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济南市外国语学校三箭分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山东 高三 模拟预测 2021-11-25 57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生态美学兴起于20世纪初,中国生态美学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引进介绍西方环境美学为其开端。但从21世纪初起,中国学者就开始关注中国本土传统生态审美智慧,并开始与西方对话,即进入跨文化研究。生态美学以生态哲学与生态伦理学为其重要理论支撑,反对人类中心论,力主生态整体论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将自然视为人类的家园。由工业革命时期人类为自然立法发展到生态文明时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共生。

中西之所以在生态美学领域能够形成跨文化研究,是因为两者具有共同性。共同性之一是生态问题是中西学者共同关心的问题。西方自1972年斯德哥尔摩国际环境会议之后,已经将生态环境问题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而中国是一个资源紧缺型国家,人口众多,人均可耕地、淡水与森林等资源偏少,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环境问题也日渐严重,保护自然环境成为紧迫的社会问题。另一个共同性就是中西生态美学都具有某种反思性与融合性,即对传统工业革命人类中心论的反思与超越,并且倡导一种人与自然的融合性,中国21世纪初已经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其次,是相异性。相异性使得跨文化对话具有足够的空间,也使得中国生态美学得以发展。总之,中西生态美学在相同性前提下具有明显的相异性。

其一,中西方存在生态环境之辩。西方学者特别是英美学者力倡环境美学,并且对于生态一词多有异议。美国著名环境批评家劳伦斯·布依尔认为,生态批评是一种知识浅薄的自然崇拜者的俱乐部,而环境更能概括研究对象,体现文学与环境研究的跨学科性。中国学者则认为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之争涉及人类中心与生态整体两种不同的哲学理念。中国学者从三个方面论证生态一词优于环境。字义上,环境具有包围、围绕、围绕物之意,是外在于人的二元对立,生态则具有生态的、家庭的、经济的之意,是对于主客二分的解构;内涵上,环境一词具有人类中心论的内涵,而生态则是一种生态整体论;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生态一词更切合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文化模式,而环境美学则与中国传统文化不相接轨。

其二,从生态文化的发生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文化是一种原生性文化或叫做族群原初性文化,是在原始形态农耕文化中形成的亲和自然的文化形态。而在西方文化中,生态文化是一种反思的后生性文化。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强调天人合一,因而生态文化是中国古代的原生性文化。中国哲学以天人相和为其文化模式,中国古代艺术基本上就是一种自然生态的艺术,山水画自魏晋以后成为画之正宗,山水诗文甚为发达。而西方古代是一种科技文化,强调科学的、比例对称的和谐之美,它的生态文化是20世纪产生的反思的后生性文化,是对工业革命破坏自然进行反思的产物。它也借鉴了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东方传统文化。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引用《论语》中的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作为其亲和自然之依据。

其三,中西方生态美学的话语也有差异。审美是人的一种特定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方式,人的审美具有共通性也具有民族的相异性。西方人称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中国人则称生生为美。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生态美学话语。欧陆现象学生态美学主要使用阐释学的方法与话语,英美环境美学主要使用科学的分析的方法与话语,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审美智慧则使用生生的古典形态的特殊话语。

(摘自曾繁仁《生态美学的中西差异》,有删改)

材料二:

生态美学引发了艺术观念的生态转型。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美学理论的核心问题,艺术曾经长期占据美学研究的中心地位,黑格尔甚至将美学视为艺术哲学,同时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现代美学从其主体性思路出发,通常高扬艺术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而用表现论来解释艺术现象,将艺术视为艺术家表达情感世界的自由创造。根据这种艺术哲学,自然仅仅是艺术家用来创造艺术品的原材料,其逻辑与现代工业生产完全一致:自然事物可以由人类随意加工和改造。与此相反,生态艺术美学则认为,自然自身有着远为人类所不及的巨大活力与创造力,天才的艺术家无非是自然之子,其艺术创造活动无非是一个代自然立言的过程,无言的自然通过艺术家的代言活动而表达其自身的内在价值与内在目的。

