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浙江省瑞安市六中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浙江 高一 阶段练习 2022-01-15 24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乡土本色

费孝通

①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②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③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④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⑤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字。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出来的礼俗。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⑦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⑧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乡土社会中,人与人相互了解,没有隔膜,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区域内接触少,生活隔离,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与法理社会,两者在人际交往上的区别在于:人与人之间是否因具体目的而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人与土地的关系切入,将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乡土本色”概括为“乡土性”,并巧妙引出下文。
B.文章着重从乡土社会特征和人际关系特点两个方面展开论证,逻辑清晰,层层递进。
C.文章在论证乡土社会的信用特点时,将乡土社会与陌生人形成的现代社会进行对比。
D.文章引用“《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解释”,论证了乡土社会对事物的认识有其内容上的独特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B.“学”与“习”是对世界认知的两种手段,在乡土社会中,“规矩”是人们熟悉的环境中,潜移默化 ,逐渐“习”得的礼俗。
C.在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乡土社会的习俗无法应对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乡土”贬义的色彩。
D.在乡土社会中,一些生活方式会对法治社会产生了干扰,成为构建现代化社会进程路上的绊脚石,应引起人们的警惕。
4.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脉络。
(1)①作者提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的特性是___________
(2)②-③作者指出,由于空间上的____________和聚村而居等原因,乡土社会成为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
(3)④-⑦由此,作者进一步提出了乡土社会中,一方面,_____________,人们得以享有规矩带来的自由;而建立在“熟悉”基础上的信用,也让法律无从发生;另一方面,人对彼此及其生长环境中的事物熟悉,但_____________,得到的只是个别性的认识,并以孔子因人而异答复“孝是什么”为例加以佐证。
(4)⑧最后作者反思在社会变迁中的乡土社会,他认为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流弊丛生。
5.链接材料: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节选《桃花源记》(陶渊明)


结合链接材料,联系文本,谈谈“桃花源”体现了“乡土社会”哪些特点?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杂谈(节选)

鲁 迅

①因为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所以今天到这里和诸君相见。不过我也没有什么东西可讲。忽而想到学校是读书的所在,就随便谈谈读书。是我个人的意见,姑且供诸君的参考,其实也算不得什么演讲。

②说到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书来读就是了,但是并不这样简单。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所谓职业的读书者,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就是。我想在座的诸君之中一定有些这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不能毕业,不能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我自己也这样,因为做教员,有时即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会于饭碗有妨。我们习惯了,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你爱做的事,偏不给你做,你不爱做的,倒非做不可。这是由于职业和嗜好不能合一而来的。倘能够大家去做爱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饭吃,那是多么幸福。但现在的社会上还做不到,所以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

③现在再讲嗜好的读书罢。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我想,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的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牌有怎样的有趣呢,我是外行,不大明白。但听得爱赌的人说,它妙在一张一张的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知识的,但这些倒都不计及,一计及,便等于意在赢钱的博徒了,这在博徒之中,也算是下品。

④不过我的意思,并非说诸君应该都退了学,去看自己喜欢看的书去,这样的时候还没有到来;也许终于不会到,至多,将来可以设法使人们对于非做不可的事发生较多的兴味罢了。我现在是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但请不要误解,我并非说,譬如在国文讲堂上,应该在抽屉里暗看《红楼梦》之类;乃是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现在中国有一个大毛病,就是人们大概以为自己所学的一门是最好,最妙,最要紧的学问,而别的都无用,都不足道的,弄这些不足道的东西的人,将来该当饿死。其实是,世界还没有如此简单,学问都各有用处,要定什么是头等还很难。也幸而有各式各样的人,假如世界上全是文学家,到处所讲的不是“文学的分类”便是“诗之构造”,那倒反而无聊得很了。

⑤不过以上所说的,是附带而得的效果,嗜好的读书,本人自然并不计及那些,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引出谈读书的话题,第②段指出了两种不同的读书情况,并重点论述了职业的读书。
B.在作者看来,职业的读书虽不喜欢,但因为升学的需要、工作的需要不得不读书,这种读书很痛苦,很可怜。
C.嗜好的读书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读书方式,这种读书依靠浓厚的兴趣,不为某种目的。
D.作者认为,职业的读书不可避免,但在职业的读书之后,可根据自己的嗜好,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
7.(1)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大概”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2)选文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8.结合文本内容,请你说说对当今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认识。
2020-10-07更新 | 321次组卷 | 10卷引用: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同步精练:8拿来主义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之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多,游必士,所以防邪辟近中正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①滫:音xiǔ,泔水,这里指臭水。

(二)

