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甘肃省金昌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甘肃 高三 阶段练习 2022-02-08 4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在《红楼梦》第一回,作者记述了“石头”对空空道人所说的一段话,这段话将自己这部“石头所记”与中国古典小说史上那些“历来野史”“风月笔墨”“才子佳人”“之乎者也”等现象一一对比,反思历来小说之流弊,反复呈示自己的《石头记》“不借此套,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叙述“我这半世亲见亲闻”,“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等无不在以小说谈小说,以小说省思小说,成为我国古典小说中“元小说”的杰出范本。不仅如此,在该书第一回中,作者还通过“贾雨村”(假语村言)、甄士隐(真事隐)、空空道人等虚构人物之口,多视角地对小说艺术予以反身批判、自我省思,加重了这部中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小说之一的“元小说”分量。就此而言,《红楼梦》尤其是这第一回,显而易见,是一种显性的“元小说”。

我们可做这样一个大胆的假设:整部《红楼梦》并没有第一回中上述这些显性的关于小说的自我指涉、自我呈示,而将这些自我省思的思维成果隐含起来,自觉地贯彻到整个小说的创作过程当中,整个小说在人物塑造、人物关系、结构布局、文学语言等等方面保持不变——这样一部并无显性的元小说痕迹的作品,它是否还是一部优秀的小说作品呢?从作者对于小说艺术的自我省思来说,它是否含有元小说的元素呢?这样的一部《红楼梦》尽管没有现在这样显性的元小说叙述方式、更为复杂的嵌套结构,但它仍不失为一部小说杰作,仍与那些“历来野史”,“风月笔墨”“才子佳人”“之乎者也”旧式小说形成鲜明的对照。

实际上,在人类艺术史上,并无那种显性的元小说、元艺术之征候的小说作品、艺术作品,可能是更大量的艺术存在。其中,并不乏真正的小说杰作、艺术杰作。当我们以艺术之自我指涉、自我省思品格为旨归进行“元艺术”研究时,我认为既要关注那些显性的元艺术现象,更要关注更大量存在着的隐性的元艺术现象。

之前那些关于元艺术现象的研究,更多地留意于所谓的画中画、戏中戏、艺术中的艺术、作品文本的互文关联,因此也格外关注艺术中的相互影响作用。正如列奥·斯坦伯格所言:“一切艺术都受到其他艺术的传染。”换句话说就是,一切艺术都要从以往的其他艺术中承继、借用某些元素,与其他艺术文本具有一种复杂的互文性关联。这当然是对艺术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现象很有价值的理论发现与总结,指出元艺术的一个重要指向。不过,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艺术的这种自我省思即元艺术的重要指向之一,即艺术要想真正具有不同凡响的创造性、独创性,它还要对过往陈腐的艺术传统予以反省、批判,寻找、创造新的艺术语言、艺术呈现方式。正像《红楼梦》中“石头”对空空道人所表达的那样,它这部“石头所记”,要想不落凡俗,就必须“不借此套”,与陈腐的旧传统、旧文本相告别,独辟蹊径,实践一种新的艺术法度、美学原则。而这正是古今中外所有优秀的艺术所共同具有的可贵品质。

(摘编自李心峰《关注“元艺术”》)


材料二:

“元艺术”这一术语目前还没有引起学术界或艺术界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但是,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已有学者或艺术家提到“元艺术”这一词语。

在《易卜生晚期戏剧的复象诗学》一文中,作者分析了易卜生的一些戏剧所具有的“元艺术性”,认为“艺术家自身的‘元戏剧’,渗透着剧作家的灵魂自审与艺术自审,具有‘元艺术’的品格”。而且作者还为元艺术下了一个定义:“所谓‘元艺术’,是指作品本身渗透着艺术家对于艺术、艺术家自身的反思,在艺术本质、艺术功能、艺术家的身份与作用等问题上启人深思的艺术。”在这里,作者明确指出了元艺术的“自我反思性”,而且把自我反思的对象分为艺术家和艺术两个方面。这是国内较早对元艺术进行明确定义和解释的,但遗憾的是,作者并未继续对元艺术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国外也有学者认为,几乎任何现象之前都可以加上前级“元”,用来表示某事物的“自我指涉、自我意识或自我模仿”。因此,元艺术就是这样一种艺术:它可以使“我们所创造的任何一种艺术的思维过程、程序和前提都变得明确”。

