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北京市怀柔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北京 高二 期中 2023-11-15 7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著阅读、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而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彀、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蹈、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满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凤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固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城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双方主张截然不同,既对立又互补。
B.法、阴阳、名三家灭绝的原因是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
C.“国学”并不只是指儒家学说。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真正筑牢“国学”的根基。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道主义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顺任自然之性”,二者人生态度不一。
B.在生命与理想不可兼得之时,儒家的杀身成仁之举,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
C.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比如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D.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并不顺利,经历了从被孤立到逐渐与儒、道融合的漫长时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
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D.材料三第1段运用设问提出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4.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符合“儒家”思想的一项是(     
A.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D.兵贵胜,不贵久。
5.为何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独存?请结合材料,阐述其原因。
2023-11-11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怀柔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东轩记

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于一。昼则坐市区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暮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若夫孔夫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漘:(chún)江边。②抱关击柝:守关击梆。这里指出任守门打更的小吏。③睎:仰慕。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于一                           委:托付
B.昼则坐市区                 鬻:购买
C.而事每而留之                 劫:拖累
D.足以穷饿而不怨             易:轻视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郡怜无归也                    皆出于此乎
B.以为宴休之所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不知夜既旦                    舞幽壑潜蛟
D.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至,敝不可处
到了之后,发现偏僻不能居住
B.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
哪里至于贫穷困苦、自讨苦吃到这种地步呢
C.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实在是因为那样的处境对治学是有害的
D.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
等到他按着正理而寻求人生最高理想时,就能摆脱虚华而追求真正的人生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辙的哑然自笑,体现了他辛劳修建东轩却无法安居的自嘲和无奈,是一种苦笑。
B.苏辙在深刻率直的自我思想剖析中,转变了对颜回的认识,可见他乐观豁达的性格。
C.文中的东轩既承载着苏辙困境下的理想,也体现了他难以自主、不能进学的遗憾。
D.本文叙议结合,层次清晰,主要运用了抑扬、对比等手法,使议论中心突出、鲜明。
10.概述苏辙认为自己不得“颜氏之乐”的原因。
2023-11-15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怀柔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两段材料,完成小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

(《墨子·兼爱中》)

11.上述材料中,孔子和墨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12.简析孔子与墨子上述主张的差异。

四、整本书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整本书阅读-简答(单) | 适中(0.65)
名校
13. 《红楼梦》中的许多对联与作品的环境、人物乃至主题都有着密切联系,能见出作者匠心。如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的对联“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暗示书中有许多灵秀之人却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请任选书中的一个人物,结合原著的相关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2023-11-11更新 | 167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怀柔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五、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开愁歌

李贺

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衣如飞鹑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

旗亭下马解秋衣,请贳宜阳一壶酒。

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

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


【注释】①本诗为作者途经陕西华山时所作。②衣如飞鹑:衣衫褴褛。③旗亭:酒肆。④贳(shì):抵押。⑤豗:冲击。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景:秋风萧瑟,百草干枯,华山苍碧的身影在傍晚中寒意愈浓。
B.三、四句中,“枯兰”形象写出了人生失意的悲苦,也喻指诗人高洁的品格。
C.九、十句乐景写衷情,白昼万里、浮云悠闲,诗人却愁绪满怀、把酒唤天。
D.最后两句点题,写酒肆主人劝解诗人应保养身心,不要为世俗之物所困扰。
15.“临歧击剑生铜吼”句借“击剑”这一动作抒发情感。下列诗句也运用了这种手法,所抒情感与“临歧”句最接近的一项是
A.一言不合龙额侯,击剑拂衣从此弃。(李颀《别梁锽》)
B.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高适《送浑将军出塞》)
C.尔奋空拳彼击剑,水纵长澜火飞焰。(李咸用《西门行》)
D.拔剑舞,击剑歌,青云路遥心奈何。(张咏《淮西有答》)
16.本诗七、八两句与下面诗句都写到以物换酒,从中可看到诗人的形象。请结合这些诗句,分析诗人形象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六、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7.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子曰:“_________________。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中的这段话确切地说明了文与质对立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以此比喻理想的君子人格模式——文质彬彬。
②《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的相思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无衣》中表明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句子是“王于兴师,修我甲兵,____________。”
④《将进酒》中,突出表现诗人对富贵奢华生活的鄙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相顾无言,___________”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有异曲同工之妙。
2023-11-15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怀柔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