年。归来我仍是中年,但从此,我记忆中那棵银杏树,便与我眼前这棵银杏树,合株同心,难分彼此……

(取材于简默的同名散文)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累果实摩肩接踵            摩肩接踵:形容果实密集
B.树身老气横秋                  老气横秋:形容年老体衰、缺乏朝气
C.化剑为犁的情景               化剑为犁:与“化干戈为玉帛”意思相近
D.自此刘勰名噪一时            名噪一时:与“声名鹊起”意思相近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追忆了夏、春、秋三个季节银杏树带给作者的不同乐趣,富有童趣与诗意。
B.第⑥段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生动形象地诠释了“浮来一棵树”中“浮来”的含义。
C.在浮来山“天下第一银杏树”的启迪下,刘勰决心著书立说,创作了《文心雕龙》。
D.文章多处运用拟人的手法,不仅使银杏树更加可亲可敬,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7.文章结尾说“我记忆中那棵银杏树,便与我眼前这棵银杏树,合株同心,难分彼此”。这句话有何含义?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阐述。
2019-11-11更新 | 167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8. 《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宝钗前来探望,临走时对袭人说:“你只劝他好生静养,别胡思乱想的就好了。不必惊动老太太、太太众人。倘或吹到老爷耳朵里,虽然彼时不怎么样,将来对景,终是要吃亏的。”
有的版本在“不必”前加了一句“要想什么吃的、玩的,你悄悄的往我那里取去”。 对于塑造薛宝钗形象来说,你认为这一句加好,还是不加好?请结合上文及原著其他相关情节谈谈你的理由。

三、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真题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1】曰:“南阳无令,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巨子腹䵍,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䵍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䵍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杀之。子,人之所私也。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


注释:【1】祁黄羊:人名,晋国大臣。后文解狐、午、腹(tūn),均为人名。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公也
A.到达B.极、最C.至于D.导致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所私以行大义
A.忍耐B.容忍C.对……狠心D.抑制
1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谁可而为之       君知难也
B.午非子子邪       今者有小人
C.而杀之       无问津者
D.伤人       同予何人
1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与其子而授舜:                  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传给了舜。
B.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您的发问是恰当的,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
C.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在这件事上先生还是听我的吧。
D.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这是用来禁止杀伤人的法令。
13.请把第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4.用恰当的熟语描述下列人物各自的处事为人。要求任选两人,每个人物用两个熟语(包括成语)描述。
①晋平公          ②祁黄羊            ③腹
15.请具体说明“善”字在以下三种语境中指向的对象。①平公曰:“善。”②国人称善焉。③孔子闻之曰:“善哉!”

四、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16.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1】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论语·子张》)

注释:【1】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


上面文字蕴含了许多关于“学”的道理,请分条概括。

五、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七里濑

谢灵运[1]

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

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

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2]。

既秉上皇[3]心,岂屑末代诮。

目睹严子濑[4],想属任公钓[5]。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注释:【1】谢灵运:南朝诗人,此诗为作者被贬谪,自京都赴任永嘉,途经富春江畔七里濑时所作。【2】要妙:精微玄妙的道理,这里指老庄的哲学。【3】上皇:伏羲氏。“秉上皇心”,意指秉持着上古时代人生活简单、恬淡少欲的想法。【4】严子濑:东汉隐士严光垂钓处。【5】任公钓:《庄子·外物》有寓言说,任公子以五十头键牛为饵,钓于东海,一年后才钓得大鱼。
1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逝湍”与“奔峭”,形象地写出了江水奔流不息的状态,江岸陡峭的样貌。
B.“据湲”“沃若”一叫啸”等,词语中两个字的韵母发音相近,读来富有音韵美。
C.“遭物”二字承上启下,诗歌由此从叙事写景转入抒情议论,结构圆融自然。
D.作者追慕古代先贤,希望领悟到精微玄妙的道理,以解脱乱世中百姓的疾苦。
18.“石浅水据,日落山照曜”一句,景物描写远近相谐,带给人一种立体、旷远的空间感,下列不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
A.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孟浩然《断句》)
B.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跳北楼》)
C.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D.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仲殊《南柯子·忆旧》)
19.结合诗句,分析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