所谓的“元艺术”,简而言之就是“关于艺术的艺术”,即具有自我意识、自我指涉、自我模仿等特性的艺术。在这里,元艺术之“元”,指的是“更高级的逻辑形式”。按照艺术门类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元艺术分为:元小说、元绘画、元电影、元戏剧、元舞蹈、元音乐等。每一种具体的元艺术都有各自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轨迹,各自产生的时间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元艺术的创作要先于元艺术的理论。具体的元艺术的创作要先于这种元艺术的命名。比如,元小说的创作要先于“元小说”这个名称的出现。在西方,元小说的创作传统源于17世纪,塞万提斯等作家的一些小说作品就显露出了元艺术性。而“元小说”这一概念则首见于1970年美国小说家兼批评家威廉·H·伽斯《小说与生活中的艺术》一文中。

(摘编自张新科《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第一回中以小说谈论、省思小说,还多视角地对小说艺术予以反身批判、自我省思,可见《红楼梦》尤其是第一回是一种显性的“元小说”。
B.材料一的作者特别指出对过往陈腐的艺术传统予以反省、批判,寻找、创造新的艺术语言、艺术呈现方式,是《红楼梦》追求的唯一指向。
C.材料二的作者认同《易卜生晚期戏剧的复象诗学》中提出的元艺术的“自我反思性”,对其未能对元艺术进行深入探究又抱有一些遗憾。
D.元艺术性在17世纪塞万提斯等人的作品里已经显露出来,而“元小说”名称则在20世纪才出现,因此元小说的创作传统要先于理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圣杜甫所创作的论诗绝句《戏为六绝句》是一首“关于诗歌的诗歌”,可以把这首诗理解为“元诗歌”。
B.我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是以谭鑫培表演的京剧《定军山》为拍摄对象的作品,因此可看做是一部“元电影”。
C.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使用“戏中戏”的手法体现为一种“关于戏剧的戏剧”,可以理解为“元戏剧”。
D.席勒长诗《艺术家》中的“论勤奋你不及蜜蜂……可是人类啊,你却独占艺术”经常被引用,因而成为“元诗歌”。
3.结合材料二的内容,下列选项中对“元艺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元艺术目前还不被学术界和艺术界关注和重视,对这一概念的内涵也未形成最基本的、统一的理解。
B.元艺术是一种艺术,“元”理解为“为首的、第一的”,这和“元旦”一词中的“元”的含义是相同的。
C.元艺术是以艺术本身为研究对象的,不但是“关于艺术的艺术”,而且还是“更高级的逻辑形式”。
D.元艺术作品渗透着艺术家对艺术、艺术家自身的反思,具有自我意识、自我指涉、自我模仿等特性。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不断壮大,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服务了区域经济发展,彰显了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扩大了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中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显著提升。三年前,教育部启动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计划实施以来,全国共启动建设优质学校456所、骨干专业3815个、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193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727个。计划实施以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351项国际合作,招收沿线各国的学历教育学生近6000人、培训超10万人次。此外,职业教育不断补齐短板环节:高职生均拨款制度进一步落实,全国平均水平已达到1.2万元;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等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相继发布。

(选自《教育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材料二:

[注]E表预测。
材料三:

虽然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较快,但和欧美国家相比,仍然较为落后。目前,欧盟有半数以上的国家职业教育比例在50%以上。我国受经济结构调整、高校扩招和职业教育自身吸引力不强的影响,职业学校招生人数持续减少,同时生源质量有所降低,有的学校报到率仅达60%。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都存在区域分布不均衡的现象,但这种现象在中国更明显。我国农村和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基础薄弱,如我国每万人中职业教育平均在校生,东部地区为115人,西部地区仅为58人;西部地区职校生平均预算内的教育经费还不到东部地区的一半,办学条件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更大。

另外,欧盟国家职业教育观念比中国的职业教育观念要强,自古以来我国都是轻职业,重学术理论的发展。我国人民传统上普遍认为职业教育没有普通教育价值高。

(选自《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材料四:

目前来看,我国职业教育量大面广,遍布于大中小城镇。且专业一般都是根据社会实际需要而设立,目标明确,专业对口,量体裁衣,学以致用,毕业生很受社会欢迎。

我国职业教育的入学门槛低,比较适合边工作边学习,迎合了普通百姓的需要。高等教育只有在考虑到传统精英教育的同时,也考虑到大多数普通百姓的教育需求,吸引他们进入高等学校,才能真正走向大众化。我国职业教育正是满足了这样的需求,它是国家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促使高等教育加速进入大众化的重要因素。