无恒产有恒心者,惟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能水也,而江河   绝:横渡
B.游必   就:接近
C.此惟救死而恐不   赡:供养
D.则反其本矣   盍:何不
10.下列各顶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A.锲舍之,朽木不折
B.自其不变者观之
C.所以防邪辟近中正也
D.无恒产有恒心者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B.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C.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D.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中的“须臾”,意为“片刻”,形容时间很短。这里阐明的思与学的关系和孔子的“思而不学则殆”有异曲同工之妙。
B.选文(二)中的“士”,在文中指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下文“若民,则无恒产”中的“民”指的则是普通百姓。
C.选文(二)中的“乐岁”,指的是安定太平的岁月,与下文“凶年免于死亡”中的“凶年”相对,后者指的兵荒马乱的年代。
D.选文(二)中的“时”,在文中指家禽家畜生长繁殖的时节。下文“勿夺其时”的“时”指的则是适宜种植、收获庄稼的时节。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学》选文的第一段以生活中的实例设喻,着重论述了学习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B.《劝学》选文的第二段强调了环境对于君子品性的影响,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似。
C.《孟子》选文从“恒产”与“恒心”的关系出发,正面阐释了“保民而王”的具体内容
D.《孟子》选文恰切的譬喻和犀利的语言体现出了孟子迂回曲折、波澜起伏的论辩风格。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022-01-13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瑞安市六中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①本诗为杜甫客居成都所作。②梁甫吟:《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躬耕南亩时,好为《梁甫吟》。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15.下列对杜甫《登楼》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名题意,提挈全篇,“花近高楼”是眼中所见,以乐景写哀情;“登临”二字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文的种种观感。
B.颔联中“来”即来临,是说锦江的两岸蓬勃的春色,写出锦江春色逐人;“变”是变化,指玉垒山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是登楼所想,北极象征大唐政权,但君主昏庸;后句是对入侵者的警告,忧虑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
D.杜诗格律谨严,意境雄浑。颔联以“天地”对“古今”,时空相应,意境宏阔悠远;颈联对仗工整,辞严义正,浩气凛然。
16.下列对杜甫《南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岸”两句用多个意象连缀成句,描写了途中所见的春江美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极目四望,枫树成林。
B.诗歌以明媚的江上春光开篇,然后用“沾襟”把明朗欢快的气息抹洗得干干净净,产生了先扬后抑的艺术效果。
C.“南征日”“北望心”六字,通过工对,把诗人矛盾心情加以鲜明对照,给人很深的印象。
D.颈联中“老病南征日”与《登高》中“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情感一致,都写了因病而不能上战场,表达了一种无力报国的悲哀。
17.细读诗歌,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登楼》和《南征》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相同之处。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广纳贤才的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绘了周瑜在谈笑之间“______”的儒将功勋;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一句描绘宋武帝刘裕挥师北伐的威猛气势。
(3)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琵琶曲的高亢激越,十分生动形象。
(4)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句话与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观点相同。
(5)老子《道德经》说“千里之行”要“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以“千里”为目标,从反面强调“积累”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022-01-13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瑞安市六中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已有之的偶像崇拜现象,自近些年引进了“fans”的英文趣译,并用粉丝代之以后,便成为一个__________的社会性现象。好像粉丝这个词本身具有一种超强的魔力一般,一经正式应用,就遍地生根开花。从影视界到娱乐界,从体育界到文艺界,从时尚界到读书界,几乎都有层出不穷的粉丝群体,而粉丝们追捧的偶像,也是__________,从演艺明星到秀场新人,从著名作家到青春写手,从文化名嘴到网络红人,__________。粉丝现象,迅猛发展,成为当下文化领域里最引人注目的新动向。

粉丝现象何以在当下社会得到如此迅猛而强烈的发展的原因,是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一个文化课题。粉丝方面来说,有寻求精神寄托、情感归属的原因,也有精神空虚、自我迷失的原因;从偶像方面来看,有吸引受众、扩大影响的原因,也有享受拥戴、培养追随者的原因;(                    );从传媒的角度看,有取向转型、看重娱乐的原因,也有追逐八卦的原因,借机____________。由此也可以说,粉丝从现象到文化,如果是一种病象,那么,它便是各种力量在当下社会有意无意地合力与合谋的结果。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愈演愈烈       光怪陆离       面面倶到       兴风作浪
B.愈演愈烈       五花八门       应有尽有       推波助澜
C.方兴未艾       五花八门       面面倶到       推波助澜
D.方兴未艾       光怪陆离       应有尽有       兴风作浪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粉丝”现象何以在当下社会得到如此迅猛而强势的发展,是一个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文化课题。
B.“粉丝”现象何以在当下社会得到如此迅猛而强烈的发展,是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一个文化课题。
C.“粉丝”现象何以在当下社会得到如此迅猛而强势的发展的原因,是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一个文化课题。
D.“粉丝”现象何以在当下社会得到如此迅猛而强烈的发展的原因,是一个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文化课题。
2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有商业文化、产业文化蓄势待发的原因,也有流行文化与娱乐文化大肆盛行的原因,从社会文化上看
B.有流行文化与娱乐文化大肆盛行的原因,也有商业文化、产业文化蓄势待发的原因,从社会文化上看
C.从社会文化上看,有商业文化、产业文化蓄势待发的原因,也有流行文化与娱乐文化大肆盛行的原因
D.从社会文化上看,有流行文化与娱乐文化大肆盛行的原因,也有商业文化、产业文化蓄势待发的原因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抽出了嫩叶,这是多么富于生机的绿色世界啊。,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春天叫做青春,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那么绿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绿色,所以春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绿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

22.下列诗句和画横线的词语使用的修辞手法同的一项是(     
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B.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C.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D.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23.根据语境,在文中空缺的两处补写恰当的词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022-01-15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瑞安市六中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讲述敦煌研究者与莫高窟故事的七集系列视频《一事一生,一人一窟》于近期播出。一代代敦煌人择一事、终一生,将一生的热情投射在洞窟之中。63岁的阿木爷爷从13岁起学习木匠手艺,凭一双巧手把寻常木头打造成各种精巧工艺品;故宫的文物修复师耗时几年甚至几十年临摹一幅画,把碎成100多片的青铜器拼接完整……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飞速发展,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赞成“择一事,终一生”的人生选择吗?请你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上谈谈你的感触和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6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65学术论文  费孝通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论述类文本
6-80.4鲁迅(1881-1936)  品味语言艺术  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论述类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9-140.65孟子(前372-前289)  荀子(前313-前238)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70.65杜甫(712-770)  羁旅思乡
四、名篇名句默写
18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9-21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  熟语(含成语)选择题组
22-230.65修辞手法  情境补写选择+表达
六、作文
240.4任务驱动型作文  职业规划  工匠精神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