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北京市海淀区首都师大附属育新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北京 高三 阶段练习 2021-01-03 6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名著阅读、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恩格斯曾在散文《风景》中生动地记述过一种使他永难忘怀的特殊“体验”:“你攀上船头桅杆的大缆,望一望被船的龙骨划破的波浪,怎样溅起白色的泡沫,从你头顶高高地飞过;你再望一望那遥远的绿色海面,那里,波涛汹涌,永不停息,那里,阳光从千千万万舞动着的小明镜中反射到你的眼里,那里,海水的碧绿同天空明镜般的蔚蓝以及阳光的金黄色交融成一片奇妙的色彩——那时候,你的一切无谓的烦恼、对俗世的敌人和他们的阴谋诡计的一切回忆都会消失,并且你会融合在自由的无限精神的自豪意识之中!”

这就是一种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有两层基本含义。首先,审美体验是审美的,它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总是与如下审美特征相连的: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而非审美体验则常常涉及功利、实用、理智认识等特征。其次,审美体验是一种体验,它不同于一般经验。经验属于表层的、日常消息性的、可以为普通心理学把握的感官印象,而体验则是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也就是说,审美体验是一种既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又不同于一般经验的特殊的东西,它该是那种深层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

审美体验一向是中西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美学倾向于把它规定为“兴”“感兴”或“妙悟”等,并制订出一系列相应的美学原则:诗人作诗依赖“感兴”“伫兴”,诗的作品中蕴含活生生的“兴象”;读者读诗则是追求“兴味”。由此,审美体验是被视为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密切相关的东西。同时,中国美学偏爱感悟式的或点到即止式的美学表述方式,追求美学的“诗化”。在西方,虽然审美体验在不同美学家那里获得了不同“命名”:“迷狂”“游戏”“高峰体验”等,但在研究时,西方美学家同样将其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关联起来。

无论是审美体验还是艺术,归根到底,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因而都应当以此为根基加以阐明。但是,社会实践又总是通过审美体验去显现的。因此,需要追问,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了。

(取材于王一川《<审美体验论>导言》)

材料二

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必须结合审美体验,通过审美创造转化为艺术品。其中,审美体验包含两个部分:人生体验和艺术体验。

艺术家并非一直处于艺术创作状态,而是像普通大众一样每天都经历着日常生活,但是他们对日常生活多了一种审美观照,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他们通过审美观照对日常生活进行延伸思考、联想想象,甚至通过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建构一种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精神空间。艺术体验则要求再上升到一种新的精神高度,它是人生体验的继续延伸和不断升华,从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中升腾起来。最终,艺术创造使艺术体验转化为一种新的存在状态——艺术品。

这个过程被郑板桥精妙地概括为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过程: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生体验,郑板桥在深秋之际住在江边馆驿,早晨起床看竹,太阳照进竹林的晨雾之中,如云如烟,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这个过程变园中之竹为眼中之竹,带有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观照。

第二阶段是      ①     ,此时眼中之竹已转化为饱含意蕴的胸中之竹。胸中之竹与眼中之竹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种抽象化、心灵化的意念,是在想象的、虚构的精神空间之中产生的一种艺术存在状态,是成为艺术品之前的最后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     ②     ,艺术家磨墨、展纸、落笔,把艺术体验中的虚构艺术形象转化为艺术家笔下的艺术形象,成为可见可感的艺术品,即手中之竹。

郑板桥还就此总结了两个规律: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意在笔先,即艺术体验在艺术创作之前,艺术创作只是一种外化过程, 最重要的是艺术体验时期所储备的艺术意蕴;趣在法外,即艺术趣味来自艺术法则之外,艺术法则只是创作方法而已,艺术家所蕴藉的艺术感兴,才是艺术之源。

(取材于孙先旭、胡鹏林《艺术家的审美体验》)

材料三

顾春芳:讲审美,我想不仅要追求艺术作品的美,还要把艺术的审美体验和心思灌注于日常生活,从而获得一种“诗意的栖居”,尤其要追求人格的美。

叶朗: 当然。美学是人文学科,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是一个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品格,最重要一点就在于十分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①它引导人们重视艺术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引导人们去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使自己有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

