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2届湖北省鄂州市高中毕业班综合检测语文试题
湖北 高三 模拟预测 2022-04-14 54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尼采惊世骇俗地宣告了上帝之死,他相信这揭示了人类精神处境的真相。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人们失去了绝对可靠的信念,陷入了虚无主义的困境。这是很悲剧很可怕的处境吗?尼采的回答是,未必!如果能直面虚无主义的真相,那就不会陷入绝望,反而会激发出一种积极的创造力量。这就是他的“超人学说”。

孙周兴概括了尼采的三大命题:一是人生虚无,二是理论虚假,三是生命强健。超人学说就蕴藏在这三个命题当中。

首先是人生虚无。尼采的意思是说,人生并不存在什么客观的真理或者意义,等你去探索,然后发现出来。这本来就是一种幻觉。如果你带着这种幻觉去探索,那么你注定会幻灭,然后你会感到悲观。但是,如果你从来就不相信这种幻觉,也就无所谓悲观了。

打个比方,比如你参加一次马拉松长跑,有人告诉你跑道的尽头有一个奖杯,你要是把这个奖杯当成目标,满怀希望跑到终点,却发现什么都没有,那你肯定会感到非常失望。但如果从一开始你就根本没想过奖杯的事儿,那到达终点的时候,也就不会因为没有奖杯而感到失落了。

麻烦的是,自古以来,许多理论家都在对人说“跑道的尽头有一个奖杯”。他们发明出各种各样的概念、真理和绝对信仰,掩盖了“人生本来虚无”这个真相。这就是理论虚假。尼采要用批判的铁锤把以前理论文化创造的意义、目的、统一性和绝对性全部砸碎,让人成为真正无依无靠、无牵无挂、一无所有的人,直面虚无主义的绝境。

好了,现在人赤裸裸地站到了虚无面前,人生没有意义,理论都是虚假,安慰都是幻觉——到这个地步,人已经一无所有了,那么他还拥有什么呢?尼采的回答是,还有一样东西,就是人的生命力。

尼采认为,生命本身是强健有力的。这就是超人学说的起点。在这个起点,首先要转变对虚无的态度,从消极的虚无主义转向积极的虚无主义。

虚无这个真相并不直接导致消极。从虚无到消极,有一个必经的中间环节,那就是一种虚幻的信念:认为在世界的表象背后还存在绝对的本质,并且认为人生必须依靠这个绝对的本质才能找到价值和意义。就像前面说的那个不存在的奖杯。如果你相信了这种虚幻的信念,那么虚无的世界对你来说就是毁灭性的,你就会感到悲观绝望。这就是消极的虚无主义。

但如果你从幻觉中醒来,看到从来就不存在什么绝对的本质或者真理,人生的意义也并不依赖于它,那就没有什么好绝望的。而且,认识到世界本无意义,这恰恰带来了创造的自由。在尼采看来,价值不是现成在哪里等你“发现”,所有的价值都是人主观创造出来的,生命活动的标志就是能够自己确立价值,这是生命本身的力量。

所以,尼采认为:面对无意义的世界和无意义的生命,人应该立足于现实,直面无意义的荒谬,以强大的生命本能舞蹈,在生命活动中创造出价值。用尼采的话说,就是“成为你自己”。这样一来,虚无不再会让你沮丧和绝望,反倒会给你最广阔的创造自我意义的空间,虚无让人变成了积极的创造者,这就是积极的虚无主义。

面对虚无的人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不得不承认,对一般人来说,后者太困难了。但尼采说,“难道我们不能使自己成为上帝吗?就算哪怕试一试也不行吗?”尼采呼唤一种新的人类,他把这种人叫做“超人”。

(摘编自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材料二:

凡中国人说一句话,做一件事,倘与传来的积习有若干抵触,须一个斤斗便告成功,才有立足的处所;而且被恭维得烙铁一般热,否则免不了标新立异的罪名不许说话;或者竟成了大逆不道,为天地所不容。这一种人,从前本可以夷到九族,连累邻居;现在却不过是几封匿名信罢了。但意志略略薄弱的人便不免因此萎缩,不知不觉的也入了“数麻石片”(江苏方言,大约是没有本领便不必提倡改革,不如去数石片的好的意思)党。

