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南省永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湖南 高一 期末 2022-02-17 10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人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俗语,私是一个群己、人我的界限怎样划法的问题。西洋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这种格局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你就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却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常用“阖第光临”,但是很少人能说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为什么我们对家庭这个概念这样不清不楚呢?因为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食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进入团体得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这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以“己”为中心,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而是像水的波纹,一圈圈推出去。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材料二: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差序格局中的“序”,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塑造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

“在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已’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

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已”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

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

(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差序格局以自我为中心,社会关系的亲疏是由自我与他人关系的亲疏决定的,是一种界限分明的格局。
B.与中国的差序格局相比,西洋的团体格局讲究人情冷暖,是攀关系,讲交情的。
C.差序格局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差别。在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决定了差序格局的长期存在。
D.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家庭可以小到只包括一家三口,也可以大到包括所有亲戚,这个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俗语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看起来是社会公德问题,其实是私的问题,与社会的差序格局密不可分。
B.材料二阐明并分析了差序格局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新特点,这是对费孝通先生相关理论的拓展与完善。
C.差序格局深深嵌入了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历史惯性,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也不断改变和拓展。
D.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依然颇具启示意义。
3.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特点的一项是(     
A.入则孝,出则悌。
B.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C.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来的重要概念。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概括并分析“差序格局”的特点。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仁慧

汪曾祺

小时候,我的母亲盼我能长命百岁,让我在观音庵里寄了名。庵里的住持我已经记不得她的法名,我的祖母叫她二师父。

二师父是个面色微黄的胖胖的中年尼姑,是个很忠厚的人,一天只是潜心念佛,对庵里的事不大过问。在她当家的这几年,弄得庵里佛事稀少,香火冷落,房屋漏雨,院子里长满了荒草,一片败落景象。庵里的尼姑背后管她叫“二无用”。

“二无用”也知道自己无用,就退居下来,由仁慧来当家。

仁慧是个能干人。

二师父大门不出,仁慧对施主家走动很勤。谁家老太太生日,她要去拜寿。谁家小少爷满月,她去送长命锁。每到年下,她就会带一个小尼姑,提了食盒,用小瓷坛装了四色咸菜给我的祖母送去。别的施主家想来也是如此。观音庵的咸菜非常好吃,是风过了再腌的,吃起来不是苦咸苦咸,带点甜味。祖母收了咸菜,道一声:“叫你费心。”随即取十块钱放在食盒里。仁慧再三推辞,祖母说:“就算是这一年的灯油钱。”

仁慧到年底,用咸菜总能换了百十块钱。

她请瓦匠来检了漏,请木匠修理了窗槁。窗福上尘土堆积的福扇纸全都撕下来,换了新的。院子里的杂草全锄了,养了四大缸荷花。正殿前种了两棵玉兰。她说:“施主到庵堂寺庙,图个幽静。荒荒凉凉的,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谁还愿意来烧香拜佛?”

我的祖母隔一阵就要到观音庵看看,她的散生日都是在观音庵过的。那天总要在观音庵吃一顿素斋。素斋最好吃的是香蕈(冬菇)饺子。荠菜、香干末作馅,包成薄皮小饺子,油炸透酥,倾入滚开的香蕈汤,嗤啦有声,以勺舀食,香美无比。

仁慧募化到一笔重款,把正殿修缮油漆了一下。正殿完工,菩萨“开光”之日,请赞助施主都来参与盛典。这一天观音庵气象庄严,香烟缭绕,花木灼灼,佛日增辉。施主们礼赞拜佛之后,在过厅里设了四桌素筵。素鸡、素鸭、素鱼、素火腿……使这些吃长斋的施主们最不能忘的是香蕈饺子。

