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黑龙江 高三 期中 2021-11-22 8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年3月22日,在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提问“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时,习近平主席表示:“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无我”一词,看似简单,却含义深刻、底蕴深厚,表现在实际政治行动中,就是要秉承大公无私之心治国理政。能够“无我”,不以自我为中心,而完全以国家、人民为念,既是古代政治思想家对理想政治人物的最高期许,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好写照。

在中国思想史中,“无我”具有重要地位,儒家、道家思想中均有“无我”观念。大致来说,“无我”包含两个层次,一是人格修养上的,一是施政方略上的。

作为人格修养的“无我”,是要杜绝私人的利益与偏见,以公正之心为人、为政。《论语·子罕》中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可写作“无”,“毋我”即是“无我”。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能够杜绝四事:凭空臆测、武断绝对、固执拘泥、自以为是。宋代邢昺的《论语正义》里提到,“常人之情,可者与之,不可者拒之”,孔子却能做到“群众萃聚,和光同尘,而不自异”,表现出博大宽宏的精神境界,彰显了不以个人私见、不戴有色眼镜看人的“无我”态度。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无我”也有解读。他认为,在孔子杜绝的四件事中,最根本的就是“无我”,必须破除一己之私念,方能展现出“无我”的高尚境界。

道家对“无我”的论述与儒家有近似的思想内核,但具体观点略有差异。《庄子·逍遥游》中“无己”的说法与“无我”近似,指应该排除个人私欲、世俗成见,用平等的态度对待万物,顺应事物的本来规律。《庄子·齐物论》中的“非彼无我”,认为私人的观点只是一偏之见,需要否定这种“小成之见”,才能突破个人的局限性,抵达更高明的境界。

“无我”表现在实际政治行动中,就是要摒弃个人欲望,以大公无私的精神治理国家。滕文公曾向孟子请教治国方略,孟子指出最重要的是“民事”,令人民生活富足,精神充实,鼓励滕文公实行仁政。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评论说,孟子的意见代表了“圣贤至公无我之心”,即以无我、无私之精神,服务于追求公益、公正的事业。道家经典《道德经》第四十九章中,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在老子看来,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意志,而是以百姓的意志为自己的意志,圣人立于天下,要收敛谨慎,为百姓倾尽全部身心。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公开论述传统政治思想对当代治国理政实践的借鉴意义,通过对“无我”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习总书记高远的精神境界和深厚的为民情怀。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情怀、大同理想、奉献精神、“无我”观念等,也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治理实践的不断发展,发挥出超越时代的文化魅力和现实价值。

(摘编自苏爱萍《“无我”之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我”在中国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自古就是政治思想家对理想政治人物的最高期许。
B.“无我”一词在儒道两家的经典著作中均有提及,思想内核近似,具体观点略有差异。
C.“无我”的内涵在儒家看来就是“必须破除一己之私念”,从孔子到朱熹一以贯之。
D.“无我”表现在行动上就是要摒弃个人欲望,以无私精神服务于追求公益、公正的事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习近平主席“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回答开头,交代了论证的背景,引出了“无我”这一话题。
B.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首段提出中心论点,中间论述“无我”的内涵,最后总结“无我”的现实意义。
C.文章大量引用儒道经典中的有关论述,清楚地揭示了“无我”这一概念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重要地位。
D.文章论证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现实的观照,对古代经典相关内容的梳理,是为揭示现实意义服务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心中完全“无我”,把国家、人民的利益始终放在心上,就能成为民众心目中的理想政治人物。
B.庄子的“至人无己”、范仲淹的“不以己悲”、王国维的“无我之境”都体现了本文的“无我”思想。
C.“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价值指向。
D.从政治思想角度看,“无我”的两个层次中,政治家的人格修养高于施政方略,是实际政治行动的前提。
现代文阅读 | 较易(0.8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孔子认为:只有见到财利想到道义,见到危难勇于担当,长期困顿却不忘平生之志,这样的人方可谓之“成人”。中国古代男子满20岁行冠礼,女子满15岁行笄礼,行礼后,开始享有“成年人”的权利,并对婚姻、家庭和社会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这个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朝1994年,中共中央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倡导各地组织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举行对国旗宣誓的成人仪式。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倡开展成人仪式活动,引导公民提高道德修养。2000年,浙江省把每年12月9日定为18岁“成人节”,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成人节”省级立法。随后,广州、南京、北京、上海等地也以不同的形式确立了地方“成人节”。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政协委员建议以国家立法形式规范18岁“成人节”仪式,以加强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和国家观念教育,把仪式所特有的庄重感转化为感动和鼓励,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章正《代表委员建言:立法规范18岁“成人节”仪式》)