所以现在,社会上毫无改革,学术上没有发明,美术上也没有创作;至于多人继续的研究,前仆后继的探险,那更不必提了。国人的事业,大抵是专谋时式的成功的经营,以及对于一切的冷笑。

中国的人,大抵在如此空气里成功,在如此空气里萎缩腐败,以至老死。我想,人猿同源的学说,大约可以毫无疑义了。但我不懂,何以从前的古猴子,不都努力变人,却到现在还留着子孙,变把戏给人看。还是那时竟没有一匹想站起来学说人话呢?还是虽然有了几匹,却终被猴子社会攻击他标新立异,都咬死了;所以终于不能进化呢?

尼采式的超人,虽然太觉渺茫,但就世界现有人种的事实看来,却可以确信将来总有尤为高尚尤近圆满的人类出现。到那时候,类人猿上面,怕要添出“类猿人”这一个名词。

所以我时常害怕,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摘自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一》)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失去了绝对可靠的信念,陷入虚无的困境,于是尼采向世人宣告上帝已死,揭示人类精神处境的真相。
B.人们无法通过探索发现人生的客观真理或意义,从而产生幻灭感,并陷入悲观绝望,这种状态就是人生虚无。
C.有人相信世界的表象背后存在绝对本质,并可据此找到价值和意义,怀有这种信念的人可被归入积极的虚无主义。
D.彻底否认以前理论文化创造的意义、目的、统一性和绝对性,凭借强健的生命本身创造价值,这是尼采推崇的态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虚无是人生的真相,人只要能够直面虚无,就可以创造出全新的价值。
B.生命本身强健有力是超人学说的起点,强健的体魄是成为超人的必备条件。
C.认识到世界不存在绝对的本质或者真理,人有可能收获创造价值的自由。
D.鲁迅认为炬火对青年并无意义,所以希望青年在黑暗里发出自己的光热。
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鲁迅所说“萤火一般在黑暗里发一点光”的是(     
A.在新药的临床试验很难开展的历史背景下,为了战胜疟疾,屠呦呦和同事勇敢地做志愿者,第一批尝试青蒿提取物。
B.电影《无问西东》中,在民族危难时刻,西南联大学生沈光耀毅然投笔从戎,成为一名飞行员,奔赴保家卫国的战场。
C.中国共产党的杰出代表率领受压迫的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彻底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境地。
D.为了制伏肆虐的涝、沙、碱三害,焦裕禄带领调查队,用几个月的辛苦奔波换来一整套关于兰考“三害”的具体详细的资料。
4.鲁迅虽然认为尼采式的超人太过渺茫,但也未完全失去信心。请简要概括鲁迅在思想上与尼采超人学说的契合之处。
5.请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鸡毛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是一个住在西南联大里的校外人,她又的确是西南联大的一个组成部分。

昆明大西门外有片荒地,联大盖新校舍,出几个钱,零星的几户人家便搬迁了。文嫂也是这里的住户,她不搬。可她的两间破草屋戳在宿舍旁,不成样子。联大主事的以为人家不愿搬,不能逼人家走,跟她商量,把两间草房拆了,就近给她盖一间,质料比原来的好。她同意了,只要求再给她盖个鸡窝。

宿舍旁住着这样一户人家,学生们没觉得奇怪,都叫她文嫂。她管这些学生叫“先生”。时间长了,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老实,没文化,却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她的屋门是敞开着的。她的所作所为,都在天日之下,人人可以看到。她靠给学生洗衣物、缝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两棵半大的榆树之间栓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好的衣服夹紧在两绳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大太阳的天气,常见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缝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为避嫌疑,她从不送衣物到学生宿舍里去,让女儿隔着窗户喊。“张先生,取衣服!”“李先生,取被窝!”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青草里有虫儿种种活食,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去集市卖。蛋大,红润好看,卖得也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小块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她觉得这女婿人好。他跑贵州、重庆,每趟回来看老丈母,会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环境里,她不知道大学是什么,却隐约知道,这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尽管先生们现在并没有赚大钱、做大事,好像还越来越穷。

