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河北 高三 阶段练习 2021-10-24 14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辙晚年卜居颍昌 ,作为元祐旧党独自生存于党禁环境之中,寻求内心的安宁,但又并未真正远离朝政。在矛盾心境中,苏辙愈加体悟颜子的处世观念,追求孔颜之乐,追求内心真正的自适与自足,将生命的价值建立在对无假于外的人生道德境界的追求中。

苏辙于少年读书时便对颜子箪食瓢饮之乐有所思索,但涉世尚浅,不能理解颜子以贫苦为乐的缘由。元丰年间坐苏轼乌台诗案谪居筠州,对此有了进一步领悟:颜子并非主动追求以贫贱为乐,而是内心之乐使自己无论身处何方都能安然自适,这与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相通。因内心自足,故不以简朴的生活为忧,而乐在其中,超越人生之有限。苏辙将这种境界表述为无假于外:盖古之君子不用于世,必寄于物以自遣。阮籍以酒,嵇康以琴,阮无酒,嵇无琴,则其食草木而友麋鹿有不安者矣。独颜氏子饮水啜菽,居于陋巷,无假于外而不改其乐,此孔子所以叹其不可及也。

苏辙晚年对孔颜之乐的追求,与他的卜居心境关联密切。苏辙曾官至尚书右丞,元祐期间,他的政见朝廷多有采纳,政绩突出,可以说,政治生活是他一生的重心。而至晚年,作为元祐党人,苏辙言:盖予之遭遇者再,皆古人所希有,然其间与世俗相从,事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少年喜文章,中年慕功名。自从落江湖,一意事养生。’在他七十三岁所作《管幼安画赞并引》中,苏辙赞赏功业不加于人的管幼安处乱而能全”“知时,认为这样的人是天之逸民

因此,苏辙晚年对孔颜之乐的思索与体悟实际是卜居心境中的一种调适方式。在《论语拾遗》中,苏辙对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一则进行阐释:其他学生或日往或月往,唯有颜子能够做到三月不违仁,虽未至于终身不违仁,若颜子无死,必能达至终身不违仁的境界;既以仁为家,所以欲仁而仁斯至,寓居于仁,自然无假于外。苏辙追求的精神境界正是如此。这即是苏辙晚年在特殊生存环境下建构人生价值的方式。

此外,苏辙晚年对孔颜之乐的追求形诸人格,见诸文章,便有与之相符的独特文风。苏辙晚年文风渐趋平淡,弱化了形式之雕琢,正是因为他追求人格修养,注重内在的自足之乐,以文章之精神为先。正如苏轼所言,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融七彩于一白的文风是苏辙心灵自足状态与豪华落尽见真醇的人生审美境界的体现。

(摘编自杨一泓《苏辙晚年卜居心境与价值追求》)

材料二 文章紧扣快哉二字,描写 了自然形胜之快哉,渔夫樵父之快哉,流风遗迹之快哉。然而,所有这些,都不过是来自外部的诱惑或刺激,而不是求诸内在心灵的感触,因此只能称快世俗。在苏辙看来,超越世俗、值得珍视、得以永久的快哉,应来自人的内在意趣。快哉一词源于战国宋玉的《风赋》。据说楚国大夫宋玉等人,随从顷襄王游宫中苑囿兰台,清风吹来,顷襄王敞开衣襟说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话音刚落,宋玉就旁敲侧击道: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

苏辙在文中记叙了宋玉的《风赋》,并重新解读加以引申。他认为,宋玉借风为喻,想要说明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人生的不快,源于遭际的不遇,所以宋玉将区分为大王之雄风庶民之雌风原本是客观的存在,无所谓贫富、贵贱,但人们因境遇不同,对的主观感受不同,做出了不同评价。

否定了宋玉不遇不快的说法后,苏辙进而申说全文的主旨: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这两句话借用假设语句来表达因果关系。读书人之所以能做到何适而非快,是因为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而之所以能做到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是因为其中”“自得。苏辙深明自得”“坦然”“快哉之间的因果关系,能做到何适而非快,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中已然自得

