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陕西省安康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陕西 高三 期末 2022-01-13 5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学科交叉背景下,生态学被广泛应用于不同学科领域,并催生了众多新生研究方向。同时,生态学也为技术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当前,按照数字化原则打造的数字经济系统层出不穷,这一技术系统所追求的是一以贯之地执行已设定好的算法程序,以高效率、标准化、不出错为目标。但这种严丝合缝所带来的压力,则要求劳动者只能服从算法规划出的最优方案,成为工作状况为系统所控制、所挤压的系统人。在此背景下,提出并探究技术生态理念具有必要性与现实性。

生态讲求互利、开放与多向回馈的循环往复状态。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发挥着不同作用,为生态系统的运行贡献着不同的能量,以维系生态系统的运行。在这种状态下,人是人——技统一体中的重要单元而非为技术所钳制者,是平等对话者而非失语者。因此,人的感受与表达能够被反馈,权益能够被重视。在生态视野下,任何关系体缺失或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生态的稳定发展,所以基层劳动者是技术生态中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角色。动态平衡、互利共生与可持续发展等生态智慧,都是对传统技术系统思维的超越,也是当今人——技统一体所应当追求的理想状态。只有当人与技术诸关系体之间建立起合乎生态伦理的良性秩序时,才能引导科技向善,使劳动者被尊重,在维持技术高效运作的同时打造良好的社会效益。技术生态要打破的是对立且冰冷的技术系统,要建设的是共赢且有温度的生态,要推动的是系统人生态人的跃迁。

近年来,内卷化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而科技行业则成为内卷的重灾区。当内卷化发生时,科技处于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状态,这种增长在短时间内会呈现出繁荣景象,但长远来看后劲不足且十分脆弱。一方面,处于根基位置的基础性研究长期薄弱,难以供应上层技术研发之所需,一旦由于外部原因造成核心技术环节缺失,上层技术就成为被架空的楼阁。另一方面,企业和科研人员过多集中于上层应用技术领域并陷入内耗性竞争,造成了科研结构的不均衡及科研环境的浮躁化。

虚胖型增长不利于科技的长远发展,一个健康的科技发展状态应是有韧性且可持续性的,这种可持续性指技术发展自身拥有长足动力,是一种技术产业或制度内部的生态良性循环。技术生态是根基性的问题,是要推动长期以来漂浮发展的科技下沉寻找根本。一个良好的生态如同培养皿一样,能够滋养基础性科学研究,从而源源不断地向上层研发输送营养,打破依赖外来投食的局面,也能促进内部良性竞争,使资源得到充分而合理的利用,最终实现可持续性的长远发展。打造良性生态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以生态的视角来冷静审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进一步而言,技术生态强调的是要在只争朝夕中仍有工匠精神,在突飞猛进中不忘厚积薄发。只有建好生态,科技创新才能有生命力、有厚重感。

种群生态学认为,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分为正向、负向与中性,其中,正向相互作用主要包括协作和互利共生。生物共生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自然现象与自然法则,竞争与协作是共生体生存与发展的一体两面。奥德姆认为,自然选择理论强调了竞争、捕食等相互作用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观点发扬光大,但却忽略了互利的协作同样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物种间的互利与协作不仅对双方有利,同样有利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转。实际上,在生物进化研究领域,除自然选择理论外,还有生物学家提出了共生起源理论,强调生态的整体性,透过自然界提醒人们要超越竞争、重新审视合作,彼此依存与互利共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法则。我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便是证明,命运共同体并没有取消差异与竞争,而是强调以共同利益为底色,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

