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重庆市部分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重庆 高一 期末 2022-01-24 8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年端午期间,河南卫视晚会《端午奇妙游》收获了如潮好评。不少观众在被圈粉的同时,还喊话本省卫视“抄作业”。如果说河南卫视春节晚会上的《唐宫夜宴》使河南卫视成功“出圈”,此次的《端午奇妙游》更是引燃了观众的极大热情。

没有当红的流量明星站台,没有烧钱的豪华制作加持,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造势,从“出图”到“炸圈”,河南卫视凭的是什么?

国画大师吴昌硕说:“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端午奇妙游》的创作团队首创了“网剧+网综”的节目样态,整台节目以网剧的形式呈现,由4个唐小妹在端午节这天的行踪,拉出4条平行中有交错的故事线,引出7个综艺节目,以网综、漫画、追剧、水下舞等多种形式,共同讲述《唐宫夜宴》的前传故事。各节目既有关联,又相互独立,故事性强,趣味盎然。各个节目内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意也层出不穷。开场的水下舞蹈《洛神水赋》惊艳观众,吸粉无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合,适应了当代年轻人跳跃性强的思维特点和追求新奇的审美口味,受到追捧也在情理之中。

艺术直接作用于观众的,是其外在形式。唯有美的形式才能征服观众的感官,进而打动其内心。舞蹈《洛神水赋》中,衣袂飘飞的洛神蹁跹起舞,或沉潜或飞升,或柔婉或刚劲,碧波荡漾之中,曹植笔下“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的神女宛若重生,以至于网友惊呼:“看到神仙了!”然而,一段水下舞蹈从创意、构想、拍摄到后期制作,团队背后付出的努力,外人却很难看到。民乐演奏《兰陵王入阵曲》以粗犷雄浑的鼓声与慷慨悲凉的琵琶声相互和鸣,抒发驰骋沙场的英雄豪情与思亲念远的人伦亲情,刚柔并济,震撼着观众的耳膜,也触动了观众的情肠。舞蹈《丽人行》从屏风上的一幅幅仕女图中,幻化出一群盛装的唐朝女子,她们奇丽的妆容、曼妙的舞姿,配上由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的富丽宫室,重现了来自大唐的“中国式性感”和盛世风华。

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过节不仅意味着团聚、旅游、休整,也意味着重温久远的传统,追寻文化的根脉。《端午奇妙游》就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首先,这个“网剧”的故事时间被设定为端午节,观众跟随唐小妹的脚步,领略了绵延千年的端午习俗和风情。《龙舟祭》中气势磅礴的男性群舞,融合杂技、武术和击鼓,描绘了龙舟祭祀的肃穆和龙舟竞渡的热烈,表达对屈原的追思和传承华夏文明的期望。挂艾叶、佩香囊、吃粽子等习俗,装点着唐小妹游览街市的画面。其次,借助4位唐小妹不同的身份设定和游历行程,多种传统文化在历史长廊中一一呈现。《医圣传人》传播中医文化:《丽人行》是对李白《清平调》的视觉再现;《唐印》中的舞者化身木偶,惟妙惟肖地演绎了傀儡戏的机巧与精妙:《兰陵王入阵曲》以琵琶与大鼓奏出唐代歌舞戏的遗响,追溯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又以白居易的诗“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来烘托主人公的思念与忧伤。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总而言之,中国风节目“出圈”的背后,是创作者满足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诚意和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敬意。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审美。立足本土,紧跟时代,善待传统,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和情感记忆,应当成为综艺节目创作的一种风向。

(摘编自吕珍珍《从〈唐宫夜宴〉到〈端午奇妙游〉“出圈”的是中国风》)


材料二:

国潮风起,文化大美。漫长的中华文明历程留下了灿若繁星的历史文化遗产。新华社记者采访发现,越来越多的文艺项目、产品,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用创新的形式和匠心为传统文化赋能,不断释放传统文化中的活力、魅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代人们的生活。

《洛神水赋》播出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发文推介,称是“难以置信的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微博也转发相关舞蹈视频,并引用《洛神赋》中的名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来点评。