中国美学历来认为,艺术作品的品格和艺术家的品格是统一的。最突出的例子是嵇康。②《世说新语》记载他身长七尺寸,风姿特秀。当时人说他“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山涛说他“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嵇康把弹琴和他的生命追求融为一体。③据记载:他临刑东市,神气不变,顾视日影,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长叹:“《广陵散》于令绝矣。”嵇康的音乐和生命合二为一,升华为崇高的人格境界和审美境界。我们研究中国美学,不仅要关注艺术作品,而且要关注历史上如嵇康这样的艺术家的生存风格和生命华彩,他们用自己的崇高人格和生命创造了诗意的人生境界。

顾春芳:近来美学界比较关注日常生活的审美,您可以就此谈谈吗?

叶朗:日常生活的审美追求,实际上就是日常生活里的人生情趣,这也很值得研究。④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创造一种快活、热闹、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红楼梦》里就有不少这样的描写。

现代社会,人们要学会主动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一批文人、艺术家形成了一种优雅、精致的审美情趣。他们弹琴、赏花、品茶,开拓了一个新的生命活动的空间,这是非实用的、审美的空间,用他们的话说,这是一个张扬“性灵”的空间。在这种空间里,他们获得了特殊的审美体验,拥有了心灵的自由,于是就能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取材于顾春芳《当前美学和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访美学家叶朗》

1.下列有关审美体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恩格斯记述的海上奇妙体验,包含着他对自然壮美的欣赏和对自由的感悟。
B.审美体验应该是去除了功利、实用的目的,更强调直觉、想象等审美特征。
C.中西美学思想的一个相通之处是都认为审美体验与人生、艺术的本质相关。
D.审美体验是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所以它通过社会存在转化为艺术。
2.依据文意,在文中横线处填入语句,将内容补充完整。
3.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一定要与审美体验结合。
B.艺术家对日常生活的体验只能通过灵感、直觉来建构。
C.变“眼中之竹”为“胸中之竹”是审美体验的重要环节。
D.郑板桥认为“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是创作的重要原则。
4.材料三中划线句的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①B.②C.③D.④
5.根据材料三,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美学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
B.研究艺术经典,不仅要关注作品,还要关注艺术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C.中国古人注重在获得特殊审美体验的心灵空间里,寻找优雅的审美情趣。
D.取得真正成就的人需要具有不计利害得失、追求理想和情趣的出世精神。
6.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概括审美体验的含义和作用。
2020-12-29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首都师大附属育新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答题。

智者之举事必时,时不可必成,其人事则不旷.成亦可,不成亦可,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若舟之与车。

鲍叔、管仲、召忽,三人相善,欲相与定齐国,以公子纠为必立。召忽曰:“吾三人者于齐国也,譬之若鼎之有足,去一焉则不成。且小白则必不立矣,不若三人佐公子纠也。”管子曰:“不可。夫国人恶公子纠之母,以及公子纠;公子小白无母,而国人怜之。事未可知,不若令一人事公子小白。夫有齐国,必此二公子也。”故令鲍叔傅公子小白,管子、召忽居公子纠所。外物则固难必;虽然,管子之虑近之矣。若是而犹不也,其天邪!人事则尽之矣。

晋文公欲诸侯,咎犯曰:“不可。天下未知君之义也。”公曰:“何若?”咎犯曰:“天子避子带之难,出居于郑,君不纳之,以定大义,且以树誉。”文公曰:“吾能乎?”咎犯曰:“事若能成,继文之业,定武之功,辟土安疆,于此乎在矣;事若不成,补周室之阙,天子之难,成教名,于此乎在矣。君其勿疑!”文公听之,遂与草中之戎、骊土之翟,定天子于成周。于是天子赐之南阳之地,遂霸诸侯。举事义且利,以立大功,文公可谓智矣。此咎犯之谋也。出亡十七年,反国四年而霸,其听皆如咎犯者邪