国内外生态美学研究已经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理论成果。生态美学以生态学为理论范式,将人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审美互动作为理论基点,将人类的审美偏好及其生态后果作为重要的理论命题,站在是否有利于生态系统之稳定与平衡的高度,探讨审美价值、审美满足与生态健康之间的矛盾及其化解之道,其核心主张是承认自然的优先性,努力将审美愉悦与生态关怀统一起来。这种形态的美学理论不但有助于反思和批判现代美学的根本缺陷,而且有助于引导人们逐步形成一种有利于生态健康的生态审美观,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摘自程相占《生态美学:迈向生态文明的美学转型》,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学者都关心自己所处环境的生态问题,因此,他们在生态美学领域能够进行跨文化研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
B.对“生态”与“环境”的理解不同,引发了中西学者的论争。前者认为“生态”比“环境”好,后者则倡导环境美学。
C.无论是使用“阐释学”“分析”的方法与话语,还是使用“生生”的古典形态的特殊话语,都取决于各民族的审美方式。
D.生态美学以生态学为理论范式,重视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探讨审美与生态健康之间的矛盾,以发现化解之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生态美学的差异性,给跨文化对话提供空间。要想发展生态美学,就应该研究中西生态美学的差别。
B.通过对比中西学者关于“生态”与“环境”的阐释,可以看出中国学者比较理性,分析得更加客观。
C.西方生态文化是一种反思的后生性文化,是对工业革命破坏自然进行反思的产物,也借鉴了东方传统文化。
D.从生态艺术美学角度来说,自然具有人类难以企及的巨大活力与创造力,艺术家也只是“代自然立言”。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中国生态美学原则的一项是(     
A.武汉东湖绿道,环山顺水沿城连景,自然风物与人文景观交融,大大提升市民的幸福指数。
B.三月三上巳节,王羲之与众多名士齐聚兰亭,作流觞曲水之举,纵情山水,游心翰墨。
C.北京被称为“对称之都”,城市功能区围绕紫禁城和中轴线呈东西对称分布,严整大气。
D.江南写意园林,在有限空间容纳片山勺水、孤石数竹,构思精巧,“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生态美学研究产生了哪些影响?请结合材料内容加以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黎老东的大车

孙犁

黎老东是这个村庄里的唯一的木匠。

傅老刚的铁匠炉,每年都会来到村里。连绵阴雨的天气,他们会到黎老东家去。

黎老东和傅老刚的交情是深厚的,他总称呼傅老刚亲家。为了答谢亲家的好意,傅老刚每年总是抽时间给黎老东打整打整他那木作工具。黎老东闲暇的日子,也就无代价地替傅老刚换换锤把,修修风箱。

亲家,亲家,你们到底是干亲家,还是湿亲家?人们有时候这样探问着。

干的吧?黎老东是个好说好笑的人。

湿的也行哩!轻易不说笑的傅老刚也笑起来,我家里是有个妞儿的。

第二年头麦熟,傅老刚从老家把女儿带来了。到了村里,先投奔了黎老东家。黎老东很是高兴,招呼左邻右舍的女孩子们来和小客人玩。就在这一年,开始了抗日战争。黎老东在家的两个较大的儿子,都参军去了。傅老刚的两个徒弟,不久也参加了八路军附设的兵工厂。傅老刚和女儿,给来往不断和越聚越多的骑兵打钉马掌。

日本投降以后,老铁匠急于要带女儿回老家去看望一下。

临走的那天晚上,黎老东打了一壶酒,给傅老刚送行。平日,黎老东酒一沾唇,那话就像黄河开了口子一样,滔滔不绝。可是今天晚上,黎老东只是勉强地说了几句。以后,就也把头低下来,一直沉默着。

亲家,你心里有什么事?

有点事儿。黎老东突然兴奋起来,他是单等着老朋友这句问话的。亲家,我想向你请求一件事。你看,我有六个儿子,穷得这样,不过六儿这孩子,我看还许有些出息。

亲家,傅老刚插断他的话,你就是娇惯了他一些。

是这样。黎老东急于要把话说完,咱也别绕圈子,九儿和六儿,两个人的感情还合得来。按说,像我这个穷光蛋,还想支使儿媳妇?不过,咳!