(摘编自孙恩慧《把握技术生态论的价值意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经济系统将劳动者变为服从算法的“系统人”,我们有必要运用技术生态理念对此加以改变。
B.只有当人与技术诸关系体之间建立起合乎生态伦理的良性秩序时,才能实现技术生态共赢且生态有温度。
C.由于“内卷化”,科技界呈现出增长、繁荣的景象,但长远来看缺少质的发展,增长的后劲不足。
D.技术生态不仅要强调只争朝夕与“工匠精神”,还要注重厚积薄发,唯如此,科技创新才具有生命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技术生态论,文章交代背景后提出探究技术生态理念具有必要性与现实性的观点。
B.文章把良好的生态喻为“培养皿”,目的是论证基础性科学研究对科技发展的重要性。
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以一定篇幅剖析了当下技术生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性强。
D.文章最后一段从生物学观点出发,提醒人们要重视构建合作、依存、互利、共生的技术生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生态视野下,只有当人与技的关系出现问题时,整个生态才会失去稳定发展,所以基层劳动者在技术生态中至关重要。
B.技术生态解决的是根本性问题,它追求的是内部的生态良性循环,是科技有韧性且可持续的长远发展。
C.自然选择理论关注了竞争等“负”相互作用,过度强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忽略了协作的作用,应将其抛弃。
D.我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以共同利益为底色,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这是对“共生起源”理论有力的反驳。
2022-01-11更新 | 90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着力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共同参与,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现了森林资源连续增长,沙化荒漠化土地和水土流失面积连续减少。一道道绿色长城保护家园,一个个绿色传奇世界瞩目,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生态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锲而不舍开展植树造林,让山川绿起来,让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美起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实施,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等活动陆续开展,给大地增添了一抹又一抹绿色。

一手抓造林,一手促保护。十三五期间,全国范围内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所有天然林全部纳入保护范围。全国建立起近700万人参与的管护队伍,运用物联网、远程监控和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大力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

我国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8.6%,增长到目前的23.04%。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显示,我国天然林面积达1.4亿公顷,人工林面积达0.8亿公顷。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平均每年新增森林面积2500平方公里以上。

(摘编自寇江泽《苍翠绿色扮靓美丽中国》)

材料二:

据市园林绿化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胡俊介绍,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作为一项专门遏制风沙危害的国家级生态工程,于2000年6月份启动,门头沟、房山、昌平、平谷、怀柔、密云、延庆7个区纳入工程范围,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综合施策斗风沙。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一期用12年的时间累计实施造林营林708万亩植树1.5亿株,构建起了北京抵御风沙的第一道防。2013年启二工程截至2020年底,已经完成造林营林187.92万亩。截至目前,两期工程已累计完成896万亩造林营林任务,同时还实现了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748平方公里、人工种草9万亩、生态搬迁14934人。

此外,从2012年开始的平原百万亩造林工程,突出利用废弃砂石坑、荒滩荒地造林绿化,在五大风沙危害区加大生态修复力度,营造具有防风固沙、景观游憩等多功能森林25.3万亩,使五大风沙危害区得到彻底的治理。

(摘编自王斌《京津风沙源治理累计造林896万亩》)

材料三:

全社会造林。赤水被列为退耕还林工程试点县(市)以来,坚持把退耕还林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政府组织引导、群众自发参与,新增林地面积80万亩,森林总面积达到224万亩,人均林地面积7亩,森林覆盖率达82.51%,成为全国十大竹乡之一。

全方位育林。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原则,全面加强商品竹林、国储林经营建设,精准有效提升森林质量,累计培育商品竹林110万亩、修复退化林4万亩,现有森林蓄积达521.9万立方米。投资18.5亿元,扎实推进32万亩国家储备林建设。

全覆盖护林。探索推广无人机科技巡查、北斗森林防火系统监测,1088名林业管护人员参与,实现人机协同、地空配合,建成林区防火道路2600余公里,构建起了人防+技防”“天上+地面立体化管护模式,实现森林管护全覆盖。

赤水市林地建设充分发挥了百万亩森林固土护坡、涵养水源的作用,保证了十三五期间全市水土保持率稳定在94%以上,赤水河入境断面流量从90立方米/秒上升至出境断面245立方米/秒,河流省界出水断面水质常年保持Ⅱ类,珍稀鱼类逐年增加,森林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效持续显现。

