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赛文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贵州 高二 期中 2021-12-11 2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上半叶,现代中国革命文学(以下简称革命文学)在中国社会革命的历史语境中应运而生,对当时中国社会与文学的变革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研究革命文学的谱系和结构,是对其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生成发展以及本体精神的考察。这一研究既是一个体现文学与思想互动张力的学术命题,又是一个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继承传统和创新发展的现实问题。

革命文学谱系与结构的研究,基于社群视域,完整展现和合理解释了革命文学的存在之由、变迁之故。如在20世纪20年代的新青年社、新潮社等文学群落中,作家的革命意识和革命文学追求,都集中反映了社群场域中新旧文化的冲突、思想的激变,并推动了现代中国文学与革命的发展。而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等作家群体,追随时代的革命步履,以统一的组织形态完成了现代文学的运行机制。20世纪上半叶革命的阶级意识、抗战精神与文学的民族想象等话语之间的内在互动结构关系,凝聚出了社会革命思潮的核心价值、革命文学的精神内涵,成为革命文学演变发展的内驱力。

梳理革命文学作家谱系,可以在现代中国革命史与文学史相互交叉的场域,发现革命文学历史叙述的特质和革命文艺核心理论的形成。20世纪,大批热血青年借助文学自觉认同革命,又直面现实,于是就有了贴近现实的革命文学,也有了革命文学多元的样态。考察不同作家的革命经历、个性创作取向、特殊文化背景等,可以勾勒出他们进入革命文学时代书写的不同图示,捕捉到革命文学历史的全息投影和革命文艺核心理论丰富的构造纹理。那一时代的作家往往处于文学与革命的两难之境中,作家谱系研究特别重视这一点,从作家身上的这种矛盾去深度描摹现代中国革命文艺发展过程的斑斓色彩,揭示文学与革命通过作家主体同构的复杂精神因素。我们既要找到革命文学核心的思想理论,还要为革命文学诸多现象的发生演变找到契合时代主流的、合理存在的答案。

革命文学谱系与结构的研究,是要发现革命文学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使命的积极影响。早期,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身上呈现了革命文学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同基调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关怀。20年代末30年代初,一些革命女作家在创作中表现出女性自我意识对现代中国文学与革命历史价值的积极重构。40年代,关乎知识分子话语与工农兵话语时空对接、交叉、重构的延安文学聚结了一支革命文学队伍,其核心正是中国革命现实如何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文学为什么人等问题。特殊空间的延安使五四以来的革命文学真正落地,延安文学已超越一般意义的地域命名的文学。

谱系和结构作为研究视点和目标,就是要深度揭示革命文学的特殊文化意义通过什么样的相互关系被表现出来。社群结构、作家谱系、文学史阶段形态之革命实践文学和文学表现的革命内容,重构的不仅仅是革命文学丰富复杂的样态,更是发现现代中国文学独立叙述框架的依据和文学史典型意义之所在。任何历史研究最终指向的都是当下和未来,今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文学,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密切关联,现代国家意识、人民意识等进一步升华,本质上正是对现代中国革命核心宗旨的坚守与弘扬,也体现了革命文学的内在精神传统。