因此,在文中,苏辙视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的张梦得不因穷达而患得患失为自得,视其自放山水之间坦然,视其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自适。正因如此,张梦得才有了充溢身心的快哉!张梦得的这种精神状态,犹如苏轼在黄州,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所以苏轼以快哉命名此亭;亦犹如苏辙在筠州,因为他知道: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以超然的态度对待功名利禄、得丧穷通,使生命得以自由释放,在自然与社会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在追求人格、道德完善的同时,获得一种情感的满足和美的愉悦。在现代社会里,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所昭示的这种自得精神,对我们应该还有丰富的启发意义。

(摘编自郭英德《快哉源于自得读苏辙<黄州快哉亭记>随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辙对孔颜之乐的感悟随年龄增长、地位变化、人生阅历而逐步加深。
B.苏辙晚年赞美管幼安审时度势,知天命以自全,说明苏辙已由儒转道。
C.苏辙否定宋玉和张梦得,不认可其因境遇顺逆而影响内心自得的态度。
D.苏辙认为“自得”“坦然”“快哉”三者互为因果关系,而“自得”是本。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辙认为阮籍、嵇康都没达到孔颜之乐的境界,因为他们需要借助酒和琴等外物自遣。
B.苏辙晚年探求孔颜之乐,是他在特殊环境中调适心灵、构建人生价值的方式。
C.苏辙在《黄州快哉亭记》中重新解读宋玉的《风赋》,指出自得是坦然之本。
D.在苏辙看来,弱化对形式的雕琢,追求文风平淡,才是文章创作的最高水平。
3.下列各项,最符合材料一“孔颜之乐”内涵的一项是(     
A.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B.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醉翁亭记》
D.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岳阳楼记》
4.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记”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概括《黄州快哉亭记》一文的内容。
5.请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花果

孙犁

①我读高中时,有一门课程是生物学精义,原著作者是日本人,忘记了名字,译者汤尔和,民国初年是很有名的人物。讲师还是在初中时教我们博物的张老师,河南巩县人,我对他印象很好。

②这本书很厚,商务印书馆出版,布面精装,很长时间才学完了。我每次考试,分数不少,但现在除去记得一个门得耳定律,其余内容,完全忘记了。

③我还记得,讲到无花果时,张老师带我们去参观了一次校园。校园也是新建立起来的,地方很小,占了操场的一角,雇了一个工人。不知为什么,在我的印象中,这所中学,从校长、训育主任、庶务员到这个校园管理工人,表情都非常严肃,脸总是板得很紧,问一句,说一句,从来没有一丝笑容。在校园中,我们轮流着看了无花果和含羞草,张老师热心地在一旁讲解着。但是,无花果留给我的印象并不深,还不如含羞草。后来也很少再见到这种植物。

④四十三岁时,我病了,1958年春季,到青岛休养。青岛花木很多,正阳关路的紫薇,紫荆关路的木槿,尤为壮观,但我无心观赏。经过夏天洗海水浴,吹海风,我的病轻了一些,到了秋末冬初,才细心观察了一下病房小院的景色。这原是什么阔人的别墅,一座三层的小楼,楼下是小花园。花园无人收拾,花卉与野草同生。东墙下面,有几株很大的无花果,也因为无人修剪,枝杈倾斜在地上。

⑤天气渐渐凉了,有些为了来避暑的轻病号都走了,小楼就剩我一个人。有一个护理员照料这里的卫生。她是山东蓬莱县人,刚离家不久,还带有乡村姑娘的朴实羞怯味道。虽然不管楼房以外的卫生,却把小花园看做她的管理范围,或者说是她的经济特区。花,她可以随便摘了送人,现在又把无花果的果实,都摘下来,放在楼下一间小房里。

⑥我因为有病,不思饮食,平日有了水果,都是请她吃。有一天,她捧了一把无花果,送到我的房间,放在桌子上说:我也请你吃水果!

⑦我说:你知道,我不爱吃水果。

⑧她说:这水果不同一般,能治百病,比崔大夫给你开的药还有效!

⑨我笑了笑说:我不相信,没听说无花果可以治神经衰弱。

⑩她说:到这里来的人,都说是神经衰弱。表面看来,又不像有病。究竟什么是神经衰弱?为什么我就不神经衰弱?