(摘编自刘苏颉《贵州绿状元!遵义这里森林覆盖率82.51%》)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1949年后,我国的森林覆盖率逐年增长,特别是增长速度也越来越快,截至202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3.04%。
B.2019年,我国的森林面积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已实现了接近倍数式增长,达到22044.62万公顷,这与我国的有关方针政策是分不开的。
C.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平均每年新增森林面积2500平方公里以上,从2000年到2017年,全球新增绿化面积中,约有四分之一来自中国。
D.沙化荒漠化土地和水土流失面积的多少与森林资源丰富程度成反比关系,森林资源的增加意味着沙化荒漠化土地和水土流失面积的减少。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工作,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工林面积达0.8亿公顷。
B.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一项国家级生态工程,目前已完成了二期工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已经完成造林营林187.92万亩。
C.赤水是我国退耕还林工程试点县(市),“全国十大竹乡”之一,赤水一手抓造林,一手促保护,实现森林管护全覆盖。
D.植树造林,加快国土绿化,不仅能治沙、防沙,还能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对提升水质、改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6.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我国“绿色传奇世界瞩目”的原因。
2022-01-12更新 | 59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背上的少年

王若冰

少年想逃走,他为此做了足足半年的准备。

阳光照在大地上,红土地便色彩缤纷起来。少年觉得自己的体温正在火速地上升,他的脸很烫,汗很快就淌下来。他用手胡乱地抹了一把,手上立刻黏糊糊,湿漉漉,他觉得整个身体都被太阳烤得失去了知觉。

少年听到一声野马的嘶鸣,而后是逐渐清晰的马蹄踏在沙土上的声音。少年望着远方。在葱郁的树林里,树林中间的草地上,是野马的天堂。它们奔跑在草地上,它们驰骋在树林之间。少年抬头看看天,光线在树叶之间,在马与马之间,在树与草之间来回跳跃,形成了一道道斑驳、灿烂而又奇特的光景。

那一瞬间,少年的心立刻就灿烂起来。

少年又回头看看自己的家,不由得有些伤心。

这时,一辆越野车停在了离他十几米的土石路边。很快,车上走下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年人。他冲少年招招手,用典型的澳大利亚口音的英语说:小伙子,你好。这里离加油站多远?

少年用手指了指西边,说:在那个路口的拐角处。我不知道究竟有多远。

中年人的脸上浮现出一缕忧虑,说:哦,真糟糕,我的车要没有油了。

中年人很沮丧地摇头叹息。

少年问:你要去哪里?

中年人说:我要穿过中部沙漠,到达尔文去,我边走边看,游玩而已。你,你怎么一个人在这里?

少年说:我的家在这里。

中年人说:那么你的家人呢?你爸爸妈妈呢?他们有车吧?他们有没有多余的汽油?

中年人的目光满含期待。

少年说:我们家没有汽车。

中年人惊讶地说:没有汽车?那你们不出去吗?你们不去购物买食品吗?

少年说:我们住在山洞里,我们在森林里会找需要的食物,我们不需要出去。

中年人仔细地看看少年的脸,说:对对,我忘记了,你是土著,这是你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可是,外边的世界很大很精彩,你还这么小,难道你还要继续像你的祖父辈一样,在山洞里过完一辈子吗?你真的不想出去吗?

中年人说了再见,坐上车,又摇下车窗探出头对他说:我要去看更美的世界了,年轻人。然后,车一下开出很远。少年望着车渐渐消失,他觉得似乎失去了什么。那匹枣红色的野马看到他,嗒嗒地走过来,用头蹭了蹭他的脸。少年将脸贴在枣红马的脸上,无声地流泪。几声清脆的鸟鸣划过天际,少年拍拍马,一跃而起,跳到了马背上。

枣红马一声长鸣,带着少年朝红土地奔驰。

少年的眼前浮现出很多画面:他从出生就一直居住的山洞,父母和他的一大群兄弟姐妹在山洞中生活起居,生活得很原始。少年记得有几次,有人来让他们去生活更方便一些的村庄住,他们说那里有学校,孩子们可以上学,有超市、加油站、医院等。少年听得津津有味,但是父母却一口拒绝了。父母说:不去,这山林就是我们的家、我们的世界,我们祖祖辈辈都在这里生活,为什么要离开呢?少年望着父亲那张黑黝黝的脸、那一头卷在一起的乱糟糟的头发,又看看母亲,母亲的头发也打着卷儿,黏糊糊地披散在头上。少年很迷茫,少年就想一定要离开这个地方。

