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北省石首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
湖北 高一 阶段练习 2021-11-21 8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诞生于五四时期的新诗,关于“大和小”的争论一再出现:新诗应该介入历史现实的“大”呢,还是独抒性灵的“小”?

诗歌有宏大之美,也有细小之美。杜甫《登高》《望岳》可谓宏大,《客至》《见萤火》当属细小。诗可以微小,细小,但不能狭小,渺小;诗可以重大,宏大,但不能空大,疏大。诗无论大小,都要植根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之上。

正大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点。他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与天下兴亡密切相关。写社稷安危的,天下大事的,皇帝大臣的,边关战事的,这些叙述不可谓不大,但又绝不超出他个人的生命体验。“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大,但“泪”“心”“家书”“白头发”“不胜簪”这些都是切切实实的小。杜诗不管走多远,看多广,探多深,最后都能回落到灵与肉。他那些隐逸的、非介入的抒写,萤火、蚂蚁、桃树、古柏、新松,不可谓不小,但它们会与诗人的生命密切联系在一起,物中有人,融入自己的感情,这是他能以小见大的秘密。因此,诗的大小并不以题材论。并非写国家、写社会、写世界就大,也并非写个人、写身体、写日常生活就小。诗的大小关键还在思想境界。

(摘编自师力斌《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诗歌对新诗的启示》)

材料二:

“风骨”在刘勰的阐释中,主要指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此后,“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被盛唐诗人所崇尚与延续。在历史的变迁中,“风骨”不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充斥着低俗、粗俗、媚俗之作,这样的诗作缺乏“风骨”。因此,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

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在于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诗人应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应有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家国情怀,应有王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正气。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华诗魂”的艾青一生心系大堰河那样的劳苦大众,曾写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忧国忧民的诗作,这正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人身上的延续。然而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乏时代风骨,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

其次,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虽然不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轻浅琐碎,没有思想、内涵和意义,但是,艾青《我爱这土地》一诗中浓厚的家国情怀,曾卓《悬崖边的树》一诗中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食指《相信未来》一诗中蕴含的坚定信念,吉狄马加《我,雪豹……》中对人类生态、人与自然关系的忧虑,正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新时代的新诗需要延续中国风骨的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

此外,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刘勰认为:“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这句话清楚地阐释了“风骨”与“辞采”之间的密切关联。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诗作不讲究文辞,直白浅近,“风骨”荡然无存。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新诗语言在不断的锤炼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能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

(摘编自罗小风《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

材料三:

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变”是新诗的根本。一些论者认为,新诗的新,就在于它对旧诗的瓦解,新诗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变化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新诗的“变”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永远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重新尊重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敝的前提。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以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纯净内向的李商隐,哀婉悲痛的李煜,愁思满怀的纳兰性德,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常常是和对家国兴衰的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忧国恤民的诗作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在现代社会,尽管现实多变,艺术多姿,但这个“常”是难以违反的,是优秀的新诗作品必须尊重的“常”。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常”。以为新诗没有艺术标准,无限自由,是一种危害很大的说法。凡艺术皆有限制,皆有法则。歌德在《自由和艺术》说:“在限制中才能显出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审美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从古朴典雅的《诗经》和汪洋恣肆的《离骚》开始,乐府诗、绝句、律诗、词曲都离不开和音乐的联姻。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徐志摩在他的《翡冷翠的一夜》加强了形式感和音乐性,闻一多认为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形式感和音乐感,这是评判优秀的新诗作品的基本标准。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摘编自吕进《新诗的“变”与“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诗歌之所以能以小见大,是由于他能将小的题材与自己的生命体验密切联系在一起。
B.新诗重新建构“风骨”,要讲究文辞,重视“辞采”,在锤炼和打磨中形成诗歌语言应有的特质。
C.古代诗人虽然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创作时总把咏叹个人命运和关注家国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
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认为新诗创作不能脱离传统,而应继承古典诗歌中蕴含的文化精神。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诗歌创作实践给新诗创作以启示,诗歌的大小关键在于思想境界,不在于诗歌题材的大小。
B.如果诗人本身没有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其诗歌作品就一定会低俗、粗俗、媚俗。
C.现代社会现实多变,艺术多姿,诗人要写出优秀的作品,必须传承古典诗歌中以家国为上的诗歌精神。
D.新诗创作不能无限自由,应有一定的限制和法则,要把注重格律,讲求形式感和音乐感作为基本标准。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任何继承都是批判性继承,继承都是为了发展,都是为了改变当今世界的诗歌格局和面貌。”
B.“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在肩,道义在胸,他的作品应该与时代紧密相连,与家国唇齿相依。”
C.“形式和内容并不是对立的,诗歌思维的跳跃性往往正是靠节奏的跳跃顿挫这个外在形式来凸现的。”
D.“汉语之有平仄,是现实,也是优势。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优势,使我们的诗歌更加接近于音乐。”
4.材料三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5.新诗创作对当代诗人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
2021-11-21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石首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个人是你的母亲