《端午奇妙游》执行策划徐娜说,创作团队扎根于河南深厚的历史文化,结合端午的传统习俗和当代人的需求、期待进行了再创作。“文化是一个生命体,我们正与时俱进地嫁接优秀文化,激发文化自信的深沉力量,努力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

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从夏至宋占据国家政治经济中心三千年,绘就了光辉灿烂的文明画卷。“十四五”开局之年,为加快构建全国重要文化高地,河南规划了清晰的“蓝图”:到2025年,把河南打造成为全球探寻体验华夏文明的重要窗口、全球华人寻根拜祖圣地、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摘编自王丁等人《传统文化“破圈”创新探索观察》)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洛神水赋》中的洛神,“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该节目不仅征服了国人,还被推介到了海外。
B.《端午奇妙游》采取了“网剧+网综”的节目样态,7个节目既有关联,又相互独立,且各节目内部的创意层出不穷。
C.《龙舟祭》描绘了肃穆的龙舟祭祀和热烈的龙舟竞渡等场景,它主要使用了气势磅礴的杂技、武术、击鼓与男性群舞等形式来展现。
D.《兰陵王入阵曲》以粗犷雄浑的鼓声和慷慨悲凉的琵琶声互鸣配合而增没了刚柔并济的特点,白居易的诗则为其增添了文化内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南卫视晚会《端午奇妙游》成功“出圈”,充分说明引燃观众的办法不止一种:可以创新节目样态,可以依靠当红的流量明星站台等,
B.文化类节目想要引发时代的共鸣,获得观众的共情,就需要充分考虑当代人的思维特点和审美趣味。
C.从《唐宫夜宴》到《端午奇妙游》,创作团队没有一味地追求场面宏大,而是从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进行深度挖掘。
D.河南卫视圈粉无数,主要原因是河南省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为加快构建全国重要文化高地特别规划了清晰的“蓝图”。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说法最能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热播剧《突围》反映了中原军区皮定均将军所部,突破蒋军重围,历尽千辛万苦,取得最后的胜利。《突围》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B.王羲之的名篇《兰亭集序》词采华美,描写细赋,为后世的书法、绘画乃至戏剧提供了经久不衰的创作题材。
C.复兴大道100号VR电子体验馆采用景深漫游技术,利用通用素材的混合编辑能力,带领体验者穿越时光,领略百年征途。
D.真人版《帝后礼佛图》取材龙门石窟,通过装束复原和情景演绎的方式将千年前的浮雕作品真实地呈现在世人眼前。
4.请结合材料,概括中国风节目“出圈”的主要原因。
5.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请为家乡电视台创作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提几条建设性意见。
2022-01-18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部分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鸡毛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是一个住在西南联大里的校外人,她又的确是西南联大的一个组成部分。

昆明大西门外有片荒地,联大盖新校舍,出几个钱,零星的几户人家便搬迁了。文嫂也是这里的住户,她不搬。可她的两间破草屋戳在宿舍旁,不成样子。联大主事的以为人家不愿搬,不能逼人家走,跟她商量,把两间草房拆了,就近给她盖一间,质料比原来的好。她同意了,只要求再给她盖个鸡窝。

宿舍旁住着这样一户人家,学生们没觉得奇怪,都叫她文嫂。她管这些学生叫“先生”。时间长了,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老实,没文化,却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她的屋门是敞开着的。她的所作所为,都在天日之下,人人可以看到。她靠给学生洗衣物、缝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两棵半大的榆树之间栓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好的衣服夹紧在两绳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大太阳的天气,常见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缝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为避嫌疑,她从不送衣物到学生宿舍里去,让女儿隔着窗户喊。“张先生,取衣服!”“李先生,取被窝!”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青草里有虫儿种种活食,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去集市卖。蛋大,红润好看,卖得也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小块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她觉得这女婿人好。他跑贵州、重庆,每趟回来看老丈母,会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环境里,她不知道大学是什么,却隐约知道,这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尽管先生们现在并没有赚大钱、做大事,好像还越来越穷。