⑪我说:因为你不神经衰弱,所以也没法和你说清楚(后来我还是跟她详细说了症状)。

⑫她听了,笑了起来,说:那样,无花果治不了你的病。不过,它还可以开胃口、补肚子。你也别不给我面子,好歹吃一个。

⑬她说着从桌子上捡了一个熟透了的深紫色的无花果,给我递过来。正当我伸手去接的时候,她又说:

要不,我们分吃一个吧。你先尝尝,我不是骗你,更不会害你。

⑮她把果子轻轻掰开,把一半送进我的口中,然后把另一半放进自己的嘴内。这时,我突然看到她那皓齿红唇,嫣然一笑。

⑯这种果子,面面的,有些甜味,有些涩味,又有些辣味。

⑰吃了这半个无花果,最初几天,精神几天。不久,我又感到,这是自寻烦恼,自讨苦吃。我把这一段心路历程写了下来,放在家中抽屉里,不久就文化大革命,造反派把这些东西抄了去,还派专人到青岛去调查,当然大失所望。

文化大革命,同院的人,把我养的好花都端了去。他们花没养活,有些好的瓷盆也都给打碎了。这些年,社会秩序不好,经常有人进院偷花,我就不再花钱买花。有时自己种些草花,有时向邻居要些芽子栽种。后邻刘家有一棵大无花果。在天津,这种花并不名贵,市民家里,常常有之。我向他要了一小盆,活了,但冬天又冻死了。后来又插了一棵,有了经验,放在有炉火的屋里,现在已经长得像棵树了。它无甚可爱,只是春天初叶早,很鲜很嫩,逗人喜欢。放在屋门口,我每天晒太阳的地方,与我为伴。家里人说,叶子有些怪气味,劝我把它移开些。我说算了吧,不妨事的。

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老伴去世,我很孤独寂寞,曾按照知道的地址,给那位蓬莱县的女同志写过一封信,没有得到回信。在那种时候,人家怎么会回信呢?算来,她现在(指1987年)也该是五十多岁的人了。

⑳芸斋主人曰:植物之华而不实者,盖居十之七。而有花又能结果实者,不过十之三,人类实赖以存活。至于无花果,则植物之特异者耳,故只为植物学者重,并略被观赏焉。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从学生时代初见“无花果”写起,不疾不徐,既写出了作者对当年学校生活淡淡的回忆,也为后文做铺垫。
B.本文由无花果说到人,全篇文章的语言呈现出清新生动而又典雅的特色,引人反思,而又回味无穷。
C.文章通过人物对话和动作、细节等描写,展现了护理员朴实体贴、热情开朗而又天真可爱的性格特点。
D.这篇回忆性文章从表面上看,是作者在追忆自己生命中与“无花果”有关的人与事,其实是状物写人、借物抒怀。
7.下列与文本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说生物学精义的内容很多都忘记了,这与鲁迅《呐喊》自序的开头“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在写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B.鲁迅的《藤野先生》和本文都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这样都便于作者自由抒发情感,让文章行文通顺,娓娓道来,给读者一种亲切、可读的感觉。
C.巴金的《小狗包弟》以一条小狗的命运侧面反映出“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时代的某些特点,并借此反思自己和社会,本文同样意在于此。
D.“芸斋主人曰”可能是仿照《史记》“太史公曰”《聊斋志异》中“异史氏曰”的写法,内容上属于前文叙事的小结和引申。
8.除开头和结尾外,文中还有两处写到了无花果,请结合文本,分别阐述这两处“无花果”的象征意义。
9.孙犁是当代深情关注人性美、发现人性美、书写人性美的作家之一,本文中表现出了“我”的哪些人性之美?又是如何得以表现的?请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说明。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敬心,山东人,太学生也。洪武二十五年,诏求晓历数者,敬心上疏极谏,且及时政数事。略曰:

臣闻国祚长短,在德厚薄,不在历数。三代尚矣,三代而下,最久莫如汉、唐、宋,最短莫如秦、隋、五代。其久也以有道,其短也以无道。陛下膺天眷命,救乱诛暴。然神武威断则有余,宽大忠厚则不足。陛下若效两汉之宽大,唐、宋之忠厚,讲三代所以有道之长,则帝王之祚可传万世,何必问诸小道之人耶?