材料二:

在孩子16岁时,英国家长一般会为他(她)举办庆祝成年的仪式,就是“成人礼”。笔者曾参加一个在祖辈安息地举行的成人礼。一阵音乐过后,年轻的主角神情严肃地面朝着祖辈的墓碑,聆听父亲讲述家族发展史:“我们家积累的这些财富,都是祖祖辈辈辛苦打拼得来的,你已经成年,要继承祖辈的优良传统,努力拼搏,为整个家族争光。”随即,伯叔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共同的话题,最后年轻的主角也发表了“成人誓言”。笔者的一位朋友也对他的成人礼记忆犹新:父母只给他买了往返法国和英国的船票,而他在法国期间,几乎每天都在不同的餐馆、夜总会或城市环卫部门打工。

(摘编自曾祥伍《在英国参加成人礼》)

材料三:

(摘编自沈慧《“成人礼”前后学生思想情感变化情况调查》)

材料四:

2016年6月9日,安徽省教育厅、相关市区县教育局及高中的负责人观摩了省内某高中毕业典礼暨成人礼活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也派出代表出席活动。该活动共有四个篇章:拼搏、成人、感恩、飞翔。

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千余名毕业生在家长的陪同下步入校园,沿着呈现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从活泼可爱到风华正茂的18年生活轨迹照片的长廊步入典礼会场。

“我宣誓,从今天开始,我以孝心对父母,以诚心待他人,以热心对社会,以忠心对国家;我宣誓,从今天开始,在新的起点我将更加努力!因为有我,人民将更加幸福;因为有我,家园将更加美好;因为有我,祖国将更加昌盛“……”千余名学生面对国旗庄严宣誓,宣誓他们已经成人,将肩负起社会责任。礼毕,学生们纷纷将鲜花献给身边的家长,并与家长紧紧拥抱。

(摘编自《合肥高中毕业典礼暨成人礼示范活动纪实》)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圣孔子认为“成人”应该在危难、财利等面前仍然不忘道义和担当,能够在困顿之中坚守人生志向。
B.《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立法形式明确要求各地举办成人仪式活动。
C.我国的“成人节”仪式应该和公民意识教育以及国家观念教育相结合,从而给学生成长提供精神动力。
D.成人礼的宣誓词能够让学生懂得回报父母和他人对自己的关爱,增强学生对家园和国家的奉献意识。
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传统文化对“成人”十分关注,不仅理论上有所阐发,而且“成人礼”活动从古至今延续不断。
B.“成人节”早已在许多地方通过各种形式确定下来,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成人节”省级立法。
C.“成人礼”不仅是仪式,更是具有实质意义的要求,公民在成人之后应当具备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
D.“成人礼”不应该只是学校单方面举办的活动,更应该得到来自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6.中英两国当代的“成人礼”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纸条

余显斌

她说:“将军,谢谢您。”

将军躺在病床上,微笑着轻轻摇头。百余岁的将军,已不再是当年金戈铁马的将军了,已不再是老家六安人传奇里的将军了。

十五岁参加红军,十七岁担任连长的将军,已到了垂暮之年,静静地躺在病房中,面色和缓,如大别山傍晚山尖的晚霞一样,安详,宁静。

她告诉将军,她是带着六安市委市政府和六安人民的嘱托,特意来看望将军的,这么多年来,将军为故乡的养老院捐款,为学校捐款,为扶贫工作捐款,大家都记在心里呢。

将军听到六安,昏花的眼睛亮了,轻声道:“我也是六安子弟。”

她忙点着头道:“是的,您老是六安的骄傲。’

老人摇着头,继续按照自己的意思说着,他说,六安多好啊,六安的山多绿啊,水多清啊,六安的映山红一开,满山就如霞一般。将军的眼睛望着远处,仿佛透过窗玻璃看到了家乡,看到了大别山,看到了映山红,也看到了当年漫卷的红旗和听到了冲锋的号声。他说,六安养育了自己,自己捐点款,那是儿子孝顺娘啊,那不是应该的吗?世间哪有儿子孝顺娘,反而要让娘回头感谢的啊?