有个先生叫金昌焕,经济系的,算是例外。他独占宿舍北边一个凹字形单元。他怪异处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块肉。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铁丝上,领带、鞋袜、墨水瓶……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东西的下面。再穷的学生也得买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边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这些通告、启事总有空白处。他每天晚上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处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纸质大小、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也不顾文告是否过期。他每晚都开夜班,这伤神,需要补一补,就如期买了肉,切成大小相等的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用过鼎罐,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炉上炖热,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功,打开坛盖,用一支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

到了四年级,他在聚兴诚银行里兼了职。晚上仍是开夜班,搜罗纸片,吃肉。自从当上了会计,他添了一样毛病,每天穿好衬衫,打好领带;又加一件衬衫,再打一条领带。同屋的人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金先生不在乎,他要毕业了,在重庆找好了差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隔一个星期丢一只。文嫂到处找过,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大学里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口乃(的)鸡呢?我口乃鸡呢?……”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她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有点傻了。但她和女儿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毕业,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就多了。有的先生临走收拾好行李,总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叫来文嫂,随她挑拣。然后她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同屋的朱先生叫文嫂过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一点值得一拣的东西。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照样替金先生打扫,她的扫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鸡呀!我口乃笋壳鸡呀!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口乃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好像把一辈子所受的委屈、不幸、孤苦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

一九八一年六月六日

(选自《汪曾祺经典小说》,有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联大盖新校舍,主事的人给文嫂盖了间质料比原来好的房子,她还不满足,还要求再给她盖个鸡窝,反映出她得寸进尺、喜爱贪图小便宜的性格。
B.文嫂把鸡蛋卖了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说明鸡是她家生活基本经济来源之一;“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肉”,说明鸡也是她家改善生活的主要经济依靠。
C.文嫂为部分先生服务,地虽然挑拣了一些破旧衣物,但同时她也主动替他们把宿舍都打扫干净,这是一种不欠人情、不贪图小便宜性格的真实写照。
D.文章结尾文嫂大哭一场,这哭声是对自己不幸命运的悲叹,也是对自己一辈子委屈的发泄,也是对偷了鸡的金先生的控诉。
7.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养鸡、卖鸡蛋是文嫂赖以生存的重要途径,三只鸡的丢失无异于使文嫂艰辛的生活雪上加霜,文嫂从金先生床下扫出鸡毛正是她嚎啕大哭的诱因。
B.《鸡毛》中一句“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的叙述,极尽夸张之能事,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了一个“要做大事、赚大钱”就必极节俭的金先生形象。
C.本文以“鸡毛”为题,既与小说结尾部分文嫂发现鸡毛相呼应,又寓指人生的琐碎和杂乱,反映出人生的苦难和人心难测。
D.在结构上,《鸡毛》有着汪先生一惯的大巧若拙的特色,表现出一种“苦心经营的随便”,小说全文全无拘束,如行云流水,信手拈来,不淡不烈。
8.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本文运用了哪些手法讽刺金先生这一人物形象。
9.汪曾祺说“我的感情无非三种:忧伤、欢乐和嘲讽”,本文中我们能看到文嫂的“忧伤”,能看到对金先生的“嘲讽”,也能感受淡淡的“欢乐”,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欢乐”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曹操出兵与袁绍战,不胜,复还,坚壁。绍为高橹,起土山,射营中,营中皆蒙楯而行。操乃为霹雳车,发石以击绍楼,皆破;绍复为地道攻操,操辄于内为长堑以拒之。操众少粮尽,士卒疲乏,百姓困于征赋,多叛归绍者。

冬,十月,绍复遣车运谷,使其将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沮授说绍:“可遣蒋奇别为支军于表,以绝曹操之钞。”绍不从。会许攸家犯法,审配收系之,攸怒,遂奔操。