臣又闻陛下连年远征,北出沙漠,为耻不得传国玺耳。昔楚平王时琢卞和之玉至秦始名为“玺”历代递嬗以讫后唐治乱兴废皆不在此。石敬瑭乱,潞王携以自焚,则秦玺固已毁矣。敬瑭入洛,更以玉制。晋亡入辽,辽亡遗于桑乾河。元世祖时,札剌尔者渔而得之。今元人所挟,石氏玺耳。昔者三代不知有玺,仁为之玺,故曰:“圣人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陛下奈何忽天下之大玺,而求汉、唐、宋之小玺也?

方今力役过烦,赋敛过厚。教化溥而民不悦;法度严而民不从。昔汲黯言于武帝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方今国则愿富,兵则愿强,城池则愿高深,宫室则愿壮丽,土地则愿广,人民则愿众。于是多取军卒,广籍资财,征伐不休,营造无极,如之何其可治也?臣又见洪武四年录天下官吏,十三年连坐胡党,十九年逮官吏积年为民害者,二十三年罪妄言者。大戮官民,不分臧否。其中岂无忠臣、烈士、善人、君子?于兹见陛下之薄德而任刑矣。水旱连年,夫岂无故哉!

言皆激切。报闻。

赞曰:敬心以缝掖诸生,言天下至计,虽违于信而后谏之义,然原厥本心,由于忠爱。以视末季沽名卖直之流,有不可同日而语者也。

(《明史·卷一百三十九·列传第二十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楚平王时/琢卞和之玉/至秦始名为“玺”/历代递嬗以讫后唐/治乱兴废/皆不在此。
B.昔楚平王时/琢卞和之玉/至秦始名为“玺”/历代递嬗/以讫后唐/治乱兴废/皆不在此。
C.昔楚平王时琢卞和之玉/至秦始名为“玺”/历代递嬗/以讫后唐/治乱兴废/皆不在此。
D.昔楚平王时琢卞和之玉/至秦始名为“玺”/历代递嬗以讫后唐/治乱兴废皆不在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武:明朝朱元璋在位时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B.国祚:祚,国运气数,也用于专指帝王宝座。文中的“国祚”引申为封建王朝理论上应维持的时间。
C.国玺:即传国玺。相传秦始皇得和氏璧,雕为印,视为传国玉玺。历经汉、唐、宋、元,此玺代代相传。
D.世祖:帝王的庙号。一般用于开国之君,或该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文中指元朝的皇帝忽必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太学生,在皇帝朱元璋下诏访求通晓历数之人时,周敬心就上疏劝谏,谈及了当时的几件政事。
B.周敬心认为,皇帝顺应天命的垂爱并被赋予重任,治理混乱局面,清除强暴势力,然而宽大忠厚则不足。
C.周敬心认为当今朝廷采取了正确的措施来实现国家富强,兵力强大,城池高深,宫室壮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的愿望。
D.周敬心观察到皇帝起初能任用官吏,后来连坐胡惟庸余党,之后又对妄言者判罪。这些人中有忠臣、烈士、善人、君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今力役过烦,赋敛过厚。教化溥而民不悦;法度严而民不从。
(2)言天下至计,虽违于信而后谏之义,然原厥本心,由于忠爱。
14.周敬心主要针对哪些问题向皇帝进谏?请结合全文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阙题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①阙:通“缺”,“阙题”即“无题”。②每:虽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由白云尽”之“尽”,并不是说路断,而是表现山路不断伸展到向云深处,觉所往之地很高,有仙境之感。
B.沿着长长的溪水行走,感觉那春意也像溪水一样绵长,第二句诗将自然景物与主观情感融为一体,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C.安静的柴门正对着山间小路,柳阴掩映着读书的斋堂,颈联将视角由外转向内,由描写自然景物过渡到描写诗人的居住环境。
D.这首诗采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句句写景,却又处处“有人”,虽无一句直接抒情,却又情韵盎然,给人带来了形象之外的趣味。
16.诗中“读书堂”的主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描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