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陕西 高一 阶段练习 2021-12-05 4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迁的《史记》,是大家熟知的历史名著。他在《报任安书》中说,写《史记》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三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史记》的写作目的是研究“天”和“人”之间的关系,把从古到今历史上的发展变化大势搞清楚,成为司马迁一家之言。现在看来,司马迁自我评价的这十五个字还是比较全面的,它既表达了司马迁写《史记》时的目的要求,也概括了《史记》这部书在史学上的贡献。

《史记》的写作开始于公元前104年,到公元前91年前后才写完。它的写作背景可以从西周共和执政(公元前841年)时说起,一直讲到司马迁开始写《史记》时为止。这几百年,无论从社会历史的发展或从历史研究的发展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西周和西周以前的历史,所记录的都是王朝的事情。尽管殷商、西周都有许多藩国,但从甲骨文来看,记载的都是王朝的活动。从《两周金文辞大系》中也可以看出,西周的作品也都是王朝的作品,没有记载诸侯的作品。《诗经》里的《周颂》《大雅》也是讲王朝的东西。王朝以外的历史记载很少。

从西周末年开始,王朝以外的历史记载才多起来。诸侯之国的活动,从鲁国、齐国、晋国、卫国开始,有了记载。有纪年可考的以鲁国为最早,其他国家大多从共和执政以后的历史记载才有年代可考。从这里可以看出,西周末年是个变化开始的时期。武王灭纣以后,大规模封侯建国,山东东海,黄河中下游,到处都是它的侯国。他们利用被征服的当地人民作为劳动力来开发土地,这在《诗经》《左传》里都有记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王朝与侯国之间、侯国相互之间往来逐渐增多,矛盾也逐渐多起来了。从现在留下了的史书看,如《春秋》《左传》《国语》,早从西周末年,晚到周平王末年,记载的都是有关征伐、会盟、朝聘、往来的事情。这些历史记载反映了在当时社会经济相当发展的条件下,彼此关系的复杂化。所以,从西周末年起,特别是从东周平王起,诸侯各国的历史也开始发展起来。这个时期正像通常历史学家说的那样:周天子权威旁落,诸侯掌权了。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秦统一了全国。秦汉之际,斗争也很激烈,发生了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争霸。结果,由汉高祖称帝。此后,又从汉高祖传到汉武帝。《史记》的主要内容就是反映这些历史过程、事件和人物的。

从西周末年到汉武帝统治的七百多年间,历史的变化很大。从一个王国分封出好多侯国,其后又相互兼并,出现了战国七雄,随后秦又吞并六国,统一全中国。这是个什么性质的变化呢?对于这个问题,史学界目前还没有定论。如果说西周是封建社会,那么这七百多年的变化,就是从地方割据的封建社会发展到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如果说西周是奴隶社会,那么最晚到春秋末年,社会性质就开始发生变化,到汉武帝时,封建社会形成了,各种制度基本上都建立起来了。汉武帝的活动,给以后很长一个时期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因此,不管从哪一种分期的观点来看,这个时期都是一个大变动的时期。

《史记》写作的历史背景,就是这样一个漫长的、不断变化的历史时期,也就是中国形成统一的封建大国的时期。在司马迁以前,《春秋》《左传》《国语》曾将春秋时期的历史作过总结,但它们包括的时期很短,写得也不够完整。司马迁的《史记》发扬了《春秋》《国语》的传统,综合了他所见到的历史记载,对这个变动时期的历史作了总结。从此以后,每当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都有历史著作出现,为前代作总结。