有个先生叫金昌焕,经济系的,算是例外。他独占宿舍北边一个凹字形单元。他怪异处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块肉。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铁丝上,领带、鞋袜、墨水瓶……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东西的下面。再穷的学生也得买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边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这些通告、启事总有空白处。他每天晚上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处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纸质大小、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也不顾文告是否过期。他每晚都开夜班,这伤神,需要补一补,就如期买了肉,切成大小相等的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用过鼎罐,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炉上炖热,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功,打开坛盖,用一支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

到了四年级,他在聚兴诚银行里兼了职。晚上仍是开夜班,搜罗纸片,吃肉。自从当上了会计,他添了一样毛病,每天穿好衬衫,打好领带;又加一件衬衫,再打一条领带。同屋的人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金先生不在乎,他要毕业了,在重庆找好了差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隔一个星期丢一只。文嫂到处找过,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大学里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口乃(的)鸡呢?我口乃鸡呢?……”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她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有点傻了。但她和女儿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毕业,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就多了。有的先生临走收拾好行李,总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叫来文嫂,随她挑拣。然后她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同屋的朱先生叫文嫂过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一点值得一拣的东西。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照样替金先生打扫,她的扫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鸡呀!我口乃笋壳鸡呀!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口乃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好像把一辈子所受的委屈、不幸、孤苦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

一九八一年六月六日

(选自《汪曾祺经典小说》,有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联大盖新校舍,主事的人给文嫂盖了间质料比原来好的房子,她还不满足,还要求再给她盖个鸡窝,反映出她得寸进尺、喜爱贪图小便宜的性格。
B.文嫂把鸡蛋卖了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说明鸡是她家生活基本经济来源之一;“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肉”,说明鸡也是她家改善生活的主要经济依靠。
C.文嫂为部分先生服务,地虽然挑拣了一些破旧衣物,但同时她也主动替他们把宿舍都打扫干净,这是一种不欠人情、不贪图小便宜性格的真实写照。
D.文章结尾文嫂大哭一场,这哭声是对自己不幸命运的悲叹,也是对自己一辈子委屈的发泄,也是对偷了鸡的金先生的控诉。
7.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养鸡、卖鸡蛋是文嫂赖以生存的重要途径,三只鸡的丢失无异于使文嫂艰辛的生活雪上加霜,文嫂从金先生床下扫出鸡毛正是她嚎啕大哭的诱因。
B.《鸡毛》中一句“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的叙述,极尽夸张之能事,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了一个“要做大事、赚大钱”就必极节俭的金先生形象。
C.本文以“鸡毛”为题,既与小说结尾部分文嫂发现鸡毛相呼应,又寓指人生的琐碎和杂乱,反映出人生的苦难和人心难测。
D.在结构上,《鸡毛》有着汪先生一惯的大巧若拙的特色,表现出一种“苦心经营的随便”,小说全文全无拘束,如行云流水,信手拈来,不淡不烈。
8.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本文运用了哪些手法讽刺金先生这一人物形象。
9.汪曾祺说“我的感情无非三种:忧伤、欢乐和嘲讽”,本文中我们能看到文嫂的“忧伤”,能看到对金先生的“嘲讽”,也能感受淡淡的“欢乐”,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欢乐”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0.用“/”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1.选出没有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B.侣鱼虾而友麋鹿。
C.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3.本文第一段,作者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后,接着从哪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论证的?
14.结合文本,请运用对比写出你对“师道”的理解。100字左右。
2022-01-18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部分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描写音乐的四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转抽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白居易《琵琶行》)

材料二: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

材料三: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梅花落》)

材料四: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列子·汤问》)

15.阅读材料一,概括各层主要内容,参照示例,完成下列填空,每空2个字。
(1) 前奏 曲(示例)        (2)________
(3)________               (4)________
16.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三种描写音乐的手法,并分别在手法后写出对应的例句。
格式示例:手法(例句)
2022-01-18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部分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