她听了,眼圈有些发红道:“所以,您老谢绝了所有的感谢。”

老人点点头。

病房中一时静悄悄的,没有了一点声音。

她问将军:“将军,您认识一个叫吴先的人吗?”

是的,她来看望将军,同时还想向将军打听一下另一个人,一个名叫吴先的人。因为,每次捐款,吴先总是和将军一起,好像比赛一样,捐的数字相同,捐款时间前后一致,捐款总数也相同。市委一直在寻找这个好心人,却一直查不出来。

市委领导告诉她,将军可能认识这个人。

市委领导说,得了对方的捐助,虽然人家不希望感谢,我们却不能没有感谢之心啊,那样,我们还算老区人吗?

将军听到她的问话,轻声重复道:“吴先?”

她点点头道:“对啊,我们得找到吴先先生,道声感谢。”

将军不说话,望着窗外,许久道:“不用找了,他已经牺牲了。”

“他已经牺牲了?”她听了,险些失声叫出来。

“他已经牺牲八十多年了。”将军肯定地说。

她感到浑身有点发冷,怎么可能?一个牺牲了八十多年的人,怎么可能一直给六安捐款,而且不是一次,是几十年,是无数次。她想,这话如果说出去,谁也不会相信啊。她望着将军,确定将军很清醒,没有迷糊。将军可能也看出她的疑惑,对儿子指指自己背后,示意将自己扶起来,坐靠着枕头道:“他牺牲了,我亲眼见到的。”

“怎么牺牲的?”她问。

“冻死的。”将军缓缓地说。

将军说,那是一九三六年,是他参加红军的当年,红四方面军就开始了长征,翻越夹金山。将军说,夹金山多高啊,雪花就如棉团一样向下砸,砸得天地一片白,一片寒颤颤的,滴水成冰啊。将军说,他掉队了,拄着一根棍子,在后面跌跌撞撞地走。沿路有很多战士冻死了,或坐着,或靠着,或斜倚着枪,都成了雪雕。在一处山垭口,他看到一尊雪雕,坐在那儿,靠着石头,被冰雪焊在石头上,烈士的一只手攥着拳头高高举着,直立在寒风暴雪中。将军说,他当时想,烈士这样,究竟是为了什么?是呼喊口号,还是在指着什么方向。他走过去,轻轻掰开烈士的手。说到这儿,将军叹口气道:“从此,我就再也忘不了他手心里的东西。”

她忙问:“什么东西?”

将军说:“一块银元,还有一张纸条。”

将军给儿子示意了一下,儿子拿来一个包,将军接过,抖抖索索将包打开,里面有一张纸条,已经泛黄,显然有很多年了。他将纸条递给她,上面有一行字,虽然已经褪色,但还能隐隐约约看清,写道:我是六安人,名叫吴先,请代我交上党费。

将军流下了老泪:“从此啊,我每次交党费都是双份,因为我不再是一个人活着了,是两个人,一个是我周隆盛,另一个是吴先。”

她明白了:“从此,捐款什么的,您老也都是双份。”

将军缓缓点头:“这样,我心里才安啊!”

将军说的时间长了,大概也太激动了,激烈地咳嗽起来。

儿子见了忙劝道:“爸,你歇歇吧。”

她也忙劝将军歇歇。她说,过两天会再来看将军。

她怎么也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永别。

第三天一早,她就接到将军儿子的电话,将军离世了,离世前给她留了一封信,让她带回六安。她去了,打开信,里面是一张银行卡,还有一张纸条,上面有一行歪歪扭扭的字,显然是将军在病中写的:这是我最后一点积蓄,现交给故乡。