周海亮

婚后好几年,除了春节,他从来不回老家。儿子想奶奶,跟他闹了好几天,他只好跟妻子商量把母亲接过来住些日子。他给母亲打了电话,母亲说她去了城里,马上就转向了。他说时间长了会习惯的,母亲说她不可能习惯。他说小宝想您了。母亲想了想,说,好吧。

就这样母亲第一次来到城市。

母亲带来两个蛇皮口袋。一个装满了刚从菜园里摘下的新鲜蔬菜,一个装满了刚从地里掰下的青玉米。那样的蔬菜城市里到处都有,价格很便宜;那样的青玉米更多,他们早已吃够。母亲带来她能带过来的乡下的所有,却惟独没有带来乡下的习惯。她知道即使住在儿子家,也不能太过随便。

他忙,妻子也忙,他们把母亲留在家里,让儿子陪着她。妻子对母亲说,马桶按下小钮,冲半桶水,按下大钮,冲整桶水;给小宝热牛奶,用燃气灶,往右拧开关打火;冰箱门不大好,尽量关严,否则会费电;家里开着空调,不要打开窗户;陌生人叫门,尽量不要开……母亲说知道了,可表情就像个懵懂的孩子。

母亲小心翼翼关上门,她不敢用抽水马桶,不敢动电视,不敢开冰箱。后来她硬着头皮打开燃气灶,为自己的孙子煮了一杯牛奶。

中午他回家时,闻到一股很浓的煤气味。儿子睡觉,母亲在沙发上择青菜。他冲进厨房,关掉气灶,打开厨房的窗户,又冲进卧室,打开阳台的窗户。母亲惊恐地看着他,脸色苍白。母亲说出什么事了吗?他说没事,脸却黑得可怕。母亲垂下头,不敢多说一句话。

妻子还是知道了这件事。晚上她再一次跟母亲讲燃气灶的用法,她说多险啊……妻子说您想啊,开火得拧一下开关,关火难道不用拧一下?母亲说真不会用,明天想回去。他听了,忙来劝。母亲说:在城里真住不习惯,以后小宝想我,就回乡下看我。我真住不习惯……

母亲第二天就回了乡下。这时他才想起来,母亲一次也没有用过家里的洗手间。母亲腿脚不便,可她仍坚持去一公里外的公厕。母亲留下的青菜和青玉米,他们吃了很长时间,还是没能吃完。到最后,只好扔掉。

第二年春天,妻子与他离婚。那些日子他每天浑浑噩噩,终于被公司解聘。他整天闷在家里,借酒浇愁。终于有一天,他在横穿马路时,被一辆汽车撞倒。虽然没什么大碍,可是至少需要卧床养伤半年时间。

母亲再一次进了城。母亲在电话里说,有些想你了。

他不想让母亲看到他现在的模样,他说您不是住不惯吗?母亲说还是住些日子吧,会习惯的。当天母亲就用燃气灶给他煮了晚饭,她说,你放心,我不会忘记关气灶的。

他讶异地发现,母亲竟表现出惊人的适应能力。她把冰箱整理得井井条条,每次关冰箱,都不忘看看冰箱门是否关严;她把空调的温度调得恰到好处;每当有敲门声,她总是先询问,再通过猫眼看清门外的来人;她把洗手间和地板拖得一尘不染,她用微波炉给他烤面包,用果汁机给他榨新鲜的果汁。甚至,母亲还帮他发过一份求职材料的传真。