(摘编自白寿彝《<史记>以前的历史写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天”和“人”之间的关系既表达了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也概括了《史记》在史学上的贡献。
B.《史记》写作的历史背景主要是从公元前841的西周共和执政到司马迁时期,这期间社会发生了大变动。
C.从西周末年开始,王朝以外的历史记载增加。诸侯之国的活动从鲁、齐、晋、卫国开始,以鲁国为最早。
D.从西周末年到汉武帝统治的七百多年间是一个大变动时期,导致史学界对西周社会性质的界定存在争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评价《史记》的写作目的和贡献后,按时间顺序呈现了不同时期史书的内容差异。
B.文章通过举例论证、类比论证论述了王朝以外的历史在不同时期的史书中有比重的变化。
C.文章论述语言严谨有序,对史学界尚无定论的内容,分情况探讨,条分缕析,清楚明了。
D.本文重点分析了与《史记》主要内容相关的历史阶段,最后指出史学著作多具有总结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周和西周以前的历史,所记录的都是王朝之事,王朝以外的内容很少,如《两周金文辞大系》和《诗经》。
B.征伐、会盟、朝聘、往来等事出现在相关史书的记载中,可见王朝与侯国以及侯国彼此之间矛盾的复杂性。
C.从西周末年到汉武帝统治的七百多年,中国历史发生巨大变化,变化的性质取决于对西周社会性质的裁定。
D.尽管《春秋》《左传》《国语》的历史总结涉及时期较短,内容不够完整,但对司马迁的创作都有借鉴意义。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15时54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摘编自《我国载人航天再迎里程碑》)

材料二:

目前的国际空间站已经严重老化,俄罗斯4月18日已经正式宣布,将于2024年空间站运营合约结束后退出,而我国空间站将于2022年建成。也就是说,2024年以后,中国将拥有全球唯一一个空间站。

据目前统计,我国1100余种新型材料有百分之八十是在航天技术的引导下完成的,2000多项航天技术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我国经济民生各个领域。空间站实现有人长期入驻后,就可以长期实施上千项科学实验,产生难以估量的价值。其中,利用空间站的特殊环境所进行的大量理化生等试验,也可以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空间站的建成可以更进一步地研究空间环境,为人类将来在太空长期生存打下基础。在空间站里,不仅要通过相关科学研究来探索人类在太空长期生存的需求,包括生命的规律,还要开展包括太空激光通信、太空3D打印等技术,推动人类征战更加遥远的宇宙。

(摘编自《神舟十二号发射,三名航天员奔赴我国空间站,对中国航天意义重大》)

材料三:

俄罗斯《生意人报》称,中国已经发射了作为本国空间站的基础模块,由控制中心、生活区和气闸组成的天和核心舱。天和核心舱主要用于空间站统一控制和管理,具备长期自主飞行能力,可支持航天员长期驻留,开展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中国正在快速进步,拥有长期太空探索计划,其成就令人羡慕。中国人不仅学会了飞上太空,还要学会在那里长时间生活、研究失重对人的影响等。俄罗斯塔斯社特别关注中国对于开展太空合作的开放态度。外层空间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探索宇宙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中国载人航天始终按照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原则,愿意与世界上所有致力于和平利用外空的国家和地区一道,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意大利最大通讯社安莎社报道称,中国新空间站的首批航天员已经启程,执行为期3个月的飞行任务,中国朝着航天强国又迈出新的一步。该社详细介绍了中国此次载人飞行的四项主要任务和乘组三名航天员的情况,称神舟十二号航天员有望创造新的太空驻留纪录,他们的工作也将比以往更加复杂。运载火箭末级绝大部分组件将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这是目前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对航空活动及地面造成危害的概率极低。

(摘编自《中国向航天强国又迈进了一步》)

材料四:

2021年7月4日上午,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协同配合,进行中国空间站首次出舱活动。这是继神舟七号飞行乘组顺利完成出舱任务后,时隔13年,中国航天员再次执行出舱任务。此次航天员出舱活动,三名航天员都有明确分工。出舱的两名航天员,一人要为机械臂安装上臂支架,包括脚限位器、工具台等,随后借助机械臂进行移动。另一名航天员借助舱壁上安装的扶手,爬行一段距离到作业点进行辅助工作,其间还要进行一次应急返回验证。此次出舱活动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进行舱外全景摄像机的抬升。两名航天员出舱过程中,舱内航天员需要对机械臂进行操作,虽然地面人员也可以对机械臂进行大范围转移,但航天员站在机械臂上时,舱内航天员可以更直观地对机械臂位置进行观察,与舱外航天员进行直接交流。另外,航天员自主操作机械臂,在安全性上也有更好的保障。14时57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标志着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圆满完成。