操闻攸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子卿远来,吾事济矣!”既入坐,攸曰:“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急之日也。袁氏辎重万余,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若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操大喜,乃留曹洪、荀攸守营,自将步骑五千人,皆用袁军旗帜,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抱束薪,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曹操钞略后军,遣兵以益备。”闻者信以为然皆自若既至围屯大放火营中惊乱会明琼等望见操兵少出陈门外操急击之琼退保营操遂攻之。

绍闻操击琼,乃使其将高览、张郃等攻操营。但遣轻骑救琼,而以重兵攻操营,不能下。绍骑至乌巢,操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操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遂大破之,斩琼等,尽燔其粮谷,士卒千余人,皆取其鼻,牛马割唇舌,以示绍军。绍军将士皆惧。郭图惭其计之失,复谮张郃于绍曰:“郃快军败。”郃忿惧,遂与高览焚攻具,诣操营降。于是绍军惊扰,大溃。绍及谭等幅巾乘马,与八百骑渡河。操追之不及,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余众降者,操尽坑之,前后所杀七万余人。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曹操篡汉》,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闻者信以为然/皆自若既至/围屯/大放火营中/惊乱/会明/琼等望见操兵少/出陈门外/操急击之/琼退保营/操遂攻之/
B.闻者信以为然/皆自若/既至/围屯/大放火营中/惊乱/会明/琼等望见操兵/少出陈门外/操急击之/琼退保营/操遂攻之/
C.闻者信以为然/皆自若既至/围屯/大放火/营中惊乱/会明/琼等望见操兵/少出陈门外/操急击之/琼退保营/操遂攻之/
D.闻者信以为然/皆自若/既至/围屯/大放火/营中惊乱/会明/琼等望见操兵少/出陈门外/操急击之/琼退保营/操遂攻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霹雳车是古代打仗时所使用的一种抛石装置,因抛石头时声音很大而得名。
B.乘,古代称兵车,两马一车为一乘。千乘之国,意思是拥有许多兵马的国家。
C.积聚,指积累聚集起来的物资或钱财,也指打仗时所畜积的粮草与军用物资。
D.衔枚,枚状如箸,两端有带可系于颈上,行军时为防喧哗令士兵横衔口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渡之战伊始,曹军不利,曹操坚守不出,袁军造高楼、堆土山居高临下射箭,曹操造霹雳车将其击毁;袁绍挖地道进攻也未得逞。
B.袁绍的谋士许攸因犯法要被治罪,他投奔曹操,曹操来不及穿鞋光着脚迎接他;许攸建议派兵袭击并焚毁袁绍的粮草,被曹操采纳。
C.曹操布置好军营的守卫后,亲自率五千人扮成袁军,连夜赶往袁军存放粮草的地方,与敌军拼死作战,终于大败敌军,焚毁其粮草。
D.曹操又将敌军士兵的鼻子、牛马的嘴唇舌头全割下给袁军看,袁军十分惊恐,被派往进攻曹营的军队也临阵投降,袁绍遂全线崩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抚掌笑曰:“子卿远来,吾事济矣!”
(2)语之曰:“袁公恐曹操钞略后军,遣兵以益备。”
14.曹操率领名步兵骑兵,是如何才到达敌人后方发动袭击的?
2022-04-12更新 | 254次组卷 | 5卷引用:2022届湖北省鄂州市高中毕业班综合检测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偶作