少年爱山林树木、野马与草原。但是,少年对外边世界的向往,如野草一般在心头滋生、疯长。

枣红马奔驰在草原,又来到红土地上,一直向南而去。少年骑在马背上,思绪随着马蹄声飞得越来越远。

那天,少年很晚才回到山林,回到山洞里,他看到一家人已经横躺竖卧地在山洞里睡着了。少年却睡不着,他不知道中年人是否找到了加油站,他在想外边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那一夜,少年睁着双眼,一直到洞外射进丝丝缕缕的光。

天亮后,少年离开了山洞,离开了山林。

少年骑上枣红马,一路向南。枣红马奔驰了一程又一程,少年历经磨难,彻底走出了山洞,来到了墨尔本,在这个他做梦也想象不到的色彩缤纷的城市里,开启了另一段生活旅程。

20年后,那个马背上的少年在墨尔本活出了一片新天地,娶妻生子,住起了别墅。偶尔,与妻子、儿女讲起山林里的时光,他总是能听到一阵嗒嗒的马蹄声在耳边响起。

儿子此时已如彼时的少年,他说:爸爸,你小时候的生活可真幸福啊!

已经是中年的他一愣,问:为什么?

儿子说:山林里多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树有鸟有草原,有各种动物,还有那么多野马,你为什么要跑出来呢?

儿子满脸的羡慕。

他一愣,耳边再次响起嗒嗒的马蹄声,仿佛那匹枣红马正在向自己跑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1年第18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马背上的少年”为题,既点明了小说主人公,又给人带来遐思,让人联想到少年的雄姿英发。
B.文章开头独具匠心,“为逃走做半年准备”既自然引出下文,交代少年出走的原因,又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文中对山林之景的描绘,既呈现出少年家乡优美的自然风光,也与后面儿子所说之语形成了鲜明对比。
D.本文多次出现了“枣红马”这个形象,它与少年关系密切,既是少年逃离山林的方式,又是其情感载体。
8.小说中画横线的段落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小说中“少年”的经历给了我们怎样的启发?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汉武帝)病笃,霍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上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顿首让曰:臣不如金日磾!日磾亦曰:臣,外国人,不如光;且使匈奴轻汉矣!乙丑,诏立弗陵为皇太子,时年八岁。丙寅,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日磾为车骑将军,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受遗诏辅少主。光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小心谨慎未尝有过为人沈静详审日磾在上左右,目不忤视者数十年;赐出宫女,不敢近;上欲内其女后宫,不肯;其笃慎如此,上尤奇异之。上官桀始以材力得幸,为未央厩令;上尝体不安,及愈,见马,马多瘦,上大怒曰:令以我不复见马邪!欲下吏。桀顿首曰:臣闻圣体不安,日夜忧惧,意诚不在马。言未卒,泣数行下。上以为爱已,由是亲近,为侍中,稍迁至太仆。三人皆上素所爱信者,故特举之,授以后事。丁卯,帝崩于五柞宫;入殡未央宫前殿。

班固赞曰: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臣光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四》)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光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小心谨慎/未尝有过/为人沈静详审/
B.光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小心谨慎/未尝有过/为人沈静详审/
C.光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小心谨慎/未尝有过/为人沈静详审/
D.光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小心谨慎/未尝有过/为人沈静详审/
1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顿首,古代的一种礼仪,以头叩地而拜;也可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
B.遗诏,皇帝临终时所发的诏书,如《出师表》中的“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C.六经,儒家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典著作。
D.封禅,古代帝王到泰山祭祀天地的典礼,封为“祭地”,禅为“祭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皇帝的临终嘱托,霍光说金日磾比自己更适合承担辅佐新皇帝的重任,金日磾认为自己不适合承担辅佐新皇帝的重任。
B.金日磾在汉武帝身边几十年,一向谨慎行事;皇帝赐给他宫女,他也不敢亲近;皇帝想纳他女儿为后宫嫔妃,他也不肯。
C.有次皇帝病痊愈后检查御马,发现马匹大多瘦弱,于是大发雷霆,认为上官桀诅咒自己再也看不到这些马了,于是将上官桀逮捕下狱。
D.司马光认为汉武帝与秦始皇有相似的一面,都穷奢极欲,刑罚繁重,横征暴敛,对内大肆兴建宫室,对外四处征讨,迷惑于神怪之说,巡游无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病笃,霍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
(2)三人皆上素所爱信者,故特举之,授以后事。
2022-01-11更新 | 167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