(摘编自《中国空间站首次出舱活动!三名航天员都有哪些任务?》)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并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对接。
B.我国将于2022年建成空间站,目前的国际空间站已经严重老化;2024年,俄罗斯将退出空间站,中国将拥有全球唯一的一个空间站。
C.2000多项航天技术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经济民生各个领域,航天员入驻空间站后可以实施科学实验,将产生难以估量的价值。
D.神舟十二号出舱的两名航天员完成中国空间站舱外活动:安装机械臂上臂支架,应急返回验证,抬升舱外全景摄像机,操作控制机械臂。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历十多个小时的交会对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组合成三舱组合体,航天员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B.空间站建成的意义重大,不仅可以进一步研究空间环境,研究人类如何在太空长期生存,而且可以开展一系列太空新技术研究,拓展宇宙研究领域。
C.天和核心舱由控制中心、生活区和气闸三部分组成,主要用于统一控制和管理空间站,具备长期自主飞行能力,可支持航天员长期驻留,开展实验。
D.中国空间站的首次出舱活动有效验证了航天员的出舱能力、应急能力;航天员密切协作,圆满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
6.对于中国空间站,俄罗斯媒体与意大利媒体的报道有哪些异同?请结合材料三简要说明。
2021-12-05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红毛线,蓝毛线

梁衡

政治者,天下之大事,人心之向背也。向来政治说:“天下为公。”一个政治家总是以他为公的程度,以他对社会付出的多少来换取人民的支持度,换取社会的承认度。有人得天下,有人失天下。当历史演进到20世纪40年代末,又将有一次政权大更替时,河北平山县西柏坡这个小山村,再次为我们提供了这个证明。

如今,在西柏坡村口立着五位伟人的塑像,他们是当时党的五大书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五大领袖刚从村里走出来,正匆匆忙忙像是要到哪里去。这时中国革命已到了最关键的时候……

1948年5月,毛泽东和周恩来、任弼时在陕北转战一年,拖垮了胡宗南后又来到了这里。毛泽东决定在这里摆两着棋。第一着是打三大战役,他在隔壁的院子里布置了一间作战室,这是一间普通的农家房舍,大约不到30平方米,里面摆着三张大桌子,一张作战科用,一张情报科用,一张资料科用。大屋子里彻夜灯火通明,来自全国各战场的电报汇集到这里,参谋们紧张地分析、研究、报告。据统计,三大战役毛泽东亲手写了190封电报,电报发出了,作战参谋们就在地图上用红毛线一圈一圈地去拴。先是拴住了沈阳,接着又套住了徐州、淮海,最后红毛线干脆套到了平津的脖子上。讲解员说当时很难买到红蓝铅笔,为了节省使用,参谋们就用红毛线、蓝毛线在地图上标识敌我势态。虽然我们这时已在进行着百万大军的总决战了,但其实还穷得很呢。共产党还从来没有富过,当年中央红军走到陕北时只剩万数人马,1000元钱,人均1毛钱。毛泽东只好向红二十五军去借,徐海东也没有想到中央会这么困难,忙从全军7500元的积蓄中抽出5000元。贺龙过河来看毛泽东,毛的警卫员看着贺老总警卫员身上的枪直眼馋。贺胡子也大吃一惊,他无论如何想不到中央机关会这么苦,赶快对警卫说:“换一下。”共产党是穷惯了,党的最高层是穷惯了,不是他们爱穷,他们守一个原则:只要中国的老百姓还穷,党就耻于高过百姓;只要党还穷,第一线还穷,中央机关、党的领袖就决不肯优于他们。这种“穷”的背后,却是三大战役中民工支前参战就达886万人,八百万啊,相当于国民党的全部陆海空军。陈毅说淮海战役是农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只平山县,土改后,王震同志振臂一呼:保卫胜利果实!一次就参军1500人,组成著名的三五九旅平山团,这个团一直打到新疆,现在还驻扎在阿克苏。

