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李贺(790-816)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71 题号:5935183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开愁歌

李贺

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衣如飞鹑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

旗亭下马解秋衣,请贳宜阳一壶酒。

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

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


【注释】①本诗为作者途经陕西华山时所作。②衣如飞鹑:衣衫褴褛。③旗亭:酒肆。④贳(shì):抵押。⑤豗:冲击。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景:秋风萧瑟,百草干枯,华山苍碧的身影在傍晚中寒意愈浓。
B.三、四句中,“枯兰”形象写出了人生失意的悲苦,也喻指诗人高洁的品格。
C.九、十句乐景写衷情,白昼万里、浮云悠闲,诗人却愁绪满怀、把酒唤天。
D.最后两句点题,写酒肆主人劝解诗人应保养身心,不要为世俗之物所困扰。
2.“临歧击剑生铜吼”句借“击剑”这一动作抒发情感。下列诗句也运用了这种手法,所抒情感与“临歧”句最接近的一项是
A.一言不合龙额侯,击剑拂衣从此弃。(李颀《别梁锽》)
B.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高适《送浑将军出塞》)
C.尔奋空拳彼击剑,水纵长澜火飞焰。(李咸用《西门行》)
D.拔剑舞,击剑歌,青云路遥心奈何。(张咏《淮西有答》)
3.本诗七、八两句与下面诗句都写到以物换酒,从中可看到诗人的形象。请结合这些诗句,分析诗人形象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知识点】 李贺(790-816) 即事感怀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野歌

【唐】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在诗人心目中,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表达出乐观、自勉之情。
D.本诗前半首描写场景,后半首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018-11-01更新 | 55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讽五首(其一)

李贺

合浦无明珠,龙洲无木奴。

足知造化力,不给使君须。

趑妇未织作,吴蚕始蠕蠕。

县官骑马来,狞色虬紫须。

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

“不因使君怒,焉得诣尔庐?”

越妇拜县官:“桑芽今尚小,

会待春日宴,丝车方掷掉。”

越妇通言语,小姑具黄菜。

县官踏飧去,簿吏复登堂。


[注]①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古代盛产珍珠。东汉时合浦太守贪得无厌,命人大肆开采,使珠贝迁徙,百姓无珠可采。②龙洲:在今湖南汉寿县,盛产古代被称为“千头木奴”的柑橘。③掷掉:抛掷织布梭。④踏食:饱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现实主义叙事诗,一反李贺大部分诗作幻怪诡谲的风格,而以极其平直、质朴的语言进行写人叙事。
B.前四句先引用典故,再指出大自然为人们提供了如此丰富的资源,也经受不住“使君”这类贪官无休止的搜刮。
C.“怀中……行书”两句表明县令的催逼不是个人行动,而是官府规定,从而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整个官府机构。
D.最后两句以人物行为的对比作结,诗歌戛然而止,这种留白式结尾韵味悠长,耐人寻味,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2.诗中的县令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诗歌是怎样从正面刻画这一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2022-12-11更新 | 172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大堤曲

[唐] 李贺

妾家住横塘,红纱满桂香。

青云教绾 头上髻,明月与作耳边珰

莲风起,江畔春。

大堤上,留北人。

莫指襄阳道,绿浦归帆少。

今日菖蒲花,明朝枫树老

(有删节)


【注释】①绾:系结。音wǎn。   ②珰:古代妇女的耳饰。音dāng。
1.下面的诗歌与本诗形式上完全不同的是(       
A.李贺《李凭箜篌引》B.白居易《琵琶行》
C.高适《燕歌行》D.李商隐《锦瑟》
2.下面对本诗内容解读错误的一项(       
A.本诗主人公是一位女性,她所挽留的“北人”就是后文去往襄阳道之人。
B.本诗描写人物之美的手法,有视觉、嗅觉,有比喻,有比拟,角度多变。
C.本诗“江畔春”与“绿浦归帆”相呼应,既点出时令,也表达了思想内容。
D.本诗中“莫指襄阳道,绿浦归帆少”通过主人公之口真切地表达了挽留之意。
3.请联系全诗内容,赏析最后两句的艺术效果。
2022-05-05更新 | 42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