辛弃疾

一气同生天地人,不知何者是吾身。

欲依佛老心难住,却对渔樵语益真。

静处时呼酒贤圣,病来稍识药君臣

由来不乐金朱事,且喜长同垄亩民。


【注释】①药君臣,中医方剂中的主药与辅药。②金朱,指古代王侯佩系的金印朱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起笔不凡,境界开阔,诗人身处浩渺的宇宙之中,对自我人生进行追问。
B.颔联写诗人内心很难依托佛老,可见“佛老”并非心之所向,只是一种寄托。
C.颈联写诗人在安静之处饮酒时呼喊圣贤之名,因为生病而能辨识药的主与次。
D.尾联为诗人内心独白,“不乐”与“且喜”相对,明确表达诗人的人生追求。
16.请简要分析诗中所表现的诗人情感。
2022-01-14更新 | 330次组卷 | 4卷引用:2022届云南省昆明市高三“三诊一模”摸底诊断检测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容易(0.94)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文人学者为了表明志向寄托情怀,常从名篇佳句中选字取意,命名书屋或居室。如柳亚子有一书房曰“磨剑室”,即取意于贾岛的诗句“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请判断下列书屋名称取意于哪些名句。“十驾斋”取意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诗文中常常有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的名句,杜甫《登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申的感伤和对国难家愁凄怆难排的悲凉。
(3)燕属候鸟,为古人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04-12更新 | 26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届湖北省鄂州市高中毕业班综合检测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芦荻不高,不直,易折,随风摇荡,春天生长,秋天枯萎,(       )。只是她是棵草,却有树也少有的姿态,直指苍穹,虽无奈随风摇曳,也要优雅而不迷茫。芦荻总是远远的居住在城市的郊区,(       ),是城市的贫民。在水一方的高楼上总是夜夜笙歌,(       ),在来来去去的人流之间,让芦荻在对岸的黑暗中越加显得穷愁潦倒以至清贫。幸好芦荻不好交游,不落俗套,在远远的河之洲安然静守,(       )。当西风从芦荻的叶尖上旋起,万里平畴开始悄悄地改变自己的颜色,芦荻也沉淀出一身的雪白,随风摇曳出属于自己的风采。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平凡无奇   栉风沐雨   觥筹交错   怡然自得
B.沉默寡言   顶风冒雪   推杯换盏   怡然自得
C.平凡无奇   顶风冒雪   觥筹交错   悠然自乐
D.沉默寡言   栉风沐雨   推杯换盏   悠然自乐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来来去去的人流,让芦荻在对岸的黑暗中越加显得穷愁潦倒以至清贫。
B.来来去去的人流,芦荻在对岸的黑暗中却越加显得清贫以至穷愁潦倒。
C.在来来去去的人流之间,芦荻在对岸的黑暗中却越加显得清贫以至穷愁潦倒。
D.在来来去去的人流之间,让芦荻在对岸的黑暗中显得越加穷愁潦倒以至清贫。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目前,预防接种是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但成功率并非100%,大多数疫苗的保护率在80%以上。也就是说①     ,但由于受种者个体的差异,有些受种者自身免疫应答能力低下,可能会导致接种疫苗后免疫失败,仍有可能会发病。然而大量研究表明,② ,他们患病后的症状也比不接种的人轻很多。因此,从构筑免疫屏障角度看,③     ,既是个人权利,也是公民义务。

疫苗的免疫预防接种分为基础免疫加强免疫两类。我国大多数人接种的两针剂新冠疫苗是灭活疫苗,前两针的接种属于基础免疫。接种第3针疫苗就属于加强免疫。为什么要进行加强免疫?因为随着时间推移,人接受基础免疫后产生的体内抗体会逐渐减少,当机体的免疫力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对新冠病毒的抵抗力就会减弱。加强免疫后不仅可以明显提升体内的抗体水平,还可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更加持久的免疫能力和更加牢固的免疫记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主题是“一起向未来”。奥林匹克的宗旨是更快、更高、更强。在现代奥运会百余年征程上,“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成为奥林匹克新的格言。


当今时代变幻不定,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该如何适应?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04-19更新 | 23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届湖北省鄂州市高中毕业班综合检测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作家作品
2
阅读与鉴赏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6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鲁迅(1881-1936)  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4汪曾祺(1920-1997)  其他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辛弃疾(1140-1207)  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94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修辞手法  辨析并修改病句  熟语(含成语)选择+表达
21-220.65情境补写  压缩语段表达题组
六、作文
230.4任务驱动型作文  融合·碰撞  中国·世界  冬奥话题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