(摘编自杨洪承《现代中国革命文学的精神传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中国文学本体精神的考察,是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展的重要问题。
B.凝聚出社会思潮核心价值的“革命文学”,对当时社会与文学变革影响极为深远。
C.解决作家置身于文学与革命的两难之境的问题,就要梳理谱系,探寻复杂的精神因素。
D.要深度探寻“革命文学"的特殊文化意义,研究“谱系和结构"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基于时代需求,提出了“革命文学”谱系和结构研究这一学术命题。
B.文章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阐述了“革命文学”的演变发展。
C.文章第四段对一些革命女作家创作的论述,证明了女性自我意识的积极作用。
D.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提出观点,再分角度论述,最后阐明研究的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革命文学”贴近现实、样态多元,与青年自觉认同革命又直面现实不无关系。
B.梳理“革命文学”作家谱系,可以发现革命文艺核心理论的形成及其构造纹理。
C.“延安文学”超越了一般意义的地域命名的文学,使“革命文学”真正落地。
D.研究“革命文学”的内在精神传统,对当代文化建设的新使命具有积极影响。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青少年健康的情感状态是什么样的?所谓健康情感就是指符合青少年发展需要的情感,包括丰富高尚的情感,会灵活恰当的调控情感,能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卢家教授调查发现,情感与青少年的身心状况有直接关联。“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都是与心理有关的疾病,癌症甚至普通的感冒也和情绪相关愉快的情绪,甚至会让青少年个子长高。”心理学研究显示:积极健康的情感,对青少年的智力因素有很大影响,好心情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智商,在所有非智力因素中,只有情感能直接影响智力。综上可以看出积极或消极的情感会对青少年的行为活动起增力或减力作用,同时也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影响青少年认知学习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对青少年成长来说,健康情感是其发展之本。

(摘编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年第1期)

材料二

愤怒的时候怎样才能不愤怒,悲伤的时候怎样才能不悲伤,很多人想得到答案。他们想要得到的是一种外在的、可以将他们自身的情绪“打败”的力量。或是希望能够有一种方法将他们的情绪消除。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要让情绪消失,或是将情绪死死地在地上,情绪就能够乖乖听话了。但实际上情绪管理如同治水,水非无根自然不可能凭空消失;水不可堵,愈堵愈生灾祸。

情绪既然存在,那么在它存在的时候我们就没有任何的办法让它消失情绪系统是人体生理系统与认知系统交叉结合的一部分,你无法压制它,你也不可能“堵”住它。所有被你拒绝、逃避、压抑的情绪最终都会在到达你情绪抑制的限时,以更加猛烈和具有破坏性的方式爆发出来。所以,情绪管理的本质其实是在理解和完全接纳自己情绪的前提下,依旧能够用理性去思考和控制自己的行动。

(摘编自心理服务平台壹心理)

材料三

情绪从本质上来讲,是动机、欲望满足与否的表现。欲望满足时,我们开心、高兴、兴奋各种积极情绪。欲望没有实现时,我们伤心、生气、愤怒,各种消极情绪。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我们有欲望,我们易受伤害。而我们的大部分欲望,来源于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欲求未被及时满足,我们太容易受伤害;也源于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没有及时得到父母等“重要他人”的认可与支持。每一次情绪的发生,其实都是我们觉察与成长的机会。

觉察情绪过程中的心理感受、身体反应,可以让我们对自己更了解、对身体更敏感,从而可以提高自己的直觉能力,提升自己的灵性水平,让我们更容易与自己、他人、自然联结觉察的同时,也是机会,让我们可以深入去分析自己的行为模式,分析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那些未满足的欲望与期待,然后通过“接纳”“原谅”“转变”等方式放下、成长,如此,我们在面临很多情境时,可以放下自己的欲求与原来的应对方式,也就不会再有情绪,也就可以坦然应对。

材料四

Thompson为情绪调节提供了可操作的定义,他认为“情绪调节是指个体为完成目标而进行的监控、评估和修正情绪反应(特别是情绪强度和持续性)的内在与外在过程”。他把情绪调节既看作一种加工过程又看作一种加工结果。 Thompson的用内部过程来调节情绪,也可以用扩大积极情感,也包括抑制消极情感:我的界定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情绪调节既包括扩大积绪调其次,既可以用外在和社会的因素来调节情绪。再次,尽管有时候情绪调节包括改变具体情绪,它更多的是改变情绪的强度。最终这个界定重视目标的取得。 Walden和Sith认为,情绪调节包括积极情绪平衡,这个过程包括情境的可塑性、社会暗示的觉知、与情绪相关的信息、以积极的功能性方式实现某人目标时所具有的情绪。

(摘编自《情绪调节及其相关概念辨析》,《河北大学学报》2012年9月11.下列关于“健康的情感”和“情绪管理”的说法)