管子佐齐桓公举事,齐之东鄙人有常苦者。管子死,易牙用,国之人常致不苦,不知致苦。卒为齐国良工,泽及子孙。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①旷:荒废,耽误。   ②小白:即齐桓公,公子纠同父异母弟弟。 ③子带之难:周襄王的同父异母弟弟子带联合外族攻周,致使周襄王流亡郑国。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智者之举事必因时       因:凭借。        ②若是而犹不全也       全:完备。
③晋文公欲合诸侯       合:迎合。        ④君奚不纳之       奚:为何。
⑤吾其能乎       其:大概。                      ⑥勤天子之难       勤:为……尽力。
⑦成教垂名       垂:留传。                      ⑧齐之东鄙人有常致苦者       致:表达。
A.①⑦B.②⑧C.③⑤D.④⑥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
用自己能做到的弥补自己不能做到的
B.欲相与定齐国
三个人想要一起努力让齐国安定下来
C.天下未知君之义也
天下还没有认识到您的主张合乎道义
D.卒为齐国良工

管仲最终成为齐国历史上的贤良工匠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成就大事,就要把握有利时机,同时认识到自身不足并努力弥补。
B.管子考虑到民情对国事的影响,对谁将会担任齐君的预判不同于召忽。
C.咎犯预见到晋文公想要称霸,就劝他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去平定戎和翟。
D.管子辅佐齐桓公注重尽人事,他愿意倾听民生疾苦,有利于安邦治国。
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国人恶公子纠之母,以及公子纠。
②反国四年而霸,其听皆如咎犯者邪?
11.在首段提出“不旷人事”的观点之后,文章是如何围绕这一观点展开的?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②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

③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④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1],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2]不甘, 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3]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


注释:[1]钻燧改火:钻木取火四季所用木头不同,每年都换。[2]旨,好的食物。[3]予:宰我的字。
12.语录①②③反映了孔子关于“礼”的哪些主张?请简要概括。
13.语录④宰我与孔子对于“三年之丧”有不同的看法,你赞同谁的看法?请结合《论语》中相关内容说明理由。
2020-12-29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首都师大附属育新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开愁歌

李贺

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衣如飞鹑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

旗亭下马解秋衣,请贳宜阳一壶酒。

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

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


【注释】①本诗为作者途经陕西华山时所作。②衣如飞鹑:衣衫褴褛。③旗亭:酒肆。④贳(shì):抵押。⑤豗:冲击。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景:秋风萧瑟,百草干枯,华山苍碧的身影在傍晚中寒意愈浓。
B.三、四句中,“枯兰”形象写出了人生失意的悲苦,也喻指诗人高洁的品格。
C.九、十句乐景写衷情,白昼万里、浮云悠闲,诗人却愁绪满怀、把酒唤天。
D.最后两句点题,写酒肆主人劝解诗人应保养身心,不要为世俗之物所困扰。
15.“临歧击剑生铜吼”句借“击剑”这一动作抒发情感。下列诗句也运用了这种手法,所抒情感与“临歧”句最接近的一项是
A.一言不合龙额侯,击剑拂衣从此弃。(李颀《别梁锽》)
B.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高适《送浑将军出塞》)
C.尔奋空拳彼击剑,水纵长澜火飞焰。(李咸用《西门行》)
D.拔剑舞,击剑歌,青云路遥心奈何。(张咏《淮西有答》)
16.本诗七、八两句与下面诗句都写到以物换酒,从中可看到诗人的形象。请结合这些诗句,分析诗人形象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容易(0.94)
名校
17.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愁”是中国古代文人笔下常见的主题,愁在心底,诉诸笔端。如苏轼借主客问答,抒发了人生短暂之愁①“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赤壁赋》);陆游情深难已时抒发了书信难传之愁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莫!莫!莫!”(《钗头凤》);辛弃疾在傍晚听到凄苦的鸟啼时抒发了报国无门之愁③“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