社会在变革,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一些传统的工作和工作岗位逐渐消亡。另一些新技术和新工种雨后春笋般出现,例如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无线通讯、多媒体、图形设计等。在这样的形势下,职业教育也在进行改革,以培养新一代的劳动力。既使学生掌握适应当今社会的专门职业技能,又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在出了校门以后,能够持续提高职业技能,灵活地自我调整。可以说,我国职业教育的未来一片光明。

(选自《职业教育的优势与发展趋势》)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我国职业技能教育市场规模逐年递增,预计今后几年将进一步扩大。
B.虽然我国传统上对职业教育不太看重,但如今这种观念得到了彻底改变。
C.2010—2017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整体平稳,均保持在96%以上。
D.高等教育要想加速进入大众化,职业教育就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职业教育对“一带一路”建设有一定的贡献,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多项国际合作。
B.职业教育区域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在世界各国都存在,但我国这种情况较突出,我国西部职业教育大大落后于东部。
C.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不及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因此我国需要优先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D.社会的发展让一些传统工作和岗位消失,也让新技术、新工种出现,因此,职业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进行变革。
6.请结合材料,分析“我国职业教育的未来一片光明”的原因。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尼勒师傅的秘密

【法国】都德

我们这一带以前从不像现在这样沉闷而无生气。那时,这儿的面粉生意热闹极了,方圆几十里的农民都将麦子送到这儿磨成面粉,村子附近的山冈上到处可见磨坊的风车;一队队小驴驮着口袋沿山间小道走来走去。一到周日,我们就成群结队来到磨坊。山冈上的磨坊主们用白葡萄酒来招待我们,我吹着短笛,大家跳起了法朗多拉舞。您看,这些磨坊为我们这一带送来了快乐和财富。

很快,不幸来了,巴黎的法国人决定在达拉斯贡大道边修一座蒸汽动力面粉厂。人们开始把麦子送去面粉厂,风力磨坊只好关闭了。

在这场灾难当中,唯有一间磨坊在顶着,在面粉厂的眼皮下,在小山冈上坚强地转动着。它便是高尼勒师傅的磨坊。

高尼勒师傅是个老磨工,干这一行当已有60年了。蒸汽面粉厂开了张,把他都给气晕了。一星期内,他跑遍了全部村子,向大家呼吁,说有人想用面粉厂磨出的面来毒死普罗旺斯人。但无人听他的。

老汉这下可气坏了,把自己关在磨坊里不见人,好似一头孤独的困兽。他连孙女维瓦特都赶走了,但他内心仍然很爱她,常顶着毒日头,走上十几里路去她干活的农庄看她。

高尼勒师傅的生活中,有件事一直让人猜不透,村里已好长时间无人给他送麦子磨了,可他那磨坊的风车还是照常旋转着。如有人问他从哪里接来这么多活,他就把手指放在嘴唇上,严肃地答道:“小声点!我这是在搞出口加工呢……”此外,人们就别想套出更多的话了。你要想走进他的磨坊,做梦吧,就连小维瓦特都进不去。我们从他的磨坊走过时,那大门一直关闭着,而风车那巨大的叶片总在不歇地转动,一只干瘦的大猫在窗台上晒太阳,用凶恶的目光看着你。

这一切都显得十分神秘。过了一段时间,真相终于显现了,事情经过如下:我常用短笛为年轻人跳舞伴奏,在一个温暖的日子里,我吹笛伴奏时,发觉我的大儿子与小维瓦特恋爱了。我对此并不生气,因为,高尼勒的名字在我们这里依然让人尊敬,而且,维瓦特这只漂亮的鸟儿在我家跳来跳去的,也使我欢喜不已。于是,我去了一趟磨坊,找她爷爷商定。我完全无法让他打开大门,通过锁孔,我对他讲明了来意,老汉不听我讲完,就粗鲁地朝我乱叫,叫我还是回家吹笛子去……我只好回去。回到家,我把经过对孩子们说了,这两个孩子还不相信这是真的,他们说要自己再去磨坊跟祖父讲明白。

他们来到山上时,大门锁了,可这老人出去时却把梯子放在磨坊外,孩子们一见这情况,立即动起了脑筋,决定钻进去,查一下这神秘的磨坊究竟在搞啥鬼……的确怪了!石磨的磨腔竟然空着,磨坊里并无口袋,无一粒麦子,墙壁上、蜘蛛网上半点面粉都没有……风车的传动轴上尽是灰尘,那只大瘦猫正躺在上面睡觉哩。屋角处乱放着三四只破口袋,里面有些石灰渣与白灰洒了出来。原来如此。