4.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积极健康的情感,对青少年的智力因素影响起着很大作用,这是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了的。
B.要想让存在的情绪能够乖乖听话,那就要让情绪消失,或压制情绪,将它死死地摁在地上。
C.情绪管理的本质就是抵制不良情绪,无论什么情况,都能用理性去思考和控制自己的行动。
D.成长中的欲求未被及时满足时,容易产生伤心、生气、愤怒等消极情绪,所以我们要降低欲求。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积极健康的情感,对青少年的行为活动、身心健康、认知学习活动的质量和效率都会有影响。
B.消极情绪被拒绝、逃避、压抑到一定程度时,它会更加猛烈和具有破坏性的方式爆发出来。
C.情绪产生本质上说都有其合理性,情绪调节既包括改变情绪的强度,它更多的是改变具体情绪。
D.情绪的调节是个体为完成目标而进行的内在和外在的过程,它既是加工过程,也是加工结果
6.请结合上述材料,概括出青少年要进行情绪调节时可以考虑的两条基本途径。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蝼蚁

周海亮

婴儿就在他们的头顶上疯狂地嚎哭,他们却无能为力。

他们的头顶上还有士兵。荷枪实弹的士兵,抽着烟,看着婴儿,手指不离扳机。士兵知道附近肯定有人。这里的人们,绝不可能丢下一个婴儿。士兵在两小时以前袭击了村子。村人们多被击毙,只有他们躲进地下室。地下室极其隐蔽,现在,那里藏着三个女人、一个男人和两个孩子。

女人中,她是婴儿的母亲。

本来是她的男人抱着婴儿。逃跑时,男人腿部中了一枪,肩膀又中了一枪。他跌倒,爬起,继续跑,用着一种怪异并且滑稽的姿势。他们躲进地下室的时候,男人已经冲进院子,然后,他的后背中了一枪,又一枪,又一枪。男人躺在地上痛苦地挣扎,却用了一种极舒服的姿势抱着他的婴儿。那时地下室的盖口尚未关上,他看着女人,冲她挤挤眼睛,然后目光转向别处。他不想让追赶他的士兵觉察到屋子里还有一个地下室。女人甚至认为,他也许是故意挨上子弹。

女人试图冲出去,可是她被别人强行拖下去。盖口合拢的瞬间,士兵冲进院子。士兵在男人的脑袋上补了一枪,却留下婴儿。

他知道村子里还有人。

一天前,有村里人帮助游击队偷袭了他们的队伍。战斗中他失去两个兄弟——真正的兄弟——父亲将他们兄弟三人,一起送上了战场。

他在等待有人自投落网。他相信这件事终会发生,因为他有一个婴儿。

婴儿哭着,喊着,也许是饿了。婴儿有着黄色的头发,圆圆的鼻子,眼珠就像褐色的水晶球。士兵盯着婴儿,心中泛起波澜。然后,士兵对自己说,战争早一天结束,他就能早一天回到家乡。

杀光隐藏在暗处的村人,就会距战争结束更近一步。这是长官的想法,也是他的想法。

婴儿一直在哭,一直在哭。

两个女人将地下室里的女人紧紧箍住。女人想不顾一切地冲出去,抱起她的孩子,扯起她的衣衫,让孩子含住她的乳头,狠狠地吸,狠狠地吸……她想喊出来,可是声音卡在喉咙,将她噎出眼泪。她薅着自己的头发,浓密结实的头发,此时弱不禁风。

士兵就在他们的头顶。他们甚至可以听到士兵的呼吸。然后婴儿变得安静,女人感觉到婴儿的体温。

地下室里漆黑一片。不能说话,不能动,不能哭泣,不能点亮任何可以照明的东西。黑暗里的女人认为自己并不重要——是死是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身边还有两个女人、一个男人和两个孩子。