一着武棋下完,再下一着文棋。1949年3月5日,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在中央机关的一间大伙房里召开了。说是主席台,其实没有台,就是在伙房一头的墙上挂一面党旗,旗下摆一张长方桌,后面放一把旧藤椅,台两侧各有一张桌子是记录席,台下也没有固定的椅子,开会时个人就从自己的家里或办公室带个凳子。会议开了8天,轮到谁发言时就走到那张长桌旁面向大家站着讲话,讲完后又回到自己的凳子上。毛泽东亲自记录,不时插话,领袖与代表咫尺之近,寸许之间。其实这已是老习惯了,许多人都见过一张照片,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前站着作报告,黄土地上摆一个小凳子,凳子上放一只大瓷缸子。大家在木凳前席地而坐,据说前排的人口渴了,就端起毛泽东的茶缸喝一口水。不但是党内,就是领袖和老百姓也亲密无间。西柏坡坡下有水,有稻田,毛泽东是从小干惯了稻田活的,工作之余就挽起裤腿去和农民插秧。朱老总一脸敦厚,在村头背着手散步,常被误认为是下地回来的老乡。任弼时全家睡的土坑上至今还放着一架纺车。

住了20年山沟,现在要进城了,在这间简陋的会议室里,共产党通过了自己的“陋室铭”。毛泽东说,要警惕“糖衣炮弹”,“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会议过程中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并通过五项决定:不以人名命名,不祝寿,中国同志不与马恩列斯并列,少拍巴掌,少敬酒。这真让人吃惊了,党的中央全会竟决定如此细小的事。清皇室册封嫔妃是用金页写成,每页就用16两黄金,可她们的名字有哪一个被后人记住了呢?红毛线、蓝毛线、二尺小桌、石头会场、小石磨、旧伙房,谁能想到在两个政权最后大决战的时刻,共产党就是祭起这些法宝,横扫江北,问鼎北平的。

当参观结束后,几乎每一个人都要到村口和五大领袖合影一张。五位书记昂首向前,似将远行。到哪里去?当年在村口毛泽东说了一句风趣的话:我们上京赶考去,要考好,不要做李自成。周恩来说,要及格,不要被退回来。40多年后江泽民总书记来拜谒这个小山村,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编自《红色经典》,有删改)

7.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讲述“三大战役”和“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这两个重要历史事件,把一段决定中国命运的风云历史,写得轻松平常,却蕴含深意。
B.文章中作者把无形的“共产党艰苦奋斗精神”还原为有形的“红毛线,蓝毛线”,无声胜有声。“毛线”这个巧妙的代言,点破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C.文章结尾一段,以伟人幽默风趣的话收束全文,与前面第一、二自然段语言的叙述风格不同,在文学与政治之间行走裕如,最终达到了笑谈真理的自由境界。
D.梁衡的这篇散文,主要通过对革命领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作风的生动形象的渲染刻画,为读者树立起人生的标杆和典范,引导读者形成积极有益的价值观。
8.这篇散文使用了大量的数据,举例分析这些数据的使用有哪些作用?
9.北大教授董学文认为,梁衡的“红色经典”散文走出了一条新路,他写“大事、大情、大理”的同时,又运用散文技巧,把“政治”和“散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请结合这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无大齐王;唯仪之甚憎者,亦无大齐王。今齐王之罪,其于弊邑之王甚厚,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令仪不得为臣也。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陈轸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贺。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后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至,称病不朝。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詈齐王。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曰: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国不尚全乎?王今已绝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也,国必大伤。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韩氏从之,楚兵大败于杜陵。

(节选自《战国策》)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
B.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
C.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
D.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币,文中指礼物。《说文•巾部》:“币,帛也。”“币”本是赠人的纺织品。
B.弊邑,古代对自己的国家以及出生或出守之地的谦称,还用于称臣于他国时自称。
C.寡人,是古代王侯对自己的专称,意指天下没有能够与之并列的人。
D.《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轸审时度势,进言劝谏楚王。面对秦国主动向楚国示好,陈轸不对楚王表示祝贺,并认为楚国会受张仪的欺骗,不可能得到商於之地。
B.陈轸头脑冷静,反对攻打秦国。楚国受骗后,楚王大怒,准备出兵攻打秦国。陈轸表示楚国已经跟齐国绝交,又去责备秦国失信,这样会使齐、秦两国联合起来。
C.张仪狡猾奸诈,离散齐楚联盟。他承诺给楚国土地,促使楚齐绝交。他不但称病不上朝,还辩解说自己本来就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不可能许诺楚国六百里土地。
D.楚王利令智昏,招致兵败杜陵。楚王不知道张仪分化瓦解之计,轻信张仪六百里土地的承诺,不听群臣劝告,一意孤行,结果楚军在杜陵被三国联军打得惨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
(2)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
2021-12-02更新 | 17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