这便是高尼勒师傅的秘密!为了维护磨坊的荣誉,让人认为磨坊一直在磨面,他每日黄昏在山间小道上搬来运去的却是一堆石灰渣!可悲的磨坊!可悲的高尼勒!面粉厂从他手中夺走最后一笔生意已是好久的事了,风车还在转动,但磨盘却在白转。孩子们回来后对我说了他们所看到的一切。听着他们的哭诉,我的心如刀割一样。我马上跑出去找乡亲,把事情的真相说给他们听,大家决定,必须当场将各家全部的存麦都送到高尼勒的磨坊。很快,全村人都上路了!

磨坊的门大开,高尼勒师傅坐在门前一只装满石灰渣的口袋上,正焦虑万分。他刚进家门,察觉到有人趁他不在时进了磨坊,发现了他这可怜的秘密。“我真可悲啊!”他说,“现在我只有一死了之……磨坊这次可丢脸了。”他绝望地哭着,用各种名称呼唤他的磨坊,如同在与一个活人讲话似的。

就在这时,驮着麦子的驴队到达了磨坊,我们大家高喊着,就像先前磨坊生意热闹时那样:“嘿!磨面的!喂!高尼勒师傅!”一边喊,一边把麦子堆放在门前,黄澄澄的麦粒撒在地上,撒在四处……

高尼勒师傅睁大双眼,一把将麦子抓在他那粗糙的手里,接着转身对我说:“我就知道你们要来的……面粉厂商都是强盗。”我们想把他抬进村去庆祝一番,他却说:“不,孩子们,我要先喂喂我的磨盘,你们知道吧,这磨盘可有很长时间没吃东西了!”见这可怜的老汉忙上忙下,我们人人眼中都含着泪水,他松开口袋,死死地盯着磨盘。麦粒磨碎了,很细的粉屑向顶棚飞去。

我们大家都很感慨,从这天起,我们从没让老磨工断过活。后来,一天清晨,高尼勒师傅死了,我们这里最后一座风力磨坊的风车也停止了转动,高尼勒去了,无人继任他的工作。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小说情节置于工业革命对小农经济带来冲击的大潮之下,体现了作者对于那个时代的思考。
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这一不受时空限制的视角,深入小说主要人物的内心,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
C.小说开头用对比手法,写出过去的热闹和现在的沉闷,表明人们对于传统生活怀着一份留恋。
D.小说既有节奏明快的叙述也有恰到好处的细节描写,在叙述和描写中,人物形象和主题得以显现。
8.小说在道出高尼勒的秘密之前,已多处设下伏笔,请简要分析。
9.小说画线句“可悲的磨坊!可悲的高尼勒!”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解。
2022-02-06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金昌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赵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乃见丞相斯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 高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扶苏发书,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谓蒙恬曰:“父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以属吏,系诸阳周。会蒙毅为始皇出祷山川,还至。赵高言于胡亥曰:“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以为不可,不若诛之。”二世欲诛蒙恬兄弟,二世兄子子婴谏曰:“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陛下欲一旦弃去之。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二世弗听。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帝也。”乃吞药自杀。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乃见丞相斯/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
B.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乃见丞相斯/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
C.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乃见丞相斯/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
D.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乃见丞相斯/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侯,秦汉时称列侯而为丞相者,汉以后,用为对达官贵人的敬称,后泛指尊贵者。
B.通侯,爵位名,原名彻侯,为秦汉时最高爵位,因避汉高祖名讳,改作通侯、列侯。
C.诏,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在周代,君臣均可用“诏”字,自秦始皇起“诏”为皇帝专用。
D.陛下,原指站在宫殿台阶下的侍者,后逐渐演变成大臣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尊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氏兄弟忠诚正直而被秦始皇宠幸信任,蒙恬在外带兵,蒙毅在朝中参谋国事,风头盖过朝中所有的将军与丞相。
B.赵高犯罪,蒙恬受始皇委派处理而招致赵高怨恨。赵高劝说胡亥,请他诈称始皇之命诛杀扶苏,并赐死蒙氏兄弟。
C.扶苏接到赐死诏书准备自杀。蒙恬劝他奏请以确定真假,但扶苏认为父赐儿死,儿子不必再请示什么,随即自杀。
D.二世拒绝子婴之劝要处死蒙氏兄弟。蒙氏虽有势力反叛,但为遵守道义,不辱没先人教诲和不忘先帝恩德而自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
(2)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