他一口把壶里的酒喝干了,就又低下头去。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傅老刚说,你穷,我就富吗?

不过,不过,养女儿总是要攀个高枝儿的。黎老东低着头说。

孩子们年纪还小。等我们从老家回来再定规,你说好不好?傅老刚这样冷漠地结束了这场本来应该激动人心的交谈,使得老朋友的心冷了半截。傅老刚和九儿走了以后,就一直没有音讯。听说在他们家乡那一带,是蒋匪军盘踞着。

土地改革以后,黎老东因为是贫农,又是军属,分得了较多较好的地。后来,二儿子在解放战争里牺牲了,领到一笔抚恤粮。天津解放了,在那里做生意的大儿子又捎来一些现款,家里的生活,突然提高了很多,买回几棵榆树槐树,想自己打一辆大车。黎老东打的大车是远近知名的,一辈子给人家打了无数的车。

大车还要有段铁工程序,才能制造成功。附近当然也有其他的铁匠,但是这些人的手艺,都不中黎老东的意。过去,他是常常和傅老刚合打一辆大车的。而他们合打的大车,据说一上道,格登格登一响,人们离很远,就能判断出这是黎老东砍的轴、挑的键,傅老刚挂的车瓦。他很希望老朋友能来帮他把这一辆车成全好,成为他们多年合作中的代表作品,象征他们终身不变的深厚友谊。孩子们的年岁也到了,凭眼下这日子光景,再求婚也就理直气壮了。

就在这个时候,久别的傅老刚父女,回到了这个村庄。

傅老刚越显得年老和削瘦,小车已经破烂不堪。九儿长高了,但穿的衣服也很破旧。

黎老东高兴极了,他带着亲家到他那新宅子里去看他打制的大车,他十分得意地说,现在运销很赚钱,车轱辘儿一动,就是大把的票子。老大挣钱也多了,你看,刚一进冬天,就给我买来了这个。可是穿上这个,我还能做活吗?傅老刚打量着亲家高高翻起的新黑细布面的大毛羔皮袍,忽然觉得身上有些寒冷似的。

刚车的铁匠工序,正式开始了。两个人心里都渐渐觉得和过去有些不一样。这一次,傅老刚越来越觉得黎老东是在监督着他。赶工赶得过紧,简直连抽袋烟,黎老东都在一旁表示着不满意。最使他闷气的是,自己远道赶来,黎老东却再也不说九儿和六儿的事,好像他从前没提过似的。

最后几天,黎老东只是穿着大皮袄,察看着,指点着。傅老刚感到,过去他和黎老东共同厌恶、共同嘲笑过的那种主人态度,现在由他的老朋友不加掩饰地施展起来了,而对象就是自己。

老朋友决裂了,傅老刚打整好小车,推到了街上。四儿说,我们青年要组织一个钻井队,你可以去帮助我们,青年团办公大院里的东屋给你拾掇出来,你就在这里常住吧。

铁匠炉在新的场所升起来,青年钻井队高大的滑车,在平原上接二连三地竖立起来了。

黎老东一个人呆呆地坐在院里一截木头上,用手抚摸着左边这一只脚。有一年,他同傅老刚给一家做活,他心情不好,一时失手,这只脚被锛砍伤了。在自己养伤的几个月的时间里,是傅老刚请医生,花药钱,背出背进,给水给饭。当然,这也报答过他了。同年夏天,傅老刚被热铁烫伤,自己曾经服侍了他。

六儿出车,黎老东看成是一件头等隆重的事件,在村边望着,望着六儿的车转过大沙岗,才转回身来。

在十字路口,村长拦住了他,和他说了希望他加入合作社的事,还热心地向他介绍了牲口车辆的折价办法。这些话,黎老东好像全然没有听进去,他往家里走,从别人看来,他那一直兴奋得意的步伐,忽然变得焦躁和不安了。