婴儿的嚎哭声再一次挤进地下室,每一声都像刀子,一下一下剜着女人的心。女人听到她的牙齿发出奇怪的声音,张开嘴,伸手去接,她的手心里,多出一颗带血的牙齿。

附近教堂的钟声响起,女人知道,他们躲进地下室里,已经整整一天。

有那么几个瞬间,女人真的想冲出去。冲出去,求士兵放过她的孩子,为此她可以付出一切——她的身体,她的生命,甚至,地下室里其他人的生命。后来她终于决定这样去做,却既动不了,也不能说话。

他们将她绑起,衣服堵住了嘴。

他们知道,女人随时可能疯狂。

女人感觉她的身体在抖。女人感觉每个人的身体都在抖。她恨他们,又不敢恨。她怕他们,又不敢怕。后来她想,就算她真的冲出去,又能做什么呢?她相信不管她怎么说,怎么做,士兵都会将她射杀,将他们射杀,然后,将她的孩子射杀。

婴儿再一次变得安静。士兵的脚步声有节奏地在头顶上响起。她听到士兵划一根火柴,点燃香烟。然后,一声重重的叹息。

女人静静地倚着墙壁,不动。她的手指将坚硬的墙壁犁开一条深深的沟渠,沟渠里,渗出鲜血。绑住女人的绳子早已松动,女人随时可以推开其他人,叫喊着冲出去。可是她没有。或许,她已经放弃。

嚎哭声再一次挤进来,却那么无力,那么微弱。教堂的钟声再一次传来,此时,他们躲在地下室里,已经整整两天。两天里,孩子没吃一点东西,没喝一点水,她躺在冰凉的地板上,任寒风将她的脸蛋冻伤,将她的四肢冻僵,任士兵的目光,一遍又一遍将她打量。

女人知道,她的孩子正在一点一点死去。

她再一次有了冲出去的冲动。却不是去救孩子,而是让自己死去——死去,便再不必理会孩子的死活,也不必理会别人的死活。 她相信,让她在孩子死去以前死去,她会好受很多。

可是她终没有动。她闭着眼睛,十指深深地嵌进墙壁。她感觉不到疼痛。

她是在孩子死去之前死去的。她因痛而死,因绝望而死。宽容的上帝给了她提前死去的机会。

剩下的人们,安静地等在地下室里,或者等待士兵离开,或者等待被士兵发现。等待活着,或者等待死亡。

士兵是在三天以后离开的。那个婴儿顽强地撑过三天,终因饥饿而死。

婴儿死去时,士兵落下一滴眼泪。

士兵希望战争结束,他用了他认为正确的方式。当战争结束,士兵就会回到家乡。家乡有他的妻子,还有他五个月大的女儿。女儿有着黄色的头发,圆圆的鼻子,眼珠就像褐色的水晶球。