后来他心情好了些,就和母亲聊天。母亲说你想不想买一台电脑?他说买电脑干什么?母亲说你以前不是喜欢写作吗?现在还可以写。昨天我问楼下的老大姐,她说现在写作,得用电脑。他说都扔这么多年了,还能写吗?母亲说写写试试。母亲说问过那位大姐,组装电脑会便宜些。说完,母亲从口袋里摸出一个纸包,里面包了一沓钱。

第二天中午母亲没回家,只打回一个电话。她说你要17还是19的浏览器?17的便宜,也清晰,但太小,看着可能累眼睛。内存和显卡……那一刻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跟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识的字不超过一百个的农村老人,竟然说出了浏览器、内存、显卡……

电脑买回来后,他开始了写作。开始不顺利,不过也零星发表了一些。发表量越来越大,他的心情也越来越好。半年后,他几乎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可是不管如何,他想,假如没有母亲的鼓励,假如没有这台电脑,他自己那种灰暗的心情,还会持续多久?现在他彻底忘掉了自己的不幸,感觉生活一天比一天美好。

突然有一天,母亲在客厅摔了一跤。母亲说,地板太滑了,这城里怎么也住不惯。那一刻他努力抑制了自己的眼泪。

他说要找人把地板换成地毯。母亲说不用了,明天想回去。他问为什么?母亲说因为你不再需要我的照顾了,我留在这里,只会耽误你写作。地里的庄稼也该收了,你爹一个人忙不过来……

他求母亲再住些日子,可是母亲说真不习惯。地板、燃气灶、微波炉、冰箱……都不习惯。如果你想我了,就回乡下看我……

他叫一声妈,泪水滂沱。母亲的一切似乎都是为他而存在,为他而改变。这里面,惟独没有自我。

这个人,是他的母亲。这个人,也是你的母亲。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带来一蛇皮袋新鲜蔬菜,一蛇皮袋青玉米,此举在儿子看来完全没有必要,那时他对母亲丝毫没有感激之情,满满的抱怨。
B.跟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识字不过百的母亲说出了有关电脑的专业术语,儿子惊讶不已,深感母亲的不易和伟大。
C.母亲说她住城里不可能习惯,但当她认为儿子需要自己,就迅速改变自己多年的习惯,变成一位标准的城市老太。
D.“那一刻他努力抑制了自己的眼泪”体现了他对母亲的歉疚,感受到母亲为他努力适应城市生活。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垂下头,不敢多说一句话”这一细节体现了母亲内心的担心、慌张和不安。
B.母亲的关切、照顾和鼓励,让儿子重新振作起来,并忘掉了自己的不幸。
C.小说写“母亲在客厅摔了一跤”为母亲再次提出回家作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小说通过母亲两次上城举动的对比,表现了母亲为儿子而改变,缺失自我的特点。
8.请简要概括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9.小说以“这个人是你的母亲”为题,有什么用意?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渼,字惟斗,其先北海人。父仕秦中,遂为奉元人。渼性至孝,自为儿时,翘楚不凡。稍出为府史,上官语不合,即引退,读书面山者三十年。制一革衣,由身半以下,及卧,辄倚其榻,玩诵不少置,于是博极群书,天文、地理、律历、算数,靡不研究。学者及其门受业者甚众。孛术鲁翀,字子翚,尝从其游,其学益宏以肆。翰林学士承旨姚燧以书抵渼曰:“燧见人多矣,学问文章,无足与子翚比伦者。”于是渼以女妻之。渼尝出,遇一妇人失金钗道旁疑渼拾之谓曰殊无他人独翁居后耳渼令随至门取家钗以偿其妇后得所遗钗愧谢还之。乡人有自城中暮归者,遇寇,欲加害,诡言“我萧先生也”,寇惊愕释去。