(选自《铁木前传》,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傅老刚每年总是抽时间给黎老东打整木作工具,黎老东也替铁匠们换换锤把,修修风箱,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互利基础上的。
B.分别前的那个晚上,黎老东提出结亲之意时,傅老刚以“孩子们年纪还小,等我们从老家回来再定规”为借口,冷漠地拒绝了他。
C.小说中“傅老刚打量着亲家高高翻起的新黑细布面的大毛羔皮袍,忽然觉得身上有些寒冷似的”并不是真的冷,而是心里冷。
D.傅老刚为黎老东打车过程中,黎老东赶工赶得过紧,简直连抽袋烟,他都在一旁表示着不满意,是因为黎老东急于完成自己的新车。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时间为线索展示了黎老东与傅老刚一起做活、互相帮助、互相扶持的情节,使二者的人物形象更加完整、充实。
B.小说写黎老东打新车时,木工程序快要完成了,铁工程序不用附近的其他铁匠,非要等傅老刚来帮他完成,从侧面体现了傅老刚手艺的高超。
C.小说写黎老东给傅老刚送行,平日里酒一沾唇便滔滔不绝的他,今晚却总是低头沉默着,用对比手法体现黎老东在提亲时的艰难和窘迫。
D.小说通过当初黎老东迫切提亲和后来再见面时绝口不提亲事的情节,以巨大的反差突显了黎老东这个人怀恨在心、睡眦必报的性格特点。
8.小说倒数第三段,插叙了黎、傅二人早年的经历,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9.小说中的“车”,含义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石苞,字仲容,渤海南皮人也。雅旷有智局,容仪伟丽,不修小节。县召为吏,给农司马。会谒者阳翟郭玄信奉使,求人为御,司马以苞及邓艾给之。行十馀里,玄信谓二人曰:“子后并当至卿相。”苞曰:“御隶也,何卿相乎?”。既而又被使到邺,事久不决,乃贩铁于邺市。市长沛国赵元儒名知人,见苞,异之,因与结交。叹苞远量,当至公辅,由是知名。见吏部郎许允,求为小县。允谓苞曰:“卿是我辈人,当相引在朝廷,何欲小县乎。”苞还叹息,不意允之知己乃如此也。

稍迁景帝中护军司马。徙邺典农中郎将时魏世王侯多居邺下尚书工谧贵倾一时并较时利芭奏列其由是益见称历东莱琅邪太守所在皆有威惠迁徐州刺史

文帝之败于东关也,苞独全军而退。帝指所持节谓苞曰:“恨不以此授卿,以究大事。”乃迁苞为奋武将军、假节、监青州诸军事。及诸葛诞举兵淮南,苞统青州诸军,简锐卒为游军,以备外寇。吴遣大将朱异、丁奉等来迎,诞等留辎重于都陆,轻兵渡黎水。苞等逆击,大破之。泰山太守胡烈以奇兵诡道袭都陆,尽焚其委输。异等收馀众而退,寿春平。拜苞镇东将军,封东光侯、假节。顷之,代王基都督扬州诸军事。苞因入朝。

文帝崩,贾充、荀勖议葬礼未定。苞时奔丧,恸哭曰:“基业如此,而以人臣终乎!葬礼乃定。后每与陈骞讽魏帝以历数已终,天命有在。及禅位,苞有力焉。武帝践阼,迁大司马,进封乐陵郡公,加侍中。

淮北监军王琛轻苞素微,因是密表苞与吴人交通。先时望气者云“东南有大兵起”。及琛表至,武帝甚疑之。会荆州刺史胡烈表吴人欲大出为寇,苞亦闻吴师将入,乃筑垒遏水以自固。帝闻之,谓羊祜曰:“吴人每来,常东西相应,无缘偏尔,岂石苞果有不顺乎。”祜深明之,而帝犹疑焉。会苞子乔为尚书郎,上召之,经日不至。帝谓为必叛,欲讨苞而隐其事。遂下诏以苞不料贼势,筑垒遏水,劳扰百姓,策免其官。遣太尉义阳王望率大军征之,以备非常。苞用掾孙铄计,放兵步出,住都亭待罪。帝闻之,意解。及苞诣阙,以公还第。苞自耻受任无效而无怨色。