(选自《小说月刊》2014 年第 9 期)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两段采用倒叙方式,一入笔直接描写地下室内外紧张恐怖的情势,然后再交代事情由来,从而造成强烈的悬念,强化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B.小说多处运用反复和排比手法来增强表现力,如“不能说话,不能动,不能哭泣,不能点亮任何可以照明的东西”,就突出了地下室的阴暗和压抑。
C.小说中的人物没有姓名,作者有意识地使用男人、女人、婴儿、士兵这种类型化称谓,意在消除人物身上的个性色彩,凸显题目“蝼蚁”的隐喻意味。
D.小说呈现出明显的虚化时空的倾向,战争的年代、地点和具体背景都是模糊的,这种写法增强了作品内涵的普遍意义和对战争的批判、反省力度。
8.标题“蝼蚁”有着怎样的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9.贯穿始终、无语言、不谙人事的“婴儿”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
2021-12-11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赛文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禧,东安州人。年十六,从大将军阿术鲁南攻徐州,复从元帅察罕攻寿春等州,皆有功。禧素峭直,为主将所忌,诬以他罪,欲置之法。时王鹗侍世祖于潜邸,禧密往依之,鹗请左丞阔阔荐禧与其子弘纲俱入见。岁己未,从世祖南伐。进攻鄂州,诸军穴城以入,宋树栅为夹城于内,入战者辄不利,乃命以厚赏募敢死士。禧与子弘纲俱应蔡,由城东南入战,将至城下,帝悯其父子俱入险地,遣阿里海牙谕禧父子,止一人进战。禧所执枪中弩矢而折,取弘纲枪以入,破城东南角。有逗留不进者十余人,立城下,弘纲复夺其枪入。转战良久,禧身中十八矢,一矢镞贯腹,闷绝复苏。世祖即位赐金符。至元元年,升唐邓等州卢氏保甲丁壮军总管。元帅阿术命禧率轻舟夜衔枚入其阵中插苇以识水之深浅及还阿术即命禧率四翼水军进战宋兵溃追至浅水夺战舰七十余艘攻樊城。行省集诸将问破襄阳之策,禧言:襄、樊夹汉江而城,敌人横铁锁、置木橛于水中,今断锁毁橛,以绝其援,则樊城必下。樊城下,则襄阳可图矣。”行省用其计,乃破樊城,而襄阳继降。时朝廷议征日本,禧请行,与右丞范文虎、左丞李庭同率舟师,泛海东征。至日本,禧即舍舟,筑垒平湖岛,各相去五十步止泊,以避风涛触击。飓风大作,文虎、庭战舰悉坏,禧所部独完。文虎等议还,禧曰:“士卒溺死者半,其脱死者,皆壮士也,曷若乘其无回顾心,因粮于敌以进战。”文虎等不从,曰:“还朝问罪,我辈当之,公不与也。”禧乃分船与之。时平湖岛屯兵四千,乏舟,禧曰:“我安忍弃之!”至京师,文虎等皆获罪,禧独免。

(选自《元史张禧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元帅阿术命禧率轻舟/夜衔枚入/其阵中插苇/以识水之深浅/及还/阿术即命禧率四翼水军进战/宋兵溃/追至浅水/夺战舰七十余艘/
B.元帅阿术命禧率轻舟/夜衔枚入其阵中/插苇以识水之深浅/及还/阿术即命禧率四翼水军进战/宋兵溃/追至浅水/夺战舰七十余艘/
C.元帅阿术命禧率轻舟/夜衔枚入其阵中/插苇以识水之深浅/及还/阿术即命禧率四翼水军/进战宋兵/溃追至浅水/夺战舰七十余艘/
D.元帅阿术命禧率轻舟/夜衔枚入/其阵中插苇/以识水之深浅/及还/阿术即命禧率四冀水军/进战宋兵/溃追至浅水/夺战舰七十余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己未,已未年。古代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循环相配,用来表示年、月、日和时的次序。
B.金符,文中指古代帝王授予臣属的一种信物。金符包括铜虎符、金鱼符、金符牌等等。
C.元年,可以指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元的第一年,贞观元年、康熙元年。
D.保甲,旧时户籍编制制度,若干户编作一甲,若干甲编作一保,甲设甲长,保设保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禧作战有功,因直遭忌。他年纪轻轻先后跟从大将军、元帅作战,都立下战功;他严厉刚直被主将忌恨,主将捏造罪名想把他治罪。
B.张禧父子上阵,不顾生死。他跟从皇帝南征,进攻鄂州时不利,他与儿子一起应征成为攻城勇士,他勇猛冲刺身上多处受伤,几乎死去。
C.张禧有勇有谋,积极献计。行省召集将领征询攻破襄阳的策略,张禧认为,应该截断汉江上的铁锁、木橛,阻断襄、樊之间的援助,可以取胜。
D.张禧奉命攻日,功败垂成。他和范文虎去讨伐日本,遭遇飓风他部属的战舰保存完好,范文虎等人的战舰被毁,范文虎害怕朝廷问罪,逼迫他撤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悯其父子俱入险地,遗阿里海牙谕禧父子,止一人进战。
(2)其脱死者,皆壮士也,曷若乘其无回顾心,因粮于敌以进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