世祖分籓在秦,辟渼与杨恭懿、韩择侍秦邸,渼以疾辞,授陕西儒学提举,不赴。省宪大臣即其家具宴为贺,使一从史先诣渼舍,渼方汲水灌园,从史至,不知其为渼也,使饮其马,即应之不拒,及冠带迎宾,从史见渼,有惧色,渼殊不为意。后累授集贤直学士、国子司业,改集贤侍读学士,皆不赴。大德十一年,拜太子右谕德,扶病至京师,入觐东宫,书《酒诰》为献,以朝廷时尚酒故也。寻以病力请去职。俄除集贤学士、国子祭酒,依前右谕德,疾作,固辞而归。卒年七十八,赐谥贞敏。

渼制行甚高,真履实践,其教人,必自《小学》始。为文辞,立意精深,言近而指远,一以洙、泗为本,濂、洛、考亭为据,关辅之士,翕然宗之,称为一代醇儒。所著有《三礼说》《小学标题驳论》《九州志》,及《勤斋文集》,行于世。

(节选自《元史•萧渼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遇一妇人/失金钗道旁/疑渼拾之/谓曰/殊无他人/独翁居后耳/渼令随至门/取家钗以偿/其妇后得所遗钗/愧谢还之/
B.遇一妇人失金钗/道旁疑渼拾之/谓曰/殊无他人/独翁居后耳/渼令随至门/取家钗以偿其妇/后得所遗钗/愧谢还之/
C.遇一妇人失金钗/道旁疑渼拾之/谓曰/殊无他人/独翁居后耳/渼令随至门/取家钗以偿/其妇后得所遗钗/愧谢还之/
D.遇一妇人/失金钗道旁/疑渼拾之/谓曰/殊无他人/独翁居后耳/渼令随至门/取家钗以偿其妇/后得所遗钗/愧谢还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分藩,古代帝王分封自己的子弟,作为王朝的屏藩;后亦称官吏出守地方为分藩。
B.提举,官职名,宋代设立,主管特种事务,元朝沿用“提举”名称,如儒学提举。
C.东宫,位于皇宫东部的宫殿,也用以称呼居住于此的人,本文指居住东宫的妃嫔。
D.小学,在古代指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文中《小学》指朱熹编纂的道德教育教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渼专心读书,涉猎广泛。萧渼常常倚在榻上,玩味吟诵不停,他所读之书内容广泛,涉及天文、地理、律历、算术等诸多方面。
B.萧渼德行深厚,名声远播。萧渼德高望重,连强盗也知道他的大名,一个乡亲遇到强盗,谎称自己是萧先生,得以免遭盗贼的伤害。
C.萧渼深得赏识,淡泊官场。世祖征召他与杨恭懿、韩择到秦邸任侍从官,他以生病为由推辞;任命他为太子右谕德,也没有赴任。
D.萧渼著述宏富,堪称宗师。他所写的文章,语言浅近而旨意深远,他的很多著作流行于世,关辅一带的士人一致奉他为一代宗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出为府史,上官语不合,即引退,读书南山者三十年。
(2)及冠带迎宾,从史见渼,有惧色,渼殊不为意。
14.萧渼把女儿嫁给孛术鲁翀的原因是什么?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思中原

刘过

中原邈邈路何长,文物衣冠天一方。

独有孤臣挥血泪,更无奇杰叫天阊

关河夜月冰霜重,宫殿春风草木荒。

犹耿孤忠思报主,插天剑气夜光芒。


【注】①刘过:南宋词人。②文物:礼乐、典章制度统称。③天阊:天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诗题“思”字,叙写了北方尽入金人之手,诗人远离礼乐典章制度、世家大族所在的中原。
B.颔联感情激越,诗人感叹朝廷上没有为国挥洒血泪的奇杰人物,也反映了当时朝廷的萎靡不振。
C.尾联用龙泉剑典故,以宝剑自比,虽被沉埋而精光不灭,仍可上插于天,表现其坚强性格。
D.本诗风格沉郁悲壮。以悲语起笔,然后追忆当年事迹,再回到眼前景象,营造了凄凉的氛围。
16.“思中原”之情意蕴丰富,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上片中描写江面上的景象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 “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引出词人对往昔生活的追忆。
(3)《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江水比喻自己的愁绪,抒发了亡国之君无尽的痛苦之情。
2021-11-12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石首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