二师父对仁慧这样的做法很不以为然,说:“这叫做什么?观音庵是清静佛地,现在成了一个素菜馆!”但是合庵尼僧都支持她。

尤其使二师父不能容忍的,是仁慧学会了放焰口。放焰口本是和尚的事,从来没有尼姑放焰口的。仁慧想:一天老是敲木鱼念那几本经有什么意思?为什么尼姑就不能放焰口?哪本戒律里有过这样的规定?她要学。善因寺常做水陆道场,她去看了几次,大体能够记住。她去请教了善因寺的方丈铁桥。铁桥听说一个尼姑想学放焰口,很惊奇,就一字一句地教了她。她学会了,就找了本庵几个聪明尼姑和别的庵里的也不大守本分的年轻尼姑,学起放焰口来。起初只是在本庵演习。咳,还真像那么回事。尼姑放焰口,这是新鲜事。于是招来一些善男信女参观,你别说,这十几个尼姑的声音真是又甜又脆,比起和尚的癞猫嗓子要好听得多。仁慧正座,穿金蓝大红袈裟,戴八辫莲花毗卢帽,两边两条杏黄飘带,美极了!于是渐渐有人家请仁慧等一班尼姑去放焰口,不再有人议论。

观音庵气象兴旺,生机蓬勃。

解放。

土改。

土改工作队没收了观音庵的田产,征用了观音庵的房屋。

观音庵的尼姑大部分还了俗,有的嫁了人。

有的尼姑劝仁慧还俗。

“还俗?嫁人?”

仁慧摇头。

她离开了本地,云游四方,行踪不定。西湖住几天,邓尉住几天,峨眉住几天,九华山住几天。

有许多关于仁慧的谣言。有些谣言仁慧也听到了,一笑置之。

仁慧后来在镇江北固山开了一家菜根香素菜馆,卖素菜、素面、包子,生意很好。菜根香的名菜是香蕈饺子。

菜根香站稳了脚,仁慧把它交给别人经管,她又去云游四方。西湖住几天,邓尉住几天,峨眉住几天,九华山住几天。

仁慧六十开外了,望之如四十许人。

(摘编自《小说家》)

【注】放焰口:旧指人死后请和尚做佛事,和尚向口吐火焰的饿鬼施食,以使亡灵不受伤害。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描写二师父终日端坐禅房,对仁慧设素筵不以为然,对仁慧学放焰口不能容忍,塑造了一个循规蹈矩、呆板木讷的佛门女子形象。
B.“解放”、“土改”,言简义丰,跳跃性极大,暗示了时代的巨大变迁,同时为仁慧后续的故事提供了社会背景。
C.仁慧请工匠修理了观音庵的屋瓦窗根,除草养花,为香客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是仁慧将观音庵经营得有声有色最重要的举措。
D.小说结尾部分两次提到仁慧“西湖住几天,邓尉住几天,峨眉住几天,九华山住几天”,表现了她心无挂碍、生活无忧的状态。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点出“二师父”,接着描写观音庵的衰败景象,是为了引出主人公仁慧,并以二师父的无用反衬仁慧的能干。
B.小说先后通过祖母捐赠灯油钱、隔一阵到观音庵看看、散生日都在观音庵过等情节,从侧面烘托了仁慧这一人物形象。
C.小说既有对事件的总体勾勒,也有对细节的生动描写,比如小说着力描写的仁慧“放焰口”时所穿的色泽鲜丽的服饰。
D.小说语言典雅华丽,句式整散结合,将仁慧的一生叙写得有滋有味,体现了汪曾祺“淡而有味”散文化小说的语言风格。
8.请概括小说中仁慧的形象特点,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文章能否将文中有关“香蕈饺子”的细节描写删掉?为什么?
2022-02-11更新 | 394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韩愈《师说》)

(二)

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收,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这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拜访求教。辱,谦辞,感到自愧的意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B.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C.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D.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一句话后面的停为“读”。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
B.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乐师,指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
C.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D.谦辞,指谦虚的言辞,一般对己;敬辞,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人,文中“仆”,是柳宗元的自称,属于谦辞。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写了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B.《师说》选段运用“嗟乎”“呜呼”感叹词,并以“其可怪也欤”作结,直接而鲜明地强化作者批判之意,发人深思。
C.柳宗元述说自身条件差,并以孟子的“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为理由,谈及“今之世,不闻有师”,因此“不敢为人师”。
D.柳宗元认为,韩愈作《师说》抗颜为师,不顾世俗风气,收招后学青年,勇气可嘉,但也因此招来众人嘲笑与辱骂。
13.将文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14.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两则选段的说理方法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注】①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颈联中“相接”是“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的作用,暗示了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尾联话中有“话”,意思是李白与谢朓精神相通,谢朓的诗李白能理解,但是今日李白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诗人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之感,使全诗浑然一体。
16.从炼字角度来说,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极好?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