信的结尾署名:吴先、周隆盛。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0年10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躺在病房中、垂暮之年的将军一听到六安,昏花的眼睛就亮了,并深情地赞美家乡的山水,体现出一个游子对家乡由衷的眷念与感恩。
B.这个名叫吴先的人,每次捐款总是和将军一起,并且数字相同、时间一致,这一情节暗示两人之间存在某种关系,也为下文做了铺垫。
C.小说中“她”是一个线索性人物,正是借助“她”的观察与感受来刻画将军形象、“她”与将军的对话来交代事件来龙去脉,推动情节发展。
D.小说结尾部分写将军与“她”一别成永别、很快便溘然离世,给全文笼罩了浓郁的悲剧气氛,使小说情调一下子由激昂变得阴沉压抑。
8.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画线文字的作用。
9.小说篇幅短小,善于“尺水兴波”,追求戏剧化效果。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构思特点。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冯道可道,瀛州景城人也。事刘守光为参军,守光败,去事宦者张承业。承业监河东军,以其文学荐之晋王。当晋与梁夹河而军,道居军中,为一茅庵,不设床席,卧一束刍而已。诸将有掠得人之美女者以遗道,道不能却,置之别室,访其主而还之。其解学士居父丧于景城遇岁饥悉出所有以济乡里而退耕于野躬自负薪有荒其田而不耕者与力不能耕者道夜往潜为之耕其人后来愧谢,道殊不以为德。天成、长兴之间,岁屡丰熟,中国无事。道尝戒明宗曰:“臣为河东掌书记时,奉使中山,遇井陉之险,惧马蹶失,不敢怠于衔辔,及至平地,谓无足虑,遽跌而伤。凡蹈危者虑深而获全,居安者患生于所忽,此人之常情也。”明宗问曰:“天下虽丰,百姓济否?”道曰:“谷贵饿农,谷贱伤农。”水运军将于临河县得一玉杯,有文曰“传国宝万岁杯”,明宗甚爱之,以示道,道曰:“此前世有形之宝尔,王者固有无形之宝也。仁义者,帝王之宝也。故曰:‘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明宗武君,不晓其言,道已去,召侍臣讲说其义,嘉纳之。道前事九君,未尝谏诤。世宗初即位,刘旻攻上党,世宗曰:“刘旻少我,谓我新立而国有大丧,必不能出兵以战。且善用兵者出其不意,吾当自将击之。”道乃切谏,以为不可。世宗曰:“刘旻乌合之众,若遇我师,如山压卵。”道曰:“陛下做得山定否?”世宗怒,卒自将击旻,果败旻于高平。世宗取淮南,定三关,威武之振自高平始。其击旻也,鄙道不以从行,以为太祖山陵使。葬毕而道卒,年七十三,谥曰文懿,追封瀛王。道少能矫行以取称于世,及为大臣,尤务持重以镇物,益以旧德自处。道事四姓十君,然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誉之。

(节选自《新五代史·冯道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解学士居父丧/于景城遇岁饥/悉出所有以济乡里/而退耕于野/躬自负薪/有荒其田而不耕者/与力不能耕者/道夜往/潜为之耕/
B.其解学士居父丧于景城/遇岁饥/悉出所有以济/乡里而退耕于野/躬自负薪/有荒其田/而不耕者与力不能耕者/道夜往/潜为之耕/
C.其解学士居父丧/于景城遇岁饥/悉出所有以济/乡里而退耕于野/躬自负薪/有荒其田/而不耕者与力不能耕者/道夜往/潜为之耕/
D.其解学士居父丧于景城/遇岁饥/悉出所有以济乡里/而退耕于野/躬自负薪/有荒其田而不耕者/与力不能耕者/道夜往/潜为之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加冠礼,取字并取号,以便于平辈或后辈称呼,表示尊重。
B.中国,指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由华夏族建立的政权,也可指京都地区。本文取前意。
C.天成,指封建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皇帝即位时或在位间改换年号称之为“改元”。
D.山陵使,古代皇帝死亡,葬地所在称山陵,山陵使掌皇帝丧葬之事,多由大臣临时兼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道刻苦节俭、坚守操行。当晋梁双方对峙时,冯道能够在茅屋中卧草而眠,对于将领赠送的抢来的女子也能返还原主。
B.冯道做事审慎、居安思危。面对连年丰收,他善用出使中山的亲身经历来委婉劝说皇帝要注意谷贱伤农的情况,获皇帝肯定。
C.冯道不惧君威,敢于谏言。冯道之前虽不曾直言规劝过皇帝,但在刘旻攻打上党时,他却犯颜直谏,从而遭到新帝嫌弃。
D.冯道德才兼备,广被称誉。冯道年轻时凭借才华得以升职,后为人稳重,虽然历侍四姓十君,但依旧因为德行受到景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蹈危者虑深而获全,居安者患生于所忽,此人之常情也。
(2)道少能矫行以取称于世,及为大臣,尤务持重以镇物。
2021-11-16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