时邺奚官督郭廙上书理苞。帝诏曰:“前大司马苞忠允清亮,才经世务,干用之绩,所历可纪。宜掌教典,以赞时政。其以苞为司徒。”有司奏:“苞前有折挠,不堪其任。以公还第,已为弘厚,不宜擢用。”诏曰:“昔邓禹挠于关中,而终辅汉室,岂以一眚而掩大德哉!”于是就位。

苞在位称为忠勤,帝每委任焉。泰始八年薨。帝发哀于朝堂,车驾临送于东掖门外。策谥曰武。咸宁初,诏苞等并为王功,列于铭飨

(《晋书·石苞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徙邺典农中郎将/时魏世王侯多居邺下/尚书丁谧贵倾一时/并较时利/苞奏列其事由/是益见称/历东莱琅邪太守/所在皆有威惠/迁徐州刺史注
B.徙邺典农中郎将时/魏世王侯多居邺下/尚书丁谧贵倾一时/并较时利/苞奏列其事由/是益见/称历东莱琅邪太守/所在皆有威惠/迁徐州刺史
C.徙邺典农中郎将/时魏世王侯多居邺下/尚书丁谧贵倾一时/并较时利/苞奏列其事/由是益见称/历东莱琅邪太守/所在皆有威惠/迁徐州刺史
D.徙邺典农中郎将时/魏世王侯多居邺下/尚书丁谧贵倾一时/并较时利/苞奏列其事/由是益见/称历东莱琅邪太守/所在皆有威惠/迁徐州刺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节,节代表皇帝的身分,凡持有节的使臣,可代表皇帝行使权利。晋朝时,持节比下文的假节权利要大。
B.践祚,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亦作“践位”。此处指后者。
C.教典,教育法规,是周官太宰六典之一。古代帝王重视用教育教化作为手段,维护国家秩序的稳定。
D.铭飨,指列名受祭。石苞死后享受王的丧制,其生平、功绩铸、刻或写在器物之上,以供后人祭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苞初入仕途,被人赏识。石苞地位低微时,先后被郭玄信、赵元儒、许允称赞,他们都认为石苞将来会成就一番事业。
B.石苞智慧无双,忠勇可嘉。他统率青州诸军击败吴军,平定寿春。司马昭死后,他不顾及僭越,坚持对其采用帝王的葬礼。
C.石苞偶受怀疑,终被认可。淮北监军王琛诬陷石苞和吴国有勾结;有官员认为石苞能力不足,不应提拔,武帝最终相信他。
D.石苞因忠诚勤奋,死后受褒奖。生前,皇帝常常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死后,由礼部上报,经司马昭同意,赐予美好的谥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玄信谓二人曰:“子后并当至卿相。”苞曰:“御隶也,何卿相乎?”
(2)及苞诣阙,以公还第。苞自耻受任无效而无怨色。
14.面对监军王琛的诬陷和武帝的多疑,石苞是如何应对的?结果如何?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寄扬州马观复

刘辰翁

吹箫人去。但桂影徘徊,荒杯承露。东望芙蓉缥缈,寒光如注。去年夜半横江梦,倚危樯、参差会赋。茫茫角动,回舟尽兴,未惊鸥鹭。

情知道、明年何处。漫待客黄楼,尘波前度。二十四桥,颇有杜书记否。二三子者今如此,看使君、角巾东路。人间俯仰,悲欢何限,团圆如故。


[注]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诗人。宋亡不仕,隐居而终。②情知道:情知。③漫:徒,空。④杜牧曾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等诗句传世。⑤角巾:借指隐士或布衣。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开篇就描写了月光下孤寂、清冷的景象,为整首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B.作者忆月夜泛舟,虽景象有异,却有着与“惊起一滩鸥鹭”一样愉快的心情。
C.下阕化用前人诗意入词,用虚拟手法扩大诗境,呈现出含蓄深沉的特点。
D.下阕重在抒发感情,同时也不乏议论色彩,如“人间俯仰”“悲欢何限”。
16.这首词原有小序“时新旧侯交恶,甚思去年中秋泛月,感恨杂言”,请结合下阕谈谈你对“感恨杂言”中“感恨”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